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1:48 AM
Sun, Sep 17, 2023 2:34 AM
17
1
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
兩件事吧。
一是常見的工作論
『薪水就那點』『不是我要做的問上級阿』『上級要點閱率』『怎麼不罵教育體制』,牽拖主管跟觀眾,站穩受害者角度。
二是意識形態的守門員跟侵略者
文案作者會用文字中挑出「有明確目的」的描述,如錫蘭說,他符合比利時中國混血、布魯塞爾出生,但新聞只提中國網紅,似乎他生活過於上海且有血統這樣說「不算全錯」就能這麼講。
這是個很好糾錯的例子,但其實只要經過傳遞、篩濾資訊就一定會遇到這種價值選擇,希望灌輸閱聽者某種價值的「個人目的」。
但講白一點,分有節操跟沒節操的。
有節操一點,就是都給你看,但篇幅措辭比重有調整。
沒節操就是隱瞞對比、核心資訊、只從特定角度切入,如果毛利小五郎懂得寫文章公審犯人,他早就造成千起冤獄了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1:58 AM
Sun, Sep 17, 2023 2:34 AM
寫過評論其實就可以意識到,評論是有其力量的。
寫過評論、觀察過回饋就會明白一些事情:關於一個題目別人在乎的程度,以及通常這些內容會不會被追溯去查證。
我可以簡單說幾個方法讓你輕易迴避面對別人查證:
1.冷門領域
很少人在乎、甚至有誰在乎你自己都知道
2.專業感的文案結構、遣詞用句
當你適度地用一個專題的角度去建構整篇文章,會讓閱讀者覺得這是「你已經做過功課的結論」,這可以減少別人用一個懷疑心態閱讀你的文章
3.看似多角度的分析
欸對,可以是假的。你可以舉AB立論一起談,但是對於你要推的B使用精確有力的立論點、而A用看似有效但其實很好擊破稻草人論述來塑造B輾壓A。
4.引用,最好引用有閱讀門檻的內容
外語、論文,超好用。你斷章取義找一段,一千個人都不會有一個人回頭追溯這東西原文脈絡是什麼。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02 AM
你可以輕易想見一件事啊,以上幾個簡單明白的要素你都湊了,除非是該領域深耕的人不然沒人會對你講什麼話的,一來無關、二來難挑錯、三來何苦懷疑你啊?
能意識到這其中藏有問題的,真的就是同行。
同行糾錯,於是旁人霧裡看花,觀眾最終忘記一切後,選擇相信在網路上Google看起來論述完整的那一個。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10 AM
這時候一般會產生一種邏輯:上面條件湊齊的東西我不能信,那我還能相信什麼呢?
不是說不能信,而是要
能從文章中閱讀出意圖
。
意圖有時候是糾正、但有時候是更噁心的東西,譬如影片錫蘭做的事情好了,它去找了新聞記者
林偉帆
的「過往作品」,於是發現 (1)他不只對自己這樣寫 (2)推論其意圖是為了點閱率而不重視新聞倫理,意圖是可以被找出來的,但必須先有這層意識:「多數的產出有明確的意圖」。
就連錫蘭的影片也有,他刻意地不會去提媒體業是不是一個血汗環境、他不從一個「同理、體諒」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三立、林偉帆。
因為他這時的意圖是「揭發那些不義」而不是「做一個公視議題追求公平公正」,他是在反擊。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13 AM
以台灣人的角度看這影片一定會意識到吧:他為什麼沒什麼在提台灣記者其實沒時間追查真相呢,他為什麼沒提台灣記者薪資不高也不受尊重、大多數時候是服務政黨的狗、服務讀者讓他們開心呢。
有這種疑問,那代表能意識到錫蘭這個影片的意圖傾向。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20 AM
看得出意圖時,你就像能讀懂一個人肢體語言跟他嘴上說的話,你該怎麼判斷這人說的話可不可信。
然後看是選擇要篩選可用的確實資訊、或是全篇捨棄拉黑這人。
只看文章本身,沒完沒了,你如果不願意武斷地以人廢言、可以給一個人多年後重新審視的機會。
但我同時也相信當一個人有能力這樣子「操弄文句」時,過五年十年可能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因為這個行為本質上就是你的性格、價值觀中認不認為這件事是錯的。
是嚴重的事情的話,這人在新聞業做幾年就會待不下去轉行。
不是什麼大錯,像闖紅燈一樣,那怎麼可能會改。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26 AM
如果文章中透露更多資訊,你還可以意識到這人的立場、價值觀,這人對於保守開放的選擇是什麼,是會選擇隱瞞不利訊息、還是公開坦承但輕輕放下,這些資訊是可以被看得出來的。
所以閱讀文章跟認識人是相近的事情。
在面對過於龐大資訊的時候,如果以人為單位檢視,偶爾──會有以人廢言之嫌──但可能算是有效率判斷有效性的做法。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27 AM
Sun, Sep 17, 2023 2:28 AM
大概這樣。
來源我自己。(這個來源引用並沒有效果)
東燃
@bm200300127
Sun, Sep 17, 2023 2:56 AM
笑死,我做了一個價值選擇就是我刪掉一點字句,但看到就看到吧w
載入新的回覆
一是常見的工作論
『薪水就那點』『不是我要做的問上級阿』『上級要點閱率』『怎麼不罵教育體制』,牽拖主管跟觀眾,站穩受害者角度。
二是意識形態的守門員跟侵略者
文案作者會用文字中挑出「有明確目的」的描述,如錫蘭說,他符合比利時中國混血、布魯塞爾出生,但新聞只提中國網紅,似乎他生活過於上海且有血統這樣說「不算全錯」就能這麼講。
這是個很好糾錯的例子,但其實只要經過傳遞、篩濾資訊就一定會遇到這種價值選擇,希望灌輸閱聽者某種價值的「個人目的」。
但講白一點,分有節操跟沒節操的。
有節操一點,就是都給你看,但篇幅措辭比重有調整。
沒節操就是隱瞞對比、核心資訊、只從特定角度切入,如果毛利小五郎懂得寫文章公審犯人,他早就造成千起冤獄了
寫過評論、觀察過回饋就會明白一些事情:關於一個題目別人在乎的程度,以及通常這些內容會不會被追溯去查證。
我可以簡單說幾個方法讓你輕易迴避面對別人查證:
1.冷門領域
很少人在乎、甚至有誰在乎你自己都知道
2.專業感的文案結構、遣詞用句
當你適度地用一個專題的角度去建構整篇文章,會讓閱讀者覺得這是「你已經做過功課的結論」,這可以減少別人用一個懷疑心態閱讀你的文章
3.看似多角度的分析
欸對,可以是假的。你可以舉AB立論一起談,但是對於你要推的B使用精確有力的立論點、而A用看似有效但其實很好擊破稻草人論述來塑造B輾壓A。
4.引用,最好引用有閱讀門檻的內容
外語、論文,超好用。你斷章取義找一段,一千個人都不會有一個人回頭追溯這東西原文脈絡是什麼。
能意識到這其中藏有問題的,真的就是同行。
同行糾錯,於是旁人霧裡看花,觀眾最終忘記一切後,選擇相信在網路上Google看起來論述完整的那一個。
不是說不能信,而是要能從文章中閱讀出意圖。
意圖有時候是糾正、但有時候是更噁心的東西,譬如影片錫蘭做的事情好了,它去找了新聞記者林偉帆的「過往作品」,於是發現 (1)他不只對自己這樣寫 (2)推論其意圖是為了點閱率而不重視新聞倫理,意圖是可以被找出來的,但必須先有這層意識:「多數的產出有明確的意圖」。
就連錫蘭的影片也有,他刻意地不會去提媒體業是不是一個血汗環境、他不從一個「同理、體諒」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三立、林偉帆。
因為他這時的意圖是「揭發那些不義」而不是「做一個公視議題追求公平公正」,他是在反擊。
有這種疑問,那代表能意識到錫蘭這個影片的意圖傾向。
然後看是選擇要篩選可用的確實資訊、或是全篇捨棄拉黑這人。
只看文章本身,沒完沒了,你如果不願意武斷地以人廢言、可以給一個人多年後重新審視的機會。
但我同時也相信當一個人有能力這樣子「操弄文句」時,過五年十年可能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因為這個行為本質上就是你的性格、價值觀中認不認為這件事是錯的。
是嚴重的事情的話,這人在新聞業做幾年就會待不下去轉行。
不是什麼大錯,像闖紅燈一樣,那怎麼可能會改。
所以閱讀文章跟認識人是相近的事情。
在面對過於龐大資訊的時候,如果以人為單位檢視,偶爾──會有以人廢言之嫌──但可能算是有效率判斷有效性的做法。
來源我自己。(這個來源引用並沒有效果)
笑死,我做了一個價值選擇就是我刪掉一點字句,但看到就看到吧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