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吟
@niyiauh8964
Mon, Dec 25, 2023 10:17 PM
Mon, Dec 25, 2023 10:18 PM
2
我很少跟別人求自己的作品的感想,但我就是有那個大運,從有緣人那裡得到這些餽贈。
舊友讀完《天低鶻沒》後在北京時間的大半夜給我發了一大篇感想。讀罷終究是感激遠遠多於山遙水闊的無奈,得友如此,卿復何求,既然你我的城市都處於寒冬,那不妨一同努力加餐飯。
徵得她同意,這邊發一下。
(手動替換了一下我的名字,我不想掉馬x)
文/墨
我没有玩过或者看过任何刀剑乱舞衍生内容,只是听说阿吟居然又动了笔,写的还是老苏,所有要素叠加在一起,很难不让人心动,因此在这个降温的天气深夜读完,很有冲动为它记一笔。鹤丸和三日月,苏轼和乌台诗案,我熟悉的和我一无所知的放在一起,幕后是我的旧人执笔时那张淡漠沉静的脸。
“当我们转过脸看太阳缓缓升,鸽子依然落在屋脊,却不是从前的那只”
多年前跟阿吟推荐这首《藤》的时候我还住在旧城区的租屋,
掰噗~
@baipu
說
Mon, Dec 25, 2023 10:17 PM
懷吟
@niyiauh8964
Mon, Dec 25, 2023 10:18 PM
鸽阵和京片子织起夕暮。多年后我还在读阿吟的作品,然而无论是鸽阵还是老北京,都散在了远方不可及的云烟里。
离上一次看她写老苏已经很久,记得是关于黄州二首的填词,那也是她开始亲历诗中种种的时间点。在校时我曾有一个专门关于乌台诗案的选题,和导师商讨时,她说苏轼的生平最容易让人在短时间的感发之后久久地失语,感发是因为少不更事时容易从他的生平中受到冲击,失语是当自己开始亲身体验后就会明白很难再比他写得更好,不如把生活的困苦化作缄默。因此我们都不出所料地走上这个轨迹,年轻时写下不少感想,感发过后陷入沉默。
然而理想主义者总是会有按捺不住的时刻的,正如鹤丸最后的选择,正如《天低鹘没》之所以还能成稿。沉默也是会孕育力量的。
懷吟
@niyiauh8964
Mon, Dec 25, 2023 10:18 PM
三日月和鹤丸。年长者的组合总是这样,底色被时间洗得陈旧又清透,无论多少嬉笑怒骂,只要交换一个眼神,一两句暗示,别的已经不用多说。器物化为人形,于是之前以金属形态历经的沧海桑田终于变得活泛鲜明起来,哪怕荣辱看遍,依旧能为一个老派文人赴汤蹈火。想想乌台诗案万马齐喑风声鹤唳的现实吧,真的只有付丧神能够以这样的姿态入局,凡人忙着畏首畏尾勾心斗角,付丧神们忙着见招拆招顺便跟老苏交朋友再顺便谈个双方岁数加起来四位数的恋爱。
乌台诗案的以后,文中交待得诚实又扼要。时光仍旧流淌,审神者也会老死长辞,甚至没人在史书的某个角落做下任何关于鹤丸的记载,只有三日月背负着沉甸甸的往事看着庭院杂草疯长,审神者离世,辗转在海南听到一首久违的歌谣。
很难不说阿吟发刀子有一手。
懷吟
@niyiauh8964
Mon, Dec 25, 2023 10:18 PM
顺便我是真喜欢这个毒舌伶俐的审神者,的确是她自己的翻版,爱书画,慵懒,很有脾气,很有胆量,印象中她在自己的同人里老是和当局对着干,这一点有些模糊次元边界。
说到老苏相关很难不怀旧。那时我穿行在图书馆的书架间,从文献里拼凑乌台诗案的每个侧面,周末短暂和住校的阿吟聊聊最近的创作。我们当时都以为她会这样继续写下去,也许还会成为校友。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的小舟会驶向哪里。接受这个事实后还能看到她流畅洗练的文笔搭建的江湖,更是一种不可思议。
我有些怅然,不是为这个时光冷淡而故人长绝的结局,而是湿冷降温的夜里,似乎不该放任这么多回忆在它的余韵里把冬夜延得更长。
懷吟
@niyiauh8964
Mon, Dec 25, 2023 10:19 PM
【三日月宗近/鶴丸國永】天低鶻沒 - Htnirybal - 刀剣乱舞 | Touken Ranbu [...
懷吟
@niyiauh8964
Mon, Dec 25, 2023 10:25 PM
Mon, Dec 25, 2023 10:30 PM
我也特別喜歡阿審aka我自己!
好,決定今天不罵北京!
懷吟
@niyiauh8964
Tue, Dec 26, 2023 5:16 AM
不過校友這個
這個那個⋯⋯真是高看我了⋯⋯X大中文系真不是我想考就能考上的⋯⋯【廢
載入新的回覆
舊友讀完《天低鶻沒》後在北京時間的大半夜給我發了一大篇感想。讀罷終究是感激遠遠多於山遙水闊的無奈,得友如此,卿復何求,既然你我的城市都處於寒冬,那不妨一同努力加餐飯。
徵得她同意,這邊發一下。
(手動替換了一下我的名字,我不想掉馬x)
文/墨
我没有玩过或者看过任何刀剑乱舞衍生内容,只是听说阿吟居然又动了笔,写的还是老苏,所有要素叠加在一起,很难不让人心动,因此在这个降温的天气深夜读完,很有冲动为它记一笔。鹤丸和三日月,苏轼和乌台诗案,我熟悉的和我一无所知的放在一起,幕后是我的旧人执笔时那张淡漠沉静的脸。
“当我们转过脸看太阳缓缓升,鸽子依然落在屋脊,却不是从前的那只”
多年前跟阿吟推荐这首《藤》的时候我还住在旧城区的租屋,
离上一次看她写老苏已经很久,记得是关于黄州二首的填词,那也是她开始亲历诗中种种的时间点。在校时我曾有一个专门关于乌台诗案的选题,和导师商讨时,她说苏轼的生平最容易让人在短时间的感发之后久久地失语,感发是因为少不更事时容易从他的生平中受到冲击,失语是当自己开始亲身体验后就会明白很难再比他写得更好,不如把生活的困苦化作缄默。因此我们都不出所料地走上这个轨迹,年轻时写下不少感想,感发过后陷入沉默。
然而理想主义者总是会有按捺不住的时刻的,正如鹤丸最后的选择,正如《天低鹘没》之所以还能成稿。沉默也是会孕育力量的。
乌台诗案的以后,文中交待得诚实又扼要。时光仍旧流淌,审神者也会老死长辞,甚至没人在史书的某个角落做下任何关于鹤丸的记载,只有三日月背负着沉甸甸的往事看着庭院杂草疯长,审神者离世,辗转在海南听到一首久违的歌谣。
很难不说阿吟发刀子有一手。
说到老苏相关很难不怀旧。那时我穿行在图书馆的书架间,从文献里拼凑乌台诗案的每个侧面,周末短暂和住校的阿吟聊聊最近的创作。我们当时都以为她会这样继续写下去,也许还会成为校友。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的小舟会驶向哪里。接受这个事实后还能看到她流畅洗练的文笔搭建的江湖,更是一种不可思议。
我有些怅然,不是为这个时光冷淡而故人长绝的结局,而是湿冷降温的夜里,似乎不该放任这么多回忆在它的余韵里把冬夜延得更长。
好,決定今天不罵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