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01 PM
498
144
[雜談]關於槍械的簡介與解說。
河道上漂來兩篇給創作者的槍枝解說,在此留存手動轉貼,應該能夠讓新條真由老師般的慘劇,不至於再度發生。
不過也僅是推廣留存,對我沒什麼需要就是了,一來是我也不創作(欸),二來是,其實雖然我的專長訓不是軍械,但實際專業是軍械(聽得懂的就懂)⋯⋯。
最擅長的就是把垃圾拼湊成能用能中。
@wolfenstein - 給不熟悉槍枝的創作者參考、槍枝各種面向的引介長文。圖表外也有文字說明與YT...
@nnnnoooo007 - 不專業好懂的 槍 解說 因為看了 覺得很多不懂的人打開應該還是關掉 所以來...
看到一些討論,手癢也來寫點不專業的閒聊。不過,我也不是什麼軍武專家,沒辦法拿一堆資料數據出來堆,就只是簡單聊聊幾個概念而已。
Trivia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01 PM
一、武器有時代、地區與陣營。基本上這個資料都好查,禁酒令時期在芝加哥拿湯普森衝鋒槍,親美陣營拿美製武器,別弄錯時代環境;當然,技術日新月異,雖然說在西元兩千年後與恐怖主義對抗有許多新槍械,但舊時代的槍械依然在第三世界活躍著。
二、其實我覺得自動步槍傳動行程之類的也不用太去弄懂,除非是作品中想搞什麼徒手扣住某個機構讓它無法自動上膛之類的花招,否則只要別弄錯拋彈殼方向就好。原理跟流程不會有太多人在意。
三、很多作品中都喜歡算彈藥數,基本上左輪的彈數是依型號固定,但是像使用彈匣的槍枝,裝彈數是彈匣+1,先把一發上膛後,拿下彈匣再裝滿空出的一發,總彈數是彈匣數加上槍膛內還多一發,這個算錯會出人命的。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01 PM
Sat, Jun 24, 2023 4:40 PM
四、第一個噗所介紹的網頁中,對創作者來說,我覺得最重要也最有用的圖是這張。
槍拿對了,角色味道就對了。
五、拿槍的姿勢要注意,網路上資料很好找,把槍枝型號輸進去,應該會跑出正常持槍姿勢的照片,手握在握把上,有訓練的話,在未準備射擊前,手指會在扳機護弓外而不是扳機上,以避免誤觸。長一點的槍,另一手會握在護木上,或是輔助握把上,槍托則是靠在肩窩以承受後座力。總之就是找照片,新條真由老師血淚教訓。
《漫畫史上的傳奇作畫失誤》新條真由至今無法擺脫屈辱 重現怪異持槍姿勢嘲諷軍武宅 | 宅宅新聞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02 PM
六、長槍短槍打遠打近是這樣,槍從發明後就很單純,基本概念就是,一根封閉管子,火藥在底端爆炸,把彈頭等硬物噴出去,然後噴出去的東西打中目標造成殺傷,後來的改造與技術進步都只是為了讓流程更流暢,射擊更精準而已。這邊就不提槍口初速或槍口動能這些術語。
基本上短槍也能長射程,子彈大顆點、火藥塞多點就行,只是,打不中就是白搭,為了要讓離開槍口的子彈保持穩定,在槍管內刻有膛線讓子彈在射擊時旋轉,來讓彈道保持穩定,越長的膛線就越會轉(欸),而長膛線需要長槍管,因此才有長槍射得遠的說法,準確來說應該是,採用同樣的子彈,長槍與短槍射程差不了多少,差別在長槍在一定距離還能保持精度。
在改造槍枝中,還有鋸短槍管這種方式,在不考慮遠距精度的情況下,槍管長度是可以犧牲的。
射得遠不遠是看彈藥/口徑,射這麼遠還準不準才是看槍管長度。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02 PM
Sun, Jun 25, 2023 7:07 AM
七、手槍、衝鋒槍、步槍、狙擊槍、散彈槍等,設計差別主要在,你想在哪用?在什麼距離打中人?還有,你想打穿什麼?打人、打車都不一樣,不過這個分類太多細節,也沒有研究,就跳過。
主要是雖然有定義,但一堆莫名其妙的混血兒,搞不懂啦!
八、撇開美國各種莫名其妙的法規細節,民間只能購買半自動武器,去將其改造為全自動武器是聯邦重罪,但是有個很妙的東西叫「撞火槍托」,在不改造槍枝內部結構下,達到近似全自動的效果。半自動的定義是每次扣壓扳機只可打出一發子彈,但撞火槍托的效果是利用後座力前後晃動,來讓射手極快速的扣扳機,說起來很像物理性按鍵精靈,只是讓你手動得快一點,與槍枝的射擊機構本身無關,因此在某些地區是合法的。
九、剛擊發噴出來的彈殼很燙,如果是連續射擊的話更燙。穿長袖比較安全。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02 PM
Sat, Jun 24, 2023 4:09 PM
十、槍射擊除了聲音大外,還有震波,槍聲聽多了是會耳鳴,但如果槍口是架在鋼樑附近,震波打到金屬上會彈出響亮的震音,一下子就讓人頭暈,而且會在腦內迴盪很久。耳罩或耳塞是你的好朋友。
隨便聊聊湊個十項。(欸)
延伸閱讀:看到有人講到七步內槍快還是拳快的,21英呎法則經過多次實驗,在七公尺左右的距離,刀比槍快,不要冒險。
@DarkAsk - [週五述異]近身防衛。
流言終結者以較具趣味性與嚴格科學驗證的過程,利用感應器來測試可反應的距離。
Mythbusters Never Bring a Knife to a Gun Fight
渾沌九竅
@mirroringstar
Sat, Jun 24, 2023 4:06 PM
這星期好像有一個烏軍清理戰壕的影片引起熱議,主要是軍武版說在戰壕這種地方掃除敵人都用槍了為什麼還要練刺刀術,總之只要提到訓練跟壕溝戰,就會開始酸刺刀術這樣
凜雨@Rinyu
@linyie1381
Sat, Jun 24, 2023 4:10 PM
刀比槍快的前提是槍還在槍套裡沒拔出來也沒開保險。已經掏出來備戰的情況下就變成七步之內槍又準又快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15 PM
渾沌九竅
: 21英呎法則是拔槍跟拔刀相比,戰壕清理是直接槍口指前方了,這種狀況下,手指動動扣扳機自然是比敵人衝過來要快得多。
但如果是戰壕或是室內比較複雜的空間,我也不敢話說得太滿,你可以看到那個影片中,清理戰壕都有拉出一個前方活動空間,否則稍微槍身一卡沒轉好角度,出意外也不無可能。
凜雨@Rinyu
@linyie1381
Sat, Jun 24, 2023 4:22 PM
所以那個影片裡面在有空間的時候就是架槍,沒空間感覺有死角的時候就是槍直接伸進去掃,掃到賺到,沒掃到也只是幾顆子彈的事。現在已經不是那個身上子彈不足的年代了,刺刀術的功用還比你直接用手拔刀差,運用的機會更是低到沒有。
凜雨@Rinyu
@linyie1381
Sat, Jun 24, 2023 4:23 PM
想想當兵的口號是啥,6發裝子彈。現在軍隊誰在用6發的步槍。
夏貓。DC的五歲歲
@catsummery
Sat, Jun 24, 2023 4:24 PM
黃埔軍吧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28 PM
凜雨@Rinyu
: 刺刀術基本上是槍法(紅纓槍的那種槍),需要的空間非常非常的大。
不過在討論貼身白刃的狀況時,基本上應該不會拿長槍之類的當作預想吧。
看我日月乾坤刀。
凜雨@Rinyu
@linyie1381
Sat, Jun 24, 2023 4:39 PM
DarkAsk
: 其實說實話,我看國軍的刺槍術最接近的應該是薩摩示現流,直接直直地把一個重得要死的槍用雙手推出去,身體也跟著前伸。一槍出完會有大得要死的僵直,根本就是豁出去這一槍有弄死一個敵人就好了,反正弄完就可以準備死。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4:58 PM
凜雨@Rinyu
: 我是無意在這多議論刺槍術啦,從形成的時空背景其實可以理解為什麼會長成這個樣。
銀盜aka路痴鄉下老鼠
@Passenger_X
Sat, Jun 24, 2023 5:11 PM
那個傳奇失誤姿態超好笑XDDD
DarkAsk
@DarkAsk
Sat, Jun 24, 2023 5:19 PM
補充一個,也過那麼多年,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的資訊,據說,完全只是毫無由來的據說,某些軍品店在有介紹的狀況下,除了槍管跟槍機以外,其他所有的零件都能買到。
當然我絕對是沒買過,真的。
夏貓。DC的五歲歲
@catsummery
Sat, Jun 24, 2023 5:37 PM
以我認識的松鼠病達克來說......
元老院長柒小路
@JSTsai
說
Sat, Jun 24, 2023 5:54 PM
戰壕裡當然要掏出基本上不需要瞄準的M1897戰壕槍呀~~
渾沌九竅
@mirroringstar
Sat, Jun 24, 2023 6:00 PM
所以有新聞說美軍要來分享如何訓練士兵,一堆人拍手叫好希望刪除刺槍術(
渾沌九竅
@mirroringstar
Sat, Jun 24, 2023 6:01 PM
不說實在需要那種東西不如和有持槍執照的原民打好關係......
元老院長柒小路
@JSTsai
說
Sat, Jun 24, 2023 6:02 PM
不過說真的,M1897已經不適用現代戰場環境了。
狂草
@kuangtsao
Sat, Jun 24, 2023 6:39 PM
Sat, Jun 24, 2023 6:39 PM
第二篇的重點明明是「GGO很好看,沒有後宮,沒有桐人」
瀞♪
@k25280747
Sun, Jun 25, 2023 12:57 AM
下面那個噗有看過,有推
尤其還有特別講P90跟Vector(留言大神)
DarkAsk
@DarkAsk
Sun, Jun 25, 2023 3:14 AM
講到刺槍術,放張哏圖。
他們全都是戰鬥專家!
DarkAsk
@DarkAsk
Sun, Jun 25, 2023 3:37 AM
Sun, Jun 25, 2023 3:38 AM
渾沌九竅
: 也許不是每個部隊都如此,不過據我所知,刺槍術在台灣的國軍普遍中也就僅是「存在」而已,當然還是偶爾會拿出來操一下,但我沒聽說有多少部隊是有在勤練與對打的,就只是徒具形式偶爾擺練一下。
每每看到有人在針對刺槍術大力檢討,我只覺得說⋯啊早就只剩樣子,其實也沒有花多少時數在上面,無需這麼在意到一直拿出來提吧。
我想也許是有些人將刺槍術當做是國軍陋習的象徵性符號,好像廢除了刺槍術就能一舉廢除了國軍陋習一般,這多少有點天真;我覺得,當解決了體制上的結構性問題,許多不合時宜的訓練與規定會自然而然的就被淘汰掉。
DarkAsk
@DarkAsk
Sun, Jun 25, 2023 3:51 AM
Sun, Jun 25, 2023 3:53 AM
瀞♪
: P90是把很有趣也很獨特的槍,一方面是它的進彈模式與特殊造型,另一方面是它假想情境的PDW定位。不過由於它的獨特性,討論的文章影片有海量般多,就不在此班門弄斧了。
之前有出現一款用P90彈匣的「手槍」Kel-Tec P50,設計相當新奇有趣,有興趣可以搜一下。
但好不好用就⋯。
DarkAsk
@DarkAsk
Sun, Jun 25, 2023 3:58 AM
凜雨@Rinyu
:
元老院長柒小路
: 說起來,掃戰壕遇到太刁鑽的死角,也不用什麼槍了,直接無情地丟一顆芭樂彈跳過去,有種在看轟炸超人對戰的感覺⋯⋯。
Sixforce
@Sixforce
Sun, Jun 25, 2023 4:00 AM
我當兵時只有新訓有刺槍術 下部隊就沒再碰過
DarkAsk
@DarkAsk
Sun, Jun 25, 2023 6:33 AM
Sun, Jun 25, 2023 7:03 AM
Sixforce
: 身為軍械專業,我只想說,刺槍術麻煩拿木槍練練就好,拜託不要用流汗濕答答的手摸真槍好嘛,濕氣跟手汗,要保養很累人的。
Sixforce
@Sixforce
Sun, Jun 25, 2023 7:12 AM
DarkAsk
: 我也沒印象有拿真槍刺過
又不是拿M1903或M1 近代步槍不太需要這個 (ry
DarkAsk
@DarkAsk
Sun, Jun 25, 2023 8:40 AM
我想拿紅纓槍來刺。
載入新的回覆
河道上漂來兩篇給創作者的槍枝解說,在此留存手動轉貼,應該能夠讓新條真由老師般的慘劇,不至於再度發生。
不過也僅是推廣留存,對我沒什麼需要就是了,一來是我也不創作(欸),二來是,其實雖然我的專長訓不是軍械,但實際專業是軍械(聽得懂的就懂)⋯⋯。
最擅長的就是把垃圾拼湊成能用能中。看到一些討論,手癢也來寫點不專業的閒聊。不過,我也不是什麼軍武專家,沒辦法拿一堆資料數據出來堆,就只是簡單聊聊幾個概念而已。
Trivia
二、其實我覺得自動步槍傳動行程之類的也不用太去弄懂,除非是作品中想搞什麼徒手扣住某個機構讓它無法自動上膛之類的花招,否則只要別弄錯拋彈殼方向就好。原理跟流程不會有太多人在意。
三、很多作品中都喜歡算彈藥數,基本上左輪的彈數是依型號固定,但是像使用彈匣的槍枝,裝彈數是彈匣+1,先把一發上膛後,拿下彈匣再裝滿空出的一發,總彈數是彈匣數加上槍膛內還多一發,這個算錯會出人命的。
槍拿對了,角色味道就對了。
五、拿槍的姿勢要注意,網路上資料很好找,把槍枝型號輸進去,應該會跑出正常持槍姿勢的照片,手握在握把上,有訓練的話,在未準備射擊前,手指會在扳機護弓外而不是扳機上,以避免誤觸。長一點的槍,另一手會握在護木上,或是輔助握把上,槍托則是靠在肩窩以承受後座力。總之就是找照片,新條真由老師血淚教訓。
基本上短槍也能長射程,子彈大顆點、火藥塞多點就行,只是,打不中就是白搭,為了要讓離開槍口的子彈保持穩定,在槍管內刻有膛線讓子彈在射擊時旋轉,來讓彈道保持穩定,越長的膛線就越會轉(欸),而長膛線需要長槍管,因此才有長槍射得遠的說法,準確來說應該是,採用同樣的子彈,長槍與短槍射程差不了多少,差別在長槍在一定距離還能保持精度。
在改造槍枝中,還有鋸短槍管這種方式,在不考慮遠距精度的情況下,槍管長度是可以犧牲的。
射得遠不遠是看彈藥/口徑,射這麼遠還準不準才是看槍管長度。
主要是雖然有定義,但一堆莫名其妙的混血兒,搞不懂啦!八、撇開美國各種莫名其妙的法規細節,民間只能購買半自動武器,去將其改造為全自動武器是聯邦重罪,但是有個很妙的東西叫「撞火槍托」,在不改造槍枝內部結構下,達到近似全自動的效果。半自動的定義是每次扣壓扳機只可打出一發子彈,但撞火槍托的效果是利用後座力前後晃動,來讓射手極快速的扣扳機,說起來很像物理性按鍵精靈,只是讓你手動得快一點,與槍枝的射擊機構本身無關,因此在某些地區是合法的。
九、剛擊發噴出來的彈殼很燙,如果是連續射擊的話更燙。穿長袖比較安全。
隨便聊聊湊個十項。(欸)
延伸閱讀:看到有人講到七步內槍快還是拳快的,21英呎法則經過多次實驗,在七公尺左右的距離,刀比槍快,不要冒險。
流言終結者以較具趣味性與嚴格科學驗證的過程,利用感應器來測試可反應的距離。
但如果是戰壕或是室內比較複雜的空間,我也不敢話說得太滿,你可以看到那個影片中,清理戰壕都有拉出一個前方活動空間,否則稍微槍身一卡沒轉好角度,出意外也不無可能。
不過在討論貼身白刃的狀況時,基本上應該不會拿長槍之類的當作預想吧。
看我日月乾坤刀。當然我絕對是沒買過,真的。
以我認識的松鼠病達克來說......第二篇的重點明明是「GGO很好看,沒有後宮,沒有桐人」尤其還有特別講P90跟Vector(留言大神)他們全都是戰鬥專家!
每每看到有人在針對刺槍術大力檢討,我只覺得說⋯啊早就只剩樣子,其實也沒有花多少時數在上面,無需這麼在意到一直拿出來提吧。
我想也許是有些人將刺槍術當做是國軍陋習的象徵性符號,好像廢除了刺槍術就能一舉廢除了國軍陋習一般,這多少有點天真;我覺得,當解決了體制上的結構性問題,許多不合時宜的訓練與規定會自然而然的就被淘汰掉。
之前有出現一款用P90彈匣的「手槍」Kel-Tec P50,設計相當新奇有趣,有興趣可以搜一下。
但好不好用就⋯。又不是拿M1903或M1 近代步槍不太需要這個 (ry
我想拿紅纓槍來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