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蘇西已讀 讀嘛讀嘛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 蔡培元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方昱:「能夠把學術論文變成一種讓更多人願意讀、讀了之後有感覺,是我當年寫論文重要的動力。我當時給自己的目標是,能夠把論文寫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就是我希望達到的高標。但後來我並沒有做到,論文多少還是得裝成學術的樣子。不過,我一直認為當年有一個人確確實實地做到了,這個人就是蔡培元,也就是你現在正在讀的這本書。」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suzie19 - #蘇西已讀 《愛欲之死》 讀書會選書,因此發現我可以看社科類的書,但沒辦法看哲學類...
前幾天跟讀書會書友討論《愛欲之死》時,提到我讀這本書時會覺得自己是被韓炳哲批判的那群人之一,但我又覺得自己的狀況可能不是作者說的那樣。
當時有位書友提到,他在閱讀或觀影時不會把自己放進作品中,而是會帶點距離去看作者/作品想說什麼。
當下聽到時我就在想,為什麼這件事我有時候可以做到,有時候不行呢?
沒想到隔天就在《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中找到了很貼近我心情的答案——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論述總是指涉了特定的對象,而這當然有特定意義。「任何一種言說都牽扯到某種對象,而且提出不利於其他言說的某種概念」。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論述」是一個隨時變化的捕捉器,論述有效的方式是,妳/你自己就符合了它要的形式,所以妳/你被捕捉了,所以妳/你就進入的那個論述的邏輯,所以妳/你就變成論述的一部分。論述是會變化的,沒有固定的形狀與方式,就看有多少內容參與進這個論述的遊戲中。
正因為這樣,抵抗論述的可能至少可以是「讓它捉不住我」。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我所思考的是,為什麼這樣的論述對我有效果?為什麼我會在這些論述中對號入座?為什麼我會很輕易地知道這些論說是在攻擊我,而我很快就棄械投降?那個在論述中的我究竟是何種模樣?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覺得很可以連結到我讀《愛欲之死》,還有某些人讀《人慈》和《厭女的資格》的情緒XD
往下挖的話就是:為什麼這樣的論述對我有效果?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很喜歡這本書但又不知道該怎麼介紹⋯⋯QQ
有一段是作者從頭到腳一一凝視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份。我讀到這一段時非常感動,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無論是能做到這件事,或者將之化為文字,我都覺得非常不簡單。(我能跟他一樣不帶批判地看待自己的身體嗎?我知道我還沒辦法。)
要直接把那一段摘出來當然也可以,但我又覺得這本書(這篇論文)是需要從頭看到尾的。><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還是可以分享一些些書摘: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從小我就不太喜歡自己去買衣服、鞋子。一般來說,大家買衣服都是先看衣服好不好看,然後再找尺寸。我剛好相反,我得先看尺寸,在非常有限的大尺寸中去找好看的。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抱歉,這裡沒有你能穿的尺寸。」久了,我常常直接放棄。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這次的爭吵提醒了我,當聽到有人告訴我關於「胖」這件事時,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些人?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理解這些人告訴我的事?我又是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理解胖子?用什麼樣的眼光理解我自己?
我一個很要好的國中同學(我們是結拜兄弟),從以前就常常念我,要我注意自己的身體,要減肥。要說他是因為看不起胖子也說不過去,因為我們認識二十幾年,到現在都是好朋友。我一個很要好的大學朋友(我們是結拜姊妹),想到時就會提醒我:要不要考慮減肥?當然要說她看不起胖子也實在說不過去,不然交情不會那麼深。好吧,至少在我的周遭就有這些並不必然對胖子不友善的例子,但我卻總是很快地把這些說法打成一類,其實我也是那個粗暴的紅衛兵?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重新找到自己理解「胖子」的眼光,意味著我必須更深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與態度。也就是我必須更深地理解自己。而這也就讓我開始了一段透過理解自己的胖來理解自己的過程。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愛情應該也是一種學習,從這個關係中學習如何建立親密關係,學習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相互成長(或墮落),學習在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妥協,這些都必得要建基在關係開始之後。但愛情關係的建立除了我們總是在說的「緣分」之外,還需要有「機會」。至少在愛情面前,我實在無法說胖子與其他人是人人平等的,這是一個「機會不均等」。而這個「學習機會」的被剝奪,讓胖子的人生喪失了更多豐富的可能。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這個「自我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滲透到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例如個人穿著是否乾淨整潔、身上是否有奇怪的汗酸味、是否有好的生活習慣、是否維持健康的體能狀態、是否保持好的體態、是否有運動習慣、是否吃了太多不好的食物、是否⋯⋯,一項項的檢核標準用來檢視每個人的生活,並成為看待一個人的道德標準。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我一開始被帶著念女性主義時,當時一個重要的議題是有關女性身體的自信,這個議題來自於對美容瘦身整形產業的批判。但帶我們唸書的學姊有一次在讀書會說,如果是為了建立女性的自信,她其實是贊成女性去隆乳的。如果因為隆乳能夠將自我的形象建立起來,那才有機會再發展更深層的自信,才能建立對自己身體的正向看待。那時對女性主義一知半解的我實在無法理解這是什麼,只能用我們念的資料來反駁這樣的講法。
現在我知道這種沒自信的狀態對人的深層影響。因此,我也同樣同意,如果一個沒有自信的胖子,建立自信的方法是要減肥下來,那我會鼓勵就去減吧,去參加減重班,去加入減肥中心吧。如果擺脫不了肥胖的命,那就把肥胖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好好地做一個理直氣壯的胖子。先找到胖子自己的自信,我們再來談要不要對抗論述。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我知道這個社會壓迫的形式千奇百怪,且總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形。面對這樣的情境,很難像過去一樣,好像有一個具體要去打敗的敵人,因為敵人總是不清楚。這是一個多重戰線甚至是沒有戰場的戰爭。在這樣的狀況下,發現自我並促進自我的解放,或許正是一種最好的抵抗。我知道沒有社會的解放而僅有自我的解放,是沒有辦法朝向那個良善社會的藍圖。只是,沒有自我的解放,那宣稱社會的解放,只能說是緣木求魚。
所以邁向自我理解、自在的歷程,一種自我與社會緩慢前行的步伐,就是一種溫柔而有力量的抵抗。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差異者的書寫能用來做什麼?光寫故事的確不能幹嘛,重要的是對話。
當我們試圖要去瞭解各種差異者的處境時,最常見的就是邀請她/他來「現身說法」。這種現身意味著讓我們來聽她/他的故事,然後透過聽與講之間的對話來進行認識的溝通。差異者的故事書寫正是透過閱讀的對話過程來進行溝通與認識,正如妳/你看了我書寫一個胖子的生命與生活處境,不管妳/你讀到或聯想到什麼,都是一次對話的機會,並得以創造新的可能。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差異者的故事反映出我們很常忽略/不以為意的日常生活/語言情境中的歧視或是因為無知而所展現出有意/無意的偏見,意味著我們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都可能扮演那個論述的壓迫者。這種透過閱讀故事所生產的對話,正是每個人自我反省的「壓迫者教育學」。
期待有愈來愈豐富的差異者的書寫,那才是真正邁向多元的開始。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豆腐
抱歉不知道能不能斷樓,我剛看完,對他的序言很有感,而且也覺得他寫這個論文的時候應該是很痛苦的,同時也是很有勇氣的
書是舒適
謝謝推薦,我也。看完了這本書很適合來讀書會,但整體還是有些生澀,就嚴謹的自我敘事來看的話。
蘇西⛰️望你順遂, 臺灣
豆腐 : 沒問題的~
我也覺得要這樣不斷切換主觀與客觀的角度,剖析自己的人生經歷,並且把剖析的過程攤開成論文,好不容易⋯⋯不知道他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不會有那種「必須要朝越來越好的方向前進」的壓力><

書是舒適 :
(如果我沒認錯人的話)請開請開~XDD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