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kie
junkie
一時衝動看了音樂劇《拉赫曼尼諾夫》,這也是我第一次進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結論來說,以一齣小品而言算是恰如其分;但我觀劇前沒做足功課,心理預期過高導致我看完大失所望。
junkie
10/20_19:30_林裕德-金京壽_1800
整齣劇包含整個場地的綜合問題:
1.收音跟音響十分悲劇。弦樂四重奏的木質調的共鳴聲音完全消失,只剩純粹的刮木頭的刺耳聲;鋼琴也因為收音導致聲音扁平,使用FAZIOLI完全浪費掉了。我並不確定是收音還是音響問題,但這導致聽感十分差,尤其拉赫的曲子特有的甜美感無法呈現出來,厚重音色的質地也變得扁平。
junkie
像是《拉2》的第二樂章裡的重要片段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op.18 - Anna Fedor...
20分左右開始到22分18秒,音階爬升堆疊到釋放出優雅的旋律;
還是《拉2》的第一樂章裡開頭象徵莫斯科東正教教堂的鐘聲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op.18 - Anna Fedor...
開頭鋼琴的厚重開頭,到弦樂低沉陰鬱的吟唱。
受限場地的收音與音響,完全表現不出來
junkie
而且我去的那場還有小型音樂會,聽完耳朵滿難受的。演員演唱也因為音響問題而在強音時爆音。
p.s.若撇開音響因素,技術方面則是明顯鋼琴強過弦樂四重奏,導致整體聲效不平衡。
junkie
2.劇本…這該說是個人的偏好緣故嗎?我不太清楚為什麼這個劇本怎麼滿滿BL感啊。可以接受把劇本的調性處理得比教輕鬆詼諧,但往酖美的方向改是不是有過頭,尤其又是醫病關係是否要謹慎點?觀看的過程中就是這樣對於劇本內容頻頻感到困惑,一下是感覺「這樣演沒問題嗎」,一下是「這樣會誤導沒接觸過拉赫的人吧」。
junkie
劇本就娛樂性是可以的,但如果真的想了解拉赫還是…真的去聽聽他的音樂跟看看拉赫生平相關的書吧(委婉)。←這就是我沒做功課而導致的預期落差,算是我的問題。
junkie
觀賞體驗不好主要是這兩點導致,至於演員的詮釋我覺得可以。
我滿在意音樂的部分,如果這部分的體驗不好對我就是致命打擊。後面的小型音樂會有演出《帕格尼尼狂想曲》也是一言難盡,原先還思考為何不放棄收音直接演奏,畢竟廳室也不大,但看了一下廳室應該是沒做聲學設計,不收音大概只剩前六排的聽得到演奏吧…。
其實我還困惑很多事:為什麼座位這麼侷促;後排的入場口的地板材質是馬賽克磚,什麼鞋走在上面都會非常吵;入座時間延遲導致開演跟著延遲;而正因為座位十分促狹,如果有人座位在裡面要進去,外面座位都得起身讓座,有這樣的前提在是否不該再讓遲到的入場?
junkie
總之,這個音樂劇我看完只有困惑。不該盲信大家都推薦,還是該做功課,雖然自許拉赫腦粉就衝動去看,但這錢其實可以再聽兩場音樂會的。
Hikaru ♪
路過說一下BL的部分..個人覺得翻譯字幕的用詞以及台灣主辦方宣傳的方向可能佔滿大的因素,老實說之前在韓國看這部戲的時候並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看到其他心得文一直提到的時候也是充滿疑惑😅😅
chingwen★
路過心得同上面,不覺得這部是BL...而講的是醫病關係,雖然醫生是為了治療拉赫的心理疾病,但在某部分他也被拉赫的音樂救贖,翻譯跟宣傳手法感覺有影響到視聽觀眾的看法。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