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12:14 AM
Sat, Jan 6, 2024 12:24 AM
20
2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大腦這樣「聽」
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Of Sound Mind
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 妮娜.克勞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其實一邊還在看這本書。
關於 vision therapy 和 audio therapy 有沒有效,我還蠻有興趣的。我一直想知道,所謂的神經可塑性,既然可以創造新的「地圖」,那麼這些外在刺激結束後,會不會又回到原來的連結了呢?
我的猜想是,應該要看那個連結比較穩固;但要多大的頻率才能確保建立足夠穩固的連結呢?
總之因為這個原因,就決定看一下這本書。不知道會看到什麼,所以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4:43 AM
Sat, Jan 6, 2024 5:05 AM
剛剛沒有訊號對我這種用噗浪寫讀書紀錄的人真是太不方便了。
但現在看到第八章,覺得非常有趣!
前面三章主要在講介紹一些生理機制和名詞解釋。但是後面就是我比較有興趣的內容,像是聲音/音樂和語言的關係,雙語使用者的大腦等等,感覺很有意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7:29 AM
Sat, Jan 6, 2024 7:33 AM
11章
看到一段講耳鳴的。
耳鳴如果聽起來像鈴聲的話,頻率通常符合耳鳴患者聽力損失(聽力閥值變高)的頻率——就像是聽覺版的幻肢症候群。
原因可能是聽覺神經元即使沒有聽到外界訊號,還是隨意放電有關。
遭遇語言剝奪的兒童,腦中的神經背景噪訊增加,可能是這個原因。
白噪音可能會刺激大腦,造成耳鳴惡化,如果要屏蔽耳鳴,有意義的音樂、海浪聲、風聲等可能更有幫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7:44 AM
Sat, Jan 6, 2024 8:14 AM
12章老化
年長者的大腦處理語言音節有延遲現象。
在噪音環境中聆聽能力較差是因為神經反應退化。改善聲音的聆聽狀況,可以同步改善認知老化的問題。戴上助聽器六個月後的實驗,聆聽能力、認知功能都變好了,聽覺神經系統也出現重組的現象。
話說這個作者真是音樂訓練的推廣者啊,主動做音樂訓練(演奏樂器或唱歌,聽音樂不算)的小孩,學習語言能力會比較好,因為語言和節奏、泛音等變化有關。還可以強化注意力和工作記憶。
老人的話,就比較不會失智、在噪音中也比較聽得懂,因為聽覺處理能力比較好。
⋯莫非現在應該趕快再重拾樂器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7:53 AM
Sat, Jan 6, 2024 7:58 AM
13
運動員的訊噪比 sound-to-noise ratio 比較高,因為他們的大腦調低了噪音值,更乾淨、加強了溝通能力
音樂家和雙語使用者是透過調高訊號值來強化聲音。
音樂家對語言中的重要聲音元素(聲波隨時間變化的訊息、泛音、調頻掃頻音等)有更精準的處理。
雙語使用者則對基本頻率(有助鎖定談話對象的聲音)有較強的反應。
語言刺激少的人,則是訊號值沒有加強,噪音也沒有減弱,於是聽不懂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13 AM
看完了。
他前面講的一些蠻有趣的事,包含華語使用者的大腦特別擅長追蹤音高,英語使用者這方面則表現不好。因為華語一輩子在母語中建立聲音和意義之間的連結,磨練了大腦追蹤音高的能力。
(話說我兒聽不出二聲和三聲的差別,所以也都發不出來⋯總之四聲都亂念)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18 AM
Sat, Jan 6, 2024 5:04 PM
節奏和語言和息息相關。
能夠辨認節奏,在學習閱讀和拼字比較輕鬆。
駕馭節奏也比較能抵抗噪音,當因為噪音存在而漏聽了幾個字詞時,語言中的節奏可以幫助填補空缺。
——
我在想這個可能是拉丁語系之類的拼音文字比較會有韻律感,中文相對來說就是詞組?比較不是一個字的音節自?
可能要有了解一下語言學才知道差異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32 AM
第七章討論了聲音是語言之本。
大腦借用了聽覺神經系統(當然也有視覺神經系統)來處理閱讀,包括掌管說話和理解口語的腦區。
語言學習有賴辨別不同聲音模式的能力。
音素 phoneme 融入音節 syllable 之間、音節又融入字詞 word 間。一個語音的音節在規律的序列中出現,泛音處理也會收到強化。
然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無法學會擷取這些規則;聽損兒童辨認語言中特定聲音型態相關的語言任務有困難。自閉兒的則有獨特的大腦處理模式。
相當高比例的讀寫障礙人士(成人與兒童)分辨聲音元素比較弱,如分辨不同音高的聲音,音高的特定模式 pitch pattern,或音高隨時間呈現動態變化的聲音(調頻掃頻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37 AM
通常用gap detection 來衡量人對調頻掃頻音的敏感度(聲音變化),閱讀障礙人士通常需要更久的間隔才分得出來兩個聲音,所以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把時間間隔的兩個音混在一起。
此外、閱讀能力也和是否能偵測噪音出現前的單音,以及能夠察覺 amplitude modulation 的能力有關。
和時間訊息有關通常是字音,如dare, pare, bare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40 AM
Sun, Jan 7, 2024 5:17 AM
泛音組成
泛音組成通常是語音中最重要的聲音元素。oo 的聲音變成 ee 的聲音,是透過嘴形、舌頭的位置來改變語音的泛音。
閱讀障礙者對da 這個音節處理都有遲延,聽覺神經系統對da的泛音反應程度相對減少
調頻掃頻
frequency-modulated sweep (FM Sweep)
另外對調頻掃頻的隨時間變化的泛音也無法區分,造成無法區別子音
Da 的中文為例
搭—沒有調頻掃頻特色;達—掃頻方向由下往上;打—掃頻調頻先下再上;大—掃頻調頻由上往下
神經反應一致性
另外通常有神經反應一致性不足的問題,有時神經反應快,有時神經反應慢,造成不精確。對於聲音-意義的建立產生困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47 AM
語言剝奪(語言刺激少)造成的兩個障礙:處理聲音細節的精確度低,過多的神經雜訊。音樂訓練有助改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8:55 AM
ASD兒童處人工語言的大腦模式也不一樣,另外聽覺神經系統和其他腦區(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連結較低,減少了社交互動帶來的酬賞。
ASD者說話時缺乏常見的音高和節奏變化,或者以異於常人的方式使用重音。
他們的社交困難可能部分來自無法擷取語音中的韻律所提供的線索(語氣)。
感官超載:部分ASD者對聲音反應比較強,可能是因為中腦抑制機制瓦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9:09 AM
Sat, Jan 6, 2024 9:10 AM
———
先這樣吧。
作者最後的建議有點雜亂,大概整理一下:
1. 音樂訓練—學唱歌或學樂器
2. 常常檢查聽力/聽覺處理能力,衰退了就戴助聽器,幫助重新訓練聽覺神經系統
3. 少聽低精度的音樂(如被壓縮過的mp3),多聽一點豐富細節的音樂
4. 減少噪音
5. 多使用語音溝通(而不是簡訊),增加對語氣的敏感度
6. 運動但不要腦震盪
7. 學外語變成雙語人士是件好事
我覺得基本上他要說的就是聽覺處理訓練,才能聽到聲音的更多細節,而這一點對於語言處理能力至關重要,並因而影響閱讀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認知能力。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9:14 AM
Sat, Jan 6, 2024 9:14 AM
我覺得這本書看完,讓我覺得讀寫障礙可能做語言治療也蠻重要的。也許也學個樂器或外語?😂
問題可能不只是視覺處理(如典型的旋轉、抖動的問題),有可能是聽覺處理就有問題,某些細微的因分辨不出來,phonics 沒學好,聲音—意義的關聯沒建立好,所以拼字就會很多錯誤、閱讀的decoding 能力也會很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at, Jan 6, 2024 10:04 AM
另個蠻特別的是,本書的譯者也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所以附了大量譯註幫助讀者理解,也是很感謝他這麼用心👍👍
載入新的回覆
大腦這樣「聽」
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Of Sound Mind
其實一邊還在看這本書。
關於 vision therapy 和 audio therapy 有沒有效,我還蠻有興趣的。我一直想知道,所謂的神經可塑性,既然可以創造新的「地圖」,那麼這些外在刺激結束後,會不會又回到原來的連結了呢?
我的猜想是,應該要看那個連結比較穩固;但要多大的頻率才能確保建立足夠穩固的連結呢?
總之因為這個原因,就決定看一下這本書。不知道會看到什麼,所以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吧。
但現在看到第八章,覺得非常有趣!
前面三章主要在講介紹一些生理機制和名詞解釋。但是後面就是我比較有興趣的內容,像是聲音/音樂和語言的關係,雙語使用者的大腦等等,感覺很有意思!
看到一段講耳鳴的。
耳鳴如果聽起來像鈴聲的話,頻率通常符合耳鳴患者聽力損失(聽力閥值變高)的頻率——就像是聽覺版的幻肢症候群。
原因可能是聽覺神經元即使沒有聽到外界訊號,還是隨意放電有關。
遭遇語言剝奪的兒童,腦中的神經背景噪訊增加,可能是這個原因。
白噪音可能會刺激大腦,造成耳鳴惡化,如果要屏蔽耳鳴,有意義的音樂、海浪聲、風聲等可能更有幫助。
年長者的大腦處理語言音節有延遲現象。
在噪音環境中聆聽能力較差是因為神經反應退化。改善聲音的聆聽狀況,可以同步改善認知老化的問題。戴上助聽器六個月後的實驗,聆聽能力、認知功能都變好了,聽覺神經系統也出現重組的現象。
話說這個作者真是音樂訓練的推廣者啊,主動做音樂訓練(演奏樂器或唱歌,聽音樂不算)的小孩,學習語言能力會比較好,因為語言和節奏、泛音等變化有關。還可以強化注意力和工作記憶。
老人的話,就比較不會失智、在噪音中也比較聽得懂,因為聽覺處理能力比較好。
⋯莫非現在應該趕快再重拾樂器XD
運動員的訊噪比 sound-to-noise ratio 比較高,因為他們的大腦調低了噪音值,更乾淨、加強了溝通能力
音樂家和雙語使用者是透過調高訊號值來強化聲音。
音樂家對語言中的重要聲音元素(聲波隨時間變化的訊息、泛音、調頻掃頻音等)有更精準的處理。
雙語使用者則對基本頻率(有助鎖定談話對象的聲音)有較強的反應。
語言刺激少的人,則是訊號值沒有加強,噪音也沒有減弱,於是聽不懂XD
他前面講的一些蠻有趣的事,包含華語使用者的大腦特別擅長追蹤音高,英語使用者這方面則表現不好。因為華語一輩子在母語中建立聲音和意義之間的連結,磨練了大腦追蹤音高的能力。
(話說我兒聽不出二聲和三聲的差別,所以也都發不出來⋯總之四聲都亂念)
能夠辨認節奏,在學習閱讀和拼字比較輕鬆。
駕馭節奏也比較能抵抗噪音,當因為噪音存在而漏聽了幾個字詞時,語言中的節奏可以幫助填補空缺。
——
我在想這個可能是拉丁語系之類的拼音文字比較會有韻律感,中文相對來說就是詞組?比較不是一個字的音節自?
可能要有了解一下語言學才知道差異吧🤔
大腦借用了聽覺神經系統(當然也有視覺神經系統)來處理閱讀,包括掌管說話和理解口語的腦區。
語言學習有賴辨別不同聲音模式的能力。
音素 phoneme 融入音節 syllable 之間、音節又融入字詞 word 間。一個語音的音節在規律的序列中出現,泛音處理也會收到強化。
然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無法學會擷取這些規則;聽損兒童辨認語言中特定聲音型態相關的語言任務有困難。自閉兒的則有獨特的大腦處理模式。
相當高比例的讀寫障礙人士(成人與兒童)分辨聲音元素比較弱,如分辨不同音高的聲音,音高的特定模式 pitch pattern,或音高隨時間呈現動態變化的聲音(調頻掃頻音)。
此外、閱讀能力也和是否能偵測噪音出現前的單音,以及能夠察覺 amplitude modulation 的能力有關。
和時間訊息有關通常是字音,如dare, pare, bare
泛音組成通常是語音中最重要的聲音元素。oo 的聲音變成 ee 的聲音,是透過嘴形、舌頭的位置來改變語音的泛音。
閱讀障礙者對da 這個音節處理都有遲延,聽覺神經系統對da的泛音反應程度相對減少
調頻掃頻 frequency-modulated sweep (FM Sweep)
另外對調頻掃頻的隨時間變化的泛音也無法區分,造成無法區別子音
Da 的中文為例
搭—沒有調頻掃頻特色;達—掃頻方向由下往上;打—掃頻調頻先下再上;大—掃頻調頻由上往下
神經反應一致性
另外通常有神經反應一致性不足的問題,有時神經反應快,有時神經反應慢,造成不精確。對於聲音-意義的建立產生困難。
ASD者說話時缺乏常見的音高和節奏變化,或者以異於常人的方式使用重音。
他們的社交困難可能部分來自無法擷取語音中的韻律所提供的線索(語氣)。
感官超載:部分ASD者對聲音反應比較強,可能是因為中腦抑制機制瓦解。
先這樣吧。
作者最後的建議有點雜亂,大概整理一下:
1. 音樂訓練—學唱歌或學樂器
2. 常常檢查聽力/聽覺處理能力,衰退了就戴助聽器,幫助重新訓練聽覺神經系統
3. 少聽低精度的音樂(如被壓縮過的mp3),多聽一點豐富細節的音樂
4. 減少噪音
5. 多使用語音溝通(而不是簡訊),增加對語氣的敏感度
6. 運動但不要腦震盪
7. 學外語變成雙語人士是件好事
我覺得基本上他要說的就是聽覺處理訓練,才能聽到聲音的更多細節,而這一點對於語言處理能力至關重要,並因而影響閱讀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認知能力。
問題可能不只是視覺處理(如典型的旋轉、抖動的問題),有可能是聽覺處理就有問題,某些細微的因分辨不出來,phonics 沒學好,聲音—意義的關聯沒建立好,所以拼字就會很多錯誤、閱讀的decoding 能力也會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