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我覺得有個重點是
>《斷訊》原作者自己也不相信角色提出的理論
但這個理論其實就是電影給的結局了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這作品本身就不是劫後餘生而是漂流教室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所以觀影重點就在於懸疑感啦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不過因為中間這種到底是不是爛尾的感覺,不如說更強烈的有一種「我要看這電影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合理就爛」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但洗個澡發現這個想法根本就不對,因為在人生的第一視角,是沒有辦法像全知視角那樣覺得事件都串連起來都說得通,小說才需要邏輯。因此不斷營造「面對事件當下的懸疑感」但沒有規則無法理解,才是受災當下的感覺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所以這就是宣傳系統的兩面性,一方面提供似乎可信的說法,人傾向相信傾向安定;另一方面,即使你不知道到底怎樣了,卻總還是得生出一個看起來合理說法,不然人心就會亂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追求真實的第一步,就是不斷懷疑跟接受不穩定的狀態
小二@棒棒棒棒不雷
回到電影,總之因為整個世界最近的氣氛,所以結尾可信度就更高了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