カメコQ(CQ)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以下有捏。
因為平良大的推薦所以我終於也看了,很被打動,但我要說我跟這部漫畫的關係是這樣的:
カメコQ(CQ)
大約兩年前我看了免費公開的日文版1、2集,覺得還不錯但好像也沒有急著看→去年台灣出版1、2集,買電子書支持但沒打開看→3~6集重複這個步驟→今年7月底7、8集電子書終於上架,買下來想說找一天來看吧→3天前電子書全套5折。這就是買書不看的後果
カメコQ(CQ)
好總之都這樣了此時不看更待何時,於是從第1集開始重看,但看了開頭赫伯特跟拉斐爾對於那個依循同一秩序運行的宇宙感受到的美,馬上就想到下面這段:
カメコQ(CQ)
「現代科學的開端,其背後隱藏的就是這個概念,而這樣的概念顯然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的學說特色。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受到長期後天訓練的結果,在一神信仰薰陶下長大的小孩都有一個強烈的信念——他們相信在任何追尋解釋的過程中,那個終極的、唯一令人覺得滿意的終點就是統一性;而且在原則上,只要有決心尋找,就可以找到這種統一性。」(《諸神的起源》)
カメコQ(CQ)
剛剛回頭翻第1集才發現,原來第1話開頭的跨頁是第5集拷問奧克茲的場景。
カメコQ(CQ)
前兩集對真理的追求與傳承自然很動人,但我真正開始被深深打動是在第3集,皮耶斯特要將資料室的鑰匙交給巴德尼卻又不肯放手,抬頭一看他已淚流滿面,因為他的畢生心血、投入天動說的所有人2000年來的人生都承載於此,而那對真理來說是個錯誤。可是為什麼他還是選擇面對這個錯誤,因為他更在乎真理。讀到這裡我就想,在追求真理的這條路上不只有許許多多未能抵達終點的前人留下的進展,也埋葬著許多了不起的錯誤吧。
カメコQ(CQ)
我最喜歡的也是第3~5集。從皮耶斯特這一段以後,我就是用看待偉大的未竟之業的心來看這部作品,天動說、正圓軌道、完成了卻沒能見天日的地動說、對地動說的感動,這一切都消逝了,可是在這段傳承中觸碰到的人心,最終將一句「關於地球的運動」送到早已換了主人的地址,啟發了阿爾伯特的「?」。
カメコQ(CQ)
我真的好喜歡最後那個「?」
洛珏🐕
每次看到特寫眼睛的分鏡我都起雞皮疙瘩,最後的「?」也是,整個人毛起來,真的好神......
カメコQ(CQ)
洛珏🐕 : 真的是非常適合這個故事的結局,也是歷史的起始
カメコQ(CQ)
不過結尾的拉斐爾我初讀也是難免有些錯愕,讀完後試著想了一下能怎麼解讀,我沒辦法判斷是不是有更好的描寫方式,不過至少我覺得讓一個不是拉斐爾的拉斐爾出場徹底分隔了架空與歷史,斬斷了那封信的傳承鍊,寄到那個地址的那封信不再是經由拉斐爾→奧克茲→杜拉卡一路傳下來,而是由讀者沒看過、沒有為之流淚過,但同樣在歷史的一角進行著未竟之業的無數無名者,是抵達我所在的今天的路上我看不到的那些人,而我可以用對拉斐爾他們的感動去想像這些人。
カメコQ(CQ)
那個拉斐爾要說是拉斐爾的另一種可能、追求真理的另一面,我覺得也不是不可能,但我也許比較偏向那是借了拉斐爾的形象。
カメコQ(CQ)
兩年前看完前兩集有稍微看了作者的訪談,提到歷史上天主教應該沒有強烈迫害過地動說,所以我這次看也是把C教對地動說的迫害當成基於「真有其事」的俗說來描寫的虛構,結果最後竟然一轉變成「對地動說進行迫害的…這個世上…只有我…?」用這個方式轉回正史,真是太有趣了。
カメコQ(CQ)
還有作中提到拉斐爾、約蘭達、杜拉卡這些12~14歲?左右的人時,是不是都沒有人稱他們是小孩?這會不會是跟當時兒童的概念尚未形成有關呢?這樣的設計我也覺得很有趣。(或者其實有?)
カメコQ(CQ)
我喜歡的台詞之一:「沒公開要怎麼討論?」
カメコQ(CQ)
還有「我認為比起生在同樣的思想上,生長在同一個時代的我們反而更接近。」
這句真是讓我對活在這個時代多了一點勇氣,雖然這份勇氣三秒後就蒸發了;-)
愛波✨
中世紀的話12-14歲就已經是家庭勞動力了,算是比例縮小的、年輕版的成人的概念。文藝復興/城市化/商品經濟活絡之後在上層階級有出現類似把幼兒當成脆弱可愛的小小人類(ㄆ)賞玩的概念,不過12-14歲這個階段普遍來說應該還是比較接近被認為是成人的前期。我想當時一般人對於實際歲數的概念應該不會很精確。
話說12-14歲現在應該比較會被認為是青少年嗎?(青少年也完全是非常現代的概念)
カメコQ(CQ)
apofenia: 以現代來說應該比較偏青少年沒錯,不過作中這些年輕人(我也沒辦法稱他們為小孩或少年少女)涉入的事情與面對的對象,按照現代觀點都非常容易讓成人角色說出「他還是個小孩」、「你還小」這類的話,但我印象中好像沒有任何一個人這樣說?書中的描寫也會讓讀者感受到的是12歲的拉斐爾為地動說而死,而不是還是個小孩的拉斐爾為地動說而死,這方面我覺得描寫得很細膩。
愛波✨
我想保護兒童的概念要先等保護「人(人是什麼?)」的概念成形後才有辦法發展起來呢,經濟上也要有足夠的餘裕。聽起來這種不多作解釋的考究在遇上當代觀者對孩子的感受時格外有奇效?
カメコQ(CQ)
apofenia: 作中的描寫完全可以讓人感受到那個環境還沒有條件能發展出保護小孩甚至是重視人的概念,背景跟角色的心理與行為描寫彼此配合之下,我覺得不會用現代的觀點去想說他們是小孩,這樣很可憐。我可能比較接近看到作者的不著痕跡,所以覺得很厲害XDD
カメコQ(CQ)
欸結果我翻到諾瓦克說杜拉卡是小孩子的地方了(griltongue) 但以我的感受來說以上討論的這些還是可以成立的。
カメコQ(CQ)
喜歡的地方一直講下去會沒完沒了,總之我喜歡作中角色都有不同形式對神的信仰,那麼現實的杜拉卡最後也說上帝會留在人的靈魂中;還有並存的各種相反概念,不讓他人有機會訂正地動說,視之為絕對真理的信仰可能是僵化、不容反駁,但信仰也可能是能為此不顧一切,願意為了守護地動說而下地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