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4:29 AM
Fri, Feb 16, 2024 6:54 AM
12
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The Worlds I See :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 李飛飛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流暢,譯者翻譯得非常好。全書交織著李飛飛本人的移民、成長、學術追求的旅途,以及AI的發展。沒有太多專業細節,應該算是對一般大眾都很好入口的書。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4:40 AM
Fri, Feb 16, 2024 7:05 AM
看到她講到花了非常大的心力建立 ImageNet 的龐大圖庫,為了推廣舉辦比賽,可是一開始前兩年反應寥寥。
然後出現了使用類神經網路的「老古董」技術,馬上技壓群倫,提升了10%。
因為計算力的效能提升、以及前所未有的巨大資料量,因此使得80年代就開始的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整整二十幾年的時間,加拿大的辛頓都在實驗室繼續類神經網路的研究,終於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硬體計算能力到位、巨大的資料圖庫出現,終於讓類神經網路得以證明它的效能而復興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4:43 AM
Fri, Feb 16, 2024 7:06 AM
然後我就想到我大學的時候,系上有個老師熱愛類神經網路。
但在我唸書的90年代後期,人工智能已是寒冬,和類神經網路在敝系都已經是乏人問津退流行的題目。
所以這位老師在應該教演算法的課堂上,偷渡類神經網路。大家怨聲載道,因為這麼重要的基礎課程該教的沒教,教一個不知道能幹嘛的類神經網路⋯
後來我的研究所老師,做的是全域最佳化。我的整個研究所過程,就是在瞎搞一些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數學。老師對於暴力解的啟發式演算法非常不以為然,因為覺得需要的資源太大,根本不實用,所以第一步一定要簡化模型。
實驗室數學好的學長發論文就像流水線一樣的量產,數學模型這裡那裡改一些,就發了新的論文。
我個人則是糊裡糊塗地畢業,一畢業就決定把一切都忘掉,覺得這種簡化太多的數學模型,距離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太遙遠,我真的不是這塊料。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4:47 AM
Fri, Feb 16, 2024 6:53 AM
我的那位大學老師,後來退休了。不知道他現在看到欣欣向榮的AI領域,會不會覺得生不逢時、時不我予啊⋯⋯
(但我仍然覺得演算法就該教演算法啊!不要因為自己沒興趣教基礎演算法就不教啊!
不過他的類神經網路課都沒人要修常常開不起來XD
)
hatershater
@hatershater
Fri, Feb 16, 2024 5:52 AM
她以前是我的skip manager,我前公司就是她併購的。這本妳用借的還買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6:12 AM
Fri, Feb 16, 2024 6:53 AM
hatershater
: 借的。也有電子版可以買啦。你可以看看,可能對他會有不同於以前在她底下工作的新瞭解吧!尤其是他個人成長的部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6:25 AM
Fri, Feb 16, 2024 7:07 AM
好的!看完了!
看最後的致謝詞,應該是有一位 Alex Michael 幫她作為 ghost writer 吧!
我覺得整個寫作的節奏把握得很好,一條線是她的成長經歷,應該算是經典移民的美國夢勵志故事;另一條線則是學術研究以及AI相關發展的其他背景解說。
這兩條線在後面談到他的母親生病的時候,以及AI在醫療的正面運用(環境辨識避免疏失及院內感染)到可能引發的AI倫理問題(監控),乃至於後面談到的 AI 倫理以及訓練資料庫造成的偏誤。
總之是以正面但不失審慎的方式來表達他對AI的看法和考量。
最後也稍微提及了他是中國人、美國人、及榮譽義大利人(她先生是義大利人)的歷程。可能她2018年國會聽證的時候這一點還不是那麼敏感,但現在他的國籍和認同可能就的確很敏感了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6:28 AM
由於書名是: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The Worlds I See :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不免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偏向她對AI相關議題的思考,於是就覺得她對很多議題還是有點避重就輕,和我的期待有所落差。
總之這本書我還蠻推薦的,不過我覺得這本書的自傳/回憶錄性質,可能大過他對AI的未來和趨勢看法吧!
hatershater
@hatershater
Fri, Feb 16, 2024 6:58 AM
她當初離開G社時爭議有點大,是因為AI拿來軍用,她的國籍也有被攻擊,所以可以理解敏感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7:02 AM
Fri, Feb 16, 2024 7:06 AM
hatershater
: 一定很敏感啊!
他本人現在國籍是美國。然後他書裡一開始花了一些篇幅講中國成長的背景,母親受到社會體制的壓抑,以及父親這裡的家庭,因為和國民黨有所牽連的不順遂。我覺得多少有點自清選邊站的味道。
但寫的很淺,在專業技能很關鍵的前提下,應該也不至於乳華(?)但話又說回來,他現在應該已經是不適合去中國就業生活的AI關鍵人物之一了吧~
hatershater
@hatershater
Fri, Feb 16, 2024 12:11 P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了解,我書還沒看。不過自清的確是合理,因為幾年前她幫G社去中國成立了AI研究院,我覺得也許那步走得不太好,是後來軍用爭議的導火線。但反正她回了史丹佛,當教授應該就洗白回來了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Fri, Feb 16, 2024 3:24 PM
hatershater
: 這應該也沒辦法,時代不一樣
hatershater
@hatershater
Sat, Feb 24, 2024 6:22 PM
承蒙妳的推薦,我也開始看了(大概看了一半),讀起來真的很流暢呢,而且我很喜歡他不太講細節,只講big picture。
現在的LLM主打文字/語言。但她是做影像起家的的,從演化的角度去講視覺的發展,我也很喜歡,覺得耳目一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Feb 24, 2024 6:49 PM
hatershater
: 講細節反正大家也看不懂 🤣
不過我相信也應該是幫她寫傳記的人功力深厚、去繁就簡。
中文版流暢除了譯者的功力之外,不知道他自己本身是不是也潤飾不少,完全不像翻譯書。
hatershater
@hatershater
Mon, Feb 26, 2024 5:01 AM
正在看ImageNet的故事,回頭找了我的舊email,當年把ImageNet搬到kaggle就是我負責的啊。還跟飛飛有幾次email討論。不過那時候imagenet快死了,學生畢業,postdoc剛接教職,鄧嘉很急著丟包給我們接,飛飛很感謝我一手接下來(其實沒有很難,難的他們都做好了),跟我對口的是一個叫eunbyung的韓國人。
她的學生裡面最厲害的就是Karpathy。其他的好像發展一般。鄧嘉在princeton。然後說可以用mech turk的碩士生孫民,現在在台灣清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5:21 AM
hatershater
: 哈哈哈,原來你身歷其境啊!那應該更有感覺了~
hatershater
@hatershater
Mon, Feb 26, 2024 5:35 AM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時過境遷,我現在也進入了覺得「data很重要啊,但我不想做,給別人做就好」的老骨頭境界 XD 不過理解了她的背景以後,真的很可以理解她當初併購kaggle的初衷。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Mon, Feb 26, 2024 10:41 AM
hatershater
: 怎麼說?
載入新的回覆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The Worlds I See :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流暢,譯者翻譯得非常好。全書交織著李飛飛本人的移民、成長、學術追求的旅途,以及AI的發展。沒有太多專業細節,應該算是對一般大眾都很好入口的書。
然後出現了使用類神經網路的「老古董」技術,馬上技壓群倫,提升了10%。
因為計算力的效能提升、以及前所未有的巨大資料量,因此使得80年代就開始的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整整二十幾年的時間,加拿大的辛頓都在實驗室繼續類神經網路的研究,終於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硬體計算能力到位、巨大的資料圖庫出現,終於讓類神經網路得以證明它的效能而復興了!
但在我唸書的90年代後期,人工智能已是寒冬,和類神經網路在敝系都已經是乏人問津退流行的題目。
所以這位老師在應該教演算法的課堂上,偷渡類神經網路。大家怨聲載道,因為這麼重要的基礎課程該教的沒教,教一個不知道能幹嘛的類神經網路⋯
後來我的研究所老師,做的是全域最佳化。我的整個研究所過程,就是在瞎搞一些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數學。老師對於暴力解的啟發式演算法非常不以為然,因為覺得需要的資源太大,根本不實用,所以第一步一定要簡化模型。
實驗室數學好的學長發論文就像流水線一樣的量產,數學模型這裡那裡改一些,就發了新的論文。
我個人則是糊裡糊塗地畢業,一畢業就決定把一切都忘掉,覺得這種簡化太多的數學模型,距離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太遙遠,我真的不是這塊料。
(但我仍然覺得演算法就該教演算法啊!不要因為自己沒興趣教基礎演算法就不教啊!
不過他的類神經網路課都沒人要修常常開不起來XD)看最後的致謝詞,應該是有一位 Alex Michael 幫她作為 ghost writer 吧!
我覺得整個寫作的節奏把握得很好,一條線是她的成長經歷,應該算是經典移民的美國夢勵志故事;另一條線則是學術研究以及AI相關發展的其他背景解說。
這兩條線在後面談到他的母親生病的時候,以及AI在醫療的正面運用(環境辨識避免疏失及院內感染)到可能引發的AI倫理問題(監控),乃至於後面談到的 AI 倫理以及訓練資料庫造成的偏誤。
總之是以正面但不失審慎的方式來表達他對AI的看法和考量。
最後也稍微提及了他是中國人、美國人、及榮譽義大利人(她先生是義大利人)的歷程。可能她2018年國會聽證的時候這一點還不是那麼敏感,但現在他的國籍和認同可能就的確很敏感了吧。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The Worlds I See :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
不免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偏向她對AI相關議題的思考,於是就覺得她對很多議題還是有點避重就輕,和我的期待有所落差。
總之這本書我還蠻推薦的,不過我覺得這本書的自傳/回憶錄性質,可能大過他對AI的未來和趨勢看法吧!
他本人現在國籍是美國。然後他書裡一開始花了一些篇幅講中國成長的背景,母親受到社會體制的壓抑,以及父親這裡的家庭,因為和國民黨有所牽連的不順遂。我覺得多少有點自清選邊站的味道。
但寫的很淺,在專業技能很關鍵的前提下,應該也不至於乳華(?)但話又說回來,他現在應該已經是不適合去中國就業生活的AI關鍵人物之一了吧~
現在的LLM主打文字/語言。但她是做影像起家的的,從演化的角度去講視覺的發展,我也很喜歡,覺得耳目一新。
不過我相信也應該是幫她寫傳記的人功力深厚、去繁就簡。
中文版流暢除了譯者的功力之外,不知道他自己本身是不是也潤飾不少,完全不像翻譯書。
她的學生裡面最厲害的就是Karpathy。其他的好像發展一般。鄧嘉在princeton。然後說可以用mech turk的碩士生孫民,現在在台灣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