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學茶《入門茶的第一堂課》】
https://images.plurk.com/2IKaPaEJDShpH5cwif6mUo.jpg https://images.plurk.com/2ewpilIuX7VzZDvWotFQf2.jpg https://images.plurk.com/3vtTpOcp3TAxkYn5jOMsLK.jpg
這個月再度光臨客客器器。避免我又沒有問題讓老師自言自語,拉了一位小夥伴一起,
不過今天課堂還有一位有在喝茶的學生一起。
我跟小夥伴就是手搖掛的俗人(抖動
茶道班與沖泡技巧:專為新手開的茶百科體驗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這一次的選擇交給了陌生同學,烏龍茶。
荼公子:「要高山還是平地呢?」
小夥伴跟陌生同學直接說高山茶,得到竊笑一句:「由奢入簡難啊。」
選茶源時有阿里山某地跟司馬庫斯泰崗部落的青心烏龍,三人都選了後者,原來司馬庫斯也開始種茶了!茶園高度約一千米,是新開發的地,茶樹要長三四年才開始能採,今天喝的就是四到五年左右的茶樹——一心多葉,而且有著許多茶梗,是新鮮的茶樹才有的。
(茶梗是甜味來源,不作如果做成烘焙的話,就會苦澀。)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這次因為我是二訪,課程一開始就著重在茶本人,後續我在寫筆記時,荼公子再幫其他人補充用具知識。
在茶具使用上,我想著烏龍茶的緣故,就選了紫砂壺,不過這支茶很年輕就紫砂壺跟蓋碗都行。
玻璃杯適合新手泡茶,可以直接看見茶色,比較不容易失敗,只是容易散香、散溫;
蓋碗則是散溫第二名,用來喝茶的香氣;
紫砂壺保溫度最好,喝厚韻,塗料也會對茶香跟茶溫有影響。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前三泡最香最美,第一泡很甜,第三泡就感受得到舌根兩側生津,
後面四五泡就像是有淡淡竹青味道的溫熱水,
我們接著用蓋碗,一樣的茶葉更新再沖三泡,
回頭再喝裝在茶海的紫砂壺泡茶,雖然已經降溫,仍可以感受差異,
紫砂壺泡的茶氣多停留在喉嚨,蓋碗則有唇齒留香的感受。
紫砂壺時使用中心沖,蓋碗用了沿沖。
水柱都是高沖。粗細水柱與高低沖都會影響到茶的口感。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烏龍茶多半是球狀,這樣接觸白水面積小,二三泡才展葉。
茶葉五泡後取出,紫砂壺的茶葉完全舒展開來,摸起來比較滑嫩,茶的精華全部萃取出,茶葉有悶過就有點發黃,吃下去有點地瓜葉的味道;
蓋碗的還有一點捲曲,顏色還是偏嫩綠,茶葉苦澀感比較重。

另外這次也看了潮汕泡(潮州工夫茶是泡茶技法與茶具的結合)的關公巡城及韓信點兵。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最後我難得會想要提問XDD
正好前一周喝了台地普洱,特別刮胃,但是想想平時在家俗氣喝茶法以及參加荼公子課程喝的兩次台地茶,都沒有這種問題,原來是因為葉種及製茶方式的影響。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