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觀察的對象為荷蘭設計公司Total Design、 Tel Design 、和英國設計公司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它們是「視覺識別」在荷蘭傳播的功臣。設計師:本・博思(Ben Bos)、維姆・克羅威(Wim Crouwel)和本諾・威新(Benno Wissing)則為1960-1970荷蘭現代主義風格的領軍人物。本書介紹了荷蘭設計師在這個時期,如何利用與企業的合作,在精簡有系統的設計中拓展自己服務群眾的理想,還表達這個時期的設計師依然帶著實驗性的精神,在自由設計跟商業經營的模式之間來回掙扎。也正因為上述設計師抱持著某種自由發展的信念,在1970年之後,與他們隸屬的公司都不得不面臨社會意識轉型的衝擊。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1960-1975>
By Wibo Bakker/譯:劉興華
=========≠=========
藝文資料總集/訊息歸納類
看明天早上的情況吧
本書是設計領域的資訊統整,也能夠是一本歷史記述。其內容記載了1960年代至1970年左右,荷蘭公司與幾家搭檔的設計公司之間,其內部運作模式與對外展現的樣貌演變。而將他們串連起來的,是1960年代開始,席捲於荷蘭本土企業文化的應用技術:「視覺識別」。
這個技術是一種觀念、一種新型態的組織技巧、一種對外宣傳的媒介、一種包含當下設計圈思想浪潮的承載體。
本書主要從2種視角出發:荷蘭本土的幾家大型企業,與這些企業聘請過來的設計公司和團體。用他們的視角記載各自看待「視覺識別」的方式,以及在過程中面臨了哪些挑戰。這些內容不只能看見視覺設計在各類人士眼中的定位,還能夠看見1960年至1970年,荷蘭本土意識、文化在時間上的轉變。
於是在本書中,「視覺識別」被評論的話語,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它的製作者需要直面的內容。「視覺識別」便被這樣形容過:他們說它是異國的,有組織的、充滿紀律的,但也有人說它是種流行、死板,還代表了冰冷的權威。
視覺識別並沒有真正的在世界上絕跡,其實在現在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視覺識別在現代有個說法即「品牌」,事實上,所謂的視覺識別是一種感覺很模糊,但在視覺呈現上廣泛出現在各類產品、Logo、企業形象上的應用概念。「視覺識別」的重點之一即辨識度。
簡單來說,人們可以通過產品的外包裝,在不同種類的海產、加工食品之間找到共通點,不需花費心力就能明白不同品項的產品來自同個公司。而當民眾藉由共通點辨識出這個產頻來自哪家公司時,我們也會立刻聯想到這家公司給我們的觀感,例如;走精緻路線、服務至上、親民價格…….這些印象。所以視覺識別不是單純一個能夠被人認出的Logo,視覺識別就是讓公司要給予人的印象,與他們的產出結果在民眾的聯想概念上達到一致,讓民眾將印象與公司形象綑綁在一起。
對內,「視覺識別」要統合公司內部使用到的空間、物件、人員之間產生出來的氛圍。讓員工將公司想要帶給民眾的印象牢記於心,作為一種潛意識,從內在印象上調整公司上下對待工作的行為模式。並穩固公司全體的服務精神。
荷蘭企業文化引進「視覺識別」的原因,可以從二次世界大戰後說起。為了追上英、美等國的國際競爭力,荷蘭航空公司KLM決定翻轉荷蘭普遍給人的酪農業印象,加入親民、現代與科技感等聯想。緊隨其後,60-70年代的荷蘭大型企業在擴大自身勢力範圍後,迎來了競爭力下降的問題。他們統一發現自己在併購其他公司,或是延伸產線內容時,忽視了各類生產品項的外觀內容、包裝上的差異,更有甚者,許多底下的企業有著各不相同的名稱、Logo圖案,致使民眾在購買產品時,不會發現籃子裡的各類商品來自同一個母公司。有民眾甚至不曉得原來以某產品知名的公司,還有在販售其他商品。
其三,荷蘭企業在當時會擔心更動形象造成民眾的抗議,「視覺辨識」又需要更動公司多年來的諸多產品包裝,便容易在經費上跟設計公司的理想起衝突。
與荷蘭企業因為面臨危機而突然採用「視覺識別」不同,荷蘭的設計師是以漸進的形式開始製作、發展「視覺識別」的。
在20世紀的50 年代,荷蘭設計圈與廣告界的立場還處於相互合作的關係,但此時也正是雙方開始產生間隙的時期。平面設計師認為廣告界使用的視覺手法是一種不誠實的誘騙,它讓消費者購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因此廣告生產的意圖受到了設計界的質疑;而廣告界則認為設計圈明明也仰賴與企業的合作為經營管道,卻不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而是以自己的理想為出發點去設計產品,由此認為設計圈過於清高,無法與消費者達到真正的溝通關係。雙方於是在60年代後,因為廣告界用照片取代插圖,廣告取代海報而正式決裂(在此之前插圖跟海報是平面設計師發揮所長的地方)。
以前的商標或logo是有制式化嗎?
很難想象現在那些商標跟死板還有規格化有關聯
直到看到發宣傳單和貼海報轉變成電視廣告才有點能想像
從圖像變影像,觀看的時間也縮短,所以才需要強烈的印象吧
如果說,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體的「視覺識別」,是60-70年設計公司讓荷蘭企業採納的方案,那麼「導引識別系統」、「網格」及「無襯線字體」則為支持設計公司忠於功能性、系統化的其中功臣。
荷蘭企業之所以在60年代後,選擇與設計公司執行現代主義的「視覺識別」計畫的原因,是因為設計公司在遊說過程中,時常強調這個計畫在統合視覺印象後,能夠在辨識度上帶給民眾益處,並且減少公司內使用物件的不必要浪費。
在「視覺識別」普遍受到荷蘭企業應用後,70年代後期的荷蘭企業開始面對到經濟蕭條、個人主義及反戰的衝擊,這個意識變遷也動搖了荷蘭設計師的思想立場。帶有現代主義特色的設計,成了那些推崇的設計師被人批判的目標。與此同時,荷蘭企業本身以擴展商業競爭力為導向的經營方針,讓Tel、TD等設計公司的人員被迫在自由創作,或以制式化企業管理的職場環境之間苦苦掙扎。可以說,資本及民主是70年代後期影響荷蘭設計界的兩股拉力。
70年代初期,反對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在設計界擴大開來,雖然TD跟本・博思等設計師堅持認為新民主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帶來「誠實」跟「客觀」的訊息,許多平面設計師卻已經質疑起「現代主義」的應用成效。他們認為外型雷同的設計形象只是設計師量化出來的商業意識,缺乏深入民間的聯繫與溝通的意願,現代主義並沒有達到社會關懷目的。反對派還認為,現代主義的設計其實沒有像本・博思等人所想得那麼客觀,因為在做設計前,設計師往往都需要與客戶、對應的人士共同討論,這種互動會滲入個人思想,所以本身就偏離了「現代主義」的客觀立場。
1. 不知道是不是從荷蘭文翻譯過來的關係,有些內容使用的詞彙不太通順,需要在腦中重組才能大概抓到在說什麼
2. 圖註非常糟糕!!!非常!!!!!雖然文字有數字標註,對應的圖片卻沒有,而且文字註解的排列方式,還不一定會根據圖片的排列方式去編輯!!!!在不懂荷蘭文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造成閱讀上不小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