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劇情裡的強暴未遂橋段,我還沒拿定主意該怎麼看待其中的性別議題。就算我們不以當代道德標準去看待 35 年前的劇情,放回電影敘事的脈絡,我覺得在劇情上沒有起到彰顯或是催化的作用,反而更凸顯了感情線的薄弱。除非目的就是要去講「主角就是個被推上英雄之位的低俗罪過之人」,但這樣就跟電影廣義敘事可能的正向意義牴觸了。(後面繼續講)
② 電影裡對宗教與對神的引據,尤其著重在人類的戰爭與罪孽上的部分。想想也是挺有趣的,真的很難以想像現在除了耶誕賀歲片還會有誰拍出這麼濃厚宗教意味的劇本——比起神明,我們現在更常訴求的是世俗 (secular) 的普世價值、權利與道德標準。神不再支配現代人的意志。
通常在第一幕轉第二幕時我會看一下錶,這次
一方面是手錶沒電了,二方面是劇情流暢度真的很不錯,不會像《鈴芽之旅》有明確的 Act 1/2/3 感。就以開場字幕來說,那種 VCR 風格的轉場配樂充滿了 80 年代的音樂風格,但在《悲》中這種風格貫徹全片,《王》則是除了片頭片尾、通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
同樣是由角色的視角去刻劃時代,《悲》不斷切換同個家族內的角色,像是時代的紀錄片式街景速寫,難以觸動人與主角的共感;觀影體驗跟《王》還是有距離的。
大概很少有一部動畫的背景舞臺從語文、政體、建築、科技外觀都架空,至少外觀上幾乎沒有慣用的俗套。火車站、機場、建築物、市集充滿了我認為可以稱作是民俗龐克的特殊風格,像是科技龐克版反烏托邦的薩爾達或是 FF。
① 劇情裡的強暴未遂橋段,我還沒拿定主意該怎麼看待其中的性別議題。就算我們不以當代道德標準去看待 35 年前的劇情,放回電影敘事的脈絡,我覺得在劇情上沒有起到彰顯或是催化的作用,反而更凸顯了感情線的薄弱。除非目的就是要去講「主角就是個被推上英雄之位的低俗罪過之人」,但這樣就跟電影廣義敘事可能的正向意義牴觸了。(後面繼續講)
② 電影裡對宗教與對神的引據,尤其著重在人類的戰爭與罪孽上的部分。想想也是挺有趣的,真的很難以想像現在除了耶誕賀歲片還會有誰拍出這麼濃厚宗教意味的劇本——比起神明,我們現在更常訴求的是世俗 (secular) 的普世價值、權利與道德標準。神不再支配現代人的意志。
這裡就要帶到我覺得本片最大的弱點(也是往後庵野秀明在 EVA 最常被批評之處):模糊的運用宗教與哲學意象耍酷。
原本我比較期待這兩個路線會隨著男主跟女主的相遇而有激盪、男主找到自己的路線而成為本片對觀眾的重要敘事,但最後感覺沒有——男主在超脫一切俗世煩擾的太空向神祈禱,跟女主最後在下雪的街頭繼續發著傳單。
在火箭在太空巡迴的中間還有一大段(後續在 EVA 也常常會看到的)意識流,去體現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戰爭的歷史。乍看之下還會以為宗教路線全面勝利,本片的意旨在反戰。
帝國軍花錢如流水,再搭配乞丐跟平民飢餓的景象,連起來會讓整部片有種「科技的發展可以換算成多少孩童的營養午餐?」的失敗主義感,認真想起來會覺得被擺了一道。XD
=========
這部片就是 GAINAX 把自己噴幾億日幣的錢來做這部片做出來的過程的本身至少人家不會來搶看了一下噗浪上其他人的觀後感,我也覺得殺人戲、強暴戲沒有收尾或是後果 (consequence) 大幅削弱了劇情,沒辦法體現主角的道德觀(但希洛不是個被動主角!)女主角的動機跟人格更讓人費解,不腦補的話真的很薄弱。
搞不好是因為不能再繼續燒錢了只好趕快收尾因為我有拿到可以第二個禮拜再刷一次拿新的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