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瘋狂拖稿
讀嘛讀嘛
張翰翔《波群延遲》很好看。感覺將來的台灣文學史要是為這個時代的小說下關鍵字,其中一定會有一個是「短篇連作」。
RG瘋狂拖稿
第一篇讀到的是台北文學獎的同名得獎作品,當時印象非常深刻:都這個時代了,居然還有人如此地相信形式本身之必要,以致於要特地寫一篇有一半的篇幅,都只為了形式而存在的小說——寫在每一段前密密麻麻的科學檢驗報告、各種不同文化的神秘學知識,以及註腳中那些不同基因位點的交互作用(還真的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到)。簡直就像是一個正在學畫的小孩,把各種顏色都塗上紙,再興奮地拿給大人說:「你看你看,我很厲害吧。」——偏偏他的色彩運用、光影、透視都非常專業,以致於我們分不清這到底是一位天才兒童,還是童心未泯的大人。
RG瘋狂拖稿
開篇〈行雷閃電〉立刻就把貫串全書的要素點出:「命運」和「流行音樂」。父親向敘事者說出影響他人生最重大的「兩道閃電」:幼年竹馬家中發生的火災、以及那場火災帶來的,使竹馬長年的口吃突然消失,一口氣唱出的一整首情歌與一個秘密的吻。後續的故事聲腔各異,從香港革命青年口中的粵語到小粉紅支語,各種時代、階級,透過當時的流行樂歌詞彼此串接,譜成一部氣勢磅礡的時代交響樂。
RG瘋狂拖稿
作者極盡全力地在每一篇都開創出新的發話方式,簡直像是害怕「不變」本身。曲調風格/寫作形式的不斷變化,所要揭示的是命運的不變,或也同時是,必然的變化。過去是注定,未來是無法預測——命運的不變,就在於一切看似必然之物的流變消逝,是本書結尾那般對於命運不可捉摸的感嘆,更是吳明益在推薦序所摘錄的那句:「我愛這個人,所以,再見了」那般的矛盾——為了奔向更不確定的愛,所以得離開已經不會再變的過去。
RG瘋狂拖稿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鳳梨田裡的幽靈〉。那個聲腔、分段方式,以及「開車」和「靈魂出竅」的要素,明顯是在致敬賀景濱〈速度的故事〉。可能因為形式有了借鑑對象而固定了下來,作者反而能專心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兩人以對話方式回憶起過往一同偷鳳梨的往事,小說前半都還穿插著吐嘈與笑料,誰知故事進到後半居然有了懸疑小說的進展。最後敘事者穿透他人生中的無數時刻(分裂的靈魂)讀出電話的每一碼數字,彷彿在那之中,驚訝、失望、懊悔的情緒,都永遠定格在過往悲劇的當下了。
RG瘋狂拖稿
但讀完全書後,〈波群延遲〉作為整本書的收尾,反倒顯得不那麼好看了。都是作為短篇連作的小說,很難不拿來跟《子彈是餘生》比較。相較於《波》,《子彈》幾乎從頭到尾都將劇情扣在主角四人身上,因此才有了將短篇「串」成長篇的效果;而《波》的角色不斷發散(唯有第二部份的角色可以說是全都互有連結),在全書倒數第二篇〈給三十歲的後搖滾樂〉突然來個全員大集合,最後一篇又重提起第四篇〈英雄該到哪裡去?〉的角色(若不是有先讀過,一般讀者照順序讀到時根本不可能馬上想起來),野心太大,也太高估讀者的記憶力了。
RG瘋狂拖稿
在第三部的最後兩章,作者太過想要收束起全書的主題,但顯有力殆之跡象。有點不負責任地說,若是在第二部結尾就停止閱讀,可能會比起讀完全書得到更好的體驗。
RG瘋狂拖稿
--
機器狼🐺AI化測試中
機器狼會支持您的汪 (●´ω`●)ゞ
狼狗傑
有點離題,但看到短篇連作四個字會讓我回想到翻葉石濤全集看到他那幾篇西拉雅短篇故事的震撼(
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至於海明威寫尼克的短篇連作,我讀了真的沒什麼感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