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29 AM
Tue, Aug 1, 2023 2:29 AM
827
269
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茶葉,無論是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等大宗茶項,或是東方美人、鐵觀音等名貴茶種,其實都來自於同一種植物──茶樹(
Camellia sinensis
)🍃。
一般公認,茶樹的起源來自東南亞山區中,約於漢朝開始有「茶」一字的記載,但一直要到唐朝才有成規模的飲用文化。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茶也發展出了「
六大茶類
」──
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30 AM
綠茶🍵
綠茶大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聞的茶類名詞了。常見的品種如龍井、碧螺春等。
製作綠茶時,茶葉在摘採下後直接進行殺菁(用高溫破壞茶葉中的酵素,如炒菁、蒸菁),再經揉捻、乾燥等程序而製成。綠茶沒有經過發酵,所以茶葉中含有較多苦澀的兒茶素,味道視品種而定,變化多端。
有趣的是,唐宋時喝的茶類,其實都可算廣義的綠茶!這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讓茶葉發酵的概念,甚至強調茶葉要現採現殺菁,新鮮製作;而承襲唐宋茶道的日本抹茶,蒸菁後直接烘乾磨粉,與綠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30 AM
Tue, Aug 1, 2023 2:30 AM
紅茶🍵
紅茶是全世界消費、飲用最多的茶類,將近八成的茶葉消費來自紅茶!著名的紅茶品種,有印度的阿薩姆、大吉嶺,以及斯里蘭卡高地紅茶等。這些紅茶都是在殖民時期,由英國人所帶入栽培,也成為南亞殖民時代的歷史見證。
紅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經過一道「發酵」程序──說是發酵,其實是讓茶葉中的酵素釋放出來,將茶葉苦澀的源頭:兒茶素快速氧化,轉化成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也正因此,紅茶的味道甘甜、香醇,少了茶葉本該有的苦澀,還會因為品種不同而產生獨特的香氣。
除了單喝之外,人們也在紅茶的基礎上加入不同變化:比如加入牛奶所誕生的奶茶家族、檸檬紅茶等,可謂撐起了茶飲世界的半邊天。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30 AM
黃茶🍵
由於在臺灣產量不多,臺灣人對於黃茶往往比較陌生。顧名思義,黃茶的特點就是「黃葉黃湯」,屬於輕發酵茶,著名品種包括君山銀針、遠安黃茶等。
黃茶的製程與綠茶相當接近,唯一的不同在於多了一道「悶黃」工序。所謂悶黃,是把殺菁後的茶葉用黃宣紙或濕布包裹起來,使茶葉在高溫和高濕度環境自然氧化,也略為改善了綠茶的苦澀滋味。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31 AM
白茶🍵
一般來說,茶葉的嫩芽上長著一層細細的絨毛,可以防止乾燥、蟲害。這層絨毛若在製茶時未被去除,則會形成白色或金黃色的細毛,也就是所謂的白毫了。
而能保有白毫,便是白茶最大的特色。
白茶通常不殺菁、不揉捻、不發酵,全靠長時間的萎凋(以太陽曝曬或熱風吹拂,讓茶葉的水分大量消散、體積縮小,又稱為走水)成茶。因為沒有揉捻,茶葉形體完整,白茶的香氣清淡而不濃澀,著名的茶種有福建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31 AM
青茶🍵
青茶是一種半發酵茶類,發酵程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風味也隨發酵程度而有所差異。著名的青茶種類包括大紅袍、鐵觀音等,有時也會以烏龍茶概括青茶的全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臺灣產的特色茶類,其實都屬於青茶的一種,例如文山包種、高山烏龍、凍頂烏龍、鐵觀音、東方美人茶等。如此說來,青茶其實才是臺灣產茶葉的主力呢!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2:34 AM
黑茶🍵
黑茶可能是六大茶類中,最獨樹一格的茶了。與其他茶類不同,黑茶在加工後需陳放數個月到數年,讓微生物參與發酵,最後緊壓成密實的茶餅。也因為長時間的堆積,黑茶的色澤深、茶味濃郁,好的茶餅甚至可能要價上萬元。
說到黑茶,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雲南的普洱茶。但其實黑茶的種類繁多,比如湖南黑茶、六堡茶、四川邊茶等。其中四川邊茶又被稱為藏茶,主要銷往西藏,也是西藏酥油茶的原料。
由於需要長時間保存與運輸,早期的普洱茶運至臺灣難免會發霉變質,也因此有了「臭殕(tshàu-phú)茶」的外號。事實上,普洱茶的味道與霉味相差甚遠,如果覺得茶葉的味道不對勁,那可千萬別再喝了喔!
٩(๑´0`๑)۶方吉 收藏家
@thirtyeen13g
Tue, Aug 1, 2023 5:23 AM
小時候就是因為喝到普洱茶覺得的很怪,現在也不敢喝了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Tue, Aug 1, 2023 3:16 PM
宋朝喝茶還能拉花、玩鬥茶?一篇文帶你讀懂古人喝茶的技藝 | 故事 StoryStudio
Lin
@linkaede
說
Tue, Aug 1, 2023 4:21 PM
☆冷冷líng-líng☆
@s28170604
Tue, Aug 1, 2023 4:35 PM
私心覺得輕發酵烏龍跟重發酵烏龍應該再分成兩組,兩種風味差很多。
Honey Oolong
@tchung66
Tue, Aug 1, 2023 5:49 PM
Thank you for sharing
小葉
@chong70756ga
Wed, Aug 2, 2023 12:18 AM
有趣的題目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Wed, Aug 2, 2023 2:38 AM
☆冷冷líng-líng☆
: 感謝提醒~
☆” 湛藍之心~⎝(★ω★)⎠
@cspss91020
Wed, Aug 2, 2023 2:55 AM
好有趣的文
感謝分享
☆冷冷líng-líng☆
@s28170604
Wed, Aug 2, 2023 5:59 AM
這不算提醒啦!
主流分類就是綠、白、黃、青、紅、黑六大茶類,故事沒有寫錯。
只是我個人對這個主流分類有點意見,想拿出來討論而已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Wed, Aug 2, 2023 6:47 AM
Wed, Aug 2, 2023 6:47 AM
☆冷冷líng-líng☆
: 謝謝你的回饋!最近因為社群演算法的關係,網站文章瀏覽量跟社群互動都差好多,噗浪真的好溫暖QQ
希望可以一直做這些好內容給大家看~
一尾.真‧吃土
@iop982002
Wed, Aug 2, 2023 7:53 AM
畢竟都是發酵程度,所以沒特地分www
不過真的超多台灣人把淺焙青茶當成綠茶、把重焙青茶當成紅茶
一尾.真‧吃土
@iop982002
Wed, Aug 2, 2023 7:54 AM
謝謝分享,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不要搞混
☆冷冷líng-líng☆
@s28170604
Wed, Aug 2, 2023 9:25 AM
Wed, Aug 2, 2023 9:27 AM
一尾.真‧吃土
: 我記得發酵跟烘焙是不同的工序,輕重對風味分別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以製茶為例
發酵:利用天然酵素把兒茶素轉化成其他物質的過程。
輕(草香)>>>重(果香)
烘焙:用烤箱終止發酵過程,但多烤烤也會增加不同風味。
輕(可視為幾乎沒有影響)>>>重(焦香味)
P.S.咖啡製成也是這樣,發酵跟烘焙分別會造成不同影響,只是我對這塊研究不深,不確定是怎樣的變化。
一尾.真‧吃土
@iop982002
Wed, Aug 2, 2023 9:47 AM
☆冷冷líng-líng☆
: 確實是不同的東西,不過青茶、綠茶、紅茶這幾分類最好分的就發酵程度;雖然還有一點細節上的工序不太一樣,比方說黃茶和白茶也是部分發酵茶,要和青茶區分就要講剩下的工序(而這個發酵也不是化學上的發酵,是化學上的氧化,只有黑茶有經過化學上的發酵)
但是台灣常見的就屬綠茶、青茶、紅茶居多,黑茶本身定位特別不容易被搞混
烘焙方式的確深深影響味道(我有認識的茶友連怎麼焙都超級講究),但他不是影響分類的主因 XD
同樣的茶可以淺焙或中焙也可以重焙,味道都各有不同
但視情況有可能無論焙火都還是同一種茶,實在沒辦法作為分類依據
希野亞紀
@sre5212
Thu, Aug 3, 2023 1:12 PM
Facebook
ITSUKI♯需要💵💰💴
@fujisawa
Fri, Aug 4, 2023 4:19 AM
雖然說都是茶樹,但其實茶樹品種有差。
發酵和烘焙是兩道不同程序,有發酵的茶,發酵的程度掌握全看製茶師傅的經驗。
烘焙的話其實就是增加香氣,一般來說市面上喜歡有烘焙的茶,因為比較香。
印象深刻的就是和製茶師聊天,他說比賽的時候(紅茶的)評審比較注重發酵所產生的風味,烘焙反而不是評審喜歡的,我猜是因為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
畢竟烘焙味沖一兩泡就沒了,可是發酵產生的滋味更為深入喉嚨。
另外一提,多年前有碰過坪林那邊的製茶師(製作包種茶為多)說,他說一般來說台灣北部偏向喜歡輕焙、輕至中度發酵,中南部喜歡中至重烘焙、中度發酵,不知道現在口味有沒有變化。
對茶有興趣的其實可以去現場,先試喝才知道合不合口味,只要合口味又符合預算就是好茶。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gushi_tw
Fri, Aug 4, 2023 7:16 AM
Fri, Aug 4, 2023 7:16 AM
這串釣出好多懂茶之人!!!!
我們做了一個好看的茶專題,麻煩各位看到這串賞光一下,點進來交流交流~
【格物誌】茶 | 故事 StoryStudio
斷頭臺砍了國王,也革了法國人喝茶的命:那些歐洲人的茶葉初體驗瞬間 | 故事 StoryStudio
一具茶碗抵得上一座城:連戰國大名都瘋狂的茶器狂熱,到底有什麼隱藏魅力? | 故事 StoryStudio
宋朝喝茶還能拉花、玩鬥茶?一篇文帶你讀懂古人喝茶的技藝 | 故事 StoryStudio
我泡完茶,誰贊成,誰反對?從大稻埕亭仔腳到原木茶桌,流淌於臺灣歷史的茶空間 | 故事 StoryStud...
Tea time 前先等等!你所熱愛的下午茶時光,竟來自工業革命的黑暗面 | 故事 StoryStudi...
載入新的回覆
一般公認,茶樹的起源來自東南亞山區中,約於漢朝開始有「茶」一字的記載,但一直要到唐朝才有成規模的飲用文化。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茶也發展出了「 六大茶類 」──
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
綠茶🍵
綠茶大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聞的茶類名詞了。常見的品種如龍井、碧螺春等。
製作綠茶時,茶葉在摘採下後直接進行殺菁(用高溫破壞茶葉中的酵素,如炒菁、蒸菁),再經揉捻、乾燥等程序而製成。綠茶沒有經過發酵,所以茶葉中含有較多苦澀的兒茶素,味道視品種而定,變化多端。
有趣的是,唐宋時喝的茶類,其實都可算廣義的綠茶!這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讓茶葉發酵的概念,甚至強調茶葉要現採現殺菁,新鮮製作;而承襲唐宋茶道的日本抹茶,蒸菁後直接烘乾磨粉,與綠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紅茶🍵
紅茶是全世界消費、飲用最多的茶類,將近八成的茶葉消費來自紅茶!著名的紅茶品種,有印度的阿薩姆、大吉嶺,以及斯里蘭卡高地紅茶等。這些紅茶都是在殖民時期,由英國人所帶入栽培,也成為南亞殖民時代的歷史見證。
紅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經過一道「發酵」程序──說是發酵,其實是讓茶葉中的酵素釋放出來,將茶葉苦澀的源頭:兒茶素快速氧化,轉化成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也正因此,紅茶的味道甘甜、香醇,少了茶葉本該有的苦澀,還會因為品種不同而產生獨特的香氣。
除了單喝之外,人們也在紅茶的基礎上加入不同變化:比如加入牛奶所誕生的奶茶家族、檸檬紅茶等,可謂撐起了茶飲世界的半邊天。
黃茶🍵
由於在臺灣產量不多,臺灣人對於黃茶往往比較陌生。顧名思義,黃茶的特點就是「黃葉黃湯」,屬於輕發酵茶,著名品種包括君山銀針、遠安黃茶等。
黃茶的製程與綠茶相當接近,唯一的不同在於多了一道「悶黃」工序。所謂悶黃,是把殺菁後的茶葉用黃宣紙或濕布包裹起來,使茶葉在高溫和高濕度環境自然氧化,也略為改善了綠茶的苦澀滋味。
白茶🍵
一般來說,茶葉的嫩芽上長著一層細細的絨毛,可以防止乾燥、蟲害。這層絨毛若在製茶時未被去除,則會形成白色或金黃色的細毛,也就是所謂的白毫了。
而能保有白毫,便是白茶最大的特色。
白茶通常不殺菁、不揉捻、不發酵,全靠長時間的萎凋(以太陽曝曬或熱風吹拂,讓茶葉的水分大量消散、體積縮小,又稱為走水)成茶。因為沒有揉捻,茶葉形體完整,白茶的香氣清淡而不濃澀,著名的茶種有福建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青茶🍵
青茶是一種半發酵茶類,發酵程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風味也隨發酵程度而有所差異。著名的青茶種類包括大紅袍、鐵觀音等,有時也會以烏龍茶概括青茶的全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臺灣產的特色茶類,其實都屬於青茶的一種,例如文山包種、高山烏龍、凍頂烏龍、鐵觀音、東方美人茶等。如此說來,青茶其實才是臺灣產茶葉的主力呢!
黑茶🍵
黑茶可能是六大茶類中,最獨樹一格的茶了。與其他茶類不同,黑茶在加工後需陳放數個月到數年,讓微生物參與發酵,最後緊壓成密實的茶餅。也因為長時間的堆積,黑茶的色澤深、茶味濃郁,好的茶餅甚至可能要價上萬元。
說到黑茶,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雲南的普洱茶。但其實黑茶的種類繁多,比如湖南黑茶、六堡茶、四川邊茶等。其中四川邊茶又被稱為藏茶,主要銷往西藏,也是西藏酥油茶的原料。
由於需要長時間保存與運輸,早期的普洱茶運至臺灣難免會發霉變質,也因此有了「臭殕(tshàu-phú)茶」的外號。事實上,普洱茶的味道與霉味相差甚遠,如果覺得茶葉的味道不對勁,那可千萬別再喝了喔!
主流分類就是綠、白、黃、青、紅、黑六大茶類,故事沒有寫錯。
只是我個人對這個主流分類有點意見,想拿出來討論而已
希望可以一直做這些好內容給大家看~
不過真的超多台灣人把淺焙青茶當成綠茶、把重焙青茶當成紅茶
以製茶為例
發酵:利用天然酵素把兒茶素轉化成其他物質的過程。
輕(草香)>>>重(果香)
烘焙:用烤箱終止發酵過程,但多烤烤也會增加不同風味。
輕(可視為幾乎沒有影響)>>>重(焦香味)
P.S.咖啡製成也是這樣,發酵跟烘焙分別會造成不同影響,只是我對這塊研究不深,不確定是怎樣的變化。
但是台灣常見的就屬綠茶、青茶、紅茶居多,黑茶本身定位特別不容易被搞混
烘焙方式的確深深影響味道(我有認識的茶友連怎麼焙都超級講究),但他不是影響分類的主因 XD
同樣的茶可以淺焙或中焙也可以重焙,味道都各有不同
但視情況有可能無論焙火都還是同一種茶,實在沒辦法作為分類依據
發酵和烘焙是兩道不同程序,有發酵的茶,發酵的程度掌握全看製茶師傅的經驗。
烘焙的話其實就是增加香氣,一般來說市面上喜歡有烘焙的茶,因為比較香。
印象深刻的就是和製茶師聊天,他說比賽的時候(紅茶的)評審比較注重發酵所產生的風味,烘焙反而不是評審喜歡的,我猜是因為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
畢竟烘焙味沖一兩泡就沒了,可是發酵產生的滋味更為深入喉嚨。
另外一提,多年前有碰過坪林那邊的製茶師(製作包種茶為多)說,他說一般來說台灣北部偏向喜歡輕焙、輕至中度發酵,中南部喜歡中至重烘焙、中度發酵,不知道現在口味有沒有變化。
對茶有興趣的其實可以去現場,先試喝才知道合不合口味,只要合口味又符合預算就是好茶。
我們做了一個好看的茶專題,麻煩各位看到這串賞光一下,點進來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