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閱讀]《越南美食史:米飯與長棍麵包》。

作者:武紅蓮(Vu Hong Lien)

歷史學家武紅蓮利用考古證據、口述與書面歷史,以及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完成了這部複雜且令人驚奇的越南飲食歷史。

本書揭示了越南美食經歷的漫長旅程,如何成為今天備受喜愛的美食。

Food Book 閱讀隨記
DarkAsk
如果現代越南飲食會說話,那麼它將能操雙語,因為它是稻米為基礎的飲食與小麥為基礎的文化之間,雙方為了各取所需而結合的婚姻結晶。今天的越南菜混合了法國菜和越南菜,經過調整和修改,以彼此配合和互補。

這個驚人的說法勢必會得罪某些始終認為越南烹飪文化受到老大哥中國影響的人,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到從西元前一一一年到西元十世紀中葉,中國殖民和占領原始越南領土(今天的越南北部)近十個世紀。但是即使中國菜在越南有其重要性,它卻多半只出現在婚禮和其他里程碑場合等重要活動中。相較之下,當法國殖民者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將本國美食帶到起南時,許多菜色獲得立即的成功。越南人全心全意地歡迎它們,用當地食材將其「越南化」,開心地將它們納入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DarkAsk
燉肉、鑲番茄肉醬、法式美乃滋等等出現在越南平日餐桌上,而且全都有了本地發音和用法。最為人知的是受到越南人深愛的鬆脆法式長棍麵包「baguette」。有了「bánhmi」(直譯為小麥餅)的越南名字之後,它成為法國人在越南美食中最珍貴的遺產。雖然長棍麵包如此受歡迎及鍾愛,對大多數(甚至可說全部)越南人來說,正餐依然是米飯。自從史前越南人定居紅河、馬江和藍江三角洲區域時,米和它的副產品便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當他們開始食用在野外發現的神奇穀物那一刻起,其飲食、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就永遠改變了。
DarkAsk
最後一次冰層大融化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波動期,海水逐漸從越南海岸退去,露出大片適合耕種的平坦土地,肯定因而將原始越南人從高地引誘了下來。這一時期與越南國家起源的傳說正好吻合;在神話中,所有越南人都是嫗姬(Âu Cơ)和貉龍君(Lạc Long Quân)的子孫。貉龍君來自大海,是龍王,也是炎帝神農氏的玄孫。他是一位正直的國王,教越南人民穿衣、務農、習禮、尊重家庭長幼制度。他遇見山之女神嫗姬,娶了她,兩人住在高地上,生了一百個孩子。過了一陣子之後,貉龍君帶著五十個孩子往下遷徙到他的原始領土平原和大海;嫗姬則和其餘五十個孩子留在高地。

傳說本身可能聽起來很牽強,但它可能是修改自某些史前越南人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從高地遷移到海岸的過程。留在高地上的人變成了今日越南的各支少數民族。
DarkAsk
竹子

越南的森林裡處處可見竹子,並廣泛用於各種用途,使用竹筒煮飯的的方法,後來記錄於越南最重要的半歷史故事之一《嶺南摭怪》。用竹管保存食物的做法非常受部落人們喜愛,甚至以這種方式飼養和攜帶雞隻,確保旅行時無論在何處停下休息,都可以隨時獲得肉食。小雞先放入竹筒中,頭腳自兩端伸出。人們正常地餵食,雞隻排泄物則從竹管另一頭排放。隨著雞隻成長,牠會長成竹筒的形狀。雖說這種做法堪稱虐待動物,目前在越南的幾個地方卻仍有相同做法,這種雞肉被視為可以追溯到史前的高地特有物產。
DarkAsk
今天的越南仍然在農曆新年食用兩道據說可以追溯到雄代的菜餚:方形粽和厚糕。前者是香蕉葉或其他葉子緊緊包裹的方形糯米糰,象徵地球,裡面包了綠豆和五花肉餡。厚糕則象徵天空,以糯米粉和水調成濃糊,做成大圓餅,蒸熟。這兩種食物總是一起供食,厚糕置於上方,因為它們合起來象徵著人類存在於大地之上,天空之下。
DarkAsk
中國統治時期(BC257~938)

米粉

在中國統治下一千年期間進入越南的稻米副產品是米粉,越南人依照生產方法和粉條的粗細,而有「bún」(米粉)或「bánh phò」(扁河粉)等不同稱呼。關於越南米粉的起源爭議,至今仍未有定論,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它們是在漢朝或更晚的南北朝時期(西元四二○至五八九年)先於中國南方發明,再出口到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無論起源為何,米粉是在中國統治的一千年間來到越南的。多年來,它們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肩負許多不同越南菜餚的基礎個性。越南人使用這些米粉的方式,比在中國和東南亞其他地方還繁多。久而久之,米粉成為越南從北到南許多點心、早餐菜式和重要場合食物的必備成分。那個時期,越人都在當地生產米粉,並且很少或者幾乎從不使用如今全世界可見的乾燥米粉。
DarkAsk
牛奶

水牛生產的的另一種營養品牛奶,古代越南人從未拿來應用。當時牛奶已經在西方、中亞和亞洲其他地區例如印度和中國北方等受到重視及廣泛使用,但是一般認為越南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人來到越南時才開始使用牛奶、水牛奶和山羊奶,因為炎熱潮濕的氣候能使這些奶類迅速變質,飲用起來並不安全。漸漸地,許多中國南方人和越南人發展出眾所周知的乳糖不耐症,一直持續到今天。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越南嬰兒在開始吃固體食物之前,始終是喝母乳或煮爛的米湯。
DarkAsk
小麥

其中最甚者是小麥。中國北方自西元前四千年以來一直種植小麥,並且在數千年中都是當地的主食,等同於中國南方人和越南人的稻米。北方來的中國人肯定認為稻米寡淡,就像中國南方人或越南人認為小麥對腸胃造成負擔。小麥及其副產品可能在中國統治的千年中極早期就進口到越南北部。隨著時間演進,小麥在越南的中國烹飪裡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從未成為越南飲食的主要部分。大約兩千年後的今天,中國的黃麵條、包子和麵片(餛飩)在越南的許多中國菜中占有突出地位,卻仍然被視為中國菜。人們給中國菜很高的評價,位居越南男性最想要的三個人生願望之首,另外兩項是法式房子和日本妻子。
DarkAsk
風乾肉類

今天越南人最熟悉的中國食物之一是中式臘腸,可以在所有中國或東南亞超市找到。它在中國千年統治下的某個時候進口到越南,並成為越南人接納的食物,雖然本質仍然完全是中式,卻也成為越南正餐中的一部分。臘腸以豬肉和豬油,或者豬肝和豬油製成。肉丁或肝丁先以鹽、糖、香料和米酒醃漬一夜;酒是很重要的防腐劑,酒的種類和等級決定了臘腸品質和價格。將醃漬好的肉塊或豬肝、肥肉塞入處理好的豬腸中做成臘腸串,掛起來在陽光下曬乾數日。然後移到陰涼地點再風乾一兩個星期。串串經過風乾製作完成的臘腸呈紅色或棕色,可以保存數月。

中式臘腸通常經過油炸或清蒸,是越南人最喜歡的食品,可以單獨與米飯一起食用,也可以與其他原料切片炒飯。香腸是特殊場合的必備菜餚之一,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成為人們喜愛的餡料,包在法式長棍麵包裡,作為早餐或點心。
DarkAsk
越南人始終不喜歡其他受中國人歡迎的風乾肉類,如扁平或壓製而成的板鴨或臘肉條,我們並不知道原因為何。這些肉類掛在所有中國食品店裡,卻從未成為越南人飲食內容的一部分,無論是普通或特殊場合。
DarkAsk
中式菜餚

越南皇室宴會遵循嚴格的中式菜餚順序,通常由八道稀有食材組成,稱為八珍(Bát Trân)。八是中國人的幸運數字,因為它的發音類似「發」。這八道菜有多種變化,但都包含稀有和不尋常的食材。款待某位十九世紀清朝駐阮朝使臣的八珍宴包括了以下内容:
DarkAsk
Nem công─孔雀肉
是一道珍貴的菜餚,因為孔雀是象徵美麗和自豪的珍貴鳥類。一般認為孔雀肉能解毒,所以它以安全措施的角色被納入宴會中。

Chà phrong─鳳凰扎肉
扎是指油炸或烘烤碎肉或魚肉做成的肉餅,通常與其他成分混合。這道菜用的是雉雞,因為傳說中的鳳凰並不存在。

Da tây ngru─犀牛皮
中國人很重視犀牛的力量和陽剛之氣。這道菜是將犀牛胳肢窩下一小塊柔軟皮膚與其他材料一起燉煮,做成象徵權力的稀有菜餚。

Tay gâu─熊掌
熊代表野性的力量,人們特別重視牠強健的雙掌。
DarkAsk
Gân nai─鹿筋
鹿是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之一。據信食用其腿部肌肉的肌腱能使人體吸收這種特性。

Môi dưới uơi─猩唇
這道菜的意義不明,但據信非常好吃,足夠被端上御前大宴。

Chân voi─象蹄
象是強壯而高貴的野獸。食用燉象腳,力量可以傳移到食用者身上。

Yến sào─燕窩
這些鳥窩的稀有性和採收燕窩者面臨的危險,使它成為御宴上的珍貴菜餚。
DarkAsk
慢燉

中國的千年統治不僅帶給越南人新的食材和中式菜餚;還帶來烹調食物的新方法。中國北方人將長時間燉煮的技術帶入了越南,將肉或魚燉幾個小時,使其變得柔軟多汁。在漢朝人到來之前,中國南方和越南的常見烹飪手法是翻炒,用木炭快速燒烤或快煮,這是出於經濟原因。木材和木炭等燃料的價格昂貴,尤其是長時間烹飪,因為越南人一天至少吃兩頓熱食。除非是在特殊場合,例如過農曆年時烹煮方形粽;鍋子放在火上長時間燒煮,被視為浪費和奢侈,一般人無法負擔。在中國北方,慢燉還有另一個原因:讓火苗在冬季的幾個月裡持續燃燒,供人取暖。
DarkAsk
炊具

全世界各地,與中國菜密切相關的兩種炊具是鑊和筷子。兩者都是較後期才加入中國飲食陣容,所以不太可能用於中國千年統治之下的越南。鑊從來不曾變成越南廚房裡受歡迎的炊具,因為它尷尬的尺寸,因此始終被視為「中國炒鍋」(chào tàu)。筷子在漢朝以烹飪工具的角色出現,但是直到明朝(一三六八─一六四四)才被接納為餐桌食具;可能是在明朝占領越南期間強制要求使用,作為強勢漢化越南人的做法之一。另一方面,中式鍋具、水壺和其他各種工具都在中國統治的千年中引入越南,彌補當時已有的陶鍋和鐵鍋之不足。
DarkAsk
隨著越南人在中國統治千年期間的漢化程度越來越深,用於桌上和外銷的陶瓷業開始蓬勃發展。隨著時間演進,越南的陶瓷餐具變得更為精緻,,裝飾更精美,並塗上各種釉料。到了中國千年統治末期,越南陶瓷餐具已經可與中國某些地區、泰國和東南亞其他地方的陶瓷餐具相媲美。二十世紀考古學家在羸婁附近發現漢朝建造的最古老陶瓷窯。
DarkAsk
魚露

在這些密集的東西方貿易活動中,有一項重要的食品同時在羅馬帝國和越南誕生,或是開始變得突出:魚露。它在拉丁文中是魚醬(garum),越南文則是nuócmăm。這兩種調味料驚人的相似之處引發了大膽的問題:羅馬人是否於西元一世紀和二世紀的頻繁貿易時期,在越南學會製作魚露;或是正好相反?

羅馬帝國的學者曾廣泛討論這種液體的刺鼻氣味。哲學家普林尼等人稱讚它的氣味香到能令人一飲而盡;柏拉圖則說它是「腐臭味」。

古羅馬菁英階層極度重視魚醬,甚至喜愛到在整個帝國的許多地方建立起魚醬作坊:這些作坊散布於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本土和境外羅馬殖民地,例如高盧和西班牙。其中最著名的魚醬產地當屬龐貝城。
DarkAsk
獨立時期(939~1859)

擬形食物

雖說素食烹飪裡有模仿肉和魚的食材,但是這些擬形食物根本不是可食之物,而是木做的魚。木魚的故事常被用來嘲諷越南某些貧困地區人民的吝嗇,但是它的起源其實是為了實用,而且反映出越南人羞於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貧困。中文擢才考試每一至三年在城裡舉行一次,所以對於偏遠地區的舉子來說,參加考試既重要又昂貴;他們通常需要騎上幾天的牲口,或者沿途步行和露宿。甚至有許多舉子在到達之後,為了省錢而在考場附近紮營。
DarkAsk
舉子們帶的旅途乾糧是魚乾、海鮮醬、米、魚露和醃菜等食物,而且因為紮營時彼此距離很近,每位舉子都能看到其他人在用餐時間吃些什麼,他們通常是在帳篷外進食,由隨行的書僮伺候。最貧困的舉子光是趕考旅費便已所費不貲,甚至連配飯的魚乾都買不起,所以便以一條木魚充數,避免丟臉。吃飯的時候,他們會用木魚蘸碗裡的魚露,並且假裝吃它;實際上吃的卻只是米飯和幾滴魚露。每餐飯後,舉子會偷偷清洗木魚,收藏起來以備下一頓飯使用。若是舉子通過了考試,這條木魚便會被拋諸腦後。但若失敗了,木魚便被收起,直到下一次考試時再使用。
DarkAsk
法屬時期(1859~1954)

乳製品

越南人對乳製品的接納可能不是在法國人到達後立即發生的;但一旦發生之後,對許多越南人來說卻是「一見鍾情」,乳製品直到今日都還深受喜愛。這個時期最令人垂涎的乳製品之一,是包裝在醒目的紅金色錫罐裡的布荷代爾鹹奶油(Beurre Bretel)。它是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必備的奢侈品,奶油香味和鹹味令人著迷。這種令人愉快的組合在數代越南人的味蕾上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甚至到了今天,美國和歐洲的新鮮奶油又便宜又多樣,許多越南人仍然堅持尋找——至在網路購買——這款奶油。
DarkAsk
在越南使用時間第二長的法國產品是笑牛牌(La Vachequirit)軟乳酪。它在今天也仍然和法國統治時期一樣受歡迎。這款乳酪由法國公司貝爾乳酪廠(Fromageries Bel)生產,是另一樣神奇的乳製品:它不需要冷藏,但並不會在越南炎熱潮濕的環境中融化或變黏。它到現在仍然是越南成人和兒童的最愛,其代表性巨大到連後來的越南國家航空公司都將其納入國內和國際航線機上餐飲的一部分。其他類型的奶油和乳酪,例如肖代爾(Claudel)奶油和格魯耶爾(Gruyère)乳酪,在稍晚的二十世紀初於越南面市,但對許多越南人來說,布荷代爾奶油和笑牛牌乳酪仍然是初戀。
DarkAsk
緊跟著這兩樣產品的是煉乳;事實上,它可能在同一時間引進越南,但是無論接觸到的人口有多少,在法國統治下的前十年間,煉乳的影響卻沒有其他兩種產品那麼明顯。很快地,煉乳成為越南嬰兒喝的奶,取代了母乳或是兩者同時並行,但是不久之後,它便成為下一個越南人由衷喜愛的產品的必備添加物:咖啡。
DarkAsk
火腿

火腿,在越南重新製作這種食物並不容易,因為肉必須先經過醃漬。越南人發明了類似的產品,它驚人地大受歡迎,並成為所有越南三明治的主要配料:冷肉(thitnguôi)。先將一卷豬肩肉或五花肉,照店家祕密配方醃漬之後以平底鍋炙烤,直到肉質緊實但仍然多汁。放涼之後,肉卷如火腿一樣切成薄片,和其他配料一起加入越南三明治裡。
DarkAsk
蔬菜

對於許多越南中產階級來說,馬鈴薯是神奇的食物,能幫助男孩成長為強壯的男人。他們認為法國人的體型之所以比越南人高壯得多,是因為他們吃馬鈴薯而不是米飯,體格和力量也是法國人統治世界的原因。因此當馬鈴薯出現在越南之後,父母開始在米飯正餐之間讓兒子們吃馬鈴薯作為補充——因為越南人仍然應該以稻米為主食。最常見的馬鈴薯食用方式是加煉乳搗成泥。不消說,許多年輕的越南男孩認為吃這種馬鈴薯是一種折磨。這股風潮逐漸退燒,到法屬世紀末已經完全消失了。然而,馬鈴薯仍然很受越南人歡迎,湯品中會有炸薯條配料。炸薯條也經常作為飯前的開胃菜。
DarkAsk
調味料

美極鮮味露(Maggi),越南本土和境外的越南餐桌上都能發現它的身影,因為它已經被視為「法國」產品,如同笑牛牌軟乳酪和布荷代爾奶油。
DarkAsk
牛肉

在法國人到來之前,越南人並未吃很多牛肉;因為肉很貴,很多人也覺得味道太腥。然而,法國統治越南幾十年後,牛肉成為人們熟悉的越南菜的一部分。
DarkAsk
河粉

越南菜在法屬世紀中開始加入牛肉,可能因此創造出所有越南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而且甚至可能是法國人在不經意中取的名字:Phở ,雖然這一點仍然有爭議。配料豐富的越南河粉常被稱為越南國菜。越南河粉可以根據主要成分分成兩種:牛肉或雞肉,其中以牛肉為正宗。

牛肉河粉的高湯是用牛骨及八角、肉桂、薑等香料,以及烤洋蔥熬煮的。不同店家和地區會添加其他成分和香料。牛腩或其他大塊牛肉,如脛骨一類,通常與牛骨同煮。牛身其他部位,如胃、腱、牛尾或其他任何廚師喜歡的部分,也會一起放入高湯裡煮。有一種極端的越南河粉是將燉好的牛鞭切成一口大小的肉塊,深受男性歡迎,認為這種河粉能增強性功能,類似犀牛角。
DarkAsk
牛肉是放在河粉上的配料,食客自行選擇想要的搭配。準備越南河粉的程序是先將河粉加入牛肉高湯裡,然後是牛肉片、切碎的蔥和香菜。將滾燙的高湯澆在碗裡之前,可以先鋪上品質好的生牛肉薄片,高湯就能將肉燙成粉紅色。

雞肉河粉的湯底是雞肉和豬骨熬成的高湯,配上雞肉塊或雞肉絲、蔥和香菜。根據食客要求和支付額外費用,如肝、胗或腸子一類的內臟,甚至半成形的雞蛋都可以加進碗裡。雞肉河粉的河粉通常比牛肉河粉的窄。
DarkAsk
越南北部人民喜歡的河粉比南方的寬,湯頭裡可能會添加萊姆和新鮮辣椒。另一方面,南部人民會在河粉碗旁放一碟萊姆、辣椒、豆芽、甜羅勒和刺芹(ngò gai),一種看起來像刀片、邊緣呈鋸齒狀的的草本植物,略帶酸味。

越南河粉的淵源至今仍然不明。有些越南人認為發明於十九世紀末法國人抵達越南之後;因為越南人在那之前向來不喜歡牛肉。支持這派說法的人認為,法國人對牛肉的喜愛影響了越南人,牛肉河粉於焉誕生。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越南河粉是在一九二○或一九三○年代在河內或附近一座叫南定(Nam Đinh)的城裡發明的,專供法國士兵食用。這兩種假設理論都與法國有關,而粉「phở」這個名字也因此成為證據,或是引用為爭論的焦點。
DarkAsk
「phở」這聽起來像是法文「feu」(火)的越南化發音,使得一些越南人推斷它是法國蔬菜燉牛肉「pot-au-feu」的變化版本。然而從許多方面說來,越南河粉是截然不同的菜;最基本的原因在於它是清湯米粉,而不是砂鍋燉菜。無論和法國有沒有關聯,截至目前為止還未被考慮過的另一個淵源是,這道菜可能早就以不同的名字存在了,直到近代才被稱為這個發音奇特的「phở」。當然,至於原本的名字是什麼,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DarkAsk
按照傳統,牛肉河粉是街頭食品,小販將原料和用具放在竹擔子兩頭的兩個箱子裡,挑在肩上。竹擔一端是一個設計成籠子的木箱,裡面裝著一大鍋高湯。鍋底有柴或炭火,保持湯的熱度。竹擔另一端是另一個木箱子,裡面有層架,存放了碗、河粉、牛肉片、洋蔥片、香菜等調味料。厲害的是,小販在街巷穿梭時並不會濺出熱湯,更重要的是火也不會燒掉木籠子。這口放在火上的鍋可能是「phở」得名於法文「feu」的原因。
DarkAsk
二十世紀前後的幾十年間,法國士兵在河內和越南全國許多其他城鎮駐紮,因為當時越南人仍然頑強抵抗法國人。這些士兵可能在晚上感到飢餓,當他們行進中想找點食物時,遠遠見到昏暗街道上小販的火光。也許士兵們看見高湯鍋下面的火,高聲叫小販停下來:「嘿,feu(火)!」這個推論很合理,因為有火就代表有食物。河粉小販的生意可能很好,因為越南北部的夜晚很涼,一碗熱湯肯定很受歡迎。慢慢地,小販可能便開始用越南口音高喊「feu」來吸引買家注意,這個名字因此流傳下來。
DarkAsk
長棍麵包

雖然河粉的起源仍然是個謎,另一個誕生於法屬世紀的產品卻再清楚不過了:法式長棍麵包。它最早被稱為「bánh tày」(法國麵包),後來更常見的稱呼則是「bánh mì」(小麥麵包)。它在法屬世紀的前十年間與早期殖民者一起到達越南,自此之後留下來成為另一道越南代表食物。對所有越南人來說,這是另一個咬一口便上癮的案例。也是因為氣候差異,越南的麵包比法國的清爽,而且大多是法式長棍形狀。這種麵包也有更粗的版本,但不太受歡迎,因為很快就變軟、過度有嚼勁。法式長棍麵包在越南的氣候中往往很快就變硬,所以許多商店為了全天候供應新鮮麵包,必須至少分批烤兩次。
DarkAsk
法式長棍麵包最早是與其他簡樸的越南食物一起加入早餐行列,例如糯米飯。一塊長棍麵包塗上薄薄的乳瑪琳或奶油,再撒上少許糖,就成了南越居民的普通早餐。豪華版會以果醬取代奶油或乳瑪琳。然而,在二十世紀初,長棍麵包上演了一場如今仍廣泛散播的革命:它的餡料開始變得越南化,成為方便的三明治,一天當中任何時間都可以吃。

不知道當初是誰最先想到把長棍麵包變成越南風格的三明治,但是賣長棍三明治的小攤子似乎一夜之間就出現在越南南部各地。最初提供的餡料種類有限,例如越南式火腿、冷肉(豬肉)、肉醬凍或越南香腸,配料則有醃蘿蔔、胡蘿蔔或黃瓜等等,使麵包不那麼乾(越南人討厭口感乾燥的食物,所以會用各種方法讓麵包濕潤)。
DarkAsk
隨著時間演進,長棍三明治變得更加複雜,主餡料、配料和組合越來越多。隨著餡料的變化,它的形狀也發生了變化。法國人離開越南時,越南已經有豪華型和小吃攤型兩種不同的長棍三明治可供選擇。

雖然包了餡的長棍三明治很受歡迎,但仍然僅限於早餐和點心,因為在越南人眼中,它無法取代熱米飯構成的午餐或晚餐。
DarkAsk
戰爭期間

燒飯

一九四五年大饑荒之後,稻米仍然是越南人民的核心問題;不僅僅是數量或品質方面,還包括戰爭期間的烹調方法。在法屬世紀,越南的城市表面上看來平靜而繁榮,農村裡卻經常在打仗。當法國軍隊於一八五九年接管越南南部後不久,反抗團體隨即形成,在各地大大小小的區域活動,直到一九五四年越南分裂。這些反抗力量是法國當局的肉中刺,並且為了報復,深入偏遠農村和高地叢林間發起持續的突襲式掃蕩,試圖消滅反抗軍。這類突襲起初很成功,因為法國軍方知道越南人喜歡吃熱騰騰的米飯,他們專門觀察空氣裡冉冉上升的燒飯蒸氣,由此判斷反抗軍的位置。飛機上的士兵可以輕易地偵測到霧氣;接著會轟炸目標或通知地面部隊進行攻擊,越南反抗軍因此死傷慘重。
DarkAsk
不過這種情況很難扭轉,主要是因為越南人沒辦法或不願意吃冷食。數世紀,甚至可說數千年來,越南人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正餐必須是熱的,還得配上米飯才算健康飽足。少了這樣的飯菜,反抗軍士氣很快就會崩潰,鬥志因此一蹶不振。雪上加霜的是,越南北部和高山地帶的冬天很寒冷,熱水及熱食是生存必需的。經過多起做飯時被捕,以及常常沒有熱飯的時期之後,反抗軍試著在晚上煮飯以躲過偵測。雖說如此仍然可以看見火苗,但有時管用——不過白天吃飯時的米飯仍然是冷的。
DarkAsk
一九五一年,北部和平省的某反抗軍單位伙伕長發明了由壕溝、防空洞和隧道組成的複雜系統,烹飪時的煙霧能被引離爐灶,於遠處散出。這是越南反抗軍首次得以在白天烹煮熱食,又不會被偵察到。黃琴烹飪系統(以其發明人Hoàng Càm命名)非常成功,甚至在一九五四年的奠邊府決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國軍隊在該戰役之後宣告投降。
DarkAsk
味精

在越南北部,稀少的糧食配給使得人們必須盡其所能利用食物,讓它變得可口而且吃得久一點。因此他們借助化學增味劑(味精),味精也因而成為搶手貨。

簡單說來,味精是白色粉末或微小的晶體狀薄片,含有天然化學萃耳物穀氨酸,可以增強鹹味並為菜餚增添甜味。它是在二十世紀開始的前一年之間,由日本生物化學家池田菊苗教授在東京發明。他藉由固化昆布汁液,並用鹽、發酵糖蜜或小麥使其穩定,生產出一種類似鹽或精製糖的物質;少量添加於任何鹹味食物中,即可瞬間獲得美味。這種粉末可以將一碗平淡的湯變成風味濃郁的高湯。
DarkAsk
我們目前仍然不清楚味精何時進口到越南,或是由誰(法國、中國或日本商人)進口的,但肯定是二十世紀初,當味精開始被廣泛使用後不久。它首先依循中文商品名「Vetsin」打入了烹飪市場,接著迅速成為所有越南菜餚必備的添加物,包括高湯、蔬菜,以及水蘸汁。
DarkAsk
多年來,味精已成為越南食品的關鍵調味料,無論是否需要,每個鍋裡都會添加少許味精。對於窮人來說,味精是添加到粗淡食物裡的魔粉,而且價格只是肉或魚的一小部分。在很多情況下,味精成為肉或魚的替代品;例如一碗煮過蔬菜的水可以用味精和魚露轉化成鮮美的高湯。戰爭期間的越南北部,味精從增味劑搖身一變,取代了不存在的肉或魚。漸漸地,它進入了奢侈貨品的行列,價格飛漲。即使如此,一匙味精的價格仍然低於同樣分量的肉或魚,而且更容易買到。從一九四五至七五年以及之後,對味精的依賴是北部烹飪的顯著特徵。
DarkAsk
南方人在此期間也喜歡在食物中添加味精,但不如北方那麼依賴它,也許是因為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並沒有食物供應的問題,直到一九五九年再度爆發戰爭。其時稻米和其他食物變得難以在戰區運送,但南方的平均稻米攝食量仍在每人每月二十公斤(四十四磅)左右,而且終年供應大量魚類和農產品。
DarkAsk
美國在越南南部的數十年(1954~1975)

矛盾的是,當北方人努力解決食物短缺問題時,南方人面臨的食物問題卻截然不同。在緊接著《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的年代裡,生活在越南南部的人民接觸到了國外引進的新型食品:美式罐頭魚和罐頭肉、乳酪片、美式長米,但他們對這些食物嗤之以鼻。
DarkAsk
越南南部在一個世紀以來已經習慣了法式烹飪和法國罐頭,無法適應美國味的食物,雖然後者非常便宜而且容易取得。願意接受新食物的人開發出新型的家常菜來改良外國罐頭的味道。比如美式罐頭烤雞澆上魚露,炒乾成為越南風味的雞肉鬆配飯吃。舊時的法國罐頭如紅酒燉牛肉、卡酥來砂鍋,甚至是尋常的卡内利尼白豆被人們珍視,新的罐頭烤豆子和法蘭克福香腸被成年人視為可怕的食物,孩子們卻很喜歡,特別是豆子的甜味。大塊乳酪是拒絕往來戶,花生醬則是令人百思不解的概念。另一方面說來,可口可樂和巧克力卻立刻大獲好評。
DarkAsk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隨著美國益發深入參與越戰,形形色色的美國食品也開始充斥越南南部市場;經由進口、糧食援助和將美國商品從營區販賣部(Post Exchanges,簡稱PXS)帶進越南本地市場的黑市。美國龐大的營區販賣部系統由一連串倉儲超市構成,販售美國人需要的一切物品,價格比美國本土還便宜。營區販賣部設立在城市和較大的美國基地裡,為海外美國人提供獨有的便利性。越南的營區販賣部中使用的貨幣不是當地的越南盾,也不是美元,而是一套叫做軍用支付券(Military Payment Certificates)的鈔票,目的在於杜絕黑市濫用行為。然而,藉著越南人和美國人之間的友誼或可疑的交易活動,營區販賣部裡的商品——從音響設備到罐頭肉、水果、餅乾、可口可樂和酒精飲料等等——都經常被帶出營區,在越南街頭市場轉售。
DarkAsk
一般來說,除了飲料、糖果、餅乾和巧克力,南越人不歡迎美國食品,也不認為它們能和法國貨畫上等號,就算便宜得像免費;類似的法國食品仍然可以在法國商店裡買到(雖然很貴)。美國國民食品如漢堡和熱狗從未在越南流行過,即溶咖啡也被視為奇怪的飲料,只有趕時髦的年輕人飲用,類似於立頓茶包。製作西式三明治的柔軟白吐司被視為現代和時尚而受越南人容忍,昂貴的糕餅店和三明治店裡買得到白吐司,但並不像酥脆的法式長棍麵包那麼廣受歡迎,顧客群很小。同時,笑牛牌軟乳酪、格魯耶爾乳酪、摩卡咖啡豆和布荷代爾鹹奶油始終是越南中產階級的首選;越南式的新鮮食物即使十分稀少,仍然在城市和鄉村受到青睞。
DarkAsk
另一方面,越南南部的法國食品、飲料和餐館,在美軍駐紮的十年裡有了驚人的發展,當時這塊地區充斥美國來的軍事和文職人員、國際外交官、援助人員和成千上萬蜂擁到此報導戰爭的外國記者。這些人不敢相信竟然能在越南找到法國啤酒、葡萄酒、乳酪,最重要的是眼前就有數百家不錯的法國餐廳,價格也相對低廉,多虧了優惠的匯率和欣欣向榮的美元黑市。
DarkAsk
家常菜

越南菜的關鍵是新鮮度。傳統上,雞肉只在烹調前幾分鐘、最多幾個小時內購買或捕捉;待售的蝦和魚仍然在大水桶裡游泳。在越南這種炎熱潮濕的國家,食物很快就會變質,所以在冰箱出現之前唯一的保鮮辦法就是讓食材活著。一直到不久前,人們在後院裡追著咕咕叫的母雞還是熟悉的場景。當友人來訪卻未被留下吃飯時,「抓不到母雞」甚至成為掩飾主人家境貧窮的說法。
DarkAsk
米製品

包括綜合粉、螺肉粉、稻蟹粉、順化牛肉粉、河內烤豬肉粉等,各種粗細不同的米粉菜式,以及粉捲,所有這些以米為基礎的越南菜都是從中國統治千年時期開始改良而來,但是有一樣獨一無二的越南米製食品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米紙(bánh tráng或bánh đa nem ),沒有哪種米製產品比這種多用途的乾米片更越南了。米紙薄到幾乎透明,上面有籃子編紋。它是由米粉、水、少量其他粉類混合和,沾濕時才不容易破裂。米紙的製作方法是將混合米漿塗在紗布上蒸熟,類似粉捲的製作方法,但米糊更稀。米紙做成鍋子的圓形之後放在竹蓆上曬乾,一塊墊子上放六片。米紙上的印痕是乾燥時墊子上的竹編花紋。
DarkAsk
在種類繁多的米紙中,最薄的用於生春捲。先以濕布沾濕乾燥米紙使其變得柔軟,再將其他食材包成一個整齊的捲。

雖然米紙是製作新鮮春捲時必要的材料,但是近來卻不太用於製作炸春捲,因為它讓製作過程更困難和費時。米紙必須先沾濕,而且很容易破裂,因此漸漸被更具韌性的中式潤餅皮取代;後者由麵粉製成,無須沾濕。不過就算對廚師來說很麻煩,正宗的炸春捲仍然應該以米紙捲包。
DarkAsk
水蘸汁

所有冷米粉和春捲都需要一種重要調料使它們變得可口:水蘸汁(nước chấm)。純魚露用來在烹調過程中為大部分菜餚調味,也可作為餐桌上的調味品。越南北部的餐桌上會放一小碗純魚露,越南中部和南部則是水蘸汁。調味適當的水蘸汁可以將最不起眼的蔬菜變成美食,也能決定一碗冷米粉的優劣。

水蘸汁的混合成分是固定的:純魚露、水、糖、醋、萊姆汁、大蒜和新鮮辣椒——但是每個地區,或者說每個家庭調配的比例都略有不同。調出的水蘸汁甜酸兼具,微帶辣味,不太鹹。
DarkAsk
糯米酒

傳統上,大多數越南人並不常喝酒,但是糯米酒有一個不尋常的用法,值得本書一提。這個節日是為了慶祝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Tết Đoan Ngọ)。端午節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人們在這一天紀念所有越人的母親嫗姬。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在早餐吃含酒精的糯米。這種酒釀是將煮熟的糙米裝在有酵母的陶罐裡發酵,直到米粒變得飽滿浸在含酒精的甜漿裡。人們吃米粒,喝酒漿。南方的版本稱其為酒飯,發酵的米被做成米糰泡在酒漿中。
DarkAsk
食譜

在一九五○年代初期,首批以羅馬化越南文印刷的食譜之一出版了,書名就叫《好廚師》(Làm bếp giỏi)由受過法國教育的雲臺(Van Đài)女士撰寫。她是出身名門的詩人,一九三○年代末和四○年代的作家和活躍的反殖民地鬥士。她將書中食譜分為兩個主要部份,一是傳統越南菜,二是法國菜。兩者之間還有法國殖民地與越南當地菜混合而成的菜色。

根據這本食譜,一些改良的法國菜在當時已經被納入越南的家庭盛宴中,例如祖先的忌日。譬如有一份菜單建議以紅燒雞配法國蘑菇;另一份建議法式蘆筍蟹肉湯。烤雞似乎是這些場合最受歡迎的菜。有些特別菜單包括所有三種構成現代越南美食的菜式:中國菜、越南菜和法國菜。
DarkAsk
《好廚師》一書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作者清楚列出了每道菜的食材分量和烹調步驟。她甚至還列出食材在越南各地區不同名稱的對照表,幫助廚師在當地市場找到合適的材料。這份詞彙對照的原因是越南三個地區在法屬世紀中不同的政治狀態,改變了大部分越南詞彙,使外地人無法了解某些地區的食材名稱。例如,許多食材在交趾支那的名字是越南化的法文,令北部人難以理解。同時,在受中國人影響最大的越南北部地區,許多香草和香料名稱仍然是越南化的中國名字,對湄公河三角洲的人們來說很陌生,這地區的人直到十七世紀都還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包括柬埔寨、印度教和伊斯蘭世界。來自中部地區的食品名稱又是一類外來廚師必須仔細斟酌。
DarkAsk
(完)
DarkAsk
書籍:
越南美食史:米飯與長棍麵包

越南河粉(Phở)可說是在北美除了中餐廳與日本料理外,最容易找到的亞洲食物,走進店裡直接點「No.1 Large」,椅子還沒坐熱就能準備大塊朵頤,從面前的大盆中夾起豆芽菜與九層塔,拌進清澈的湯中,這就是北美風格的越南河粉。
越南河粉在美國:從擄獲美國大眾胃口到獲得「食品界奧斯卡」榮譽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本書深入淺出地,依照時序介紹了越南食文化的形成,在亞洲中,也沒有其他國家具有如此融合的西方色彩,史前時代與其他區域大致類似,除了吃軟體動物、綠米,以及採用竹子做為炊具外,大致相同,而後接受了來自中國的米粉,但依然沒有全盤照抄,而是融合成一個微妙的形態。

而對現今留下最大影響的則是法屬時期,帶來了乳製品、咖啡與長棍麵包。
DarkAsk
由於史料有限,或是難以考據,因此有些部分作者以委婉的說法表示「可能」「推測是」來說明,但無失其為一本系統性介紹越南食文化歷史的可參考書籍。

書末還附上了時間表、參考資料一覽、圖像出處,以及字彙頁次索引,對研究者來說相當的方便。
DarkAsk
稍微解釋一下「No.1 Large」。雖然不是每一間Pho的菜單都是如此,不過由於越南河粉上面的配料有複雜的排列組合,包括但不限於生牛肉、熟牛肉、牛肉丸、牛肚、牛腩等等,為了避免混亂,許多店家的菜單,會列出一張包括所有排列組合的清單,並依序標上號碼,顧客直接報號碼點餐,而不需要重新複誦一次自己到底要哪些配料,也比較不容易搞錯。

記憶中,我在北美常去的那間Pho,菜單上的編號應該密密麻麻地有到四、五十以上。

習慣上,在菜單上的「No.1」通常是當店招牌或是大全配,「Large」則是大碗。

光顧北美的越南河粉,如果不知道點什麼,那就點「No.1 Large」吧!

https://images.plurk.com/7HxD6awOaptffVGqltR9I7.jp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