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6 AM
Mon, May 1, 2023 11:46 AM
86
21
[閱讀]《創作的基因》。
原書名:創作する遺伝子僕が愛したMEMEたち
作者:小島秀夫
前言 MEME 帶來的種種
第一章 我愛過的那些MEME
第二章 某天,在某處,喜歡上的事物
後記 從MEME 到連結之繩(Strand)
對談 什麼是連結?小島秀夫×星野源
Book
閱讀隨記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6 AM
讀書或看電影雖然是種模擬,但也是不容小覷的「體驗」。
當然,實際踏上旅程、直接感覺一塊土地的空氣一定會更好。聽人分享登山故事,絕對不如親自登山。不過,事必躬親總有限度,所以意義在於藉由書籍或電影來模擬、共享他人的體驗或感受。
我們既能藉此體驗無法造訪的過去、未來或遙遠的世界,也能變身為不同的民族或性別。閱讀雖然是自己一人從事的活動,但我們可以跟許多素昧平生的人共享書中世界展開的故事。
孤獨,卻擁有連結。
這種感受,從童年到現在,一直支撐著我。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7 AM
書籍也好、電影也好、音樂也罷,只要出自人創作之手,就不可能全都「中獎」。應該說,九成都會是「銘謝惠顧」。不過,剩下的一成當中,會有非常了不得的作品存在。我無時無刻不留心,希望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能持續創作出屬於那一成的作品。
也因此,我需要隨時處於鍛鍊自己感官的狀態,好抽中其他人創作的那一成中獎作品。話雖如此,我也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去書店,買下覺得有緣的書,然後閱讀。即使遇到銘謝惠顧的書也不必失望,那是中獎訓練的一部分,所以閱讀這些書並不算浪費時間,而是帶來下一個邂逅的重要時光。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7 AM
大概有人會說,這種程度的資訊,網路上也找得到,但並非如此。網路資訊是經過過濾的,而且大家只會看自己有興趣和喜歡的事物。在書店,不感興趣領域的資訊也會一併映入眼簾。書店裡存在網路沒有的脈絡。當然,對熟習網路的世代而言,網路應該也有網路獨特的脈絡,迸出屬於網路的邂逅,我並不打算予以否定,不過我自己還是想執著於書店與書。
我就是想造訪書店,可以用手碰觸裡面陳列的書,踱步穿梭於店內,親眼眺望放在平臺或書架上的書,拿在手裡、帶去結帳,請店員把收據夾進書裡,然後細細閱讀。
想從書店龐大驚人數量的書中,搜出那一成的「中獎」,前述那種每天的鍛鍊及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你無法在店頭靠輸入「新刊 小說中獎」這些關鍵字來搜尋,而且尋找的時間和線索也有限。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7 AM
孤獨也好、形單影隻也罷,都並不是特別的感覺,地球上某處,會有同樣擁有「孤獨」的人存在。我遇見了外部的「孤獨」,於是知道了跟內心孤獨和平相處的方式。我就此告別的,不是跟外界的爭鬥,而是名為孤獨的舒適感。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會追求某些事物,也有些事物是因為孤獨才會衍生出來。當孤獨的人集合起來,孤獨一詞就會消失,漫畫主角「孤獨」所擁有的辭典,任務就此終結。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7 AM
正如本書開頭也提過,我一面找人、技術、場地,也去拜訪主角諾曼.李杜斯(Norman Reedus),邀請他演出,並用大約兩個半月的時間製作出預告片。在E3的三週前,我搬進現在的辦公室。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靠自己走到了發表新作品這一步,講起來大家都覺得難以置信。
聽起來或許很矛盾,不過,我們就是因為沒有外包或進行專業分工,才有辦法達成如此進展。
在效率化之名下,製作上外包和分工專精化成了一般現象,不僅好萊塢大規模預算的電影如此,遊戲界也一樣。不過,我無法全面肯定這個方法論。
為何我無法全面肯定,背後的原因源自我那確實而堅定地存在的行事風格:要用自己的眼、腦、身體,去辨別事物的優劣、去抽那一成的「中獎」。這種行事作風儼然已成為我的血肉。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7 AM
要創造出暢銷和能讓大眾接受的作品,有一種方法論是基於過去的成功經驗,將暢銷的元素一個個鑲嵌進去,這是一種著眼於市場角度的作法,我並不否定。不過,我不想這樣做,這樣太乏味了。
如果未來的「今天」都跟現在的今天一模一樣的話,那麼根據過去的數據來按照市場觀點製作作品,或許是可行的。不過,明天一定會來臨,不可能適合直接套用過去的作法。昨天的經驗,只不過是選項之一,絕對不是昨天這樣,所以今天一定也如此。
但是,正因為有截至昨天的經驗,我們才有堅定的信心去創造新連結。正因如此,我會讀書、看電影、聽音樂、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也會去見見其他人。
所謂學習歷史、創造未來,不過就是這些行為的累積堆疊。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7 AM
人的MEME,單憑模仿過去的MEME,是無法創造未來的。只考量商業因素的話,模仿或許是安全且低風險的方式。
不過,我們不能沒有ME+ME的「+」,不能不去創造連結。我是這樣想的:人會喜歡上擁有自己欠缺的特質的人。戀愛也如此,能跟人成為朋友的根源也在此。作品也如此。基因相近的生物反覆交配就會失去多樣性,陷入進化的死胡同。同樣地,MEME若失去新的連結,也一定不會進步。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8 AM
持續從事創作的話,有時會被排山倒海的孤獨感吞噬,有時會受壓力或不安所苦。這時候拯救我們的,會是跟我們有相同意識的人之存在。文字工作者或導演、藝術家這些用創作展現自我的人當然屬於此類,連結ME和ME、試圖創造出MEME的人,他們的艱苦奮鬥,也會把我們從孤獨中拯救出來。而將艱苦奮鬥傳達給我們的,也是名為故事的MEME。
遙遠國度的某個人,創造出這樣了不起的作品,而且還大為暢銷。藉由觀看、閱讀這些作品,我就能覺得自己還可以努力,這些作品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8 AM
Mon, Apr 24, 2023 7:32 AM
讀後:
第一章是小島秀夫所列出的幾個漫畫、小說、電影等作品,以作品為題但並不主要介紹作品本身,而是自己對其的感悟,以及為此作品所影響的部分。要說的話,大概能理解成「是都吃了什麼東西才構成了小島秀夫這個人的腦袋」。每個作品大約是兩、三頁的篇幅。
第二章比較像是針對一個主題所寫的散文,內容也許也會提及某些作品或事物,但並非必然,多少有點像片段的自傳或自我剖析,例如說某段就是講述對《2001太空漫遊》的熱愛,或是關於自己與「隨身聽(Walkman)」的故事。
其中,由於本書集稿是於2011年始,其中多篇皆提及關於對2011年3月11日所發生東日本大震災的感受。
另外還有多次提及的「孤獨」。
小島秀夫所推薦構成自己基因的作品,就我自己的口味來看,確實每個都相當的棒。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38 AM
後記從標題可以看到與2016年初次公佈的遊戲《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相關,算是從這個遊戲去講小島秀夫的部分理念。
最後的對談就比較像是小島秀夫與星野源的商業互吹。
在與星野源的對談中,小島說:「
日本人似乎傾向於認為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除了那件事,其他什麼都不會了,其實怎麼可能。眼前的你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又創作音樂又演戲,寫起文章也厲害得不得了,讓人很火大就是了(笑)。
」
後來還把新垣結衣娶回家了耶這傢伙,可惡耶!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24, 2023 5:42 AM
Mon, Apr 24, 2023 6:06 AM
基本上這本書算是小島秀夫的傳道文宣,推薦了他自己所熱愛的作品,而那些東西確實真的都很不錯。本書內文篇幅短也不艱深,讀起來很輕鬆,不需要是《潛龍諜影》鐵粉才啃得下去,只要是身為創作者都多少能理解其推薦之處。
文中沒有很斬釘截鐵的說什麼是對或錯,而是陳述其所堅持的一些自我原則,也清楚的說明想法脈絡,或許不見得苟同,不過能大概瞭解一位遊戲設計師的想法,對創作的方向或許能有所幫助。
載入新的回覆
原書名:創作する遺伝子僕が愛したMEMEたち
作者:小島秀夫
前言 MEME 帶來的種種
第一章 我愛過的那些MEME
第二章 某天,在某處,喜歡上的事物
後記 從MEME 到連結之繩(Strand)
對談 什麼是連結?小島秀夫×星野源
Book 閱讀隨記
當然,實際踏上旅程、直接感覺一塊土地的空氣一定會更好。聽人分享登山故事,絕對不如親自登山。不過,事必躬親總有限度,所以意義在於藉由書籍或電影來模擬、共享他人的體驗或感受。
我們既能藉此體驗無法造訪的過去、未來或遙遠的世界,也能變身為不同的民族或性別。閱讀雖然是自己一人從事的活動,但我們可以跟許多素昧平生的人共享書中世界展開的故事。
孤獨,卻擁有連結。
這種感受,從童年到現在,一直支撐著我。
也因此,我需要隨時處於鍛鍊自己感官的狀態,好抽中其他人創作的那一成中獎作品。話雖如此,我也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去書店,買下覺得有緣的書,然後閱讀。即使遇到銘謝惠顧的書也不必失望,那是中獎訓練的一部分,所以閱讀這些書並不算浪費時間,而是帶來下一個邂逅的重要時光。
我就是想造訪書店,可以用手碰觸裡面陳列的書,踱步穿梭於店內,親眼眺望放在平臺或書架上的書,拿在手裡、帶去結帳,請店員把收據夾進書裡,然後細細閱讀。
想從書店龐大驚人數量的書中,搜出那一成的「中獎」,前述那種每天的鍛鍊及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你無法在店頭靠輸入「新刊 小說中獎」這些關鍵字來搜尋,而且尋找的時間和線索也有限。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會追求某些事物,也有些事物是因為孤獨才會衍生出來。當孤獨的人集合起來,孤獨一詞就會消失,漫畫主角「孤獨」所擁有的辭典,任務就此終結。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靠自己走到了發表新作品這一步,講起來大家都覺得難以置信。
聽起來或許很矛盾,不過,我們就是因為沒有外包或進行專業分工,才有辦法達成如此進展。
在效率化之名下,製作上外包和分工專精化成了一般現象,不僅好萊塢大規模預算的電影如此,遊戲界也一樣。不過,我無法全面肯定這個方法論。
為何我無法全面肯定,背後的原因源自我那確實而堅定地存在的行事風格:要用自己的眼、腦、身體,去辨別事物的優劣、去抽那一成的「中獎」。這種行事作風儼然已成為我的血肉。
如果未來的「今天」都跟現在的今天一模一樣的話,那麼根據過去的數據來按照市場觀點製作作品,或許是可行的。不過,明天一定會來臨,不可能適合直接套用過去的作法。昨天的經驗,只不過是選項之一,絕對不是昨天這樣,所以今天一定也如此。
但是,正因為有截至昨天的經驗,我們才有堅定的信心去創造新連結。正因如此,我會讀書、看電影、聽音樂、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也會去見見其他人。
所謂學習歷史、創造未來,不過就是這些行為的累積堆疊。
不過,我們不能沒有ME+ME的「+」,不能不去創造連結。我是這樣想的:人會喜歡上擁有自己欠缺的特質的人。戀愛也如此,能跟人成為朋友的根源也在此。作品也如此。基因相近的生物反覆交配就會失去多樣性,陷入進化的死胡同。同樣地,MEME若失去新的連結,也一定不會進步。
遙遠國度的某個人,創造出這樣了不起的作品,而且還大為暢銷。藉由觀看、閱讀這些作品,我就能覺得自己還可以努力,這些作品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第一章是小島秀夫所列出的幾個漫畫、小說、電影等作品,以作品為題但並不主要介紹作品本身,而是自己對其的感悟,以及為此作品所影響的部分。要說的話,大概能理解成「是都吃了什麼東西才構成了小島秀夫這個人的腦袋」。每個作品大約是兩、三頁的篇幅。
第二章比較像是針對一個主題所寫的散文,內容也許也會提及某些作品或事物,但並非必然,多少有點像片段的自傳或自我剖析,例如說某段就是講述對《2001太空漫遊》的熱愛,或是關於自己與「隨身聽(Walkman)」的故事。
其中,由於本書集稿是於2011年始,其中多篇皆提及關於對2011年3月11日所發生東日本大震災的感受。
另外還有多次提及的「孤獨」。
小島秀夫所推薦構成自己基因的作品,就我自己的口味來看,確實每個都相當的棒。
最後的對談就比較像是小島秀夫與星野源的商業互吹。
在與星野源的對談中,小島說:「日本人似乎傾向於認為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除了那件事,其他什麼都不會了,其實怎麼可能。眼前的你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又創作音樂又演戲,寫起文章也厲害得不得了,讓人很火大就是了(笑)。」
後來還把新垣結衣娶回家了耶這傢伙,可惡耶!
文中沒有很斬釘截鐵的說什麼是對或錯,而是陳述其所堅持的一些自我原則,也清楚的說明想法脈絡,或許不見得苟同,不過能大概瞭解一位遊戲設計師的想法,對創作的方向或許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