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Mon, Dec 4, 2023 3:48 PM
2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 臺灣美術的黎明 - 鈴木惠可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本來想把整本的心得整理好之後發一篇,可是總覺得整理完之後就忘記前面要講什麼了……所以還是先想到什麼講什麼吧
大概四月的時候收到過樣書,不過當時編輯大人的目的是想找路人確認讀起來是否容易消化。作為一本學位論文改寫,努力想往科普之路前進的專書,如果寫得太拗口,恐怕科普之路不會太順利。
試閱的時候著重文字和敘述方式,以描繪藝術創作的專書而言,專有名詞非常少,閱讀時所需具備的美術史概念也都敘明在正文中,中文翻譯的語言也相當平實。第一印象是十分樸實又結構井然的書。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Mon, Dec 4, 2023 3:58 PM
不過黃土水生平介紹告一段落之後,作者分析創作歷程,重新討論創作分期及特色的章節,突然感覺畫風一變。也許因為是提出自己的創見,作者十分小心翼翼地將文獻、相關素材、他人評論等等論文的佐證都鋪開來,並且仔細地解釋了她如何由這些素材得出分期的結論:
整段話的順序是這樣:
分期的方式>必須分期結合創作當下時空背景>舉例風格變化與分期的關係>部分類型雕塑數量龐大如果只看總量容易誤解
但我反覆看了幾次,還是覺得
分期的方式>
部分類型雕塑數量龐大如果只看總量容易誤解
>舉例風格變化與分期的關係>必須分期結合創作當下時空背景
這樣比較好讀……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Mon, Dec 4, 2023 4:12 PM
我覺得好讀的語序,對論文來說,有點
先說結論
,行文邏輯可能不夠周密,但這應該是一般人閱讀非專業領域文章的時候最直觀、最好讀的寫法。
後來我也請兩位朋友閱讀實測,以
我不是讀論文
的心情開書的話,
1.應該要這樣
2.
否則就會那樣
3.這樣的好處是
4.所以該這樣
這種邏輯比較符合日常閒聊或閱讀非專業文件的思路
即使這本書已經將文字處理得非常淺顯,還是會在這個地方露出論文結構中不近人情(?)的一面
如果以博士論文改寫的專書來看,我覺得這個白話程度已經非常足夠了,但編輯大人有科普和推廣的心,也希望有機會能夠爭取影視改編,那也許在敘述上還可以再調整一下。
書中很多這種從1講到10,10是結論的段落,感覺4、5的地方就可以放結論了。只要內容沒有偏離論文的主旨,這個程度的改編還是可以試試。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Tue, Dec 5, 2023 4:55 AM
試閱的時候主要針對表達方式,正式出版之後會有更多關於內容的思考。
我好像沒那麼買單1925~1930的創作分期解釋。
我覺得展開職業雕塑家的委託生涯跟變成生計商委雕塑家,好像並不是同一件事情。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Tue, Dec 5, 2023 5:51 AM
我沒有很喜歡因為大量接委託,和過去頻頻叩關帝展時期純粹藝術創作有差的論點。
藝術家接受委託,完成之後收取報酬我覺得是合理的商業行為。迫於生計是一種說法,但也可以說是在試探市場的深淺,尋找可行的商業模式。
帝展落選那年,黃土水剛好30歲,也許正好是而立之年,覺得是時候展開自己事業了。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Tue, Dec 5, 2023 11:27 PM
Tue, Dec 5, 2023 11:28 PM
歷史上舉世聞名的雕塑家可能沒有多到可以歸納出產業生態圈的程度。但如果以音樂家來看,現在非常知名的音樂家們,也有很多人擔任宮廷樂師或是大量接受委託,甚至很多現在音樂會演奏的作品,也都是委託作品,拖稿的、遲交的、最後一刻趕工完成的……但音樂史對這些作品的評價也不一定會因為這些是委託作品就覺得缺少藝術追求啊???
Don Giovanni那個開演前30分鐘寫好、墨跡未乾的序曲???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Tue, Dec 5, 2023 11:36 PM
Wed, Dec 6, 2023 2:20 PM
藝術家的商業模式是
接受委託
我覺得這真的完全沒有問題欸。
反而我覺得如果黃土水跑回台灣當小學老師或是從事其他與雕塑無關的職業才是「迫於生計」吧
例如那個擔任司法部公務員的柴可夫斯基……
而且就算大量接受委託,其實還是可以看出他在選客戶上頗有餘裕,或者有可能因為本身咖位已經夠高,反而暴發戶或其他檔次過低的業主不會去找他。
與其說是迫於生計,更像是事業上升期吧?
但很可惜,因為35歲就過世了,無從得知上升的極限。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Wed, Dec 6, 2023 2:39 PM
Wed, Dec 6, 2023 2:39 PM
藝術家從事與本職相符工作獲得報酬,這在我的定義裡稱作
藝術家正經的取財之道
。
而且,我認為能夠用這些委託維持工作室運作,持續產出新作品,過世前仍有經費和心力投入南國的創作,正是他認真經營自己雕塑事業的證明。
他的創作選題、構圖、雕刻技法在南國都展現了不同的風貌。如果那些委託都那麼生計取向,我覺得南國不應該那麼令人驚艷吧……
那些委託除了維持手感、精進技法,應該至少也有開拓他個人創作視野的功能才對吧??
雖然我只是讀者,可是看到這段莫名感覺超被冒犯欸。
接受他人委托真的沒有委屈到無法追求藝術表現跟個人發揮好不好!!
露水仙人醒醒!!!
solascaillte
@solascaillte
Wed, Dec 6, 2023 2:57 PM
Sat, Dec 9, 2023 4:30 AM
講得好像有很多不滿,但我只是社畜靈魂顫抖了一下覺得認真工作真的不一定等於犧牲藝術追求欸
根據過往不成熟經紀人經驗,光是
維持藝術家健康的身體,保有持續創作的能量
就成本超高了。
對我又想到我不吃不喝一整年也付不起的名琴保險費
健康的身體、靈活不疼痛的四肢、能夠維護創作工具並購入創作媒材的資金……
這都是錢錢啊啊啊啊!!
我忘記哪個當代作家講過持續創作靠的是紀律。雖然靈感很不規律,可是他來敲門的時候,創作者應該擁有「將靈感化為作品的能力」包含軟體(健康的身體)和硬體(創作素材)。
想到之前看陳澄波的傳記講到出門寫生會跟太太說他在外面吃飯,家裡可以省一份餐,陳澄波靠朋友請吃飯。
我:……所以說畫到一半餓昏了算誰的問題??
載入新的回覆
本來想把整本的心得整理好之後發一篇,可是總覺得整理完之後就忘記前面要講什麼了……所以還是先想到什麼講什麼吧
大概四月的時候收到過樣書,不過當時編輯大人的目的是想找路人確認讀起來是否容易消化。作為一本學位論文改寫,努力想往科普之路前進的專書,如果寫得太拗口,恐怕科普之路不會太順利。
試閱的時候著重文字和敘述方式,以描繪藝術創作的專書而言,專有名詞非常少,閱讀時所需具備的美術史概念也都敘明在正文中,中文翻譯的語言也相當平實。第一印象是十分樸實又結構井然的書。
整段話的順序是這樣:
分期的方式>必須分期結合創作當下時空背景>舉例風格變化與分期的關係>部分類型雕塑數量龐大如果只看總量容易誤解
但我反覆看了幾次,還是覺得
分期的方式>部分類型雕塑數量龐大如果只看總量容易誤解>舉例風格變化與分期的關係>必須分期結合創作當下時空背景
這樣比較好讀……
後來我也請兩位朋友閱讀實測,以我不是讀論文的心情開書的話,
1.應該要這樣
2.否則就會那樣
3.這樣的好處是
4.所以該這樣
這種邏輯比較符合日常閒聊或閱讀非專業文件的思路
即使這本書已經將文字處理得非常淺顯,還是會在這個地方露出論文結構中不近人情(?)的一面
如果以博士論文改寫的專書來看,我覺得這個白話程度已經非常足夠了,但編輯大人有科普和推廣的心,也希望有機會能夠爭取影視改編,那也許在敘述上還可以再調整一下。
書中很多這種從1講到10,10是結論的段落,感覺4、5的地方就可以放結論了。只要內容沒有偏離論文的主旨,這個程度的改編還是可以試試。
我好像沒那麼買單1925~1930的創作分期解釋。
我覺得展開職業雕塑家的委託生涯跟變成生計商委雕塑家,好像並不是同一件事情。
藝術家接受委託,完成之後收取報酬我覺得是合理的商業行為。迫於生計是一種說法,但也可以說是在試探市場的深淺,尋找可行的商業模式。
帝展落選那年,黃土水剛好30歲,也許正好是而立之年,覺得是時候展開自己事業了。
Don Giovanni那個開演前30分鐘寫好、墨跡未乾的序曲???
我覺得這真的完全沒有問題欸。
反而我覺得如果黃土水跑回台灣當小學老師或是從事其他與雕塑無關的職業才是「迫於生計」吧
例如那個擔任司法部公務員的柴可夫斯基……
而且就算大量接受委託,其實還是可以看出他在選客戶上頗有餘裕,或者有可能因為本身咖位已經夠高,反而暴發戶或其他檔次過低的業主不會去找他。
與其說是迫於生計,更像是事業上升期吧?
但很可惜,因為35歲就過世了,無從得知上升的極限。
而且,我認為能夠用這些委託維持工作室運作,持續產出新作品,過世前仍有經費和心力投入南國的創作,正是他認真經營自己雕塑事業的證明。
他的創作選題、構圖、雕刻技法在南國都展現了不同的風貌。如果那些委託都那麼生計取向,我覺得南國不應該那麼令人驚艷吧……
那些委託除了維持手感、精進技法,應該至少也有開拓他個人創作視野的功能才對吧??
雖然我只是讀者,可是看到這段莫名感覺超被冒犯欸。
接受他人委托真的沒有委屈到無法追求藝術表現跟個人發揮好不好!!
露水仙人醒醒!!!
根據過往不成熟經紀人經驗,光是維持藝術家健康的身體,保有持續創作的能量就成本超高了。
對我又想到我不吃不喝一整年也付不起的名琴保險費健康的身體、靈活不疼痛的四肢、能夠維護創作工具並購入創作媒材的資金……
這都是錢錢啊啊啊啊!!
我忘記哪個當代作家講過持續創作靠的是紀律。雖然靈感很不規律,可是他來敲門的時候,創作者應該擁有「將靈感化為作品的能力」包含軟體(健康的身體)和硬體(創作素材)。
想到之前看陳澄波的傳記講到出門寫生會跟太太說他在外面吃飯,家裡可以省一份餐,陳澄波靠朋友請吃飯。
我:……所以說畫到一半餓昏了算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