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小黛

前幾天在聽大盧講丙火運。
想通:
人作為容器也是有CPU存儲限制的,
其他借用/租用的存放空間,也不過是像外接硬碟一樣的東西(而且擁有的數量也有限)

人的狀態長久下來 = 自己所有的空間內的能量混合後平均狀態。
跟熱平衡、水晶能量會與人逐漸達成平衡一樣,這也是與他人/家人同住的風險吧。
Dian・小黛
-清身體
-清能量線/氣場
-清住家
-清雲端硬碟
-清電子郵件

實測下來,好像都多少對應到不同層面的自我清理
其實是清理什麼部分也還算好追,就看
1.資料的形成與誰的能量有所混合
2.資料被用於什麼用途aka佔的是哪個生命面向暫存空間
Dian・小黛
另外就是大盧講到的,人究竟可以擁有多少財富(物質積累)的原則性問題。

這個就算從《伊里亞德》代表的古希臘傳統,或者從基督宗教概念切入,概念都是一樣的:

1.人永遠會得到他活下去所須足夠的。
人對自己所須多少即足夠常有錯誤估計

2.當人作為神的豐盛的保管者/分發者時,
才會使多於他自身所須的豐盛流向他。

所以,
古代世界對有錢人的社會責任要求,
像是負責養祭祀的動物,出匹馬出頭牛,
差不多就是你幫大家維持一個公用伺服器/公用熱點,神幫你出伺服器租借維護費/熱點月費的概念 (咦
Dian・小黛
就、其實蠻有趣的,現在的自發行虛擬貨幣區塊鏈,也有點這種概念的試作

像出匹馬出頭牛,祭祀完後的肉食回饋社群成員,是一種古代社會正義的照顧/向心力經營,換到現代,其實就是虛擬貨幣空投的概念啊

不過當然,這樣生態就仍處在詰問「是人治更值得信任,還是制度規範更值得信任?」的階段。

畢竟社會責任原則性是理想,不是每個管眾人的錢的看守人都自認神僕是現實
Dian・小黛
再講一個聯想好了:
南印度的瑜伽士體系在討論「理想的人生階段」時,會提到:

30-50歲拼事業/建立家庭與財富
50歲起告別事業/家庭/積累的財富,進入自然,重新建造最簡易的住處以利修行

瑜伽士的修行所需的物質積累非常少,
這種生命路徑的安排,在早年完成祖先業力的需求之餘,或許也跟「若沒有脫離先前的積累,人類個體剩餘的儲存空間,就無法運轉修行所需的心力,進而開啟覺知」有關係(推論)

這種「儲存空間滿了」導致的遲滯,或許也是中年危機/部份中老年人無法再吸收新的概念/學習的一環。

事實上,會持續學習不見退休慵懶的中/老年人,大多也是因為手上的項目關乎其他人的生計,才想方設法去應對大環境的挑戰。這或許也是一種作為豐盛的保管者的職業道德吧w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