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k6992: 補充一下:性擇也是天擇的一種,指的就是動物選擇配偶的偏好使得演化朝某個方向進行的現象。以愛爾蘭大角鹿來說,母鹿喜歡大角的公鹿,生下來的小孩公的會遺傳爸爸的大角,母的會遺傳媽媽對大角的偏好。因此,不但大角會走向極端,「喜歡大角的偏好」也會走向極端,導致演化的結果更加極端,形成一個正回饋系統。有興趣可以去搜尋「Sexy son hypothesis」(超好笑的名字) 有些人認為性擇是不同於天擇的另一個機制,但學界還是普遍認為性擇是天擇的一種(我也這麼認為)。
最後,我想回到文章本身的內容,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就如前面很多回答都有提到先天和後天,人類的大腦也是受到先天和後天影響的器官。就像同樣的材料,用不同方式烤也會做出不同的蛋糕,DNA編碼形成的那顆大腦就像蛋糕的材料,後天的環境、文化的影響就像烤的方式。即使大腦有一些先天的傾向,後天的影響也是會改變人類行為的。我們不應該否認先天的傾向,也不應該否認大腦調整自己的彈性。文章中提到的sociobiology受到批評,不僅僅是文章中所說的政治迫害而已,也是E O Wilson將人類與螞蟻等神經系統較不發達的動物類比,本身就是個不當的類比。
Ring species 通常發生在一座山、或一個湖等等天然屏障,生物族群圍繞著這個屏障棲息成一圈,這時常常會發生的事情是:A族群可以跟B族群雜交、B族群可以跟C族群雜交、C族群可以跟D族群雜交......繞一圈回來以後,D族群卻不能跟A族群雜交,也就是生殖隔離。因此,這個定義最廣為人知,適用範圍卻不大。
(2)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 我們可以把生命的演化畫成一棵樹狀圖,例如這樣 直接抓達爾文本人畫的圖,這樣就沒有版權問題了哈哈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就是「一個節點和另一個節點中間的線段」。也就是說,一個物種就是一個沒有分岔的支序,一但這個支序分岔了,就會變成兩個物種;只要那個支序一直不分岔,就還是同一個物種。 這個定義簡單清晰,卻會產生一些違反直覺的結果:同一個物種不管已經演化得多不一樣了,只要沒有新的分岔,就還是算同一個物種。例如,如果依照這個物種定義,人類的祖先「阿法南猿」和現代人是同一個物種,就算他們形態上已經相差很多了。
(3) Ec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這個觀點認為,佔據同一個生態棲位(niche)的,就是一個物種,也就是「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所謂的生態棲位,就是指生物在生態系中所佔據的位置,例如啄木鳥的生活方式是啄木抓蟲,對蟲而言他是掠食者,對樹而言他可以清除蛀蟲......總而言之,這些種種構成了啄木鳥在這個生態系中的立足之地,而這個「立足之地」就是一個niche。 Ecological species concept比較常用於植物,因為植物跨種之間的雜交相當普遍,基因庫的邊界很不明顯,不如直接用他們扮演的角色來分。
(4) Typ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這個觀點簡單來說就是:長得一樣的就是同一種(爆 在達爾文之前的生物分類都是這樣的,直到達爾文提出生命樹的概念。生命樹的概念對分類學有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前的分類學家,例如林奈,都只看形態來分,生物就像沒有生命的器物一樣,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不被考慮;但有了生命樹的概念以後,現代的分類學家不是依照形態分,而是依照親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來分。 現在的Typ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大概只有古生物學會用到,因為除了少數情況外,我們比較難對化石進行DNA鑑定。
現在回到利他行為的演化。 kin selection和group selection都是為了解釋利他行為為什麼會出現,而發展出的理論。Kin selection的基本概念是:生物會傾向幫助和自己親緣關係較近的個體,因為親戚間有一些基因和自己是一樣的,所以幫助越親的個體,對基因的傳續就越有利。這個理論可以找到很多解釋得很漂亮的例子(例如Hamilton對蜜蜂的研究),因此相對較沒有爭議。
高中開始自學演化生物學,現在正在國外讀相關科系博士班。歡迎用專業問題轟炸我~
是政府會撥一些經費讓他們去研究嗎
要重建古生物的外貌,首先第一步當然是骨頭要拚對。骨頭拼對以後如何加上血肉呢?可以從一些小地方得到線索:
一是器官間的關聯性。例如如果這隻動物有草食性動物的牙齒,我們或許可以判斷他有其他草食性動物的特徵。二是化石各處磨損的程度,可以大概判斷出他平常的姿勢、運動時是什麼樣子。
希望有回答到你的問題w
再來,演化論其實不是達爾文提出的喔!「演化」是泛指一切生物族群的變化,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有許多人有「生物會演化」的想法。達爾文提出的是「以天擇為機制的演化」,也就是一般常聽說的適者生存(雖然這句話的原出處也不是達爾文哈哈)
天擇這個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多說,如果有人問我再補充。
流動指的則是基因從一個族群流到另一個族群,不管是流入或流出,都會造成生物族群組成的改變。
以上是學界最廣為接受的說法。
1. 這個學界的學者平常都在幹嘛
要看他們研究的課題是什麼。演化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來研究,所以跑野外的也有、泡實驗室的也有、跑電腦模擬的也有。
2.是政府撥一些經費讓他們研究嗎?
通常都是政府。如果研究題目應用價值低,經費就比較少。如果應用價值高,經費就比較多。例如前陣子covid病毒的族群遺傳、演化支和適應的研究應用價值就很高,甚至攸關人命。和抗藥性的適應相關的研究應用價值也很高。
突然想到,有辦法推測某個生物未來會朝什麼方向演化嗎?例如人類會演化成什麼樣子
但是可以從一些短時間內發生的事件大概預測出會產生什麼變化。例如,假設發生了一場大災難,只有少數生物活下來,我們可以預測,基於瓶頸效應,就算該生物的族群回復到原本的數量,遺傳多樣性也會降低。瓶頸效應就是,假設100隻老鼠裡面有50隻黑的50隻白的,只有10隻活下來,而這十隻剛好8黑2白,那我們可以預測,等老鼠族群恢復到100隻的時候,這會是一個以黑老鼠為主的族群,遺傳多樣性降低了。由此可見,瓶頸效應也是漂變的一種。
至於人類的未來,這實在太難說了XD 可以預測的是由於交通進步,族群間的通婚越來越普遍,人類不太可能再分化出新種了。大概只能說到這樣。
最後愛爾蘭大角鹿就滅絕了(爆
感謝回答
鳥在分類學上就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鳥形恐龍。因此,當我們在看生物學文獻時,「爬蟲類(reptile)」除非有特別註明,否則都是包含鳥類的。
恐龍排(○)
有些人認為性擇是不同於天擇的另一個機制,但學界還是普遍認為性擇是天擇的一種(我也這麼認為)。
是的,其他支的恐龍滅亡了 原因有很多說法,隕石之類的,這個可能要問地球科學的人哈哈哈
想要再問,你剛剛在其他回答中有提到,母鹿會遺傳到母親對於大角的偏好
所以偏好也是會遺傳的嗎
那例如我喜歡阿部寬的長相,我女兒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到我的緣故,而喜歡阿部寬的長相嗎
(如果是個很白癡的問題就抱歉了XDDDD)
都市戰神加拿大雁 🤣🤣🤣 鴨鴨超棒的!如果是後天的偏好,例如你看到阿部寬覺得很帥,這個就不能遺傳。
「後天得到的特質不能遺傳」是拉馬克的理論失敗的主因。拉馬克認為,長頸鹿努力把脖子拉長吃樹葉,生下來的小孩脖子也會比較長,演化就是這樣產生的。但是Weismann的實驗發現,後天造成的改變是不能遺傳的。因此拉馬克輸了,達爾文贏了。
不過,近年來的表觀遺傳學發現,有一些後天特質是可以透過DNA以外的方式遺傳的,所以拉馬克有復活的跡象,但是這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還是不能遺傳。
那「性格」也會遺傳嗎?(說到底性格跟基因有關嗎?
神奇寶貝化了嗎?1. 每一代的每個個體都有差異
2.這些差異是可以遺傳的
3.不是所有個體都能留下後代
依照這三個條件,天擇會讓適應環境的個體有更多後代,不適應的留下較少後代,甚至滅絕。網路上說的作死/達爾文獎,只集中在死了就不能留下後代這點上,但是要注意天擇一定要符合上面那些條件才會發生。很多人蠢是後天造成的,無法遺傳,也有一些人在被自己蠢死之前就已經留下後代了,所以基本上這是用來酸人的幹話,不能完全套用(
以前看過資料說,人類最早都是居住在非洲
那人類以前都是黑人,然後再逐漸演化出別的人種嗎
「天擇」和「突變」的關係是:突變提供各種不同的選擇,環境會篩選比較適應的,這個篩選的過程就稱為天擇。因此,天擇也是適應環境的演化機制,不是只有用進廢退論才是;而突變則是天擇的必要條件。
接下來就到了問題的核心:任何的變化都必須要可以遺傳,才能造成整個族群的演化。先天的特徵寫在DNA裡,是確定可以遺傳的,問題的癥結點在於:後天獲得的特徵是否可以遺傳。
由此可見,天擇說和用進廢退說最大的差別在於:天擇說認為後天造成的特徵不能遺傳,用進廢退說認為後天造成的特徵可以遺傳。
那麼後天造成的特徵到底可不可以遺傳呢?
這帶動了一個新學科的發展,稱為「表觀遺傳學」,也就是不透過DNA的遺傳。
現在回到你的問題:
1. 天擇說有被推翻嗎?
答案是沒有。因為DNA遺傳還是佔了遺傳的大部分,非DNA的遺傳只佔一小部分。
2. 用進廢退說有重新佔上風嗎?
表觀遺傳學的發現確實使用進廢退說回來了,但就如前面所述,非DNA的遺傳只佔一小部分,所以和天擇比起來仍然不算占上風。
3. 演化的和突變的關係沒那麼大?
不是,演化和突變的關係仍然很大。就如前面所說的,突變仍然是演化四大基本力中的基礎。
以上。希望有回答到您的問題ww
這就有點像基改食品。人類的知識有限,會造成什麼後果滿難講的。
如果不孕的雌蚊生不出孑孓,那就代表其他正常孑孓獲得的生存空間是更大的(但孑孓並不是食物鏈頂端,以孑孓維生的水生物種也非常多)
連鎖反應之後會不會造成部分水生生物數量跟著減少呢
是說現在還有在使用性狀跟子代這些詞嗎,總覺得在學生時代學的這些詞沒幾年就會被替換掉了
1.科學家在什麼生物身上發現表觀遺傳學
我爬了一下文,沒有查到最早是哪一種。不過人類、小鼠、植物和一些微生物身上都有找到表觀遺傳的例子。
2. 不透過DNA的話要如何把性狀傳給子代
還是會用到DNA喔,這些生物的遺傳是DNA和表觀遺傳並行。至於表觀遺傳是如何把性狀遺傳到子代,大概的概念是這樣:(這個很難我很怕講錯,如果有誤歡迎各路大大指正)
DNA分子上有很多附加的分子,例如蛋白質等等。這些附加的分子可以改變DNA被「解碼」成性狀時的效果,有些會阻斷解碼,有些會使DNA的效果加強。
表觀遺傳的密碼就是藏在這些這些附加在DNA上的分子中的,如果這些分子被個體後天的行為改變了,這個後天造成的特質就會影響到DNA的解碼,進而遺傳下去。
表觀遺傳學是一門很新的學科,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會呀,不過人在國外都用character和offspring了啦XD
4.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個一般不會討論,可能比較接近哲學(?)
我個人是認為這個問題只是個文字遊戲,看你對「雞」和「蛋」的定義是什麼。如果「蛋」是限定在「雞生的蛋」的話,那就是先有雞,因為只有雞才能生出雞蛋;如果只要是蛋都算「蛋」的話,那就是先有蛋,因為就算不是雞蛋的蛋也能生出雞。
舉例而言,假如「蛋」限定「雞生的蛋」,那雞的祖先生出的蛋就不是「蛋」,第一隻雞是從不是雞蛋的蛋裡出生的,所以是先有雞;
假如只要是蛋就算「蛋」,那雞的祖先生出的「蛋」孵出了第一隻雞,所以是先有蛋。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依據不同的學科實作需要會有不同物種概念,一般我們在高中生物學到的生殖隔離只是其中一種,而且對很多狀況都不適用。以這個狀況而言,我們沒辦法讓雞和雞的祖先交配,所以這就是一個不適用的狀況。
在這個狀況下,通常我們會使用的是系統發生(Phylogenetic)的物種概念:一個物種是生命樹上的一個分支,在他分出新的分支之前,不管已經演化得多不一樣了,都算是同一個物種。也就是說,在這個例子裡,「雞」是從「雞的祖先」分出來的新分支。
以上。不好意思被我講得很複雜XD
盡我所能的講一下表觀遺傳,如果有錯誤請指正
旅人知道DNA是怎麼決定生物的性狀的嗎~DNA由四種不同的小分子(A、T、C、G)排列成一長串組成,而我們的細胞會依照小分子的排列順序做出不同的蛋白質,以ABO血型為例,帶有A型血基因的人的細胞會製造一種酵素把紅血球表面的醣類變成A型、帶有B型血基因的人的細胞會製造另一種酵素把紅血球表面的醣變成B型。
DNA表現的不同使個體之間有所差異。
可以看到染色體由DNA和組蛋白組成,當組蛋白或是DNA的小分子本身被修飾(加上甲基或乙醯基)等等,就會影響DNA的表現
我一直很好奇一個說法:父母有高度近視的話會將近視度數遺傳給孩子,就是孩子出生後檢查眼睛可能有弱視或更容易近視
不知道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
2.原來是在DNA上面加上其他東西去影響表現結果,而不是我一開始以為的發現某種飄在細胞裡面可以性狀的嶄新存在
如果每一種分子都要用不同的方法分給子代的話,細胞在複製時也太忙了,不僅要防止自己手殘把鹼基裝錯,還要把表觀遺傳的分子們複製一份給子代
3.學生時代學的東西還沒被淘汰掉耶,莫名的有點感慨
不過原來生殖隔離這麼不適用嗎,高中生物真的非常的入門等級
是說,不是專門走生物類科系的我呢,在大學的時候有遇到高中時沒辦法解釋的問題到大學才能解釋的狀況,專門走生物科系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更常發生了,還是其實是直接把以前學的全部打掉,「以前學的基本上都是錯的,現在這個才是目前的正確版本」這樣?
像恐龍演化成鳥,變成新的分支了,當最後的恐龍死掉的時候世界上就沒有恐龍了,恐龍的歷史到此為止畫下句點,但是如果不分支的話就不會有一個結束的時間點,那要怎麼去看他的生存年代
還是其實生物的生存年代又是另一種分類方法
有,ATCG有學過最最基本的部分,但是詳細運作方法已經不在腦袋裡了就是
欸……原來加上去的東西就是甲基、乙醯基這類的東西嗎
這個好像在遙遠的分子生物學課上有講過,那時候完全沒提到表觀遺傳的事,所以覺得遺傳的東西全部都是DNA,結果原來他們就是跟表觀遺傳有關的部分嗎,我一直把他們被當成DNA的一部分,原來實際上是分類成額外加上去的存在
如果mouse4630沒說,他們就要一輩子被我當成DNA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上去的小分子了
性格有其遺傳成分存在
但最後人類表現出來的部分很複雜。遺傳會對人的天生氣質造成影響,例如容不容易被強烈刺激驚嚇、是不是很快就能適應新環境等等這種生理性的東西,而這些部分會跟環境互動,也會影響個體(人)身邊的人怎麼跟這個人互動,例如同樣是很敏感的寶寶分別在環境刺激高和低的環境長大,最後呈現出來的性格就會大為不同,更別說還有社會文化帶來的價值觀等等因素。
至於偏好也是有演化心理學家去談環境(天擇)造就的遺傳性,像是治安差的地方和治安好的地方,女性擇偶條件就會不同,前者更在乎伴侶在孕育後代時是否能保障生命安全,所以傾向選擇有能力帶來安全感的類型,過去有研究發現長年戰亂地區有1/3的人都帶有暴力基因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直覺上會覺得極端的環境容易壓迫(?)生物
進而增加突變機率
但是感覺突變完也容易被刷掉
另一方面資源豐富的環境族群基數比較大
好像也會增加突變的機率
競爭應該也相對比較大
首先先講台灣的情況。我的感覺是還好,
你看那精美的林媽利還不是有權有勢(口德。歐美式的政治正確有自己的發展脈絡,和台灣狀況不太一樣。雖然台灣有受到一些影響,但我體感影響不大。台灣主要的審查是倫理方面的,例如實驗對象是否知情同意等等。首先,關於科學回歸科學
這篇文章的作者有自己的立場(查一下Richard Dawkins Award是什麼就大概能知道了),我也有,我說的話也僅代表我個人的立場。我的立場是,科學歸科學就像「政治歸政治,苓膏龜苓膏(?)」一樣,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科學家也是人,科學社群的文化受到當代社會影響,科學本身就是在社會中被建構出來的。很多在過去看起來科學無比的事情,過了幾十年後來看,都會發現其實和當時的政治情勢息息相關。
舉例而言,19世紀流行的顱相學在現代看起來是無稽之談,但在當時可是科學得不得了的事情。當時的顱相學者測量人類頭顱的下顎長度、顴骨長度等各種數值,證明黑人的頭形比較接近猿類,所以黑人比較原始;黃種人的頭形比較接近胚胎,所以黃種人比較幼稚等等。
回到這篇文章來看,作者抨擊政治正確的審查制度。確實這些審查制度是在為特定的意識形態服務,但被提出的那些研究背後有沒有意識形態也很難說。因此,我會認為與其徒勞的維護科學中立、清潔的神話,不如時時質疑、辯證、反省,這才是更重要的。
哲學上討論一件事情時分成實然面和應然面,「實然」指的是事實上怎麼樣;「應然」指的是應該怎麼做。科學只處理「實然」,不處理「應然」,且「實然」與「應然」是不相關的。
就如homosexual那段所說的,有些人會以自然界中很多動物都有同性戀行為,來正當化同性戀。但是,如果自然界中完全沒有同性戀行為,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尊重同性戀了嗎?當然不是這樣的。尊重同性戀與同性戀是不是自然的無關,不管同性戀是不是自然,我們都應該尊重同性戀。種族議題也是一樣,就算不同的種族真的有基因上的基礎,也不妨礙我們尊重所有的種族。這一段我是贊成作者的。
就如前面很多回答都有提到先天和後天,人類的大腦也是受到先天和後天影響的器官。就像同樣的材料,用不同方式烤也會做出不同的蛋糕,DNA編碼形成的那顆大腦就像蛋糕的材料,後天的環境、文化的影響就像烤的方式。即使大腦有一些先天的傾向,後天的影響也是會改變人類行為的。我們不應該否認先天的傾向,也不應該否認大腦調整自己的彈性。文章中提到的sociobiology受到批評,不僅僅是文章中所說的政治迫害而已,也是E O Wilson將人類與螞蟻等神經系統較不發達的動物類比,本身就是個不當的類比。
而且,就如前面所言,這些差異的存在也不應該影響到我們尊重所有差異。
以上。這題花了好多時間XDDDD
1. Reticulate evolution
Reticulate evolution指的不是兩種生物演化成同一種,而是跨物種的基因交換。兩種生物要演化成同一種太困難了,不過基因交換倒是很常見。
我的看法是,這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達爾文以來生命樹的典範,讓已經分支出去的枝條可以重新合併,滿有趣的。自然界就是這麼複雜。
2. 物種的定義
我自己怎麼定義不太重要吧XD 重點是學界如何定義。
物種的定義有很多種,並沒有統一的說法。目前科學實作上的做法是:你的研究比較適合哪一種,就用哪一種。以下舉幾個比較常見的物種定義: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也就是高中課本教的生殖隔離:可以交配並產下有生殖能力後代的族群,就是同一個物種。
這個定義簡單粗暴,但其實問題非常多。比方說,大部分生物都是無性生殖的,這個定義在無性生殖的生物上完全不適用。還有,大部分的植物都可以進行跨物種的雜交,更別提真菌和廣大的原生生物及細菌。就如前面所說,這個定義也不適用於古生物。就算把範圍限定在現生動物,這個定義也會出現問題,例如ring species。
我們可以把生命的演化畫成一棵樹狀圖,例如這樣
直接抓達爾文本人畫的圖,這樣就沒有版權問題了哈哈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就是「一個節點和另一個節點中間的線段」。也就是說,一個物種就是一個沒有分岔的支序,一但這個支序分岔了,就會變成兩個物種;只要那個支序一直不分岔,就還是同一個物種。
這個定義簡單清晰,卻會產生一些違反直覺的結果:同一個物種不管已經演化得多不一樣了,只要沒有新的分岔,就還是算同一個物種。例如,如果依照這個物種定義,人類的祖先「阿法南猿」和現代人是同一個物種,就算他們形態上已經相差很多了。
這個觀點認為,佔據同一個生態棲位(niche)的,就是一個物種,也就是「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所謂的生態棲位,就是指生物在生態系中所佔據的位置,例如啄木鳥的生活方式是啄木抓蟲,對蟲而言他是掠食者,對樹而言他可以清除蛀蟲......總而言之,這些種種構成了啄木鳥在這個生態系中的立足之地,而這個「立足之地」就是一個niche。
Ecological species concept比較常用於植物,因為植物跨種之間的雜交相當普遍,基因庫的邊界很不明顯,不如直接用他們扮演的角色來分。
這個觀點簡單來說就是:長得一樣的就是同一種(爆
在達爾文之前的生物分類都是這樣的,直到達爾文提出生命樹的概念。生命樹的概念對分類學有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前的分類學家,例如林奈,都只看形態來分,生物就像沒有生命的器物一樣,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不被考慮;但有了生命樹的概念以後,現代的分類學家不是依照形態分,而是依照親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來分。
現在的Typological species concept大概只有古生物學會用到,因為除了少數情況外,我們比較難對化石進行DNA鑑定。
答案真的是看情況,例如你要做生態就用ecological,你要做分類演化就用Phylogenetic,你要做古生物就用Typological;動物比較適用biological,植物比較適用ecological等等。
也有一些演化生物學家直接用ESU( evolutionarily significant unit)來取代物種的概念,例如一整系列的ring species就是一個ESU。
通常做動物的人會比較傾向物種存在,做植物的人會比較傾向物種不存在,因為生殖隔離在動物比較適用。
1.應該是有紀錄啦,只是我只有大概翻一下所以沒看到XD
4. 我覺得沒有欸,比較偏向慢慢累積這樣~
不用不好意思喔,歡迎多多發問XDDD
運作方法簡單來說就是:A、T、C、G四種鹼基在DNA上排列,每三個可以對應到一個胺基酸。經過轉錄、轉譯的過程,密碼會變成他對應的那個胺基酸,很多個胺基酸可以組成多肽鍊,多肽鍊經過摺疊會變成蛋白質。
蛋白質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同一個基因突變的速度通常是固定的,除非是一些很特殊的情況,例如放射線導致突變。因此,科學家可以利用突變速度,來推算兩個物種是多久之前分開的,稱為「分子鐘」。
極端環境下生物演化速度會變快,但不是因為突變增加了,而是天擇的力量增加了。
如果純粹靠突變、漂變來刷出生物,那的確就像一陣風吹過垃圾就拚出飛機一樣扯。可是我們還有天擇的力量,天擇會篩選出適合環境的基因。這就好像一群工人從垃圾堆裡挑出飛機零件,一陣風吹過來,他們又從裡面挑出比較像飛機的組合......經過地球46億年的時間,終於組出飛機來,聽起來就不那麼扯了。
如果聽起來還是很扯的話,天擇造成生物演化的機率是可以用數學算出來的,演化現代綜合理論的三本柱--Ronald Fisher、JBS Haldane和Sewall Wright已經算過ㄌ
並不是所有的DNA都會表現出來,有些會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展現。
可以討論好多生物相關話題很開心
最近對演化很有興趣,讀這噗讀的好開心!
好奇想問噗主現在在做的研究主題是什麼?
可以確定的是應該會做共生的演化,材料是地衣(真菌藻類的共生體)。
可以的話想引進一點賽局理論的東西,不確定能不能做出來
所以侏羅紀世界演的那種孔農會變很聰明的,是有可能的囉
暴龍會自學來騙人類,之類的......
好微妙的感覺啊,只要不分支即使長相完全不一樣了也還是同類,就算從2隻腳變成6隻腳也依舊是同類
好想回去建議一下老師在教DNA那個章節的時候淺淺的提一下表觀遺傳,這樣才不會又有人被搞糊塗,不小心把其他分子們誤當成DNA的一分子
不過這樣琥珀平常是怎麼把昆蟲保存下來的,為什麼沒有被分解掉,昆蟲死掉後應該也能被細菌分解吧
謝謝pisces676、banana8641和ibis142讓我知道當時上課是拿什麼電影出來舉例
找個時間看看能不能找到侏儸紀來看一下,把記憶連結加強一下
地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隨時都在接受來自太陽的能量。這些能量透過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就可以用來降低熵、維持秩序。所以,演化本來就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
如果需要闢謠歡迎詢問
之前在親戚車上被動看了幾乎一整天的老高,對他印象不是很好,但自私基因方面的部分,動物真的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連鎖反應和後果嗎?
例如下意識的對熟悉的人比較好,是因為古代熟悉的人通常是家人,而家人的基因與你比較像,所以確實有傳遞基因的效果(這稱為「親屬選擇」)。
之後爬文
原本想問後天遺傳是不是甲基化的部分,不過好像有解答了。算不算一種天擇(適應環境而留下),感覺也有獲得解答,比較接近有根據(因環境差異)的DNA變化提供的演化動力(?)
→好像有點繁複,就是因環境影響改變的後天甲基化修飾,應該也可以算是天擇的一部分?(但造就了後天的性狀可以遺傳的結果)
廢話這麼多,想請問噗主對CRISPR基因修改的想法,因為前文有提到對於基改會擔心基因連鎖效應,CRISPR也是同樣涵括在內嗎?(噗主要把這題提問變成詢問對基改想法也可以,範圍多大請隨意 )
CRISPR也包括在內喔,因為CRISPR是一種基改的技術這樣,所以我對CRISPR的想法和前面基改那題差不多,就是太難以預測了,所以很難有什麼想法XDDD
那如果把血通通放掉,再用很多很多的樹脂把人類從裡到外包起來,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在理論上把生的人類肉保存到千百年之後了
不如說,竟然真的能實踐,而不是僅只於理論上
如果是gene-centered那派的想法(Dawkins他們),會認為天擇唯一的單位就是基因,基因是唯一會被選擇的對象;而認為multilevel selection存在的人,則會認為除了基因以外,個體、族群也是天擇作用的對象。例如,假如有兩群人,一群懂得互相合作,另一群都自私自利,碰到困難的時候,懂得合作的人群就比較容易生存下來,這就是天擇作用在「族群」這個單位之上的例子,也就是group selection。
然而,我們也可以很容易想像得到,在一個互相合作的族群中,如果出了一個自私自利的個體,他得到的好處就會比較多,也比較容易被天擇留下,產生更多後代。久而久之,互相合作的族群也會變成自私自利的族群。
理論生物學家計算的結果是:只有在數學上很多條件都滿足、很特殊的情況之下,group selection才可能發生,而不會被內部的自私自利個體汙染整個族群。
kin selection和group selection都是為了解釋利他行為為什麼會出現,而發展出的理論。Kin selection的基本概念是:生物會傾向幫助和自己親緣關係較近的個體,因為親戚間有一些基因和自己是一樣的,所以幫助越親的個體,對基因的傳續就越有利。這個理論可以找到很多解釋得很漂亮的例子(例如Hamilton對蜜蜂的研究),因此相對較沒有爭議。
這就要回到「天擇是否能作用在基因以上的層級」這個問題了。如果是gene-centered那派的想法,天擇只能作用在基因,group selection就不被接受;如果是接受multilevel selection存在的那派,group selection就可以被接受為一個利他行為出現的機制。
很多現代的實驗學家其實並不是真的很在意這個爭議。比如說,假設有兩個族群,一個族群kin selection作用明顯,所以會互相合作;另一個kin selection作用不明顯,不會互相合作,而kin selection比較明顯的那群比較壯大。這時某些科學家就會說:這就是group selection,而kin selection是解釋group selection的機制。
噗主個人認為這根本是偷換概念,(上次和教授爭論就是為了這件事),不過這好像比較偏語句解釋和哲學的問題(?我試著梳理一次,這樣的理解對嗎?
如果從最原始基本的定義上,kin selection雖然最後是攸關整個族群的利益,有時甚至犧牲個體的利益,但本質上還是奠基於在基因上,選擇出有辦法親緣合作的基因。
而group selection是在更上層上,認為除了基因以外,可以直接從族群進行選擇。
但我不是很懂的一點,如果group selection比方說以噗主的例子,是來自不同個體的合作,那這個不同個體的合作,合作這件事,也是基因調控的一環。那本質上也沒有走出基因選擇?
不過睡了一覺想了一下,或許教授的意思是:「族群」可以是被選擇的單位,但「族群」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單位,而不會整個散掉的原因還是因為基因。所以,在這個例子中,kin selection就像膠水,把族群黏合成一個可以被篩選的「單位」,然後group selection才可以在這個單位之上運作。
這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