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季_kezing
[讀書噗 | 摺紙動物園]
https://images.plurk.com/3yvw48NFtVgaQ7WrnWTiiz.png
這次馬拉松看的書
揩季_kezing
好像很有名&很多人看過所以我現在戒慎恐懼(?)

我覺得他在我看的小說裡算是滿特別的存在,應該說作者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倒不是說作者把民族議題帶入科幻/奇幻題材很特別,我覺得這本很特別的是它明明是本小說

但我覺得作者不是很在意情節
揩季_kezing
我覺得每個開始寫小說的人可能心裡都有個想講的故事,可能會有喜歡的角色特徵(想把他們的故事說出來),會編排很多自己看了喜歡或者有感的橋段之類的

但這個作者完全不是這個方向欸,他的故事對我來說比較像是短文的延伸,概念跟結構強過人物跟情節很多,我覺得滿特別的
揩季_kezing
而且跟一般重情節的小說不同,他在敘事上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這是我在一般小說裡面比較少看到的(也可能是我看得不夠多就是了,畢竟我其實沒有很喜歡看小說)

例如在《所有滋味》這篇,作者就用了滿多蒙太奇的手法去拼湊不同的時空與畫面......雖然拼湊到我第一頁重看了好幾次才看懂他到底在寫什麼(

對啦,實驗性相對來說就是會有一點點門檻,也不一定第一次就可以用的很好。我自己覺得中段用視覺的方式去區分時空有一點點取巧(就是用很高的行距跟特定段落設粗體區分兩個時空),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切換時空的做法應該是可以用敘述直接描述出來的雖然作者開篇寫的東西我看不懂
揩季_kezing
不過其實我自己是非常喜歡這種挑戰既有架構的創作手法的,最後一篇《歷史的終結者》是仿紀錄片的模式去寫的短篇小說,我還沒有看過這樣寫作的小說所以覺得滿新鮮的而且這個手法完美迴避掉作者不喜歡寫情節造成的問題

我可能就滿喜歡這種帶點實驗性的作品吧,喜歡到.....雖然裡面有滿多我想吐槽的地方,但整本看完我其實是滿享受這整個閱讀的過程的
揩季_kezing
我覺得這個作者的強項是在世界觀的設定(還有感覺得出來他對很多議題有自己想講的話,就是概念先行的感覺),如果這個設定寫得好的話劇情就會很好看,像是廣受好評的《形變》那篇就是,還有我也很喜歡他開篇的《書的形狀》,老實說我覺得這篇不太像小說,它真的比較像短文......但我一個沒怎麼看小說的人又怎麼能定義小說呢

另外,我也覺得這個作者寫那個長度的小說是我看起來最舒服的,再拉長他不會寫角色的問題就會被放大,例如《所有滋味》......我真的覺得這篇看得我超困惑
揩季_kezing
人物曲線很奇怪......通常小說都會安排一兩個情節衝突讓人物成長或改變,但在這篇裡面人物遇到的衝突都沒有被解決,又或者說是用了一種很取巧的方式解決(我本來想說偷懶,但想想作者大概也不在意所以比較可能是就輕輕帶過了吧)

例如中間有一個美國人J本來對中國人有好感,結果看到他們吃狗的瞬間很震驚,並把自己的女兒帶離中國人。一般來說這邊應該會有一個溝通或者自我思辨的過程吧,結果下一次再帶到這個議題的時候他就已經「喔那個聞起來滿香的我也想吃吃看」,不是欸我知道最後可能會是和解的結局但中間感覺好像少了很多東西啊

還有他太太,理論上是層層遞進的門檻中比較難過的一個,前面還鋪陳了一大段她有多討厭中國人的橋段,結果一到中國新年她吃了水餃就突然跟大家和樂融融了,到底為什麼(難道那是什麼魔法水餃)
揩季_kezing
其實作者前面有鋪陳了一些大部分的居民愈來愈能接受這些移民者的片段,所以是有感覺到整個環境慢慢變好,所以太太可能也是受到鄰居或丈夫的影響什麼的所以也開始能接受中國人吧

我不知道,因為作者都沒寫,反正她就突然接受了
揩季_kezing
我有的時候看到覺得到底是我對戲劇上的寫實主義太過追求還是怎樣,當然可能在日常裡可能發生這種事,只是以情節來說我覺得人物改變不夠有邏輯性,你看到所有的要素都有了,但是整個編排就是滿粗暴的去推動人物曲線,我知道那個人物最後會到達那裡,但是我常常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到的,反正最後他們就到那了

其實這個問題也發生在雙方交流上,我覺得作者可能想呈現中美兩邊文化融合的感覺,但是通篇看下來就是中國人一直對美國人輸出文化,美國文化的影響都發生在讀者看不到的地方,例如中國人L喜歡喝威士忌、例如中國人Y叫小女孩教他做美國菜,都發生在很敘事性或者鏡頭外的段落(沒有呈現出來的劇情就跟跟朋友出去吃飯最後說我們下次再約,沒有約就是沒有下次啊),我自己覺得比例不是很平均

但作者大概不是很在意這些東西所以都放掉了
揩季_kezing
作為一個喜歡看情節的人來說,其實我覺得作者筆下的人物都滿扁平的(這也跟作者不太處理衝突戲有關),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一樣扁平,雖然我大致上都記得故事,但角色在我心中一直是模模糊糊的形狀,好像都是為了推動故事才存在的元素,重點是在他們身處的「環境」還有他們是哪國人(帶著哪種文化)

這個情況可能在《形變》那一篇比較還好一點,因為那篇的設定是綁定人物成長的,所以跟其他篇相比比較有真的在寫角色的感覺
揩季_kezing
然後就要來講主觀的部分了

其實作者的一些價值觀我不是很認同(只是在他這麼炫技的前提下這件事我比較沒有那麼在意)
揩季_kezing
例如跟書名同名的那篇,我看到最後真的覺得收的滿.....不喜歡的

雖然作者有他想傳達的東西(不把媽媽當媽媽看,單純當成一個華裔移民來看我可以理解那種痛苦),但這種親子問題我自己認為不是這樣解決的,每個人的痛苦都是不能比較的,不是你斷了兩支手、我只斷一隻手,所以我就要放棄感受自己的痛苦去全然接受你的痛苦,我覺得這種溝通方式很奇怪
揩季_kezing
我自己覺得滿情勒的

也許日常中可能會發生這種事,但我覺得在小說裡可以處理得更精緻一點啦(我真的很常看完一篇就覺得是不是我太糾結故事的結構,我是不是被商業作品制約了(?)),又或者這也是好幾年前的作品了,可能那個時候的觀念沒有那麼進步,我不知道
揩季_kezing
另外就是《所有滋味》那篇......這篇我真的有超多很想吐槽的地方(不管是結構上還是主觀上),我覺得這篇作者對東方文化的理解很美國這件事超級明顯的

我對歷史不熟,但我自己覺得用關公的故事去呼應移民的故事有點奇怪(不然就是故事比重的問題,我覺得後面有一大段其實離題了,如果只有前面還好,但可能作者想跟美國人介紹關公吧),還有我覺得「踏上中國土地的人都會變成中國人」跟「踏上美國土地的人都會變成美國人(所以不要互相歧視)」,這兩件事不能類比......但可能作者腦子裡的中國、美國、台灣、日本跟我腦子裡的都有點不一樣吧

我看到滿多人的感想是作者寫的東方文化很片面,我自己對文化的理解沒有那麼深所以感覺到的違和感沒有那麼大,是這篇有好幾段的台詞我看不懂(要看好幾次)才發現原來真的有這件事,就有種「你怎麼會這樣想」的感覺
揩季_kezing
雖然我主要都是先感覺到敘事上(情節安排)有點奇怪才發覺這些背後可能造成的原因的,不過連我這麼小白的人都感覺到有點奇怪,所以我大概能理解那些不滿的人在不滿什麼

不過作者終歸是美國人(雖然是華裔),他對東方的想像其實是美國視角好像也是能理解的,我對這件事也沒什麼意見(就算我覺得上面那些東西很怪,我也不覺得作者不該這樣寫),因為我自己覺得作者有自己做自己的功課,如果那就是他的結論,那也沒什麼不對,因為這件事在他的邏輯裡成立的話,其實剩下的就是主觀上能不能接受的問題了(我不認為架空劇本裡什麼事都要描寫正確或必須尊崇歷史脈絡,參考我最下面貼的那個podcast)
揩季_kezing
關於台灣的《跨海隧道》那篇我自己就還滿喜歡的,也許也是因為這篇的結構相對完整一點吧,懸念也留的很好((我自己覺得《情緒控制器》那篇的懸念就留的很奇怪

《測字》到最後有點離題了......雖然我覺得作者在後面放了很重的刑求場景所以讓我一度忘記這件事,只是覺得看完好像哪裡怪怪的,開篇的主題跟最後的結論好像不一樣,中間的奇幻元素也不知道是寫來幹嘛的,好像只有概念上有呼應而已(但只有呼應開頭),結尾整個不知去向(還有我其實不是很想看白色恐怖的故事,現在不是這個心情←)
揩季_kezing
還有概念先行的作品有的時候會讓人物變成作者的大聲公,像《所有滋味》有一段情節裡兩個角色根本沒有在對話,但是他們還可以一直講下去(自己的段落是有邏輯的,只是連不上對方的台詞),我就覺得那些台詞太功能性了......對推情節也沒什麼用,只能感受到作者一直在輸出東西(我覺得要看到整段對話比較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感覺整段貼上來又不妥)

所以我才說《歷史的終結者》那篇用紀錄片訪談的形式很巧妙的避開了不重情節的問題,反正就是瘋狂輸出就對了,很多細微的情節(人物曲線、對白連貫性)不處理也沒關係,因為訪談類型的紀錄片本來就很容易直接帶到結論去
揩季_kezing
不過,雖然我跟作者的觀念可能不一樣,但其實我不會排斥作者輸出他的東西欸(就算我不認同),我可能真的比較在意結構問題

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這本是短篇小說集,所以我可能還沒感覺怪到想生氣故事就結束了,然後每一篇的調性(如果設定不同的話)又差很多,好像就很容易忘記上一段的不愉快(?),另外有幾篇也寫得滿好的

(其實我看到中段的感想是感覺每篇故事上下限差好多)
揩季_kezing
有的時候看到不爽真的是不斷累積起來最後爆發出來的東西,而且我覺得這個作者雖然喜歡輸出想法但文字沒有那麼具有攻擊性,所以我還可以接受啦
揩季_kezing
大概是這樣,是滿有趣的小說

不會說是人生必讀但看一下會覺得滿有趣的
揩季_kezing
我是覺得作者很會寫背景設定,所以他設定的科幻場景是真的滿有趣的,只有寫設定的那幾篇短文(我真的不覺得那個是小說)很好看
揩季_kezing
另外很多篇是輕奇幻的設定,很像生活中出現的小魔法的感覺

但是講到這個我就很不爽《測字》那篇寫到最後奇幻元素就不見了感覺作者也不是很在意這件事,所以我才說他是個很專注輸出想法的作者
揩季_kezing
感覺身為華裔美國人的他在文化上是有滿多想講的東西,也覺得他自己做了很多功課,我覺得能在這種作品裡看到台灣也是滿新奇的

但有些解釋跟想法,可能大家自己看比較有感,有一些東西我自己是覺得有點微妙
揩季_kezing
不過在這個時代沒有不好的曝光啦,我是這樣想的
揩季_kezing
--------
說到劇本要不要自然啊,我又要來再推一次這個podcast

因為最近剛推毛君聽這集,突然覺得滿應景的好像可以推一下www

‎在 Apple Podcasts 上的《兩個戲劇顧問》:S4SP1|不聊劇,這集聊:「戲,不是自然才好...
揩季_kezing
但我自己是喜歡帶有一點實驗性的作品,所以其實我滿能接受自然主義的作品(研究所的時候也看了滿多的)
揩季_kezing
我覺得我看這本看完有點疑惑的地方是我覺得他在文化與概念上好像想要用寫實主義去處理(這裡的寫實指的是作者自己的邏輯),但情節一直很自然主義

所以我才會說我感覺作者相對不是很想處理情節
solascaillte
你好路人我又來了

我覺得這本,或說這個作者想輸出中心思想常常有預設的標準答案,他認為兩種價值觀衝突下,他想選擇的那一方比較好(或者說比較善良)

如果他選的立場跟我相反,就覺得有點痛苦

因為作者講話實在太大聲了……

尤其有幾個非常大聲的中心思想,我實在吃不下,例如最終總會讓子女理解或因為來不及而懊悔的父母。

我個人是不吃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說法,那種最後總是輕輕放下的親子衝突令我感到不適。

還有寫科幻小說但很多作品都展現對科技的不信任(且把科技放在人性對立面)我也……

但這個作者在故事設定上頗有其過人之處,只是在挑戰不同體裁的時候,敘事的節奏偶而會凌亂,導致故事讀起來有時候不太連貫

如果喜歡這個類型的作品,我覺得姜峯楠也滿值得一看的
揩季_kezing
solascaillte : 你好~~ 歡迎來留言

這些短篇小說也是好幾年前寫的,我自己也不確定這個作者現在寫的東西是不是還是這樣。從後記看到他說他轉戰寫長篇小說了,希望他有改善人物曲線很奇怪還有不重情節的問題,我自己覺得小說重要的還是情節,如果不好好著墨在這塊的話開頭就直接定生死了(就像你說的一樣,只要立場相反讀者就會很難看下去)

我自己是覺得這樣有點可惜,但這本的練習感很重(感覺得出來作者好像才剛開始寫東西),所以又覺得好像能接受
揩季_kezing
下面講的東西很主觀也包含臆測,是我猜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一些想法

我自己覺得有中心思想跟預設答案對創作者是有幫助的(至少不會離題而且會有產能,我覺得能持續寫下去對於創作者來說滿重要的),加上架空故事迷人的地方就是可以把黑的寫成白的,只要情節安排好、角色夠吸引人的話,讀者大概連殺人犯、私刑正義、戀童癖、師生戀之類的都可以共感(雖然我自己通常跨不過去)

但這個作者在作品裡沒有花很多心力在經營角色跟反對聲音,像是在《歷史的終結者》的後記裡作者有提到他有去蒐集一些反對的聲音放進作品裡......但對我來說作者就真的只是把他放進去而已,他並沒有把資料轉化成資訊。再加上他不太處理角色之間的衝突(讓每個角色都很扁平),或許正是因為少了這些元素去遮蓋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的聲音才會變得這麼明顯吧
揩季_kezing
試著去猜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創作

我在想作者本人對於他想講的那些議題是很有感的(移民、種族歧視、想要替自己尋文化的根所以想放東方元素等等的),但可能這些感覺在作者的心裡太強烈了,強烈到他自己沒有辦法去留意到他筆下的角色沒有跟著他的情緒強度成長(反而像是被作者推著走,就變成我上面說的角色曲線常常跳過自我思辨就直奔結論)

可能在他寫作的當下那些情緒已經強烈到他以為他已經寫了,但其實沒有。我猜他處理反對聲音的時候也是這樣,因為他的立場太強了,所以對他來說可能光是把這些反對聲音放進去,他就覺得他已經處理了反對的角度,但其實沒有
揩季_kezing
科幻小說家X未來學家 劉宇昆與眾不同的創作之路【專訪下篇】 | 文化 | 中央社 CNA
看了幾篇訪談之後也覺得作者是個對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的人,我自己覺得以創作者來說有自信其實是好事,有自信才會一直有產出

不過自信可能也會出現一點問題,例如下面這段:
對我來說,既然我是美國人,無論我創造出哪種文化作品,都是美國的文化,就這樣。如果柏拉圖的思想可以被認為是美國哲學的一部分,那麼墨子的思想也可以。假使凱撒的功績可以用來類比美國歷史,那麼劉邦和項羽的事蹟也行。如果有人反對,那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的。
揩季_kezing
我自己覺得作者好像弄混了創作意圖跟創作結構的問題,我自己覺得拿兩個文化互相類比這個創作意圖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拿什麼例子比較好是可以討論的

像是《所有滋味》那篇我覺得放關羽的故事進去有點奇怪的原因是我感覺作者好像想要找個中國的「官逼民反」的人物去呼應中國移民逃離不可理喻的公司的狀況,但是關羽對我來說不是代表官逼民反的最好人選

雖然我也會想如果是一個對關羽一無所知的人可能可以從作者安排的敘事上找到官逼民反的線索,所以就小說本身的邏輯是合理的,只是我很少看到那樣的詮釋(所以我其實一開始看不懂為什麼要講關羽的故事)。訟師那篇其實也是,好像把孫悟空換成其他的角色也沒有問題,我感覺不到非用這個角色不可的原因(其實換不換都沒差,只是覺得還不夠扣題而已)

還有那個踏上中國土地的人都會變中國人的想法.....我是真的不理解
揩季_kezing
如果把這些反對聲音都當成「不是我的問題」,也難怪會有讀者認為這個作者的詮釋很片面

但我又想說不定作者自己也在摸索到底什麼是東方文化(我感覺他好像自己也不熟),就先都放進去看看

雖然我也不覺得這樣嘗試有問題就是了,畢竟大家就是要不斷嘗試才會進步
揩季_kezing
(但以上都只是我自己的猜想而已,所以看看就好)

而且這些都是幾年前的作品了,作者現在是不是這樣我也不知道
solascaillte
我這次把他第二本小說也看完了,我覺得更嚴重了

他本人深信自己選的標準答案就算了,為了展現他的信仰值,第二本在完善世界觀上出了不少漏洞。雖然這樣說很奇怪,可是我覺得他對現實生活細節的想像力不太好。所以新穎世界觀要帶入與現世的衝突時,現實往往經不起推敲。

有點像是寫3020年的故事,但現實中與3020世界觀拉扯的還是2020的現實世界

可是光是2010和2020就已經差這麼多了,看到他理所當然地寫因為數位科技發展,人類實體物質文明衰退我只想吶喊:

沒有進步的物質文明、沒有能源產生電力、沒有記憶體合金,你說的數位永生根本不會發生啊!!

可能因為他太想傳教了,這種世界觀細節一直在崩潰。
揩季_kezing
solascaillte : wwwwww這大概就是自信帶來的雙面刃吧

有的時候覺得作者雖然滿會寫科幻設定的,但是在人文方面可能還是相對保守,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就一直受限於他相信的那些價值觀
solascaillte
另一篇的主角覺得大型人道救援團體無法照顧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弱勢,所以她用加密貨幣社群搭配AR技術希望激起一般人的同理心。

我:調度大型人道救援組織資源門檻很高,難道AR技術支配加密貨幣投票權持有者門檻很低嗎???

這篇為了帶出兩種不同路徑的選擇,人道救援組織和加密貨幣的主角是大學同學。

我就問,平安念完哈佛四年沒有負債,並且順利就業,工作之餘還可以請年假做試圖支配密貨幣同理圈的中國留學生……

這是哪門子的一般人啦???
揩季_kezing
變成吐槽會了wwwww

我自己在看摺紙動物園的時候也常常一直吐槽,但有一些又寫得很好看真的讓人很混亂wwww
solascaillte
作者本人是哈佛大學畢業的,他可能覺得他的同學大家都很普通,但問題就不是啊啊啊啊啊!!

加密貨幣或AR技術的技術和資金門檻都不算低欸。太過裡所當然地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一般人啊啊啊啊……

我之前也開了一棟大樓抱怨這件事(劇透有):

@solascaillte - 劉宇昆大樓 《摺紙動物園》 《隱娘》 覺得他的視角好殘酷 突然覺得妳一生...
solascaillte
我記得我看到一半氣到停下來吐槽完繼續看下一篇,還忍不住傳訊息給根本還沒看完的地衣一邊爆雷一邊吐槽

請不要無視廣義相對論捏!!!
solascaillte
他的理所當然真的很讓人生氣,但經營故事設定和文筆有過人之處,所以還是會邊看邊罵(

但世界觀細節無法自圓其說這件事情,我覺得他可能不太適合寫長篇。短篇作品只要有一兩個巨大亮點,讀者會結構和細節不合理的質疑還可以被壓過去,但長篇如果一直有合理性漏洞,就很影響閱讀體驗了……

因為短篇我可以接受男女主角快速在一起,但如果稍有篇幅……倒是寫寫戀愛過程欸
solascaillte
另外是關於他在人文思考方面相對保守的部分,我覺得可能是因為他本人非常現代主義吧……

那種非常相信真實性、相信自然就是美的現代主義美學,認為現代科技帶來便利性,卻讓某些古老的傳統變成遺失的美好。

我自己的閱讀觀感是這樣,覺得他無法從後現代的角度看待世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情,而且把擁有肉體和靈魂的人類生命放在整個價值金字塔的頂端

我記得我也有看到一半放下手機吐槽:人類真的沒這麼了不起啦

而且我自己是相信科技不只是形式和方法,他會從根本改變人類的思考和人與人的關係

但劉比較偏向科技只是用來改善生活的細漢,如果它產生我不想要的意外影響,我人類的尊嚴就受到冒犯

我:被改變就被改變啊,人類不是宇宙中心,真的不是

到底為什麼最後變吐槽大會
揩季_kezing
剛剛把你的感想看完了,可以理解你想吐槽的地方www

我看這本的時候也有感覺到這個作者的寫法比較適合寫短篇,看到他說他現在改寫長篇滿驚訝的(但可能某部分的讀者可以接受他那樣的寫法吧)
solascaillte
剛剛回去翻了一下(放置商管馬

人物曲線&衝突的部分,在第二本隱娘的作品裡有比較直接的對話跟爭論,但跟他心中假設不同的立場還是偏輕輕帶過,或是對方其實已經明示立場,主角也沒有聽進去,更別提因此改變想法。

不過我覺得他有喜歡的情節(還是說主題比較適合?)

我自己會覺得他很喜歡新舊對抗、強弱對抗,他通常站舊&弱的那一邊,拼命跟讀者說強大不一定好,新也不一定好,就算弱小的一方、陳舊的一方被擊潰,他還是會用其他方式展現弱小或陳舊的那一方帶著某個更雋永的價值,然後就很Jump因為他的中心思想是愛跟勇氣
solascaillte
可是從閱讀體驗來看,他安排的情節都在為他的中心思想服務,有時候會覺得主題揭露的方式太過粗暴,而且開門見山說出愛可以超越科技障礙

挑剔的讀者我:為什麼這個說出口的愛聽起來這麼廉價……

另外一個離題的感想是,我覺得創作者心裡想說的話可能經常都是比較簡短的概念,從中長出很多不同類型的劇情。劉給我的感覺也是這個路線,只是他情節推動角色的力氣>角色推動情節

我自己喜歡把小說分成劇情、感情和人設三個面向;小說家的表現手法分成故事、文筆、結構、價值觀四種

劉在我心中是劇情和故事技能點到頂,文筆分數很高,其他項目就很看人的類型……
揩季_kezing
聽起來很像是愛最大的結構,如果什麼都可以用愛解決的話,很多考驗都會變得很不像考驗,所以才會顯得廉價吧 ((這也是我覺得他在處理衝突的時候比較取巧的地方
solascaillte
讓我一秒出戲的對白
https://images.plurk.com/5F9aMddKb4GaLga3sKDAWg.png

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破壞了我猜到湯底時被跨介質的愛打動的心情

其實前面劇情已經暗示得很明顯了,但為什麼要說出來啊為什麼!!
solascaillte
愛最大變得很取巧在終結歷史的人也有點明顯,最後桐野明美回到過去與記憶重合的信,帶出她祖父當時在731部隊服役,後面帶到桐野明美的獨白。

我知道她說想講什麼,那種對受害者來說他罪大惡極,但對他的親人來說,他只是個平凡而慈愛的父親/祖父

這個人的兩面性,如果他不要那麼急著說出口,故事應該會有餘韻吧。後面那段不管在講桐野的祖父還是講真相只有在人不說真實故事時才會死去都直白到我覺得像在說教……

雖然這個文筆的說教還是吃得下去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