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7, 2024 5:54 AM
Sat, Feb 17, 2024 3:49 PM
11
3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保持真誠
Stay True 保持真誠
(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Stay True : A Memoir
Stay True 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 徐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讀完了。
⋯好⋯文⋯青⋯
我覺得90年代聽 Nirvana 聽另類搖滾讀傅柯讀哲學看獨立電影長大的文藝青年們,不論人在台灣還是在美國,應該都會很有共鳴吧。
(以下當然會劇透但也沒有超過書本身的宣傳內容)
我覺得中文版的宣傳操作方式太過凸顯亞裔第二代的身分,讀完覺得這部分其實不是重點。
BBC這篇報導就是典型讓我誤會的報導XDDDD
偏離傳統敘事 用文學和音樂記錄自己的第二代台灣裔美國人 - BBC News 中文
看完覺得打開的方式不對⋯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7, 2024 6:01 AM
Sat, Feb 17, 2024 3:49 PM
這本書關於第二代認同的問題雖然寫了一些但委實不是重點。
真正觸動作者的整個回憶錄中心,還是他自己的大學生涯和好友的去世。
我多多少少是抱著了解亞裔第二代的想法讀這本書的,讀完之後覺得「亞裔第二代」這個標籤其實對作者影響不大。
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他是生活在加州(事實上就是在矽谷 Cupertino),一方面他唸中學的時候已經是90年代了。
比較起其他在80年代東岸白人為主的文化圈成長起來的亞裔第二代,感覺沒那麼多文化或認同焦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7, 2024 6:07 AM
Sat, Feb 17, 2024 6:46 AM
而且因為他的父母也是中上階層(UIUC的碩博士),他爸爸在半導體業做工程師,後來回台灣趕90年代半導體起飛的淘金潮,擔任管理職。關於爸爸因為保釣事件參加社運而曾經在國民黨黑名單上,解嚴後才得以回台灣這件事,也非常雲淡風輕。他爸媽沒把這當一個大事,他書裡也就是這麼順筆一提。
所以他的父母也沒有那種英文不好想要努力融入主流社會的自卑心理。
而且他爸爸還和他聊樂團呢,是他聽音樂的啟蒙者,他們是一起逛唱片行的。
完全是台灣人(算上第一代移民裡)的超級西化知識分子啊。而且教養方式超開明的,也就給他找家教補一下數學,大概後來看他還是整天文藝也就算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7, 2024 6:09 AM
Sat, Feb 17, 2024 6:49 AM
所以,這本書我覺得是個陽光燦爛長大的亞裔第二代文藝青年,去了柏克萊努力尋找人生方向,而又在大四人生十分迷惘時碰上了摯友死亡的悲劇。
所以難怪獲得普立茲獎啊。
討論的問題是人的共性,從懵懂青春到成人儀式的摸索。
總之我覺得是歐美文化裡很主流的題材啦,只是剛好主角是個有亞裔美人,就又多了一個可以講的點。
總之和李飛飛那本典型亞裔移民心酸美國夢不一樣。李飛飛就是全家唯一一個說英文的,全家天天都在掙扎財務問題。
而且她是來唸高中,不是第二代,個人認同當然還是中國啊。總之移民背景題材是非主流,但因為AI是主流題材,所以才可以包裝一下來出書。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The Worlds...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17, 2024 6:22 AM
Sat, Feb 17, 2024 7:24 AM
他的家庭背景比較接近《陪你讀下去》的台裔第二代作者,且其實也一樣去修了少數族群、亞裔的課,甚至也去做教育弱勢青少年的志工。
他是去 Richmond 也就是舊金山老中國城的華裔區,《陪你讀下去》是大學畢業去了密西西比河流域教非裔青少年。
不過本書關照的重點不是他的美國認同。不像《陪》一書百般糾結。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陪你讀下去 Reading With Patri...
我覺得他和《陪》的作者的差別,一是《陪》在亞裔很少的地方長大,再來可能就是本書作者的爸媽根本沒打算融入美國。
《陪》的爸媽就希望她能融入美國社會,變成美國人。所以很介意別人不當他們是美國人。
這本書的爸媽常常把他帶回台灣過寒暑假,而且爸爸根本跑回台灣淘金了。應該就是那種覺得自己是台灣人,小孩當美國人是小孩的事,他們自己沒有認同焦慮吧。
載入新的回覆
保持真誠
Stay True 保持真誠
(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Stay True : A Memoir
讀完了。
⋯好⋯文⋯青⋯
我覺得90年代聽 Nirvana 聽另類搖滾讀傅柯讀哲學看獨立電影長大的文藝青年們,不論人在台灣還是在美國,應該都會很有共鳴吧。
(以下當然會劇透但也沒有超過書本身的宣傳內容)
我覺得中文版的宣傳操作方式太過凸顯亞裔第二代的身分,讀完覺得這部分其實不是重點。
BBC這篇報導就是典型讓我誤會的報導XDDDD
真正觸動作者的整個回憶錄中心,還是他自己的大學生涯和好友的去世。
我多多少少是抱著了解亞裔第二代的想法讀這本書的,讀完之後覺得「亞裔第二代」這個標籤其實對作者影響不大。
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他是生活在加州(事實上就是在矽谷 Cupertino),一方面他唸中學的時候已經是90年代了。
比較起其他在80年代東岸白人為主的文化圈成長起來的亞裔第二代,感覺沒那麼多文化或認同焦慮。
所以他的父母也沒有那種英文不好想要努力融入主流社會的自卑心理。
而且他爸爸還和他聊樂團呢,是他聽音樂的啟蒙者,他們是一起逛唱片行的。
完全是台灣人(算上第一代移民裡)的超級西化知識分子啊。而且教養方式超開明的,也就給他找家教補一下數學,大概後來看他還是整天文藝也就算了。
所以難怪獲得普立茲獎啊。
討論的問題是人的共性,從懵懂青春到成人儀式的摸索。
總之我覺得是歐美文化裡很主流的題材啦,只是剛好主角是個有亞裔美人,就又多了一個可以講的點。
總之和李飛飛那本典型亞裔移民心酸美國夢不一樣。李飛飛就是全家唯一一個說英文的,全家天天都在掙扎財務問題。
而且她是來唸高中,不是第二代,個人認同當然還是中國啊。總之移民背景題材是非主流,但因為AI是主流題材,所以才可以包裝一下來出書。
他是去 Richmond 也就是舊金山老中國城的華裔區,《陪你讀下去》是大學畢業去了密西西比河流域教非裔青少年。
不過本書關照的重點不是他的美國認同。不像《陪》一書百般糾結。
我覺得他和《陪》的作者的差別,一是《陪》在亞裔很少的地方長大,再來可能就是本書作者的爸媽根本沒打算融入美國。
《陪》的爸媽就希望她能融入美國社會,變成美國人。所以很介意別人不當他們是美國人。
這本書的爸媽常常把他帶回台灣過寒暑假,而且爸爸根本跑回台灣淘金了。應該就是那種覺得自己是台灣人,小孩當美國人是小孩的事,他們自己沒有認同焦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