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08 AM
Sun, Apr 9, 2023 11:18 AM
17
2
書
《論自我與寫作》by 維吉尼亞•吳爾芙
比想像中的薄,睡前的一個多小時可以看完半本,但超好看。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16 AM
Sun, Apr 9, 2023 11:18 AM
〈現代小說〉
「任何方法都是對的,每個方法都是對的,如果我們是作家,表達我們想表達的,如果我們是讀者,把我們帶向小說家的意圖。」
「無論如何,眼前小說家所面對的問題,就像我們假設過去的小說家也遇到過的,就是去創造自由的方法,來寫下他所選擇的題材。他必須有勇氣去說他所感興趣的不再是『這個』,而是『那個』:單從『那個』他就得構築出他的作品。」
「它們讓我們看到的是藝術無止盡的可能性,並且提醒我們地平線是沒有界限的,無論是『方法』、或是實驗、甚至是最狂野的實驗,沒有什麼是被禁止的,只有虛假和造作才要受到禁止。『適合小說的題材』並不存在;所有事物都是適合小說的題材;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思想;所有大腦和精神的點點滴滴都可取材;沒有一個概念是錯的。」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20 AM
Sun, Apr 9, 2023 11:57 AM
這篇超好看,把愛德華時期的(男)作家都批評了一遍,還順手寫了一段短短的小說,作為「人物為小說之核心」的範例。超強。👍
〈小說中的人物〉
「我相信所有的小說都是在處理人物,小說的形式就是為了要去表現人物而演化的,它並不是要去宣傳什麼學說、唱什麼歌,或是慶祝大英帝國什麼榮光,它是如此笨拙累贅、沒有驚心動魄,如此豐富有彈性、充滿了活力。」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29 AM
Sun, Apr 9, 2023 11:32 AM
這篇也好看。雖然是在討論寫詩,但同時也並排了寫作小說。畢竟創作,很多通則與想法都能一體適用。
〈致年輕詩人的一封信〉
「但是你要如何走出來,走進其他人的世界?這才是你現在的問題,如果我可以大膽猜測的話──既然你了解自己了,你要在你所了解的自我和外在世界之間找到對的關係。」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31 AM
Sun, Apr 9, 2023 11:35 AM
這篇也超好看,幾乎是我提筆寫下這篇筆記的動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
「關於閱讀,一個人可以給另一個人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接受任何建議,根據你自己的直覺,用你自己的理性,然後得到自己的結論。」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35 AM
「書既然都有分類,如小說、傳記、詩,那麼我們就按照分類,看看每個分類有什麼作品值得看就拿來瞧瞧。然而少有人會問我們可以從書籍獲得什麼。最普遍的情況是,我們其實搞不清楚狀況、拿不定主意要看什麼書,講到小說就是真實,講到詩就是造作,講到傳記就是阿諛,講到歷史就是強化我們的成見。如果我們閱讀時能排除所有偏見,這就是個了不得的開始。不要指揮你的作家;試著變成他。成為他的同伴及共犯。如果你一開始退縮,有所保留並且批評,你就無法完全充分地獲得這本書的價值。但是如果你先儘可能地敞開心胸,那麼從一開始的句子的翻轉變化,那些幾乎無法察覺的細緻跡象和線索,就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人類經驗。讓你自己浸淫其中,熟悉箇中妙處,那麼你就會發現作者給了你,或嘗試著給你一些想像不到的東西。」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35 AM
Sun, Apr 9, 2023 11:36 AM
「或許最迅速了解小說家究竟在做些什麼的方法,並不是去閱讀,而是去寫作;以使用文字的危險和困難去進行你自己的實驗。然後,去回想你對某個事件所留下的最鮮明的印象──或許是你經過某個街角,聽見兩個人在談話。一棵樹在晃動;一盞電燈在閃爍;交談的語調或許滑稽、或許沈重;一個完整的視野,一整個概念,似乎就在那個當下具體呈現。
但是當你嘗試著以文字以重述時,你會發現這整個分裂成一千個互相衝突的印象。有些必須要淡去;有些得凸顯;在這過程之中,你或許會全然無法掌握這個情緒。然後從那些字跡模糊不清、揉成一團的稿紙轉向某些偉大小說家作品的開頭⋯⋯」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40 AM
「更難的是還要更進一步地說,『不只是這種書本身,還有這種價值本身;這裡它處理得不錯;這裡它失敗了;這寫得差;那這寫得好。』要能執行這樣的讀者職責需要如此的想像力、洞察力和學識,很難有一個人可以充分具足;即使是最有自信的人最多也只能找到這種力量的種子而已。那麼,何不把這樣的閱讀交給評論家、圖書館那些光鮮亮麗、位尊權重的權威,由他們來為我們決定書本的絕對價值?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呀!我們可以強調同情的價值,可以在閱讀時試著忘卻自己的身份--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41 AM
--但我們明白我們不可能完全地同情或是完全地沈浸自我;在我們心靈深處總是會有個惡魔低聲說著,『我討厭,我喜歡,』我們沒法讓它安靜。的確,正是我們有喜惡,我們和詩人、小說家的關係才會如此親密,以致於我們覺得另一個人的出現是無法忍受的。而且就算結果很可怕、我們的判斷完全錯誤,我們的品味、讓我們的神經感官為之震懾的感受,仍然是我們最主要的明燈;我們經由情感來學習;一旦壓抑了我們的個人癖好,也就使它變得乏味貧瘠。」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42 AM
「惟有當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誠實以對,因而產生了問題與提議,他們才能夠幫助我們。如果我們只是放任自己聽從他們的權威,像是羊隻一樣倒在灌木陰影下,他們也幫不上忙。除非他們的裁決和我們自己的想法有衝突,並且會壓垮我們時,我們才會了解其意義。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42 AM
Sun, Apr 9, 2023 11:43 AM
如果是這麼一回事,如果閱讀一本書要求的是最罕見的想像力、洞察力和判斷力,或許你的結論是,文學是非常複雜的藝術,就算讀了一輩子,我們恐怕也無法對評論做出什麼重要貢獻。我們就好好的當讀者好了;我們不要妄想自己也能像具有少見特質的評論家那樣享有那些光環。但是身為讀者,我們還是有自己的責任,甚至也有我們的重要性。我們提出的標準和評判仍然會滲透到空氣中,成為大氣層的一部分,作家工作時自然會吸入這樣的空氣。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43 AM
就算我們的想法不會見諸文字,仍然會形成某種影響力。而在評論暫時擱置時,這樣的影響力,如果好好地傳達,強而有力、誠懇獨到,或許就會很大的價值;當書本接受評論,就像是靶場上列隊的動物一樣,評論家只有一秒鐘讓槍裝上子彈、瞄準、發射,如果他誤把兔子當成老虎、老鷹當成穀倉裡養的家禽,或是完全失了準頭,把子彈浪費在某隻在遠處草地吃草的安靜牛隻,這都是可以原諒的。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44 AM
Sun, Apr 9, 2023 11:44 AM
如果在媒體隨意亂開火的槍戰之後,作者覺得有另一種評論,是因愛好閱讀而閱讀的人所提出的意見,緩慢而不專業地,憑藉著強烈的同情心,但也相當嚴格,那麼或許會改善他作品的品質?如果靠著我們的方法,書本變得更強大、更豐富、更多變化,那麼這的確是值得努力的目標。」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Sun, Apr 9, 2023 11:54 AM
Sun, Apr 9, 2023 12:03 PM
上面最後這一段,第一次讀到時宛如被重擊,再讀一次,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力道。
吳爾芙認同普通閱聽者如我等的作品回饋對於作者的重要性。雖然這段在討論小說,但就我的觀點,甚至能推及例如影劇、音樂作品的範疇。
我自己在書寫心得或者說「回饋」時,我重視兩件事:忠於自己的感受;以及,不讓(可能看見我的回饋的)作者,因為我的回饋感到氣餒而放棄創作,所以會盡最大努力溫和而委婉。
可作品,特別是那些面向商業/希冀面向商業的作品,必須得保留一個能讓閱聽觀眾自由發表評論的空間。閉門造車,或者「被迫」閉門造車以後,還能受到真正的市場檢驗並存活下來的創作者,我相信是真的很有天份,但同時也意即,是非常、非常少數了。
少言。台灣阿媽的前身台灣阿姨
@speechlessG
Mon, May 22, 2023 2:48 AM
Tue, Jun 27, 2023 12:47 AM
「寫信也讓他抒發了那些永遠在發展中的想法,如他所述,那些想法就好像是負子蟾(Surinam toads),總是不斷地生出小蟾蜍,「長得很快,讓母蟾蜍分身乏術」。在書信裡,想法不需要有結論。總是有人打斷,然後他就丟下筆,沈溺在比寫作更好的事情上──想法的「授精」(insemination)⋯⋯」
載入新的回覆
比想像中的薄,睡前的一個多小時可以看完半本,但超好看。
「任何方法都是對的,每個方法都是對的,如果我們是作家,表達我們想表達的,如果我們是讀者,把我們帶向小說家的意圖。」
「無論如何,眼前小說家所面對的問題,就像我們假設過去的小說家也遇到過的,就是去創造自由的方法,來寫下他所選擇的題材。他必須有勇氣去說他所感興趣的不再是『這個』,而是『那個』:單從『那個』他就得構築出他的作品。」
「它們讓我們看到的是藝術無止盡的可能性,並且提醒我們地平線是沒有界限的,無論是『方法』、或是實驗、甚至是最狂野的實驗,沒有什麼是被禁止的,只有虛假和造作才要受到禁止。『適合小說的題材』並不存在;所有事物都是適合小說的題材;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思想;所有大腦和精神的點點滴滴都可取材;沒有一個概念是錯的。」
〈小說中的人物〉
「我相信所有的小說都是在處理人物,小說的形式就是為了要去表現人物而演化的,它並不是要去宣傳什麼學說、唱什麼歌,或是慶祝大英帝國什麼榮光,它是如此笨拙累贅、沒有驚心動魄,如此豐富有彈性、充滿了活力。」
〈致年輕詩人的一封信〉
「但是你要如何走出來,走進其他人的世界?這才是你現在的問題,如果我可以大膽猜測的話──既然你了解自己了,你要在你所了解的自我和外在世界之間找到對的關係。」
〈如何閱讀一本書〉
「關於閱讀,一個人可以給另一個人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接受任何建議,根據你自己的直覺,用你自己的理性,然後得到自己的結論。」
但是當你嘗試著以文字以重述時,你會發現這整個分裂成一千個互相衝突的印象。有些必須要淡去;有些得凸顯;在這過程之中,你或許會全然無法掌握這個情緒。然後從那些字跡模糊不清、揉成一團的稿紙轉向某些偉大小說家作品的開頭⋯⋯」
吳爾芙認同普通閱聽者如我等的作品回饋對於作者的重要性。雖然這段在討論小說,但就我的觀點,甚至能推及例如影劇、音樂作品的範疇。
我自己在書寫心得或者說「回饋」時,我重視兩件事:忠於自己的感受;以及,不讓(可能看見我的回饋的)作者,因為我的回饋感到氣餒而放棄創作,所以會盡最大努力溫和而委婉。
可作品,特別是那些面向商業/希冀面向商業的作品,必須得保留一個能讓閱聽觀眾自由發表評論的空間。閉門造車,或者「被迫」閉門造車以後,還能受到真正的市場檢驗並存活下來的創作者,我相信是真的很有天份,但同時也意即,是非常、非常少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