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arthur
醫師先言簡意賅說明了病理組織切片結果、疾病分期以及後續可能接受的治療;但他略去預後,也就是平時大家最關心的一年、三年還是五年存活期,特意強調只有三分之一的胰臟癌病人,在疾病發現時還有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被我在護理站下前方攔下的 W 醫師,隨手取下櫃臺放置的《好心肝》雜誌,封面頭條正是罹患胰臟癌的前教育部長吳京,不久前去世。「給她看沒關係吧?裡面有圖片方便解說。」他謹慎地跟我確認後,走回媽媽床邊。「病理報告出來了,妳希望我告訴你哪些事情?」W 醫師單刀直入。「越明白越好。」媽媽不遑多讓,卻和我不約而同瞄了W 醫師揣在手上的雜誌一眼。
Peterarthur
媽媽唯一的問題不是還能活多久,而是何時能把腸造口拿下
媽媽始終維持著平和的神情,讓人無從猜測她如何理解這些訊息。末了,她提出唯一個問題:「我的小腸造口還要留多久?」連我都差一點兒忘了她身上還有這支「備而不用」的管子。

「這個星期已經全靠嘴巴進食,如果狀況穩定,東西吃下去不會脹,也不會吐,營養吸收也可以,出院兩星期後就可以拔掉。」

「那......要再開刀房拔管子嗎?」媽媽怯怯地問。
Peterarthur
《浪人醫生日記》、《罹癌母親給精神科醫師女兒的15堂課》等多本書籍。
本文節錄自《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
Peterarthur
「要相信自己所講的;另一方面講了十分,才可能達到兩分效果。」
Peterarthur
M還在歐洲開會,明天中午回國。希望老天保佑飛機不要延誤,下午門診若開天窗麻煩可大 醫院,將延誤到他岳母的病情。

我不敢再問L醫師癌症的可能,但有一種不用明言的默契,癌症的順位已往前調升。「……照機率還是膽結石的可能性最大」,強調醫學理性與科學的陳述,在我聽來猶如安慰的話語。

【浪人醫師碎碎唸】
打破「醫療資訊不對等」,保障病人知的權利,一直是醫療改革關注的焦點。然在診斷未明的階段,醫療資訊越充裕,病人與家屬似乎越焦慮,真是弔詭!
Peterarthur
抽血結果,「…..果然沒錯!」任何醫師確信自己從病人的症狀迷團中理出正確方向時,很難掩飾那種「Bingo」的成就感。但頗受病人推崇的學長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的極度自持,「哀矜勿喜」地跟我討論後續的檢查與治療,「今天才星期三,我要到下個星期才有門診,但越快能抽血補作檢查越好…...M在嗎?請他跟我接力完成吧!還有,人要是越來越黃,或是體力越來越差,隨時跟我聯繫,得緊急住院作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中譯為「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我拿筆抄下學長交代的抽血項目,好多項目醫學院畢業後就沒聽過,我得覆誦一次確認。
博客來-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內容連載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