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Bottle
「“為什麼他們一直給我的孩子看色情片?”

這很簡單。他們認為“童年純真”的想法是虛假的、他們不相信孩子是無辜的。如果我們不從這一點開始,那麼我們就無法理解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
Herbert MarcUSA on Twitter
-
筆記 酷兒理論
BlackBottle
下面的回覆:
「有趣的是,我一直想知道童年天真無邪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它與長期存在的基督教觀點(兒童生來有罪)直接對立。我沒有想到盧梭。」
BlackBottle
噗首截圖:https://pbs.twimg.com/media/F0pFOD2X0AASJjo?format=jpg&name=medium
https://pbs.twimg.com/media/F0pFOOTWAAEYi4T?format=jpg&name=medium
BlackBottle
補記>>

找到 【 酷兒家庭角落 / Queering Home Corner 】這篇文了,網路有pdf檔可下載看:https://www.researchgate.net/...
BlackBottle
第一頁(同噗首截圖其中一張):
---
BlackBottle

AFFRICA TAYLOR & CARMEL RICHARDSON
澳洲坎培拉大學
摘要:近期,澳洲圍繞著國家級兒童電視節目中同性家庭的呈現引發爭議,突顯出幼兒期仍然是異性戀規範家庭特權受到強烈捍衛的領域。

作者以此爭議事件為跳板,分析了童年純真 (childhood innocence)與『強制異性戀(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的霸權論述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為契機,提出了一個關於幼兒期的更酷兒的視角(as an opportunity to offer a queerer perspective on early childhood)。
BlackBottle
作者將傅柯的「異托邦(heterotopia)」分析應用於一系列關於兒童在家庭角落進行戲劇表演的敘事觀察,追溯了兒童規範和超越異性戀規範社會關係所依據的性別規範的一些方式。
BlackBottle
--
註:
【heterotopia 異托邦】
異托邦是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描述某些文化、制度和話語空間,這些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是「其他的」:令人不安的、強烈的、不相容的、矛盾的或變革性的。異托邦是「世界中的世界」:既與周圍環境相似,又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或相互幹擾。(wiki)

--
BlackBottle
Introduction

在著手探索酷兒家庭角落的過程中,我們有意挑戰人們對童年純真習以為常的描述。我們不僅質疑童年純真公理,更認為,關於童年純真本身(西方和成人)的話語本身就掩蓋了其自身的規範化功能

換句話說,這種論述本身的影響並非如此純真(關於與種族/族裔認同相關的純真假設的批判,請參閱 Taylor & Richardson [2005];Taylor [2005])。從傅柯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童年純真是一種規訓機制,它既限制了成年人理解童年的方式,也規範了兒童所能擁有的身份。
BlackBottle
( Taking a Foucauldian perspective, we regard it as a disciplinary
mechanism that simultaneously limits the ways in which adults make sense of childhood and regulates the repertoire of identities that children have available to them. )
BlackBottle
我們對童年純真(childhood innocence)異性戀霸權(hegemonic heterosexuality) [Butler, 1993] 論述之間的疊加尤其感興趣。
我們的文章針對這種強而有力的組合對兒童萌芽中的性別認同所產生的限制和調節作用提出了質疑。
BlackBottle
正如 Butler (1990, 1993)所指出的:強制性異性戀的霸權假設依賴於一個非常連貫的性別概念,這個概念將生物性別、性別和異性戀之間的關係歸結為某種因果關係和不變的邏輯。

我們把這套看似天真、自然和正常的假設、連貫的秩序和邏輯稱為異性戀規範
BlackBottle
--
關於【異性戀規範】-原文:

As Butler (1990, 1993) points out, the hegemonic assumption of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relies upon a very coherent notion of gender, which ascribes a certain causality and invariant logic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sex, gender and heterosexuality.
BlackBottle
We refer to this seemingly innocent, natural and normal set of assumptions, coherent orderings and logics as heteronormativity.
--
BlackBottle
我們的目的是要打破兩套相關的二元秩序,這些二元排序構成並重複了異性規範的童年表述。第一種是有知識和具保護能力的成人,有別於不知情和受到保護的兒童。

我們所針對的第二個二元對立是假定為一致的性別類別(gender categories),一方面是鬆散、不複雜且不含糊的男孩,另一方面是鬆散、不複雜且不含糊的女孩。
BlackBottle
透過運用一種非規範、戲仿性和不恰當的耦合方式,將酷兒而非天真與童年聯繫起來,並將流動性而非固定性與性別認同聯繫起來——我們刻意尋求打破滲透於早期童年正統中的理所當然的自然秩序。**
BlackBottle
Through employing a non-normative, parodic and inappropriate coupling – which associates queerness rather than innocence with childhood, and fluidity rather than fixity to gender identities – we deliberately seek to interrupt the taken-for-granted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that infuses early childhood orthodoxy.
BlackBottle
我們的 『酷兒』之旅從澳洲媒體的一場爭議開始,這場爭議概括了這一正統觀念的一些關鍵要素,並說明了當正統觀念想像自己受到威脅時可能產生的衝擊波。

-----第一頁結束。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