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Markus Egert, Frank Thadeusz

手機是現代人幾乎朝夕相處、不可或缺的裝置,2017年《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你的手機比馬桶坐墊髒超過十倍〉,讓不少人開始憂心手機的衛生問題。

我對這個標題有點印象,剛搜尋一下,應該是這篇報導。內文提到「手機上的細菌量是大部分馬桶坐墊的十倍」,不過,全文都沒講馬桶坐墊的細菌量是多少

以下節錄書中作者對此報導的看法:
尼洛 📚
「馬桶坐墊本身的設計,就是要讓它對細菌的吸引力,差不多等同於沙漠對一個快渴死的人的吸引力。表面光滑讓細菌無立足之地,又幾乎不存在任何養分,加上材質防水,所以非常乾燥,完全不是培養細菌的良好處所。

當然,總是會有一些微生物迷路至此。在我們家,此處細菌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分100隻。以專家角度來看,幾乎等於無菌。將這個幾乎無菌的數字乘以十,得出的結果並不足以讓人冒冷汗—— 每平方公分一千隻細菌仍然是少得可憐,你我胳肢窩裡的微生物派對都比這熱鬧。」
尼洛 📚
「儘管如此,富特旺根大學還是確切了解一下,於是研究人員用學生和教職人員提供的智慧型手機,總共做了六十個拓本,取樣過程中,手機表面的細菌會被翻印到某種隆起的培養皿。

檢驗結果出人意料之外。我們平均每平方公分找到1.37隻細菌!細菌是公認愛成群結隊,因此手機上那形單影隻的細菌,幾乎要讓人為它一掬同情淚。更棒的是,酒精眼鏡布擦拭過手機表面後,這個微乎其微的微生物數量會再少一百倍。」

細菌少成這樣,不擦也無所謂吧
尼洛 📚
「義大利也有研究人員做出相似的檢驗結果,100台智慧型手機,平均每平方公分只有0.4~2.1隻細菌。手機螢幕光滑又乾燥,雖然經常拿在手中,但是被擦拭的頻率也很高,所以細菌沒什麼繁殖機會。另外他們也發現,輻射較強的手機測量出來的細菌量比較少。」
尼洛 📚
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手機上的細菌來自皮膚(接觸手、臉)、黏膜(說話時)、糞便(沒洗的手)、環境(空氣或地上灰塵),雖然有幾種具潛在危險性,但密度都低到不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尼洛 📚
那則報導最後也說「用柔軟的超纖維布擦拭手機,而光這樣就能去除許多細菌」、「只要記得勤洗手,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只看標題,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手機髒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不過以「讓讀者恐慌印象深刻」這點來說,那篇大概算是很成功的報導吧
尼洛 📚
在經歷新冠疫情後,現在講到飛機,可能就會想到一群人類擠在狹小的空間,內部的空氣漂著來路不明的病菌(抖.GIF

但實際上,在飛行時會接觸到的細菌和病原體比大家所想得要少很多。
尼洛 📚
「飛機內微生物群密度最高的地方,明顯是與座椅相連的活動掀板,雖然說是『最高密度』,但是每平方公分三百隻細菌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微生物學家連眉毛都不會皺一下。

每兩至三分鐘,機艙內的空氣就會透過高效率空氣微粒子過濾網(HEPA)進行更新,幾乎能將空氣中的所有病菌都過濾掉。這麼乾淨的空氣只有手術室裡找得到了。」
尼洛 📚
不過機艙內乾燥的空氣雖然無利於細菌生存,但會導致我們的呼吸道黏膜脫水,這讓病原體容易進入呼吸道,所以長途旅行後會感冒,可能是在離開機艙後才受到感染的。
尼洛 📚
另外也有美國研究關於流感病毒在人打噴嚏後的擴散方式,結果發現:

「和帶原者間隔兩個座椅以上的所有乘客都相當安全,不會遭到傳染。因為機艙內的空氣流動方式是以每秒一公尺從艙頂灌入,然後在靠窗的座位下方被吸回,因而產生一種由上往下的層流(laminarer strom),前後左右都不會有水平的空氣流動。研究人員在流感季節檢查了十架跨洲的飛機,找尋造成呼吸道疾病的十八種常見病原體,但機艙裡一種都沒找到。」
尼洛 📚
一直以來都誤會飛機了,原來飛機很乾淨(?)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