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養兒防老,是華人將人工具化的最初模型,它決定了其後一切人際關係的模式。一個人還沒出生以前已被另一人計算為一種「保險政策」,那麼她個人的開展空間會大打折扣,該人的理性被朝著低發達的方向培養。

唯有個人完全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才會做出理性規劃,決定哪些有利發展與成長的優先事項,制訂成長策略。
= . =
——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P. 140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孫隆基自白,「的確,讀者會感到本書的行文是熾熱的,但不是熾熱的愛國主義,而是對自身文化的一種接近白熱化的反感。這種反感是如此的強烈,以至由它啟發的文化批判遠遠超出一般的國民性批判。本書的特點,正在於它不是泛泛地羅列幾項或十來項國民的『劣根性』然後提出老生常談的補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萬剮式的切割。這個濃烈的感覺,是只有身處其中而又全力地掙脫出來才有的感覺。」
= . =
-
= . =
https://images.plurk.com/3dV72090IscL4movoOVMnT.jpg https://images.plurk.com/5Id3mDggCNy0aghGtHb9JW.jpg

https://images.plurk.com/XAeLawVlU6IJPSu0rkApY.jpg

父權體制下無權繼承生不由己的妻母,不過就是獄卒。
= . =
EM ♀

// 如果我有小孩,我也不會想讓她去學 “防身術”。防身術這個說法就非常 passive,是假定她以受害者的身份遇險,逼不得已才要出手自衛。跟 “女人單身也可以很好” 是同樣的姿態語氣。去學格鬥是因為這是很有用的技能,能學會控制肌肉,增強身體協調性。對戰贏了就享受勝利的快樂,輸了就學習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她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為更健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女性,一旦身陷衝突有更高的機率化險為夷,只是一個附帶的作用,不是目的。孩子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渡劫的。 //

EM ♀ on Twitter
= . =
BearHead♨️♨️♨️

// 白幼瘦是一種氣質,已經算是某種共識了,可絕大多數情況下,被關注較多的還是身型和打扮,然而聲線和說話方式其實也是營造形象的關鍵一環。全方位戀童的大環境當然不可能漏掉這方面的 “改造”。

強調下,聲線和身型一樣是存在基因基礎的,就像成年後很難再長高大,聲線也難以改變。見過女權區存在針對小個子的攻擊,以及小個子們對自己體型的自卑,沒必要也很過分,搞女權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和女女間的差異,那自稱愛女聽起來也很諷刺。因此,就像小個子本身不是問題,天生聲線甜美稚嫩也不是問題。
= . =
問題出在後天的營造,和靠節食和美 “役” 來把自己的外形打造成飛機杯同理,那種特地用軟萌、幼態的聲線,虛情假意地 “嘻、嘻、人家~才没有呢~” “那…你~喜歡~…” “好、呀~” …… 這就是我聽不得中配的原因😃,一聽就想殺人,成年人也要特地用這種三歲小孩的聲音來講話,觀眾都戀童癖啊。
= . =
在我看來,說這種聲線+說話語調好聽就和說白幼瘦體型+打扮的人好看一樣,問題有三,1)對好看好聽這種曖昧的形容有統一定義,2)把幼態定義成好的、常態的,3)把自己觀點用形容對方的方式表達出來,涉及將對方客體化,據場合,行為上有些越界甚至冒犯(大環境的問題,另講)

作為成年女性,遇到天生個頭小、聲線還細嫩的年輕女孩,我是會擔憂的:她們有相對易被襲擊的天生條件。
該怎麼辦?建議:首先,就不要去評判,其次,如果對方表達了對生理條件的自卑,鼓勵她(be respectful plz),若有能力和意願去幫助的話,傳授些提升氣質的經驗,或者做些什麼讓她模仿—— 算是教自保。 //

BearHead♨️♨️♨️ on Twitter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