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去紐約看Agnes Martin 2023趁展期結束前看見了李華生 不知道為什麼使我想起數學,或人類知識方面相似的感覺,例如我們對於圓的認識究竟是因為自然世界,還是根源於我們的想像。就圓的定義而言,真實世界是不存在圓的。自然中找不到,而基於物理限制,人造的也不可能,只是盡量逼近罷了(例如畫,也是有許多碳粉顆粒被摩擦力留在紙上,而電腦螢幕則是由一顆顆像素排出來的)。這麼說,科學意義上的圓其實是想像,而且是人類共同想像出來的。 這麼說,科學似乎比藝術模糊多了(開始胡扯👌)
“ If an artist can pick out any object and pronounce it an artwork, what she is doing, among many things, is adding value, through a certain mode of selection and a respective idea-driven narrative, to the object and the larger world...
"Whether Mr. Mutt with his own hands made the fountain or not has no importance. He CHOSE it.[...]"
In Duchamp's mind, artistic selection goes well beyond the sanctification of commonplace objects —it extends to the choice and modification of display environments, the juxtaposition of different artworks, and even the tampering with artworks themselves.
他好有趣喔(怎是拍那個)
2023趁展期結束前看見了李華生
不知道為什麼使我想起數學,或人類知識方面相似的感覺,例如我們對於圓的認識究竟是因為自然世界,還是根源於我們的想像。就圓的定義而言,真實世界是不存在圓的。自然中找不到,而基於物理限制,人造的也不可能,只是盡量逼近罷了(例如畫,也是有許多碳粉顆粒被摩擦力留在紙上,而電腦螢幕則是由一顆顆像素排出來的)。這麼說,科學意義上的圓其實是想像,而且是人類共同想像出來的。
這麼說,科學似乎比藝術模糊多了(開始胡扯👌)
藝術家透過身體,鉛筆或水墨在作品表面上留下了痕跡。痕跡紀錄著一些起伏,小小的彎曲,粗細和濃淡的變化。
我也不知道兩位藝術家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但我同時也好喜歡他們之間的對比。李華生的網,每一條長長的網線、每一筆畫,或小小的斷點都充滿能量,一股藝術家、水墨畫家的氣,或者說,很有人味,是反覆而非機械式的。Agnes Martin則是近機械式的,純粹、精確,因其極精確而達到純粹。
(2023/01)
葉世強老師的跳飛機(2009)和葉偉立老師手作的框(2022)
自己也再這邊紀錄一下!補充在水湳洞的葉世強紀念館拍的少少照片。葉世強老師的作品真的非常精彩(說不出話ㄌ🤯
(202301)
2月之後還有帶狗狗去了 北美館
果然還是好喜歡葉世強老師!
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
為什麼瑪莎葛蘭姆的春之祭不再用芭蕾的腳尖跳舞?
部落的舞步是恨不得與大地緊緊貼在一起。
(不是展覽)
做了一本小書,相比美術班出身的同學們選擇更進一步去設計活動,我還是只能也只想得出這種可以掌握、被動被閱讀的東西。果然還是喜歡這樣子的東西、喜歡這樣做。
(再補)
其實桌上也有平板反覆、重複播放著訪談影像,具體細節我已經記不清了,大意是要透過在地食物的遷徙,呈現從過去到現在世界不斷流動的現象。有什麼記憶流失了,有些滋味,也跟著移動,變了不少。我還記得(大約)有人說這裡再也沒有那種味道,就是⋯⋯那種味道。(然後接著說所以我來做之類的,所以那食譜來到這裡。)
我寫了外婆一道點心的食譜,很怪,真的很怪,但很好吃。聽說很補。我很喜歡,同時長輩們也愛勸我吃。
寫的時候外婆身體已經很弱了,那次我原本打算在回台北前過去看一下。可是我跌倒了,摔出很深的傷,怕他們擔心所以作罷。我心想,等傷口好了再回去吧,那時會有很新鮮的紅肉的疤,我會開玩笑地說,你看你一輩子優雅漂亮,結果生了一個女兒,她又生了一個女兒,經常把自己跌得都是傷痕。
&我還是好喜歡瑪悧老師,《什麼叫味道》是延續《帝國的滋味》,作品與作品對話,才能好好地問出「什麼叫味道?」
七月就是楊德昌了嗎🫨🫨🫨
因為正在打報告所以特別(?)提一下我在一一重構最喜歡的一景:
(這裡沒有東西)
《你正在工作嗎?》
展覽總論
https://opensea.io/...
西部旗幟 (紡錘頂油田,德州)
喜歡這個 工人離開工廠
不要一直在美術館做怪事ㄟ
上樓之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全國美展
中秋去台中看勸世三姐妹
這個展間不用說,熱烈得不可思議。深邃的不可思議。
但其實我最喜歡這張了,妻子病逝之後,因為思念而畫的背影。
庭院,室友是蟾蜍、鼴鼠、蚯蚓🪱
配病時的窗外。喜歡閃閃發亮的街道、白雪紛飛,透出畫布的質地,還有秋雨的潮濕(由右到左⬅️
& 用手機看照片ㄉ我><
https://ecommons.cornell.edu/...
再次國美館
五月
來去自如遨遊四方
幹好浪漫喔⋯⋯
同展間裡光在地上像蟲一樣的事情(美術館ㄉ怪阿姨
首頁 - 2023臺北雙年展
—Rossen Ventzislavov, Idle Arts: Reconsidering the Curator
One way to begin to justify any conflation of the two has been to look for overlap between the functions artists and curators play.”
In Duchamp's mind, artistic selection goes well beyond the sanctification of commonplace objects —it extends to the choice and modification of display environments, the juxtaposition of different artworks, and even the tampering with artworks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