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三
@e3366fg
Fri, Sep 1, 2023 3:25 PM
Fri, Sep 8, 2023 7:49 AM
6
[學術新手如何投稿]
研究所期間期刊及研討會論文投稿紀錄。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2:01 AM
Fri, Sep 6, 2024 2:34 AM
個人背景
研究所系上有相關畢業規定,因此在學期間我陸續投稿學術論文到研討會與期刊,兩年間一共投稿兩篇國際研討會與一篇國際期刊,皆收錄在Scopus中。
本人為HCI領域中的學術菜鳥,此篇分享給跟我一樣對於投稿與發表完全不懂的HCI領域人作為入門參考。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27 AM
Fri, Sep 8, 2023 8:17 AM
投稿前
無論是國際或國內研討會,在投稿前先上他們網站了解主題、相關時程、費用、投稿格式等等,根據自身的狀況評估是否切合你的研究主題、時程來不來得及、費用可不可以負擔或是如何申請補助,確認一切符合你的需求後,下載論文範本來進行撰寫。
個人投稿國際研討會的流程:
(撰寫完稿後)>註冊帳號並投稿>研討會通知接受,並給出Review建議>(改完後)重新遞交檔案>註冊研討會並付款
因為沒有實際投過國內研討會,所以分享我聽到身邊同學與搜集到的資訊來說明投稿國內研討會的狀況:有不少是先要求投稿論文摘要,確認接受後,才會請你投稿全文,並收費。如果不確定是否適合,可以參考該研討會過去的紀錄,例如是否有ISBN等等。
此外,如果真的非常迫切需要,有些研討會付大筆錢就能上,在此不贅述。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40 AM
Fri, Sep 8, 2023 7:04 AM
如果是投稿期刊的話,可以看IF或是在該領域中排名(Q1~4),不過有些可能要注意自引用的情況,意即該期刊引用數高,但是多數是自己或同期刊引用。
此外,在投稿前,可以上網多加查詢,避免投到掠奪性期刊。
一般投稿國際期刊的回覆時間蠻長的,看學長姐的經驗是投稿後五個月才回覆,後續修改及來回溝通又要兩個月以上,如果時間緊迫者,須留意時間。
我投稿的期刊比較特別,是在一月底先投研討會,並且備註接受擴寫期刊;三月底對方通知改寫期刊論文;在投遞期刊論文後,四月底對方給Reviewer建議;交出改寫後的論文和Rebuttal後,六月初對方讓我修改Final Paper格式,最後確認接受是6月下旬。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43 AM
Fri, Sep 8, 2023 8:18 AM
撰稿時
第一步要先
找好的指導教授或同儕交流。
確定研究主題及論文核心。
你想要投稿的論文是以技術、概念為主,或是你想要發表某個研究的成果等等。確定你要將什麼內容投稿到這個期刊或研討會。
決定後,下載該組織的格式範本,直接開始撰寫,以你真的要投稿這篇論文的心態去撰寫全篇論文。在這過程中,慢慢地就會發現哪些資料或圖片是你需要提供的?哪些內容是你不需要的?或是篇幅如果過長或過短,你要如何修改你的論文。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56 AM
Fri, Sep 8, 2023 6:17 AM
論文架構|
Introduction: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這部分相關論文的引用就會包含他人研究所發現的問題、其他研究如何針對此項問題進行解決(但是某項問題依然無法解決)等等。
Methodology:研究方法論,你以什麼方法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相關論文引用包含哪些研究證明這個方法有效等等。
Field Test:如何進行案例測試或實驗,包含實驗場地或環境架設等等。
Discussion:前項的數據結果討論,針對結果進行分析。
Conclusion:結論。
個人使用的論文架構大致如上,可以依領域及內容不同進行調整。
另需留意如果你的論文為包含人體實驗相關之研究,如使用者測試等等,要投遞國際期刊或研討會可能會要你附上IRB。因此如果你的研究涉及此項,希望你已經備妥相關資料。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58 AM
Fri, Sep 8, 2023 8:19 AM
完稿後
個人寫完後都有送編修,推薦Editage,是我們老師幫忙送第一篇論文的編修,我第二篇送某間差點沒被氣死⋯⋯
第一篇2頁研討會論文是老師手把手
像帶嬰兒一般
帶著寫
所以找好的指導教授很重要
,主要講解設計概念、技術。
第二篇5頁研討會論文
老師讓我自由發揮,所以
我在擬好大概的脈絡後,邊寫邊問Chatgpt文法對不對、意思是什麼,讓他換句話解釋意思就知道表達是否正確。
寫完給老師看後,前半部分全部被老師改掉了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59 AM
Fri, Sep 8, 2023 7:53 AM
10頁的期刊論文也差不多,不過期刊第一次是有條件的接受(Conditional accepted),被兩位Reviewer評得很慘,說演算法很Elementary 、不該出現在這個期刊等等,叫我投別的領域
在修改並提交Rebuttal後,paper chair回信讓我把格式修正,很快就回覆接受。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5:59 AM
Sat, Sep 9, 2023 11:23 AM
接受後
大部分通知接受後,會同時通知註冊以及繳費。
國際研討會不便宜,所以可以看有沒有補助,如學校、老師計畫、國科會等,投稿跟申請補助前需讓指導教授知道。
會特別這麼提是因為有看到某些學長姐自己投稿後回頭去跟教授拿錢。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6:00 AM
Fri, Sep 8, 2023 8:09 AM
準備發表
有些研討會可以線上(因為這段時間有疫情),有些會希望實體,甚至不實體就掰掰(印象是這樣)。
如果是線上參與,要留意與當地時差。
看該組織有沒有提供固定格式的簡報範本,以及確認發表時長,有些會要求你事先提交簡報檔案,你也可以自己準備隨身碟等等。
簡報大致完成後,自己練習個幾遍,知道哪些部分是必要或是可以刪去的。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6:02 AM
Fri, Sep 8, 2023 6:54 AM
現場QA
研討會上的提問鼓勵性質居多,大部分提問不會刁難。或是如果你怕沒人提問的話,可以自己準備一些問題來自問自答。
你不一定要當場回答問題,穩妥一點的說法可以是先感謝他們的提問,這是個好問題,但是你手邊沒有確切的資料,你不敢貿然回答造成誤導,如果會後還有興趣可以再討論等等。
參考連結:
How to handle difficult Q&A moments with confidence ...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6:06 AM
Wed, Dec 13, 2023 10:09 AM
大致這樣,有想到什麼再補充
如果有問題可以問
行三
@e3366fg
Fri, Sep 8, 2023 6:56 AM
Thu, Mar 28, 2024 1:34 PM
發表後
研討會論文刊登後,會收到一些期刊的邀稿,大部分會是掠奪性期刊
評分標準
以IEEE研討會為例,初步會由兩位Reviewer依據以下標準給出評分1~5:
1.Relevance:與該研討會主題的相關性
2.Novelty:創新性
3.Contribution:對該領域的貢獻
4.Presentation:表達是否清楚且可讀
所以建議送編修
5.Impact:影響
如果兩位Reviewer的差距過大時,會給第三位Reviewer來評,一般研討會也是以鼓勵投稿為主,所以到第三位接受的機率也不小。
行三
@e3366fg
Mon, Dec 30, 2024 2:38 AM
——
今年有接一個期刊Review,審稿流程比我想像中久。
紀錄一下第一輪審稿時程:
7/18 接到邀請
7/21 同意審稿,開始審稿
8/29 交出Review
8/30 編輯回覆收到Review
12/16 編輯寄出decision letter,給作者修稿時間一個月
整個流程下來至少五個月以上。
行三
@e3366fg
Mon, Dec 30, 2024 2:42 AM
Decision letter可以看到兩個Reviewer的評論,我覺得蠻有趣的是,我跟另一個Reviewer的意見剛好互補。
我側重於與現有文獻的連結,以及實驗研究是否有足夠的文獻支撐。我在技術分析與呈現比較不擅長,另一名Reviewer剛好側重這一塊。
行三
@e3366fg
Mon, Dec 30, 2024 2:46 AM
猜測編輯在收到我的評論後,發現我在資料與技術的內容較少提及,因此找了另一名重資料分析的Reviewer來看。
我提供的評論比較偏與學術界的溝通、承先與啟後,另一位的評論主要是讓文章可出版、易閱讀、符合規範、可重複。
載入新的回覆
研究所期間期刊及研討會論文投稿紀錄。
研究所系上有相關畢業規定,因此在學期間我陸續投稿學術論文到研討會與期刊,兩年間一共投稿兩篇國際研討會與一篇國際期刊,皆收錄在Scopus中。
本人為HCI領域中的學術菜鳥,此篇分享給跟我一樣對於投稿與發表完全不懂的HCI領域人作為入門參考。
無論是國際或國內研討會,在投稿前先上他們網站了解主題、相關時程、費用、投稿格式等等,根據自身的狀況評估是否切合你的研究主題、時程來不來得及、費用可不可以負擔或是如何申請補助,確認一切符合你的需求後,下載論文範本來進行撰寫。
個人投稿國際研討會的流程:
(撰寫完稿後)>註冊帳號並投稿>研討會通知接受,並給出Review建議>(改完後)重新遞交檔案>註冊研討會並付款
因為沒有實際投過國內研討會,所以分享我聽到身邊同學與搜集到的資訊來說明投稿國內研討會的狀況:有不少是先要求投稿論文摘要,確認接受後,才會請你投稿全文,並收費。如果不確定是否適合,可以參考該研討會過去的紀錄,例如是否有ISBN等等。
此外,如果真的非常迫切需要,有些研討會付大筆錢就能上,在此不贅述。
此外,在投稿前,可以上網多加查詢,避免投到掠奪性期刊。
一般投稿國際期刊的回覆時間蠻長的,看學長姐的經驗是投稿後五個月才回覆,後續修改及來回溝通又要兩個月以上,如果時間緊迫者,須留意時間。
我投稿的期刊比較特別,是在一月底先投研討會,並且備註接受擴寫期刊;三月底對方通知改寫期刊論文;在投遞期刊論文後,四月底對方給Reviewer建議;交出改寫後的論文和Rebuttal後,六月初對方讓我修改Final Paper格式,最後確認接受是6月下旬。
第一步要先
找好的指導教授或同儕交流。確定研究主題及論文核心。你想要投稿的論文是以技術、概念為主,或是你想要發表某個研究的成果等等。確定你要將什麼內容投稿到這個期刊或研討會。
決定後,下載該組織的格式範本,直接開始撰寫,以你真的要投稿這篇論文的心態去撰寫全篇論文。在這過程中,慢慢地就會發現哪些資料或圖片是你需要提供的?哪些內容是你不需要的?或是篇幅如果過長或過短,你要如何修改你的論文。
Introduction: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這部分相關論文的引用就會包含他人研究所發現的問題、其他研究如何針對此項問題進行解決(但是某項問題依然無法解決)等等。
Methodology:研究方法論,你以什麼方法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相關論文引用包含哪些研究證明這個方法有效等等。
Field Test:如何進行案例測試或實驗,包含實驗場地或環境架設等等。
Discussion:前項的數據結果討論,針對結果進行分析。
Conclusion:結論。
個人使用的論文架構大致如上,可以依領域及內容不同進行調整。
另需留意如果你的論文為包含人體實驗相關之研究,如使用者測試等等,要投遞國際期刊或研討會可能會要你附上IRB。因此如果你的研究涉及此項,希望你已經備妥相關資料。
個人寫完後都有送編修,推薦Editage,是我們老師幫忙送第一篇論文的編修,我第二篇送某間差點沒被氣死⋯⋯
第一篇2頁研討會論文是老師手把手
像帶嬰兒一般帶著寫所以找好的指導教授很重要,主要講解設計概念、技術。第二篇5頁研討會論文
老師讓我自由發揮,所以我在擬好大概的脈絡後,邊寫邊問Chatgpt文法對不對、意思是什麼,讓他換句話解釋意思就知道表達是否正確。寫完給老師看後,前半部分全部被老師改掉了
在修改並提交Rebuttal後,paper chair回信讓我把格式修正,很快就回覆接受。
大部分通知接受後,會同時通知註冊以及繳費。
國際研討會不便宜,所以可以看有沒有補助,如學校、老師計畫、國科會等,投稿跟申請補助前需讓指導教授知道。
會特別這麼提是因為有看到某些學長姐自己投稿後回頭去跟教授拿錢。有些研討會可以線上(因為這段時間有疫情),有些會希望實體,甚至不實體就掰掰(印象是這樣)。
如果是線上參與,要留意與當地時差。
看該組織有沒有提供固定格式的簡報範本,以及確認發表時長,有些會要求你事先提交簡報檔案,你也可以自己準備隨身碟等等。
簡報大致完成後,自己練習個幾遍,知道哪些部分是必要或是可以刪去的。
研討會上的提問鼓勵性質居多,大部分提問不會刁難。或是如果你怕沒人提問的話,可以自己準備一些問題來自問自答。
你不一定要當場回答問題,穩妥一點的說法可以是先感謝他們的提問,這是個好問題,但是你手邊沒有確切的資料,你不敢貿然回答造成誤導,如果會後還有興趣可以再討論等等。
參考連結:
How to handle difficult Q&A moments with confidence ...
大致這樣,有想到什麼再補充
如果有問題可以問
研討會論文刊登後,會收到一些期刊的邀稿,大部分會是掠奪性期刊以IEEE研討會為例,初步會由兩位Reviewer依據以下標準給出評分1~5:
1.Relevance:與該研討會主題的相關性
2.Novelty:創新性
3.Contribution:對該領域的貢獻
4.Presentation:表達是否清楚且可讀
所以建議送編修5.Impact:影響
如果兩位Reviewer的差距過大時,會給第三位Reviewer來評,一般研討會也是以鼓勵投稿為主,所以到第三位接受的機率也不小。
今年有接一個期刊Review,審稿流程比我想像中久。
紀錄一下第一輪審稿時程:
7/18 接到邀請
7/21 同意審稿,開始審稿
8/29 交出Review
8/30 編輯回覆收到Review
12/16 編輯寄出decision letter,給作者修稿時間一個月
整個流程下來至少五個月以上。
我側重於與現有文獻的連結,以及實驗研究是否有足夠的文獻支撐。我在技術分析與呈現比較不擅長,另一名Reviewer剛好側重這一塊。
我提供的評論比較偏與學術界的溝通、承先與啟後,另一位的評論主要是讓文章可出版、易閱讀、符合規範、可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