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阿共打來怎麼辦》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步步為營》
步步為營:解讀美中台未來7種情境

中國不斷發展軍事實力帶來的戰爭威脅確實需要警惕,但現正持續中、用來削弱人民心理意志的各類非軍事脅迫手段更是台灣人需嚴加看待的課題。

對戰爭的恐懼雖可能有助於台灣人對中國威嚇不敢掉以輕心,但也可能助長「反正跟中國打仗台灣一定會輸,不如投降算了」的失敗主義,正中中國「以最小成本(台灣自主稱降)達成統一目標」的下懷。
且逃避痛苦的驅力雖大,但易導致人選擇有利當下但不利長遠的策略,唯有正視恐懼、加強自身因應危險的能力,方能真正解決問題。
川口月
《阿共打來怎麼辦》從威脅力度最大的軍事面著手,釐清各種「中共軍隊無敵論」謠言的虛實,再說明符合現實條件的軍事推演、各國戰略考量。

作戰非單純人口、火力等數字比拚,還需考量成本技術限制、地理氣候條件、物資補給、國際/內政治牽制等各種問題。

當我們對此類軍事常識有一定理解,不只能增進對聳動謠言的判斷能力、減少無謂恐懼,也能根據自身條件(防守方、海島)做最有效的防衛規劃、精實自衛能力(不一味強求最新、最高強度的武器,而是穩扎穩打、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

本書另一重點在說明「認知戰」,中共如何利用各種社群網絡分裂台灣內群體、引導失敗主義。
從書中呈現各種管道相互串連的心戰網絡,更提醒我們將目光望向可能的戰爭風險之時,別忘了腳下綿密編織的陷阱。
川口月
《步步為營》以美國立場分析台海關係的歷史與未來挑戰。
引言提醒中國正利用外交、軍事、經濟手段持續對台灣施壓,過度渲染戰爭威脅會導致失敗主義,更進一步削弱台灣人維護自由民主體制的決心。

在「未來挑戰」章節,書中模擬七種可能情境及難題。軍事模擬情境警示我們任一方的單方行動都會帶來嚴重後果,需謹言慎行、不可逞一時之快而置台灣全體人民安全於危難之中;但也不應脫離現實(開戰成本、代價極高),製造無謂焦慮。

經濟模擬情境聚焦「台灣深化對中國經濟依賴」、「經濟去全球化下台灣被孤立」的風險。當台灣與多數國家有密切往來,才能分散經濟風險、增加盟友,避免受中國挟經濟以脅迫統一、孤立而無從求援的弱勢處境。

一如作者群給美國決策者對台海議題的建議,當台灣對自己的未來越有自信,越不易受中國脅迫影響。
川口月
我們想成為怎樣的國際社會成員?

怎樣的國家領袖能代表我們的形象與各國往來?
我們嚮往的未來需要何種政策支撐?

從宏觀角度思考,才能不被一時的情緒煽動、失控感限縮視野,做出對己不利的決定。
川口月
-
川口月
其他感想:
川口月
1.失敗主義與有問題認知模式

雖然失敗主義部分來自有心人士的操弄,但之所以能煽動人心,與我們自身的認知傾向有密切關係。
對敵人言論保持警覺之外,重要的是對內在的認知模式有所覺察,培養以事實為基礎、切換為宏觀角度的觀注能力,才能避免落入惡性循環、困在失敗主義中自我放棄。
川口月
- 認知扭曲心態的惡性循環:
煽動性言論透過恐懼來凝聚團體向心力,但也增強焦慮、不確定感
→在焦慮、不確定時,人易產生認知扭曲心態(如非黑即白all or nothing、情緒推理等)
→認知扭曲心態幫助我們快速決定(僅需二擇一),但也可能導致草率攻擊/逃避/放棄,誤判情勢而陷自己於更不利地位
→情勢惡化帶來焦慮、不確定性,也讓有心人士有操弄空間
川口月
在中台衝突中,造就失敗主義的非黑即白敘事為「既然台灣不可能贏得了中國,那台灣只能是輸家」。
論者通常以單純數據比較(如人口數量、武器經費)來說明兩國實力懸殊,台灣不可能「贏」。既然不可能「贏」,台灣就只能「輸」
但數據比較並未考量現實軍事活動所需的條件、成本、代價,不切實際。
「非贏即輸」未能說明怎樣算「贏」、台灣的「贏」或中國的「贏」有否區別等定義問題,一味將中台衝突放入虛無的想像框架中,對「確保台灣人民自主、安全」的討論亦無實益。
川口月
此論調最有可能的結果,便是讓我們把目標狹窄地放在不切實際之處(連定義都無從確定的「贏」中國),而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都辦不到、不如放棄算了,全面棄守本身有的條件、能力,自證「輸」的預言。
川口月
- 逃避恐懼的惡性循環:
謠言利用人們對實際狀況的不熟悉,有了誇大渲染危險、操作恐懼的空間
→當人們被喚起的恐懼越大,更易本能逃避
→逃避、一味排斥而不去檢驗其中真假、尋求各種可能策略,既無從培養判斷能力,亦使得想像中的危險遠比現實狀況還恐怖
→因對現況無知、有著恐懼,更易受謠言影響

另外,當我們感受到的情緒越強烈,也更有可能陷入「情緒推理」的認知扭曲,即「我感到這麼害怕,想必是因為戰爭要爆發、該言論有一定可信度」而非「我感到這麼害怕,是因為該言論的目的就在煽動恐懼」。
未能以事實檢驗、覺察自身狀態的錯誤歸因,亦推動失敗主義。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