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ien
筆記
《古代及中世紀染料》
William F. Leggett 所著《Ancient and Medieval Dyes》,1944年初版,2009年再版。
會讀這本是因為貪小便宜Kindle售價1鎂!結果蠻有趣的,學到很多染料的單字,索性整理成筆記。
中文譯名大都由AAT-Taiwan裡面挑選,註有原文,若要搜尋資料還是用原文比較容易。另外本書是歐洲視角,其他地區的記述不多。

人類使用顏色的歷史遠比羊毛、絲綢、亞麻等纖維的利用更古老,色彩被視為精神上的必需品,保護人類遠離邪靈詛咒。早期染料多來自身邊容易取得的植物,染色技術幾乎在每個文明中都獨立發展;但在染料貿易興起之後,許多原始染料在地區競爭下日漸淘汰,只有少數繼續留存到中世紀。

〈植物及真菌染料〉
Larien
(粗體是染料名稱,斜體是染料來源)
Larien
1.茜草(Madder)
茜草科-染色茜草 Rubia tinctorum 或 Rubia peregrina

中世紀在近東及歐洲大量種植。茜草根部有許多細小纖維,長度很長,但粗細很少超過一枝鉛筆。古人認為老根的色素含量更豐富,但在歐洲通常經過24~30個月後就會採收。

茜草色素主要存在於其根部外皮和木質芯部之間,將根部挖出後洗淨,曬乾或烘乾,磨成粉末,儲存在桶子或袋子中。有些地區認為在研磨前存放地窖中數月,能增加著色度。

印度、古波斯和埃及都有種植記錄,希臘與羅馬人亦然。西元前450年,希羅多德記載「利比亞婦女使用茜草染色增亮他們的斗篷」,其他記載提到在羅馬附近有種植茜草,通常種植在橄欖樹之間、或者預備種橄欖的田地上,會用來染紅羊毛和皮革。
Larien
西元前330年亞歷山大與波斯作戰時,用於偽裝的紅色染料可能是來自亞洲橡樹上發現的Kermes,而不是茜草;不過他和他的波斯對手可能都了解這兩種染料。

隨著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長期的動盪,關於茜草的紀錄中斷了。染料貿易重心轉移到東方,當時巴格達是最重要的染料貿易都市,他們大量種植茜草,甚至出口到印度。

直到七世紀初,歐洲才又漸漸重振染料工業。八世紀左右,在查理曼的法令下,農民開始在休耕的田地裡種植茜草,這樣的輪作制度在法國延續了很長時間。荷蘭約在十世紀開始種植,他們出版了高標準的茜草種植指南,並嚴格控管品質。當時的荷蘭和法國是歐洲最主要的茜草產區。19世紀後,合成染料茜素(alizarin)的出現,才使茜草的種植迅速減少。
Larien
2.靛藍(Indigo)
豆科-木藍 Indigofera tinctoria

廣泛生長於亞洲、非洲、東印度群島和美洲,但在歐洲及近東地區,直到發現美洲大陸前,所有的靛藍都來自印度。由於商隊運途漫長,在中世紀是十分昂貴的染料。

色素主要存在於木藍的葉子中,植株其他部分無法有效萃取。木藍一年可收穫兩次。採收時在清晨砍下植株,盡快泡到裝水的大桶中9~14小時,浸泡過的液體會呈現黃褐或橄欖綠色。之後轉移到加熱桶中,用竹竿攪打使其暴露於空氣中氧化,過程中液體會漸轉深綠,最後變成藍色。

當沉澱物漸漸出現時,停止攪拌並靜置,抽掉上層的水,將泥狀的靛藍糊加熱以免繼續發酵。冷卻後以亞麻或棉布過濾,濾出的泥狀物以石板壓除水分,切成塊狀陰乾。
Larien
1194年,威尼斯人留下了由印度進口靛藍的紀錄,可能是中世紀歐洲最早使用靛藍的,但當時歐洲大陸更偏好菘藍做為染料。14世紀中葉,義大利工匠自巴格達引入靛藍染料,並運用其染出比菘藍更美的顏色,靛藍的知識才漸漸傳播到周邊地區。

隨著歐洲人發現通往印度的航路,並在美洲發現了與亞洲靛藍類似的植物,靛藍開始大量由東方和西方進入歐洲。由於其超越菘藍的染色效果和十倍色素含量,歐洲原本種植的菘藍日漸被取代;各地政府甚至制定出禁止這種「魔鬼染料」的法令,然而靛藍還是成為了歐洲最受歡迎的染料之一。

1745年,一些英國海軍請願要求制訂標準化制服,在幾項提案中,最後選上的藍衣+白色翻領組合,據說靈感來自 Bedford 公爵夫人的騎裝。此後靛藍也大量使用於英國海軍制服的染色。
Larien
3.菘藍(Woad)
十字花科-菘藍 Isatis tinctoria

原產於南歐的溫帶植物,生長茂盛且耐寒,從英格蘭到瑞典都有分布。

製備染料時,將長橢圓形的葉子由基部剪斷,迅速壓碎或磨成漿,分成小堆,稍微瀝乾,用手揉成直徑3~5英吋的球,放在柳條籃上,於通風處乾燥4週。將乾燥球磨成粉,均勻鋪在開放但有屋頂的空間地板上,約2~3英吋厚;不時地灑水翻動,使其發酵,持續九個星期。過程中會產生蒸氣(據說伊麗莎白女王很討厭這個味道,在住所周圍五英里都禁止種植。),需要小心操作以控制發酵速度。待發酵完成並冷卻後,裝入桶中儲存。

嫩葉會萃取出淺藍色,較成熟的葉子是深藍色,完全成熟的葉子則會是藍黑色。每份葉子可以產出其九分之一重量的染料,在當時利潤很高,因此歐洲有許多人種植,直到16世紀被靛藍取代。
Larien
在古代中國和埃及有種植紀錄;凱撒來到英格蘭時,也發現當地的凱爾特民族使用菘藍在身上染色。在羅馬人其後來此定居的薩克遜人也留下使用紀錄,「Woad」這個字最早正是出自大約西元1000年編寫的古英語字典中。

由印度引進靛藍(Indigo)之前,菘籃是西歐唯一的藍色染料,其染匠被視為一種獨特行業,稱為「woad men」,技術由父傳子。透過控制菘藍的數量、布料浸泡時間、染劑使用次數等,可以染出各種深黑、藍和綠色調。中世紀稱為「Saxon green」的顏色就是先以菘藍,後以木犀黃(Weld)染色而成。若在適合的時間點於菘藍染劑中加入茜草粉末,也可以調出紫色。
Larien
4.藏紅花(Saffron)
鳶尾科-藏紅花 Crocus sativus

來自藏紅花的雌蕊柱頭。希臘及羅馬人都會使用,據記載,當皇帝的軍隊返回城市時,羅馬的街道上鋪滿藏紅花。希臘婦女特別喜愛藏紅花染製的黃色衣服,在埃及也有使用紀錄。

是中世紀主要貿易商品之一。乾燥的藏紅花細粉除了做為染料,也做為香料和藥物使用。修道士們發現透過與鐵媒染劑結合,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在手抄本上做出類似黃金的效果。

由於需要四千多個柱頭才能產出一盎司染料,因此當其他黃色植物染料出現後,藏紅花就很少再做為染劑使用。
Larien
5.紅花(Safflower)
菊科-紅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常被做為藏紅花的替代品。色素存在於植株末端,由許多小花組成的花頭中。當花朵盛開時,以人工採摘,並在陽光下充分乾燥,成為類似藏紅花的橘色纖維狀物;或者先在水中搓揉後壓製成餅狀。

與各種酸鹼混合時,可以調製出黃色、橙色、紅色和粉紅色,但著色效果較弱,需要使用較多的染料。

紅花起源於南亞,在中國、印度、波斯和埃及都有古老的種植紀錄,最早被用於食品和藥物,古希臘人使用紅花種子做為瀉藥。中世紀時在歐洲各地亦有種植,但做為染料,其效果較不持久,因此日漸式微。
Larien
6.木犀黃(Weld)
木犀草科-黃木犀草 Reseda luteola

生長於世界各地的荒野中,除了根部以外都能萃取染料。將根部切除後,類似稻草那樣風乾,成綑出售。

是最古老的黃色染料,古羅馬人限制只有新娘以及女神維斯塔(Vesta)的六位祭司可以穿著木犀黃。

黃木犀草一直做為黃色顏料的主要來源,中世紀時,在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廣泛種植,直到16世紀由美洲引進老佛提黃(Old fustic)才被取代。
Larien
7.巴西紅木(Brazilwood)
豆科-巴西紅木 Caesalpinia echinate

「brazil」一詞源於阿拉伯語,字根 braza 意為火紅色。

製備染料時,將紅木切小塊後刨成粗粒,加水潤濕,發酵五~六週。與鋁媒染劑一起使用,可以產生明亮的紅色;用重鉻酸鉀作為媒染劑,可以得到紫紅色;與洋蘇木(Logwood)配合使用可以得到巧克力色。

15世紀以前,歐洲主要透過威尼斯,由印度進口巴西紅木;1500年葡萄牙船隊到達南美洲,在該地見到大量的巴西紅木,以此命名這個區域「Terra de Brazil」,遂沿用至今。
Larien
8.洋蘇木(Logwood)
豆科-洋蘇木(墨水樹)Haematoxylum campechianum

是少數今日仍有大規模使用的古代植物染料。特別適合染出紫色、藍色、黑色,在羊毛、棉和絲綢上都有不錯的效果。種子具有香味,英國人稱為多香果(allspice),可做為香料使用。

色素存在其木質纖維中,切下的木材接觸空氣氧化後,表層會變成深紅色。木材通常以大塊出售。製備染料時,研磨成碎片或糊狀,充分潤濕後,在室內堆放成4~6英尺的木屑堆,使其發酵。須注意不能發酵過頭,以免色素被破壞。
Larien
9.條木(Barwood)
豆科-刺蝟紫檀 Pterocarpus erinaceus

生長在西非赤道地區,顏色比紫木(Camwood)更深,可產出紅色系染料。提取色素時,要將木材研磨後煮沸,只是浸泡達不到效果。
Larien
10.紫木(Camwood)
豆科-非洲紫檀 Baphia nitida

與條木(Barwood)很類似,但色素含量更豐富,能產生更強烈的紅色,提取方式也一樣。由於染料帶有樹脂成分,會使布料變得較粗糙。
Larien
佛提黃(Fustic):分為 Old fustic 和 Young fustic,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Larien
11.少佛提黃(Young fustic)
漆樹科-黃櫨 Cotinus coggygria

原產於亞洲和南歐。
以小塊原木或木枝販售,再經切削或研磨使用。粉屑狀或液體都具染色效果,與媒染劑適當配合,可以將羊毛和棉染出亮黃、橙、黃、棕色或深橄欖色。和洋蘇木(Logwood)一起使用可以得到深黑色。

Young fustic 比 Old fustic 歷史更悠久,但由於固色性不夠好,現今幾乎不再使用。
Larien
12.老佛提黃(Old fustic)
桑科-染色桑 Maclura tinctoria

在今日仍是一種常用的天然染料。生長於西印度群島和熱帶美洲,16世紀由西班牙人帶到歐洲。在古巴、牙買加和巴西,此樹能生長超過60英尺。

常以木材形式販售,將木屑於水中煮沸或浸泡以提取染料。可以將羊毛染出從深黃到檸檬黃等各種黃色調,和洋蘇木(Logwood)一起使用,可以染出棕色或橄欖色。
Larien
13.地衣紫(Orseille)
地衣 Roccella tinctoria

生長在許多地中海島嶼,尤其是加那利群島的岩石上。莖部會直立生長約兩英吋,當其成熟時,莖上會生成許多淺灰色扁平鈕扣狀物,此構造中能取出漿狀物質,製成染料。

據記載,它在新鮮時顏色非常美麗,甚至超過骨螺紫(Tyrian Purple)。一世紀左右,染匠會在預備使用骨螺紫染色的昂貴布料上,用地衣紫進行預染。

1300年左右,佛羅倫斯的染料貿易商 Federigo 在歐洲各地大肆宣傳地衣紫的優點,甚至使用這個名稱作為他的家族姓氏。
Larien
14.苔色素(Cudbear)
地衣 Lecanora tartarea

另一種由地衣製成的淡紫色粉末染料。
Larien
15.胭脂樹紅(Annatto)
紅木科-胭脂樹 Bixa Orellana

起初由印度進入近東地區和歐洲,美洲也有使用歷史。除了染料,也會做為香料或食品著色。

染料由其種子外包覆的紅色外皮萃取。從成熟果實中取出種子,浸泡在水中搓洗後,過濾掉殘渣,收集沉澱在液體底部的染料糊,曬乾製成塊狀。可染出橙紅色調,但光照後易褪色。
Larien
16.薑黃(Turmeric)
薑科-薑黃 Curcuma longa

原產於印度和中國,在希臘、羅馬也會用於絲綢和羊毛染色。

品質好的薑黃有著堅硬的根部,其斷口呈現蠟質鈍面,將植株根部研磨可得到明黃色粉末,能染出淺黃到橙的色調。
Larien
17.兒茶(Cutch)
豆科-兒茶 Acacia catechu

Cutch 的名稱來自印度的一個地名。作為棕色染料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染製成品耐光且耐酸。

當樹木長到直徑一英尺左右時採伐,除去樹皮,將木材切段浸泡在水中,然後煮沸。萃取液冷卻後,會凝固呈深褐色或黑色塊狀。可以染出各種棕色基底色調。
Larien
18.黑兒茶(Gambir)
茜草科-甘比爾鉤藤 Uncaria gambir

產於亞洲,化學成分與兒茶相似。
將葉子或嫩枝煮沸來萃取出色素,可以染出淡棕到黃色。
Larien
19.櫟皮粉(Quercitron)
殼斗科-北美黑橡(Quercus velutina)或水橡(Quercus nigra)

來自橡樹(Oak)的樹皮內層,去除外皮後將內層磨粉、過篩,可得到黃色結晶狀粉末。
內含的色素量相當於4倍老佛提黃(Old fustic)或10倍木犀黃(Weld)。
Larien
Larien
講天然染料和操作方法的有趣網站(當然也有販售ww)
A B

顏色變化比想像中多很多,所以中世紀的人們也是能穿得五彩繽紛的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