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羽:遺憾最生火😎👉😑
@ijei2 - 我雖然不太喜歡錫蘭 但是他的新影片真的說的滿好的XD
雖然是想講錫蘭影片本身的事,但這串走向太荒謬了
為什麼要執著人家名字的發音啊是有什麼問題
(正文,會導向影片內容但是需要鋪陳)
我以前說過,我去加拿大前本來對台灣沒什麼認同感的,但那是因為當時台灣的教育本身沒有在帶台灣認同感這件事(小時候讀的是中國典故,台灣典故有卻少;長大點的課程就是為了升學)
加拿大的教育有很多「認識國家、認識省份、認識這個城市」,不斷的用各種方式讓你知道「你就是我們的一部分」
講難聽點算是一種輕微洗腦吧,但這種東西本來就需要洗,不會無來由的出現。我是在加拿大被教會「產生歸屬感」這件事後,回台灣用一樣的方式看待這裡,才產生了歸屬感
我覺得台灣人沒有自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強烈的歸屬感,以此為源頭形成了錫蘭說的問題
千羽:遺憾最生火😎👉😑
「我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這個國家由很多跟我一樣的人組成的。我們有共同的生活經驗,有共同的歷史背景。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就算是非洲小部落,那些可以大大方方有自信的部落族人也是懷著這種想法,可是我接觸的台灣朋友不常見有這種意識的人
姊鷗@人生迷宮
因為他是有中國血統的人,
我覺得對(泛)中國人,去執著「台灣的OO是什麼,跟你不一樣。」這也是一種意圖凝聚台灣意識的方法

但可能是比較微妙的那種方法
千羽:遺憾最生火😎👉😑
當你有了歸屬感,有著強烈的「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地方」的想法,才會有動力想把這裡整理乾淨、改善得更好
跟搬家搬進新房子很像,意識到「嗯,這裡就是我的窩」,才會開始買裝飾、買功能性小物去讓住宅體驗更好
如果只覺得是個睡覺吃東西的地方,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市容和交通問題有部分原因和這種歸屬感的存在與否有關
(當然還是需要政策推動。不過兩頭都是可以進行的方向,政策是從集體推往個人,歸屬感是從個人推向集體)

近年來歸屬感這件事跟我小時候比起來提升了許多,我相信因此在各方面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台灣美學在緩慢覆蓋中華民國美學中,比如有人想設計好看的課本,比如一些好看的新建築
千羽:遺憾最生火😎👉😑
其實市容跟交通亂象有牽扯
先不談美學,光是市容的功能性就沒有很好
我在天龍國生活慣了,每次「出國」都會有點膽戰心驚,走在非人行道上就是會心裡覺得怕怕的
去年去台南玩,錫蘭提的國華街我倒是沒特別意識到(因為跟夜市文化很接近),但起起伏伏、充滿障礙物的騎樓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因為不好走,我只能走在馬路邊,然後心裡小怕
千羽:遺憾最生火😎👉😑
記得以前讀社會課本提到文化的三個層次:器物、制度、理念
左到右是最容易改變~最不容易改變、改變速度最快~改變速度最慢
比起制定法律,可以先把器物層面(也就是市容的功能性)弄好會好很多吧
總不能硬體很糟卻硬要安裝先進的軟體,電腦會跑不動啊
千羽:遺憾最生火😎👉😑
大溫哥華地區有個缺點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就是蓋住宅前去考慮交通流量和社區規劃(學校容納量、是否有醫院、車位、商業區等)
大溫就是為了考量這些條件、審核的手腳又慢,導致房子蓋很慢還容易卡東卡西(我是覺得有時候真的太龜毛,這點多倫多那邊好像比較好一些)
台灣應該有相關的法律吧,但有沒有落實我就看不出來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最後是媒體,唉
我曾經坐在太陽花學運觀眾席搖滾區
原初不算是主動參加,是身處每次上學就要猜拒馬拉到哪裡、公車司機會在哪裡停車、要怎樣才能順利進學校、老師會不會進不來導致沒有數學課(?)、凱道安靜到可以聽見228公園鳥叫聲和上體育課(?!)的搖滾區

在那之前,我是很愛看新聞也很相信新聞的人,把新聞當作知識來源
可是散步到立院再回來晚自習幾次,再比對每天電視上播的內容,我真的很難繼續相信下去了
後來由於升學的關係沒那麼常接觸新聞媒體,等到我再回來看時,一切已經綜藝化了
我真的很不喜歡看新聞會產生情緒起伏的感覺,那種很明顯在操縱我的喜怒哀樂的感覺,明明新聞該是個看事實和思辨的地方啊(後來就只看公視了,但公視也有它的小問題)
James じゅうはち
沒有自信,最後衍伸出失敗主義和精神勝利法
基本上只要對各種缺點套上「國情不同」就不用改善了
千羽:遺憾最生火😎👉😑
媒體識讀的部分
忘記是哪裡看到的,說台灣是全世界資訊戰最集中的地方
其實不能完全怪大家容易被帶風向,畢竟這邊就是戰場啊,打仗的地方普通人都是身不由己的
但台灣到底有沒有因應的方案呢?義務教育現在有納入並重視媒體識讀了嗎?我知道有志工團隊在做推廣,那政府有在想辦法推嗎?
要不然大家也就是相當於赤裸裸的走進戰場,跟那些有謀略的軍隊肉搏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