스미🔗( ˇωˇ )э
[NOTE/心靈復健]
這星期諮商有談到一個重點是「自我整合」
鄧惠文:從深度心理學的眼光,重新「與自己和解」
스미🔗( ˇωˇ )э

整合的定義在於,雖然內心仍有衝突,但能冷靜思考,明白各自犧牲與獲得,最終做出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選擇。自我整合的工作並不簡單,不是單純找出問題點,就能夠放下,與自己打磨的過程,是漫長甚至是一輩子的。
榮格心理學裡,不是練習「放下功」,而是針對我們執著的事物,進行深入了解,找出其中涵蓋哪些需求,回溯或前瞻分析箇中原因,理解因果之後,就會發現有其他更直接的方式可以滿足需求,也就不用執著於此。
스미🔗( ˇωˇ )э

面對錯誤,如果僅停留在懊惱,甚至能輕易放下,將無法讓心靈有所成長。我們需要做出改變,需要好好地記取教訓。但不是把它變成鞭子,時刻鞭打自己;或是變成枷鎖,以為自己不值得幸福。而是要從中了解個人弱點,不再犯同樣錯誤,甚至願意對自己或是對傷害的人做出彌補,如果無法彌補當事人,也可轉化為對其他人事物的償還,讓自己重新活到心安理得的狀態。
스미🔗( ˇωˇ )э
因為發覺v無法好好整合他自己,後續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促使我重新整合各種分裂的感覺,雖然我無法代替他整合他自己,導致我面對他時,也只能使用切割的方式,但回到自身這邊,我其實有變得再更完整一點,感覺自己這陣子又做了很不得了的事ㄋ...
스미🔗( ˇωˇ )э
一方面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的諮商心理師是榮格派+精神分析,真的很符合我的需要><
스미🔗( ˇωˇ )э
自我整合、個體化的過程應該可以用走天堂路來形容
스미🔗( ˇωˇ )э
individuation個體化

個體化既不能被分析師誘導發生,當然也無法因其要求而發生。分析僅僅是為此歷程創造出一個有益的環境:個體化不是由某個正確的技術所帶來的結果。因此,那意味著分析師對個體化的認識不能僅透過對它的粗淺瞭解,而必須經由分析師的個人體驗才行。這是為了對病人潛意識產物的可能意義抱持開放的心態,包括身體症狀、夢、幻象或繪畫等等(參見active imagination積極想像)。我們也可以像榮格曾明確做過的那樣去談論個體化的心理病理學( 例子可參見CW9i,para.290)。個體化過程中常見的危險,一方面是膨脹(輕度躁狂),另一方面是憂鬱。思覺失調式的崩潰也很常見
스미🔗( ˇωˇ )э
【榮格經典:《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04 – 愛智者書窩(哲學 ‧ 心理 ‧ 神秘學)

每個人都有求生意志,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當我治療病人時,我必須格外小心。不用我自己的觀點或個性壓倒他,因為他必須為自己的人生奮戰,他必須能夠信賴自己的武裝,即使這武裝有缺陷。他必須確信自己的生活目標,即使這個目標並不完美。如果我說:「這樣不行,應該更好。」那我就剝奪了他的勇氣,他使用的鋤頭或許沒我的好,但我的鋤頭對他有何用呢?他沒有我的鋤頭,也借用不去,他必須使用自己那很不完美的工具,發揮他繼承下來的能力,不管是什麼工具或能力。我當然要幫助他,比如我會說:「你的想法很好,不過若你從另一方面去想會更好。」如果他不想聽,我不會堅持,因為我不想使他偏離自己。
스미🔗( ˇωˇ )э

心理學家或治療師固然有著幫助病人的責任,但在命運之前我們最好懷抱著敬畏之情。當事人或許要經歷某些命運才會得到改變,心理諮商從來就無法強迫他人改變,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自比上帝。每種心理學理論都是心理學家的個人觀點,世界是內心的延伸,適用於我們的,不見得適用於眼前的朋友或個案,我們的世界觀或許是更廣闊的,然而每個人承受的天賦、稟性卻大不相同,他必須用自己的腳站立,憑自己的努力得到啟發。我們可以提醒他,卻不要逼他。我們可以建議他,但必須在花心思理解他之後。

深度心理學是反躬自省的心理學,學習者要盡力明白這一點。
스미🔗( ˇωˇ )э
스미🔗( ˇωˇ )э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