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2023金馬觀影紀錄
轟天雷
強||
《菠蘿,鳳梨》(Carp Leaping Over Dragon's Gate,閆嘯林,2023)

邊看邊想這般赤裸揭露中國高考、社會階級和各種人性的殘酷呈現,是無法在中國放映的吧?從片中直接了解中國升學問題與社會位階現況,不是狗咬狗就是人吃人。更深層的家庭親子問題也從中流出,看見了許多端倪,人們在蛛絲馬跡間找著把柄,利用著彼此,為的是在這社會中的一席之地。電影整體結構完整又縝密細膩,將細節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大有顧此失彼的情況產生。較為可惜的是完整中的安排感偏強,給人一定的工整感,也猜得出劇情的可能發展(這也沒不好。)

覺得主角(母親)演得實在太好了,無論是盡心力照護他人母親或是與自已女兒的相處,情緒隨著他的步伐來去自如。

波蘿,鳳梨,同科不同種,同人不同命。
強||
《這個女人》(This Woman,阿爛,2023)

虛實之間,人生如戲,遊戲、影戲。

兩筆畫的人是由多種人設、面向組成,可說是看似邏輯滿分同時充滿悖論的集合體。披上紀錄片的皮,肌理間流動著真血假淚、假寫真淚,組合出這個女人,毫無畏懼的向前衝卻又退縮,矛盾地遊走於歡樂與悲傷間卻又自在活著。電影確實記錄了這個女人的生活,觀者也無須追究主角的生活點滴是如實呈現還捏造編織,畢竟我們也都是這樣過日子的,我們沒有不一樣。
強||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Swordsman II,程小東,1992)

人在哪,江湖就在哪的無奈跟身不由己貫穿全場,無論是令狐沖領著師弟退出江湖、令狐與東方不敗的會面,甚至是任盈盈的為了神教的留下,點點滴滴揭露了身為人總是在難為自己,要如何笑傲江湖,誰又能笑傲江湖?

電影武打動作特效場面精采震撼人心。招式呈現印象深刻,無論是劍氣劈馬或穿針引線的招式,使人止不住讚嘆,想對該製作完對至上最高的敬意。看電影的同時很想回頭看金庸原著,不是電影不好,而是精彩,讓人想回味一番。我想這就是一部很優秀的成功電影吧?

林青霞實在將東方不敗詮釋得太好,眼神舉手投足在陰陽間自由切換,一下子邪笑又深情。也該說整片演員的化學效應太好。
強||
《野火蔓延時》(Roter Himmel/Afire,Christian Petzold,2023)

每個人都曾有過把自己關進自我建構的囹圄,無法自拔。

那股自溺不禁讓人想到柯恩兄弟的《巴頓芬克》,但相比或許是《野火》的火蒸發了《巴頓芬克》帶給人的黏膩感,而火帶來的確實是另一股煩躁火氣,讓人想來杯麥茶或泡在水裡。覺得導演設計得挺好就是水就在旁邊,還是救不了主角內心的那場無法熄滅的火,非到臨頭才把心中那口井打開救火。來不及嗎?畢竟都出事了,當然來不及。

一些動人作品背後靈感都是真實故事激發,當自己懂得觀察生活周遭,即便是路邊的一株草都能讓人寫出慷慨激昂的作品。

嗯,好想吃冰淇淋。
強||
《血色之路》(Los colonos/The Settlers,Felipe Gálvez Haberle,2023)

殖民真是爛東西。

單看攝影跟配樂就感受到身處遼闊大地卻一直有著窒息感,隱形壓力壟罩大地。如此美景卻接連發生慘絕人寰的慟事。要說的故事太沉重,這是人類得不停面臨的殖民/轉型正義共業。相同的事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各國要如何面對及討論殖民歷史,又該何去何從,本片算是個很好的討論素材。導演看似力道兇猛但實際上只是輕輕攪了一池春水,試圖製造漣漪,影響更多人正視至今時日仍爭論不休的話題。

不看這些故事只看畫面,這部電影的攝影真是優秀到不行(很想逃避歷史共業的討論)。充滿生命力及震懾人心的畫面不少,不少幀都很適合輸出做攝影展了。

p.s. 本片聲音設計由台灣杜篤之工作室出品,結合的真是好。
強||
《荒漠斷背情》(Extraña forma de vida/Strange Way of Life,Pedro Almodóvar,2023)

明明是高品質、高預算的製作團隊,怎麼有種花大錢做出有點不豪情的斷背情?故事脈絡風格依舊阿莫多瓦,只是少了60分鐘的看頭,使得整體堪稱不完整的完整,尤其是年輕版與中年版的兩位主角,或許是太難找臉型差不多的演員,真是有點差距。不過整片看Pascal的眼睛演戲還蠻值回票價就是了。(下續)
強||
(承上)
本片服裝設計一開始挺令人不解,在荒漠中穿綠色的衣服其實很危險。但想想,這服裝設計真有意思,透過顏色來指射兩個人的個性,襯托出兩人隨著時間的推進而產生極大差異。綠色有帶色情意味,或許隱射Silva(Pascal)是熱情奔放、放不下昔日情的老色鬼;警長Jake的藍色代表著高貴,除了社會地位上的不同,對於昔日情可能無法放下但卻孤冷一枝草。紅色領巾當然就是無法割捨的夏日美好。
強||
《桂花巷》(Osmanthus Alley,陳坤厚,1987)

21世紀的現在回頭看近一世紀前的女性故事,總是受周遭他言他語灌輸許多傳統觀念及打壓,即便潛意識覺得不對勁卻仍舊相信自己的命運就這樣被決定了。有多少人,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而間接掐斷了潛在可能希望?近一百年後的女性仍在追求平等、活出自己的一片天與不再受傳統觀念束縛。前人披荊斬棘,磨難忍耐,殊不知現今社會看似進步不少的社會仍舊被自私、壓榨的思想壟罩著。

陸小芬的剔紅的內斂又帶著幾度輕狂,情緒收放自如,最終的祥和微笑又是另一種境界,當時的她是如此年輕卻能有這樣演出真是驚人。

配樂使用也很到位,為電影增添不少哀戚孤獨感。
強||
《兩萬種蜜蜂》(20.000 especies de abejas20.000 especies de abejas/20,000 Species of Bees,Estíbaliz UrresolaEstíbaliz Urresola,2023)

如果這社會每個人都跟姨婆一樣,那該有多好?

《兩萬種蜜蜂》不僅是溫柔提醒在性別探討的個體及其家庭社群要給彼此喘息、尊重的空間,還提醒著在面對自己的難題時,不要勉強自己也要記得每個人都在掙扎生存著。(下續)
強||
(承上)
性別自我探討在這幾年被發揚光大,甚至產生了極端現象,讓許多正在探索自我的人,受到影響因而將自己定義成另一個模樣,最終或許還是不知道自己是誰。許多人認為自己不被社會接納,確實這社會似乎暫時無法接納這般燦爛斑斕的美麗,畢竟這社會齒輪要汰舊換新是需要時間的。先不論當時的反對勢力有多麼強大,幾年前台灣同婚公投是失敗坐收也是個提醒,我們都想進步但在往前走的同時要記得緩緩拉起還跟不上腳步的人,而不是一味往前衝,適得其反。不過現在這社會似乎很喜歡走向極端跟情緒勒索,理智都不理智了,或許毫無理智可言吧?敲打鍵盤的自己也深信如果是自己,也或許無法持有理智吧?
強||
《窗外》(Outside the Window,宋存壽,1973)

這根本家庭情勒片!爹不疼娘不愛只想要有人愛的江雁容誤入歧途,還被父母倒打一耙,端出家長架子管教女兒,真是要不得。在當時或許是常態,現今社會也層出不窮。渴愛的孩子容易受支配利用。江雁容的窗外,是嚮往著自由、也嚮往著窗外有個可以珍惜他的人,因為他無法在窗內裡得到實質溫暖。

有些逃家小孩就是得不到溫暖跟愛才離家,為了找尋屬於自己的愛,多數下場可能都跟江雁容相去不遠,是社會悲劇。

沒看過太多瓊瑤作品,這電影一些橋段及攝影、剪輯手法擺在現代(21世紀)來看確實頗有張力(好笑),可憐的故事或許就是這般可笑吧。
強||
《衝三小劇場》(Yannick,Quentin Dupieux,2023)

真沒想到會爆淚,短短60幾分鐘帶來的衝擊是如此強大震撼。

昆汀這次算是簡練有力卻又輕描淡寫的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一場表演中不同身分下都曾經歷過相同的情境。無論是台下觀眾的「被困在這裡」、創作者歷經多時的沉思創作或是最終的表演呈現,每個角色都是那作品的人質。也是透過觀眾、演員、編劇/導演的身分移轉,不禁回想起前陣子跟朋友聊看電影的人和通俗文學與需要被分析解讀的文學。有時我只想看部輕鬆容易共感的作品,我看《BJ單身日記》我也看《慾望之翼》(1987),作品間或許給人雲泥之分感,但兩者的元素及背後動機都是由涓滴入人心的水組成。要侃侃而談或是一言以蔽之這兩部作品都是做得到的,本質上差異不大。(下續)
強||
(承上)
我只想給Yannick一個大擁抱,他的眼淚我無法解讀是否因為他將自身故事也寫進戲中還是看到台下觀眾對他作品產生的熱烈反應,也又可能是複選?我只記得看到他眼眶泛紅自己也跟著掉淚,只希望他能透過自己的創作來療癒自己的不開心。

p.s. 記錄時不知為何想起西班牙經典文學《唐吉訶德》,或許賽凡提斯只是想諷刺騎士文學跟騎士制度,但透過他的筆了解了當代社會的荒謬不公,人物塑造更是充滿矛盾,可笑可悲,可喜可悲。
強||
《火影》(ほかげ/Shadow of Fire,塚本晉也 Shin'ya Tsukamoto,2023)

戰火煙硝已平,軍人從戰場退下。只是,戰爭陰影卻以煉獄形象壟罩倖存者心靈。被燒得遍體麟傷之餘,倖存者似乎持有一股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劈開獄火,闢出生路。電影中失去丈夫孩兒的女子、戰火後倖存的男孩、戰場上廝殺後退役的男人們,在戰後餘火間擦身或共同為各自餘生留下不同痕跡,為彼此注入新希望又或絕望。
強||
《黑鳥.黑莓.送貨員》(Shashvi shashvi maq'vali/Blackbird Blackbird Blackberry,Elene Naveriani,2023)

平淡之中帶著一絲奇幻色彩,好似人生。因家庭因素而待在閨中多年的Etero,一路走來享受到的獨身美好是他人所欽羨。而他那時而強悍時而嬌羞的倔強矛盾,更是他在這不容易的社會終的生存之道。到中年才來的性啟蒙,看得觀眾跟著談戀愛也不由得心懷家長心態的擔心Etero遇到的男人是好是壞。

花開結果,黑莓象徵著生命的一起一落。而有點mushy的黑莓醬和黑莓的品質似乎也在暗示著Etero正在經歷的更年期。雜貨店與大型購物中心也是象徵著邁向現代化的村莊,觀念或許也可以跟著汰舊換新了,人生有許多種可能。(下續)
強||
(承上)
單身與否,女人無論如何都能靠自己或靠朋友走下去。又或者說,每個人只要有著信念,單身與否都能堅強走下去,也活得自在。

相當喜歡Etero的演員,有他的詮釋才有這樣真摯可愛又自帶氣場的Etero,好喜歡。
強||
《安塞姆:廢墟詩篇》(Anselm – Das Rauschen der Zeit/Anselm,Wim Wenders,2023)

一開始還以為這些作品(神奇禮服跟方塊屋)都只是臨時搭景,但跟著鏡頭發現原來是發人升省的作品集。整個紀錄片非線性引領觀眾Kiefer的一生及作品,小Kiefer與老Kiefer的錯開重逢,有點浪漫。紀錄片設計的挺精緻,加上沉重的納粹議題,老實說不睡著還真是有難度(是我的問題)。(下續)
強||
Anselm Kiefer(安塞爾姆·基弗)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作品主要創作媒介為黏土、稻草(火)、鉛、煤灰,等等。創作重點主題則是納粹,他以挑戰禁忌、碰觸爭議引來各界議論。但他的直球面對禁忌,反而開創了另一條面對過去的道路,使世人保有更深廣的思考價值。在這些創作中,也清楚了解引響他創作最深的是猶太詩人Paul Celan(保囉.錫蘭),尤其是從紀錄片中可窺見一二。透過紀錄片認識了兩位德語系藝術家,真是幸福。從紀錄片中看更多作品,尤其看著稻草帆布油畫《瑪格麗特》搭配朗讀Celan的《死亡賦格》(Todesfuge),迎面而來的糾纏不清令人印象深刻。
強||
希望有日能去法國或是在哪看Anselm Kiefer的作品。

清晨的黑牛奶呀我們夜裡喝你
我們早上喝你中午喝你晚上也喝你
我們喝呀喝呀
有個人住那屋裡妳的金髮喲瑪格麗特
妳的灰髮呀書拉密他在玩蛇

死亡賦格曲  ◎ 保羅•策蘭  (孟明譯)

p.s. 1我真是就這樣睡過去了,一定是威秀戲院太冷的緣故!還好只有睡個10分鐘就繼續看下去。

p.s. 2在打這篇時,我腦海只有《進擊的巨人》第一季片頭曲<紅蓮的弓史>,也是蠻合的啦。
強||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陳坤厚,1983)

總覺得這電影很輕柔平淡,彷彿一切只是過眼雲煙、不著邊際,卻又總是被幾個畫面或人物勾勒給揪緊了心。

小畢的故事就是很純粹的台灣或華人社會一隅,不懂得將愛說出來,讓許多曖昧不清與矛盾逕自編織成大烏雲,為整個家庭帶來狂風暴雨。如果彼此能多表達、嘗試,或許雲淡風輕,許多憾事都不會發生,社會也或許會更美好。內心戲總是多於真心話,不斷揣測對方心意,最後仍是錯誤解讀,兩敗俱傷。

這樣形容頗過分,但看到母親的最終手段時,腦海只閃過這是情緒勒索終極版?還是母親想遠離這抑鬱良久的家庭?但這都只是百萬種可能的猜疑,真相無從得知。
強||
《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Wim Wenders,2023)

多久沒抬頭仰望夜空?多久沒注意到除濕機濾網布滿灰塵?是否察覺到空氣那絲股冬意?

在陽光下交疊成影的日常。看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單調工作,卻在一抬頭、一撇眼,為生活製造出燦爛的剎那,猶如由千千萬萬種顏色堆疊而成的白色,平實而美好。

姪女:這棵樹是你的朋友吧?

平山:是呢!
強||
不由得讓我想起賈木許的《派特森》(2016),也是在規律的每日間寫入自己的詩意。那股恬靜感是兩部電影穿越時空共享的,使人微笑,使人溫暖。

看完其實心情很好,只是不斷掉淚。或許是想到自己也跟平山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而共感掉淚,也可能是被平山的日常感動到,深刻雋永。心中那股悸動隨著電影回想,畫面轉進腦海,又是淚眼婆娑。總是說自己過得糊塗,總是感謝這一切,對著陪著自己的小物對話,孤獨自在總是感觸、珍惜。

註:木漏れ日(Komorebi)意為樹葉交織縫隙間撒落的陽光。
強||
《青春(春)》(YOUTH (Spring),王兵,2023)

《青春(春)》是王冰導演在2014年到2019年間紀錄了中國浙江省的織里紡織工作坊發生的日常。

近乎無機卻產生有機的鏡頭,不加以批判的視角,純粹真實呈現在中國浙江織里紡織工作坊的日常,任由觀眾各自產生不同觀點。

青春萌芽期本該恣意輕狂,畢竟人生漫漫、無趣又充滿苦趣。只是片中的工作者卻得在如此精華的歲月為五斗米折腰,苦中作樂。放映過程想到每天日常用品是這些低薪組成,既得利益者的我不由得覺得資本主義是如此甜美又邪惡,同時又想如果買台灣本土的東西價格貴除了通膨外多少也是要符合製造者背後的辛苦吧?不過其中要如何平衡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強||
《崇陽俱樂部》(Manodrome,John Trengove,2023)

在對電影本身有任何想法前,反而先對Jesse產生了濃厚的困惑及期許,困惑的是Jesse似乎侷限了自己的戲路,期許的是他能更多挑戰。也因這樣的困惑延伸到其他演員甚至是生活上的瑣事。凡舉人類或其他生物都有其規律性,尤其是選定了某些規律或找到了舒適圈,要跳出框架的機率就大幅降低。要如何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舒適圈,是否要嘗試不同事物,也是門學問呢。

算是老掉牙的主題,也微缺深度,不過倒是完整呈現今充滿有毒環境下,男性是如何受到不同的壓迫。即便遍體麟傷,只要是男性就得承擔社會給予的寄望、家人給予的壓力,某種程度影響了男性對於自我價值的看法。可以理解電影想探討的,但對於不管怎樣都是「Everything is about me」的態度不敢苟同呀。
強||
《邊境無間》(Zielona granica/The Green Border,Agnieszka Holland,2023)

遊走於邊境的誕生與死亡,絕望與希望,如此細節誠懇的紀錄難民在歐盟跟非歐盟區間的那道鐵絲網來回,似乎比螻蟻還不值得一提,彷彿這些生命只是棋上棄子,棄之可惜的在手拋來拋去。

本以為電影只是呈現一小部分的難民狀況,殊不知導演編劇將整個難民狀況以一條邊境拉出整個大網,讓觀眾了解整體狀況,從難民出發途經軍人、政府和人道組織,再到人民的人性發揮又回到難民本身。撇開沉痛主題,電影本身架構跟做法處理得真好,導演跟編劇的用心及細心不難察覺。

願死者安息不再苦痛,願仍在困境中的人們可早日脫離困境。
強||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