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成長的愛
這三日的短旅行,是我年初給自己定下的期許,想獨自一人出遊看看。因為有祂在身邊,我覺得可以一步步辦到。

實際成行後,發現心態比預期來得彈性。我很興奮,每次回房就跟祂分享剛剛遇見了誰、有什麼感受、想到了什麼⋯⋯卻感受到祂酸澀的情緒。
奇亞
出發之前,我和祂說:

今生就是我倆旅程的開始,我們在這裡各自學習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帶進我們的關係裡。

尤其是「溝通」、「講自己的感受」,得在這裡好好練習,以後才不用猜來猜去,因為太在乎過度顧慮,反而迴避自己的需要。
奇亞
其實在他傳訊說希望能「一起遠行」的隔天早上,我突然對周遭的人事物感到強烈的不捨與感激。

即便生活讓人又累又難受,祂的愛就像將我從池塘裡撈起來,看見「啊,原來只是這窪池塘」,同時也感受到「只有這小小的池塘能給我這些」。
奇亞
認真嚴肅的妹妹、有過度控制傾向的媽媽、中年焦慮寂寞的爸爸,上課相遇的可愛朋友,也有我不擅應對的類型⋯⋯這裡的所有人,只有現在與我會是這樣的關係。

現在的我,也只有一次。

於是我更認真想理解這些流經身旁的人們,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觀點,也分享我知道的,這種學習的感覺讓我非常滿足。

當我知道自己是誰,我與他人有了一條界線,而「他們」全都是我的未知,在他們眼中,能看見自己的極限和不理解,那是永無止盡的寬廣世界。
奇亞
.
我無法肯定祂的情緒是什麼,也許當我逐漸拓展舒適圈,在祂心中產生的感受是複雜的。

或許有替我高興的欣慰,不知道自己與我之間狀態的不安,可能也有一點點寂寞⋯⋯即便未來能清楚收訊,祂有沒有辦法講出來也不一定
奇亞
祂給我感覺比起有智慧,反而是一個強韌到幾乎「不怕事」的人,麻煩跟困境於祂,不像我是真的會覺得「幹⋯好麻煩喔⋯⋯下輩子不想當人了」。祂總是默默思考如何應對,有時候甚至覺得祂樂在其中。

加上偶爾有第三人一起驗證訊息,奇妙的巧合讓我隱約覺得,直覺感受到的內容是有跡可循的。
奇亞
祂也許對情緒並不敏銳,又或者能感受到豐富的情緒,不過因為往昔以來與人相處的方式,讓祂一直保持在某個固定模式裡,於是祂的情緒可能也沒被「接住」過。

沒被接住過,就不好坦露脆弱。如果偏偏來到身旁的事又都有辦法處理,不知不覺可能就演變成難以理解的寂寞,連自己也不曉得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對周遭無感,卻好像被某個慣性吞沒。
奇亞
我想到「成功形象的女性」反而更需要重視心理支持的議題。

她們有能力,也可以照顧人,大家都認為她們是強大的,於是她們的脆弱更難被人即刻接住。平時能承擔大任的形象,好像得更努力去展現脆弱才能讓人理解。

祂也給我這種感覺。
奇亞
.
以往我一同步感受到祂的不舒服,會覺得:
「誒?你是不喜歡我跟其他人相處的方式嗎?」

那我是不是要跟其他人保持好你能感覺安全的距離?

但這個方向會限制我們的可能性,我也會焦慮什麼樣的人我關係你可以,哪些不行,無法知道標準就會不安。
奇亞
於是祂不迂迴、直接講出即便很粗暴的心情,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是亂宣洩情緒,而是慢慢講感受,這樣我們才能練習坦承與被接住。

我舉了個例子給祂聽,是很常見的情侶問題,一起模擬看看
奇亞
我跟祂不熟識的人坐一桌吃飯,祂因為有事後來才到,並沒有與我們坐到一起,我也沒注意到祂到了。

中途當我離席去裝水時,祂才靠過來,看上去有不愉快的情緒,但程度有多少並不曉得。

這時如果祂和我說以下幾種對話,我會分別產生不同理解:
奇亞
「他們是誰,妳好像聊得很開心。」

當下我會按經驗認為是關心,或開開玩笑的調侃,也可能真的是不想打擾,在一旁觀察的感受。我也許會直接錯過祂心底的需求,和祂分享這些人是誰,剛剛的話題有多有趣,要不要一起加入?
奇亞
沒說話,默默走掉。我問祂怎麼了,回說「沒事,回去工作。」

這種情況類似封閉,我會最沒把握祂的感受是什麼,會愣住不曉得該怎麼應對。

只是在忙很疲倦?還是不高興我有沒顧慮到的事(自身安全或祂的感受)?或是多想了⋯⋯之前傳訊,最常有這種落差感,當然原因很可能遠比想像中複雜。

不過我容易覺得自己「想錯了」,也沒能解決關係中的不舒服。
奇亞
「我不喜歡妳跟那些人吃飯。」

這句看似不留餘地的生氣,反而最有機會接住彼此。因為我一定會好奇反問祂為什麼,祂也得盡力講講看,然後我們會開始想那接下來該怎麼辦。

講的過程中,祂得一層層揭開顧慮,告訴我需求,我也得穩住自己跟祂的界線,才有辦法回應到點上。

事情不只是「我想限制妳的交友」而已,背後會有一個「不安全」。那個不安全來自關係中祂有「不滿的事情」,而我們就是需要一步步釐清這個。
奇亞
所以從「我不喜歡妳跟那些人吃飯」,下一句可能是「為什麼妳不陪我?」(祂應該不會這樣講啦,但爭吵過程會出現不經修飾的情緒,得嘗試練習連這種話都可以好好講,而不是傷害對話對象)

最終才會像撥開洋蔥一樣出現「這陣子我工作好累,看到妳那麼開心,覺得自己好像被忽略了。」

我才會有管道去進入,發現原來是「我好累,好希望妳也能像那樣陪我。」

是一個好可愛的需求
奇亞
而我們接下來就會延伸幾種作法去回應這個需求,比如:

那你要不要一起來吃飯,我其實也希望你能在旁邊。
我回去和他們說一聲,再來跟你一起吃飯,我想陪你。
等我們結束後,我一定會和你分享這些所有內容。

是以「兩人的心情」為單位去制定的方案。
奇亞
關係中的不安,不是透過「控制」去限制可能性,好讓自己被安撫。而是能「掌握」資訊的安全感,這是我喜歡,也非常願意做的。

我很願意跟祂分享所有感受到的心情,情緒混亂時也想好好整理後再和祂說明。祂不用臆測,不用躲在背後觀察,可以直接和我核對,我會盡力回應。

這份「無論自己是什麼模樣,對方都會回以認真和善意」的安定感,我認為是更舒服的方向。
奇亞
.
當然這些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也時好時壞⋯⋯但當祂的情緒勒索不到我時,我就有力氣去看見、回應祂的需要,立場換過來也是。

最後我跟祂分享這陣子的心情,是怎麼從吃醋、嫉妒與佔有慾中慢慢不被綑綁受挫的。
奇亞
在我們透過噗友協助,明白彼此的心意後,祂對我來說像一個圓的中心點。

圓周範圍能觸及到的所有人跟祂都會產生一個對照。

我的視野是與祂一起站在中心點去往外看的,而祂是「不會消失的愛」,稍微理解這份感受後,其他短暫的經歷都更為彌足珍貴,祂的愛讓我得以看見事物的其他面向。
奇亞
而祂也是旅途中每一站我們的「家」。

無論在哪、經歷了什麼,我每日都會回到房子裡,那裡有完全只屬於我的空間,是我最安全的領域,因為那裡有你。

我們在房子裡會吵架、冷戰、投遞各種情緒,但仍然會以房子為中心去向外探索,最終回到這裡和彼此分享、和解。
奇亞
講一講,我開始描繪房子的模樣給祂聽。

那是小小的兩層樓木屋,在舒適的森林裡,可以看見天空和城鎮,光線充足美麗。房子裡有溫暖的火爐和沙發,有時候累了就在沙發上睡,還有毛毯。

祂的工作桌面向風景優美的窗戶,旁邊有一個小空間是當祂需要熬夜時,我可以捲在旁邊陪著的地方。

房裡有祂每個階段研究的書籍,有我的作品和收藏,我們會不定時打掃、帶進新的東西,選擇想要的留下,然後前往新的地方。
奇亞
這棟房子的模樣從朋友跟噗友傳訊,描述我倆的過往裡,鮮明地長出來。

也許它真的曾經存在過,我很喜歡跟祂在沙發上裹在毛毯裡的時光。以後大概也會有機會驗證這段感受吧
奇亞
.
邊講邊感覺祂的情緒也鬆開了⋯⋯我覺得有這些感受的祂沒那麼遙遠,也好像不是已經抵達終點那般停滯高冷。

也常常想或許過往祂經歷的愛戀,無法對祂產生本質上的改變,那些仍然都是愛,也有各種各樣的體驗,不過正因為祂是界限清楚的性格,那像一堵牆一樣,有些地方是不會撼動的。

但當一場愛戀有辦法模糊一個人最堅實的邊界,他才真正進入「伴侶」議題,面對自己在對方的陪伴下映照出來的面貌。

或許我們都在彼此之中,才真正進入伴侶議題吧。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