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看到這個噗:
@singingintherain_shoui - 我一定要吐槽 前陣子國文科是否該考註釋的爭議 有不只...
關於國語文教學、背不背注釋,還有課本選文的文言白話之戰等等,覺得好像有一些可以說的。
國語文 文言文 教育 教科書 學以致用
Laven
首先先來解釋一些噗內回覆者可能會有的疑問。第一個知名的疑問是這樣的:教科書的選文標準是什麼?
Laven
要回答此一問題,得先了解國語文教科書的起源和形成方式。臺灣之所以需要國語文教科書,一開始是因為講國語的統治者來了,他們想要讓大家都講國語,所以需要有一些東西讓不懂國語的人看了以後,變得可以理解國語、可以用國語表達,在國語文的基礎上溝通。
Laven
基礎教育的意義,就是讓大家學會一些「你一生中可能會常常用到」或「如果你沒學會將來會有麻煩」的事。如果大家常常用到一些詞,但這些詞你不懂,溝通時你就容易發生障礙,簡單一點是誤解,嚴重一點會出錯,要付出代價才能彌補。
Laven
我們可以想見,初起時的國語文教育,首先當然是注重文言文的,因為那時白話文興起也才沒多久,書面用語也不乏文白夾雜的情況。如果長輩的書架上有民國五六零年代的書,你翻一翻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很多用詞在半世紀後的現在,其實沒什麼人在用了,但當年大家是會用的,所以以擴充基礎詞庫的觀點,那些是要學習的。
Laven
另一方面,國語文教育也是有政治性的,它的本質是要新世代重新學習、使用統治者使用的語言,藉此促進文化上的認同,所以必然會加入政治性的文章。這種時候,統治者信仰的東西,自然會成為教科書的一部分。你翻一翻某些時期的文章,不論多麼風花雪月,最後總是以思念故鄉、追憶家國河山作結,就是很好的例子。記得陳之藩〈失根的蘭花〉嗎?這篇當年是一定會出現在課本上的,很多人都讀過。隨著時代演變、政府開放各家版本,加上所謂想家想祖國的人漸漸老去,這一課也就逐漸被淘汰了。
Laven
現在我們可以很好的回應這個問題了。教科書的選文標準是什麼?答案是必須讓學生藉此理解並運用基礎詞庫,其中參雜統治者或管理者的喜好。
Laven
我當過一段時間的教科書編輯,在此大概說明一下教科書的製作過程。開放各版本後,教育部為了幾年級的學生「理論上」應該有哪些基礎,會明訂許多條目。出版社和一些老師合作,為此選文製作教科書,並且說明這些內容為什麼能夠幫助學生達成教育部的某某基礎;教育部負責審定這些教科書是否真的可能如出版社所言做好這項工作。大多數負責審定的人,是有教育或專業背景的教授們,所以可以銷售的教科書,實際上都經過學院派(並未在中小學授課的教授)和實務派(實際上在中小學授課的老師)之手。它們是學院派與實務派各種書面爭論後的結晶,並非由完全不懂實務教學的人一手控制。
Laven
於是我們可以來看第二個常見的疑問:為什麼要選文言文?
Laven
這問題有時會以各種變體出現,比如「為什麼不全選白話文」、「為什麼要選那麼多文言文」等,也會有很多人表示「學文言文沒有用,現在又沒有人寫文言文」。
Laven
不過我們回顧一下上面提過的「基礎詞庫」和「管理者的喜好」,就可以明白一部分原因了。首先,文言文雖然沒有人再寫了,但是作為文言文組成的字和詞,人們依然在使用著,很多看起來相當文雅不實用的詞,也都還活在人們現在的口語或書面語中,比如出爾反爾、交期延宕。以基礎詞庫來說,不學恐怕會有問題。至於管理者的喜好,當然是因為現在的審定者有很大一部分學過大量的文言文,相信文言文對於國語文教育會有實質的幫助。這麼看來,選文言文確實有其合理性。
Laven
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問題,還可以發現更有趣的事。為什麼我們不全選白話文,或選更多白話文?
Laven
首先,選白話文的麻煩在於成本問題。現行教科書已經有了基礎,根據課綱和審定規範,幾年一小改、幾年一大改都是固定的。一篇〈前赤壁賦〉短小有力,了不起用上兩頁,原文就結束了;一篇綺君的〈髻〉,光原文就得好幾頁。一課膨脹個五到八頁是有可能的,每篇都是白話文,十來課就膨脹個五十到八十頁了。要付老師(這裡指的是「把白話文變成課文稿子的老師」而不是作者)稿費、付插畫者繪圖費、付審定費以外,現在紙價那麼貴、人力又上漲,倉儲物流也都要錢,偏偏少子化又使需要課本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改動太多老師唉唉叫,課文變長學生唉唉叫,課本變貴家長也唉唉叫,新聞媒體又要開罵教育事業圖利,何苦呢?改太多還有個風險,萬一弄了半天,大改特改,期限前審定竟然過不了,那就連賣都不能賣,更慘。還不如循序漸進且戰且走,看看最近風向如何、別家都怎麼做。
Laven
次之的問題是選擇困難。你不能都選某個人的文章,也不能都選某個時期、某個派別、某個寫作風格作家的作品。因為這樣做會有偏頗之嫌,而且會直接窄化學生對白話文的印象。要把一課文言文換成一篇白話文,就足以令出版社傷透腦筋。到底要抽掉哪一篇文言文,又要換上哪一篇白話文?是聽合作多年的老師的建議,還是找新的老師引進新的觀點?要怎麼換才可以看起來符合教育部的要求,通過審定,又可以真的讓學生學到東西?這篇白話文的作者如果鬧出私德問題,或被挖出黑歷史該怎麼辦?抽掉一篇文言換成白話已很複雜,更別說多選幾篇或全換成白話了。
Laven
白話文和文言文有個很大的不同:兩種文體的精鍊程度不一樣。這導致用白話取代文言,會直接降低文字密度和精煉度,學生可能可以從一篇白話學到的東西,會比可以從一篇文言學到的要少。這也就是說,如果要達到從前讀文言的學習量,可能要用讀更多白話來彌補。這時情況又不妙了,因為白話文字數變多課本變厚,可是授課時數卻一年比一年少。如果讀五篇白話能得到的東西差不多和讀一篇文言一樣多,作為老師,是要為了學生的知識量負責去找出那另外四篇、準備完善的教案,然後想辦法從學生已塞滿的課表中搶時間搞得天怒人怨,還是就輕輕放過,反正那不是我的人生?說實話,最簡單的解法還是繼續教課本上的文言文。想想我們給老師們的待遇和我們對老師們的要求,你會發現同意這件事還是比較通情達理的。
Laven
除了選擇困難和知識密度考量,我個人認為選白話文還有個最根本的問題:幾乎沒有創作者是為了教學目的而創作。目前所有選入課本的白話文,有信件、日記,有個人感懷、圈內應酬,還有文人裝高尚,或單純為了賺稿費而寫,總之不是為了教學目的而創作。這就像是你去百貨試吃攤位試吃,雖然可以吃很多,可是並不能讓你獲取所有你需要的營養,也做不到營養均衡。因為你需要獲取某些東西,卻從並非為了提供這些而生的東西中去下手,成效不彰是理所當然的。很多富於美感與人情的文章不一定富有知識性,對中學生來說,這類白話文創作能給予他們的基礎補強,是遜於文言文的。
Laven
這件事有兩個解法,第一就是找專業人士把中文基礎字詞歸類為不同的難易級別,考量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再找專業人士依據各級別的不同創作教學用的文章,文中用上更多、更高密度的需學字詞;第二個解法就是還是算了吧,就用現在的既有方式,在提供他們文言文以外,選一些寫得不錯的白話文。想也知道老師們、審定委員們會選哪一個。文學服務的對象很多,但幾乎不服務教育,這大概是國語文教育的一大盲點。
Laven
不過時代會改變,人們的基礎詞庫會改變,審定委員也會改變。我有時會想,先秦人應該會認為漢代人講話很囉嗦,唐朝人也會認為明清人囉嗦──同樣一個意思,為什麼要用那麼多字才能表達出來?但是隨著時移世易,人就是會丟棄許多舊的東西,同時創造新的東西,然後為此越來越囉嗦。
Laven
以前父母輩讀歷代文選,我們讀古文觀止,接著是古文四十篇、古文三十篇,剛剛查了一下現在已經是古文十五篇了。合理推測五十年後,教科書裡應該就沒有文言文篇章了。語文和人們一樣,都會自己找到出路。與此相比,我倒是覺得和自身有關的事更重要一些。如果對成長、學習的過程有怨恨和不滿,不論如何還是早點解開比較好。當年努力背注釋背得一字不漏得了滿分,現在回顧這一切卻覺得痛苦與憤怒,怎麼想都覺得悲慘。
小步寫寫
我學生時代也常常覺得背注釋沒意義沒效率,但真的當國中老師後發現,很多中後段學生真的要靠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累積詞彙量(無論是書寫能力或詞彙庫)。有些教學辦法看起來很笨很沒意義,但如果它一直沒被淘汰,代表它勢必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Laven : 所謂文言文構成現在詞基礎文庫,這件事是邏輯理論正確但實務錯誤的。
你提到的例子出爾反爾、交期延宕根本沒有出現在古文三十篇裡。古文三十篇常背誦的註釋大部分是岈然、之乎者也、蓋怎麼用、微怎麼用。
這樣你所謂具備有實際的幫助是無法讓人信服的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一篇古文要到背的註釋詞彙,我這邊先估算20個好了,30篇古文,那這樣我們有600個必背的字彙。
請問這邊行文大概二十樓了,應該有幾千字了,請問這600個詞彙,我使用了幾個?您使用了幾個?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暫且不論您我,去圖書館隨機翻開一本書,請問這600個詞彙出現的頻率有多少?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我贊同基礎詞庫說,但以實際選文跟選擇的註釋,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我贊同基本功要用笨方法要刻苦,但我厭惡現在的各種暗示,試圖把現行的文言文註釋背誦暗示成基本功。因為它不是。
除非大家真的認為岈然、舳艫、頓首、贊、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是重要到可以稱為基本功的東西,那我當然無話可說
Laven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 請回去看我上方的前後文,也就是我的第十個回覆:
不過我們回顧一下上面提過的「基礎詞庫」和「管理者的喜好」,就可以明白一部分原因了。首先,文言文雖然沒有人再寫了,但是作為文言文組成的字和詞,人們依然在使用著,很多看起來相當文雅不實用的詞,也都還活在人們現在的口語或書面語中,比如出爾反爾、交期延宕。以基礎詞庫來說,不學恐怕會有問題。至於管理者的喜好,當然是因為現在的審定者有很大一部分學過大量的文言文,相信文言文對於國語文教育會有實質的幫助。這麼看來,選文言文確實有其合理性。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Laven : 呃,我就說在反駁您的第十個論點,然後您叫我回去看這個論點,但我的論點就是基於此反駁的呀,我不理解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您有認為我錯誤解讀了您第十點的論點嗎?
您的論點是文言文可以構成基本詞庫。
我的論點是您的論點沒錯,但現在古文背的註釋就不是這些您說的基本詞彙,理論跟實踐是脫節的。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您可以參考我的第一點回覆:
所謂文言文構成現在詞基礎文庫,這件事是邏輯理論正確但實務錯誤的。
你提到的例子出爾反爾、交期延宕根本沒有出現在古文三十篇裡。古文三十篇常背誦的註釋大部分是岈然、之乎者也、蓋怎麼用、微怎麼用。
這樣你所謂具備有實際的幫助是無法讓人信服的
Laven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 抱歉我打字比較慢,讓你誤會我希望你鬼打牆。首先你可能會發現,我是以「文言文能幫助擴充基礎詞庫」來說明選文言文有其合理性,而不是以「古文三十篇能幫助擴充詞庫」來說明選文言文的合理性。這兩件事有很大的不同。你的第一個疑惑「我的舉例不在這三十篇裡」,可能是沒有弄懂這兩件事的差異。第二,我們在這裡使用的對話篇幅實在過短,並不足以證明文言文對溝通上的明確幫助,因此你若要用我們的對話來計算它的效益,恐怕是有點困難。再者,幾乎沒有人專研中文字在多種日常中的使用頻率並為此作出難易分級,即使有,也並未應用於實際教學,因此現在以特定字詞使用頻率來估算其效益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那到底有沒有用。我們無法用尚未得出的標準來評估另外一個未知情況。
Laven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 然後實不相瞞,在你回覆之前,我的最後一個回覆倒數第二行寫道「現在回顧這一切卻覺得痛苦與憤怒」,但在我寫的時候其實本來要寫「痛苦與憤懣」,純粹是不希望讓人讀不懂,所以才改成了通俗易懂的「憤怒」。看了你的回覆,我查了一下,「憤懣」這個詞剛好在高中國文的〈報任少卿書〉裡就有出現。(「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當然,我不是要以此來旁證「古文三十篇能幫助擴充詞庫」,不過我的確也沒有那樣說,這裡就純粹提出來做個舉例,畢竟你提出的許多罕見用詞,在我看來若不能用「基礎詞庫」來理解,那就應該是屬於「管理者喜好」的範疇了。
Laven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 既然你來了,我也想順帶說一下關於你在噗首引用噗中提到的文言文不實用、一字不漏背注釋很痛苦的問題。我覺得有件事是很值得注意的:我們的選擇、我們的付出是否給我們帶來了想要的東西。我的想法很簡單,在我還是學生時,不能控制老師的給分標準,也不能要老師不要考注釋,那麼如果我要分數,一字不漏可以幫助我得到分數,即使痛苦,我還是會去背;如果我想要老師喜歡我,覺得我對學習很積極,而一字不漏背注釋得分可以讓老師對我有好印象,即使痛苦,我也還是會去背它。
Laven
檸檬桉樹樹|Salicina : 若當年我選擇一字不漏照背,雖然很痛苦,但是也確實得到了分數,然而我卻直到現在還依然非常在乎這件事,是否表示當年除了分數以外,還有某個想要的東西我覺得沒有得到呢?如果有,那個東西是什麼?現在的我還想要嗎?想要的話,要如何得到?如果得不到,又要如何放下?我是這樣看這件事的,所以才有這個噗的感悟。
Звездная Тень ✩
覺得文言文教學還是有其必要,很同意精煉程度不同,比起白話文更適合講字詞和修辭使用,一篇兩頁的課文就有很密集的轉品譬喻排比等修辭,而且因為精簡很講究用字的選擇,也對培養文字敏銳度有幫助,等於是對文字能力訓練的基礎。
印象中對白話文的教學偏空泛,常常解釋內容就過去了,對修辭和文句構成相對文言文沒有那麼深的講解,導致學生覺得白話文沒什麼學習重點,也有可能是老師也都這樣過來不會教。
Laven
說到有沒有用,另外說一件事。從基礎教育學到的知識,到底是不是除了考試外一生都用不上,其實是很難斷言的,因為人生很長。我是讀文組的,曾經也覺得當年讀的理化生物除了應付考試以外沒什麼用,直到有一天母親說她正在考慮要不要買某個推銷的神奇但有點貴的機器,據說可以讓水分子更小更好吸收,我忽然想起理化老師說水分子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且原子無法以物理方式再分割,以化學方式分割的話其性質也會改變;又有一天,我聽到有人說吃鹼性食物能幫助抗氧化,我又想起生物老師說過健康的人的胃是酸性環境,不管吃什麼食物都不會改變;還有一天,我聽到有吹風機號稱可以吹出膠原蛋白,我又想起了質量守恆、能量守恆。從此我相信這些知識作為基礎確實重要,它們先是讓我拿了分數,又在人生中幫我省錢,哪天說不定還能幫助我趨吉避凶。推薦大家也時不時拿來用一下。
Звездная Тень ✩
但長大後去看一些教學資源,其實白話文能提的東西沒有以前老師教的那麼少,抽掉文言文但白話文教學方式不改的話,覺得會對文字的運用能力影響蠻大,以上都是自己讀書到工作的經驗。
改掉文言文前可能白話文教學方式要先修正,但我不知道現在是怎麼教白話文的,如果有改進那很好。

學生時代也背書很痛苦,但回過頭來看覺得背誦就是基本功,前提是理解字詞和文意而非不懂死背,當然背註釋即使意思正確但差一字都不行這點也該改。

或是現代人覺得人手一機直接查就好不用記腦袋,那我沒什麼意見。
Laven
我曾從別人那裡聽來一個說法是這樣的:「讀書、考試、拿分數這件事,其實是一種練習,讓人學習到『我有能力藉由努力得到收穫』的練習。背注釋、背單字相對於很多其他事簡單很多,而只要你念了書,分數一定比沒有念書還要高,這就是給努力的人獎勵。中小學時期比起其他時期,你的時間是更寬裕的,煩惱的事也不多,所以教育在這時介入最多,讓你藉著努力後能拿到收穫來鼓舞你產生自信。」我從前沒有意識到這回事,或許很多人也不相信吧,但是想到出社會後種種的不可控,用心寫了履歷還是可能被刷掉,做了企劃做了專案最後依然會有一定比例死於老闆的一個「不」,如果我從小遇到的都是這類殘酷的事,應該很早就被打倒了,不會有動力好好努力,也不會相信自己有能力靠努力拿到想要的東西。如果我還算有點自信,應該有一部分也是拜教育所賜吧。
Absurd✁蜂蜜蛋糕與裘德
「從基礎教育學到的知識,到底是不是除了考試以外一生都用不到,其實是很難斷言的,因為人生很長。」
大推QQ,人生實在有太多的意想不到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