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小黛

內在療癒
最近聽到很喜歡的一段描述:

「為什麼這麼多痛苦會浮現?
這是因為,你終於獲取了你自己足夠多的信任,願意將傷口給你看。」


底下估計會就「為什麼內在療癒工作要慢」這個問題,思考一些 多元迷走神經理論 的東西,目前看上去像是戰逃反應+學習腦生存腦的index版
Dian・小黛
是這樣的,我終於得到「為什麼內在療癒工作要慢」的答案
Dian・小黛
我這幾個月的經歷,讓我歸納出兩個經驗法則:

1.無論面對外界時,我的情緒表現是激動或完全沈寂,接受自己「此刻就是這樣」、「此刻就是會以這樣的舉止回應」
「接受/不斥責」這個行為,反而會讓內在劇烈或死寂的能量狀態緩和。

2.當內在聲音與能量處於牴觸防衛狀態的時候,無法以任何形式/談話/行為達成任何效果或改變。
Dian・小黛
我原先只使用「生存腦與學習腦」的理論看待2,因為當內在處於牴觸防衛狀態,等同是生存腦感受到了威脅,它會take over並強行關閉學習腦的開放、吸收、嘗試等等傾向。
Understanding Trauma: Learning Brain vs Survival Bra...
Dian・小黛
「多元迷走神經理論」(The Polyvagal Theory)則是由史蒂芬‧伯格斯博士提出的,主要論點有:

1.我們的潛意識擁有可以感測周遭環境的安全程度的能力。(神經覺Neuroception)

2.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會依據周遭環境的安全程度,在三種不同的模式中選擇應對。

如爬梯🪜一般,由上至下依序為:
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
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https://images.plurk.com/MMQLSdD8PwEYJwnnK9wwo.png

【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5】孩子的行為,顯示他在「神經系統梯子」的哪裡 | About Counse...
Dian・小黛
它提到,「每天,我們的神經系統會依據周遭環境的安全程度來回應」,就如同每一天,我們都會重新對我們身處的環境,做一次安全評估。

當潛意識「在一段連續的時間之內」,對環境的安全評估分數較高,神經系統會漸漸擺脫戰與逃的迅速反應機制;我們或許會逐步拾回對人的信任,更願意選擇交流與坦白。

反之,在一段連續時間之內,當環境的安全評估分數較低,我們甚至可能從憤怒/恐懼等防衛型/自保型反應,「加劇」進到凍結/關閉一切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管道。我們不再想要、期待、或願意有任何哪怕是怒意碰撞的火花,不配合、不反應,意謂著最絕對的拒絕。

這意謂著,「心死」的毫無波瀾,遠比暴跳如雷,展現出更為嚴重的外顯信任(aka內在安全評估)危機。
Dian・小黛
這很有趣,這表示我們的潛意識是懂得長期採樣,以求出盡可能客觀數據的。

當然,潛意識也可能受從前烙下的經驗模式影響,而以錯誤的判斷點來執行每日安全評估。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

這也正是為什麼內在療癒要慢的原因。

因為我們需要「在一段連續的時間之內」,透過調整外在環境(工作、家庭、人際交往etc)、自我照護與內在dialogue,「證明給潛意識知道」:

We ARE at some place safe.
Dian・小黛
回到我的第二點觀察:

「當內在聲音與能量處於牴觸防衛狀態」時,顯然我處於神經梯子的中下方(戰/逃或凍結關閉);

而談話/行為等形式,應用的是獎勵/懲罰技巧,這是屬於大腦皮質區的領域(學習腦)、在社會連結模式所使用的語言,

腦幹和邊緣系統(生存腦)是聽不懂你TM是在共三小的。

Dian・小黛
讓我們回到具體我們可以怎麼辦

首先,以應對方式來說,「Give yourself time」不再只是「時間會療癒一切傷痛」這種邏輯滑坡被動式雞湯了

如果你當下在神經梯子的中下方:
「在一段連續時間內」,先觀察你的怒氣引爆點/冷酷「早給你拒絕了」/「我不爽你們(卻無處可逃)到我鄙視自己此刻仍在呼吸」的時機,
慢慢觀察出潛意識怎麼在它的安全評估清單上劃大叉叉。

你的Alter運作得很好,請給那個狠角色起立鼓掌。
Dian・小黛
如果你當下在神經梯子的中上方:
恭喜,你的腦判斷你身處的環境(在一段時間內)足夠安全,它此刻願意聽你說話。

這是個很好的時機,想一下你的怒氣引爆/凍結關閉的模式,演出是否是你滿意的、有沒有達到你希望達成的效果。

如果有,Great,keep calm and carry on。
如果不盡滿意,你可以回想看看,那些讓你San值掉得特別快,炸裂得特別狠的時刻,

你或許會在那裡找著些曾經讓你深深感到不安全的場景和劇情,以及一個忍著疼痛與淚水,至今仍在幫你持著盾與劍的、被剝奪了感到安全的權利的、曾經的你。

Dian・小黛
[場外思考加映]

如果搭配《蚊子背後的大象》主要關注的「因一點小事就大發作」這個行為現象,我們會發現:面對不同人/事/場所時,個體所採用的應對模式可能很不一樣,行為模式並不是完全均質的。

某種程度上,這意謂著我們潛意識中,環境「究竟有多安全」的判定,並不完全取決於客觀危險性,也受到主觀經驗的影響,亦即「這個環境裡,能夠觸發我的負面經驗的因子是多還是少」。

這或許就是有時會聽到「重要的並非你經歷了什麼(what),而是你體驗這經歷時的感受(feel)」;

或像薩古魯說「你的業力不是降臨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回應這些事情的方式。」背後的道理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