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先前的港樂後,中國又以台灣音樂為題做了一季大內宣的音樂節目,雖然劇本寫得很搞笑(?),但裡頭濃厚的台灣綜藝節目元素,也讓人覺得挺有意思 回到標題,是因為這回其中一首懷舊選曲來自高凌風,不過音樂一奏下我就立刻:原曲不是ABBA合唱團的歌嗎?! 無論是香港或台灣,1980~2010年都有不少翻唱金曲,其樂曲來源涵蓋日本音樂(如CHAGE and ASKA、夏川里美等)、歐美流行樂等,以蔡依林2009年的《花蝴蝶》為例,裏頭翻唱或改編曲依舊不少,如《熱冬》、《大丈夫》等
至於跟生死或時間有關的議題,我不知這樣的回應是否會消極,但我對於人性總是一種better or worse的心態,很好的人與很壞的人總會同時存在,這狀似與時間無關,像是側面驗證愛因斯坦說的:「他比我稍早離開了這奇異的世界,而這不代表什麼。像我們這些信仰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差異僅止是一種堅固持久的幻覺。」
3/26~4/8
開下一則集中噗時,約莫是我準備開啟新生活的時候了。這幾週應該會密集地坐飛機,希望天清氣朗,沒有亂流
另整理了一小段河道公告,希望大家能撥冗閱讀,但願我們都能從中得到更適合的互動距離&方式——我是我,你也還是你。
返台一週感覺每天都過得很倉促,雖逼迫自己產出(感謝大家的回饋!),仍略感自己力不從心,不知是否該先將睡眠不足的精神耗弱補足,再去做其他事情。簡言之,重新安排人生的優先順序
一邊聽這位魁北克歌手,一邊思考這些事:
我們都是我自己。
登登登登 : 我已經在台灣囉,這回會待到4/9
縱光⭐寫作愛好者 : 謝謝縱光
在信賴與親狎之間,我永遠會選擇前者。雖說君子之交淡如水聽來涼薄,但人生在世,得到君子一諾不比朝朝暮暮容易,過近的距離也可能引起刺蝟效應,願我們都能得到我們最想要的那種溫暖、我們最想要的那種自由
初蝶 🦋 可摸摸勿餵食 : 感謝完讀,抱抱初蝶
是的,我是我,你是你,就很好。
先前推過雨瀬シオリ《ここは今から倫理です。》,今天看到宋尚緯的推書,再來推一次
閱讀這作品時,除了哲學思辨外,裡頭高柳的情況也與那時的我(約二十歲)具有共時性,至今儘管還有許多提問我尚未找到解答,但光是思考本身,就讓我具有力量
不輕易批判、安慰、評論,是我目前能辦到的、最大程度的尊重。
lol 我一開始有為作者濃厚的筆觸驚訝,不過後來就完全為那些處於黑白之間的故事線感到著迷了(不排除高柳跟我同質性太高,所以我幾乎沒有去思考他的定位XD)
我覺得是一種從你身上得到的意外收穫。
我雖然只是單方面追蹤,但我也沒有因此執著於我認識了你、你也非得要熟稔我的這種不可。
人啊… …
彼此如果能懂,
那麼即便距離相隔兩地也並不影響彼此理解對方。
彼此如不能懂,
即便再多言語解釋仍然會發生爭執、負面與傷痕。
願你能繼續安穩及舒適~河道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詮釋的空間,真的不用顧慮帶來煩擾;畢竟如有這種感覺,就只是因為並不適合、做再多退讓也會擁有其他面向的問題。
~大致上,我認同你所描述的觀點。
祝福譁語能在落腳之處尋覓出自我的真諦。
我認同【再多言語解釋仍會發生爭執、負面與傷害】的現實,同樣地,即便理解並接納現實的寒傖,也想要改變什麼、使世界變得更加適合所有人的,就是理想家吧,我覺得在有限的精力、壽命與能力做到那些(或試圖去做),非常迷人
會的,我會保護好自己的界線,在能力範疇內了解、關心、祝福那些自己在意的人,也是一種幸福的形式吧
昨晚見到 Tav的推介文 ,想著「是我喜歡的類科幻背景」,就在完結章要付費前一個小時,讀完了總共七章的故事。
裡頭對於人類情感的表達細膩晦澀,時而包裹在複製人&機器人議題之下,但一如那些我最愛不釋手的故事,裡頭討論的無非扣合著「什麼是人」、「我是人嗎」、「我是我嗎」幾個關鍵問題。
九號天鵝在故事中的意象極為動人,在結束前的首尾呼應讓人熱淚盈眶,每個角色的核心都對應了人類(或者人類認定自己是人的那些)的某些議題,而機器人安德在此作為映照,也凸顯了故事的層次與那些黑白之間的思考空間,我十分喜歡這個故事,目前前六章依舊無需付費閱讀,推薦給各位
修稿進度遙遙無期,發現統整串層數不夠(?),順勢整理了
2016年的夏天卡在了7月中,然而番外還有拼命增加的趨勢⋯⋯算了,遠道而來的朋友有話要說,那就讓他們說吧(那就寫吧)
前兩天和朋友討論故事導向與角色導向的寫作方式,我本以為《七月的訪客》已是後者的運作形式,但深入思考,除一些後記的對話小劇場,我多半用既有角色撰寫其他(想傳達的)核心的故事,本質上依舊偏向故事導向。
許多寫作形式缺乏明確的邊界,而劇情與角色同步推進的故事不在少數,我想這都是重新審視的機會點。
繼先前的港樂後,中國又以台灣音樂為題做了一季
大內宣的音樂節目,雖然劇本寫得很搞笑(?),但裡頭濃厚的台灣綜藝節目元素,也讓人覺得挺有意思回到標題,是因為這回其中一首懷舊選曲來自高凌風,不過音樂一奏下我就立刻:原曲不是ABBA合唱團的歌嗎?!
無論是香港或台灣,1980~2010年都有不少翻唱金曲,其樂曲來源涵蓋日本音樂(如CHAGE and ASKA、夏川里美等)、歐美流行樂等,以蔡依林2009年的《花蝴蝶》為例,裏頭翻唱或改編曲依舊不少,如《熱冬》、《大丈夫》等
1. 僅提醒🔔:無論再麻煩or緊急,請大家辦理證件一定要重新去拍證件照
by送件七個工作天後被告知照片要重新提供的me
然後因為毫無心理準備,喜獲一張我看了一眼立刻塞回信封封印的醜照2. 僅提醒🔔:email要好好看,people come people go,任何共事夥伴哪天都可能成為薛丁格的同事(?)
返台至今10天,居然有同事問我能不能幫忙處理公司宿舍的庶務
我:不好意思,我離職了喔
主管:這也太好笑
3. 僅提醒🔔:來銀行辦事要不早點來,要不要關門前再來
看前面沒抽號碼牌還拼命拉著行員問婚戀關係的阿姨的我:
行員還在火上加油:(對我)姐你坐一下喔!
在銀行辦完事後,去農會辦另一件事,櫃檯阿姨也是同樣的對話起手式:小姐你也快三十歲了怎麼沒想說回來台灣結婚比較穩定一點
我:
初蝶 🦋 可摸摸勿餵食 : 好像真的是這兩種極端狀況
從銀行裡頭沒人坐到全都是人的我:
雖然修著修著總會想「這是有完沒完」、「要不就放著別管了吧反正也沒人在意」,但偶爾會從中得到很棒的靈感,正好能為原本的段落注入新的靈魂
今天寫到(補述)最喜歡的橋段:
我真的很愛七海少小不修稿,長大被修理謝謝喜歡,我寫完最後那一句話時,忍不住開始構思一個「幸運與幸福無法同一論之」的故事
之前短文寫到泰利與她媽的對應花卉,分別是粉色與紅色的山茶花,是我在外公家的花圃散步時得到的靈感:粉色嬌嫩但充滿生命力,豔紅張揚照眼卻渾身透出一股傾頹之氣。
泰利:
她媽:
羅德尼的代表植物是槲寄生,特瑞莎是菖蒲/鳶尾,亞瑟是緞木。
真要說的話,我想伊利安應該是白楊,托利亞⋯⋯托利亞大概會是出現在青藏高原的某種草
盯著長長的清單,忽然不知從何下手,人生好難
喔我好像忘記寫《七月的訪客》的正文了痾啊我民國幾年才能修完文然後《失敗者》的註解多到被委託者委婉表明下次再這樣就要加價了,我實在痛扣坦承地告訴小語其實有些註解不用特別說讀者也會知道,可以靠上下文推測,一邊排一邊在翻手邊的書的時候才比較到,就算是外文翻譯,創作類型的文也不會下太多註解,體感上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感。所以我很糾結到底要排在章節後面,還是排在同一頁
我自己的稿子裡多半是放在章節後面,和我平時閱讀的電子書相當,但我認同創作型的書引用是不多,通常是商管書籍或半自傳型的文學著作比較多
說實話我也忘記寫註解的起心動念是什麼了,只知道回過神已經一堆,真是非常拍謝喔喔!小語跟我持ㄉ意見比較不同,我自己是覺得因為是小說,不是論文/文言文課本,所以預設「讀者應該不知道這個」是有點低估大家的閱讀能力(但當然引用歌詞之類給出處那個是正常,不在討論範圍內)
嗯……比較誇張的比喻可能是,不會在給大人文學讀物上標示注音?
我後來檢視過往寫作的東西,發現好像是從某一年開始才有了註解,不知道這幾年生命對我做了什麼(?)
可能是論文(??)我最近被下了APA的魔咒之前跟我媽透露過將作品印製成冊的計畫(因為幾本加起來不是一筆小錢,我平時沒這麼大的花費),今天稍微又提到這事,我媽忽然說:「欸,對齁,我前兩天做夢有件事忘記告訴你。」
她說她夢見我書的封面封底是古航海地圖的顏色,上頭滿是錯落的文字,像是文字雲一樣。
我:⋯⋯雖然我第一本要印的書封面不長那樣,但妳說的好像很適合我打算印的第二本書
這主意可以用在《日昇之歌》上,裏頭40+個註解來自1970~2010年代不等的歌曲,給設計者以這些字串逕行封面封底的設計,可能是個挑戰、但也滿有趣的,看到時會不會有其他契機
另開了一個噗紀錄旅行發生的事,但因為偶遇畢業後第一次遇到的大學同學,實在驚奇,update一下
起因是地勤人員檢查護照時,看著我的護照好一會兒,前兩天臺胞證照片才被退的我心理脆弱,自嘲說:「怎麼了,是太不像了嗎?
地勤:喔不是,是因為這個名字很像我一個同學⋯⋯
我:(看著她的名牌)喔,真的是欸,大學同學
我媽:人家讀的跟工作是同一條路欸
我:對喇,我就不務正業
後來因為排隊隊伍太長,我不好意思跟地勤同學尬聊、免得影響對方工作,不過見到真正將學習經驗與職業扣合的舊雨,覺得實在很酷w
旅途攢積了一些寫作的念頭,還沒能好好串在一起,不過逐漸看「清楚」了托利亞的念頭,大概只有一點點🤏
吃早餐時跟我媽閒聊時,想到一句很適合他的話:「我(這麼做)不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而是我們都是對的。生存之道,沒有對錯。」
啊,長大了呢,托利亞
跟團旅遊行程比較緊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拎著啤酒獨自到海邊放空的時機。
適逢前公司的主管返台休假,昨夜從峇里島返國後我順勢多留在台北一夜,今天就跟她吃個份量極驚人的早午餐,撐到六點半跟朋友吃晚餐妥妥的(?)
在北車時跟其他朋友簡短碰了面,對方年紀很輕,近期有些不愉快的情緒記憶因故被召喚出來。
我已經想不起來19、20歲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了,可知的是,自以為聰明走的冤枉路不在少數,原生家庭的夢魘在明面上影響不大、卻如影隨形,不敢輕言或輕信他人的愛,另類的拒絕自己去愛。
後見之明,一如我告訴朋友的:「有著情緒調節能力是一種天賦(gift),不是責任(responsibility),不用那麼快『好起來』也沒關係,這個年紀請允許自己是這個(脆弱的)樣子。」
畢竟若我們對孩子有「理想」的模樣,那不是很可怕嗎?
在桃園的某一站,有兩個年紀大致與我相仿的女孩上了車,其中一方對工作侃侃而談,並不避諱自己人資工作面試candidate時的看法,說話的方式跟我相似,可能一時間找不到對應的中文,因此中英交雜,英文的比例高了一些,主要是管理學的terminology(專業術語)。
對話間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來自我也遇過的面試問題:「如果你能有一樣超能力(super power),那會是什麼?」
那女孩的主管提到,超能力影射的渴望多半是「想要克服的弱勢」或「可以增進的強項」,但無論何者,都有其成長空間。舉例來說,我面試時回答的是「讀心術」,因為日常與工作裡我都需要非常大量的溝通,而如果能讀懂人們真實的心意,或許能更好地進行有效溝通
投票結果 &投票人次跟我預期的差不多,以河道看來,線下參與台北CWT64的人次最多,其他更偏向通販
考量到新公司的排休機制還不明朗(我連上司都還沒見到面),純通販是比較安全的做法,到時
壓榨勞工請我表弟協助驗書&寄送事宜也會相對容易一些,在此謝過表達意見的大家,先預告屆時釋出的作品如下,如有意外脫稿或拖稿會連同價格資訊等一起公告原創
《那些在生命中失敗的人》:短篇集,10萬字(含未發表章節)
《日昇之歌》:中篇,約8萬字(含未發表番外)
二創
《Per Te Ci Sarò》:TRHP AU短篇集,4萬字
《愛是骨頭的顏色》:五虎七中篇,4萬字
閒閒把OC們出生年份列了出來,果然越後期的作品大家越年輕(?)呢
大師兄周森:
這兩天有空大概會寫個泰利和伊利安閒聊的故事,兩個年下的對話應該滿有趣的
其實也是年下的托利亞:⋯⋯雖然我無法理解你們的年齡偏好,但你們顯然不是一個人
巴比倫:
另一棚無法使用西元年制的德克斯特表示他老到聽不見了,他不在乎或許是年紀的關係,也或許我自小就更擅長與比更年長的人相處,因此近日與我媽那一輩(約40~60歲)交談,我忍不住思考起「平庸」與「我是否平庸」。
Google了這詞的定義,大致是「平凡」,更長的釋義為「常見的,成就是小的」,但與「媚俗」、「俗氣」等原出現在我腦中的詞彙不同。後見之明,或許多年來我都無意識地在污名化這個詞
在我年少一些時,或許純粹出自不太成熟的個人主義,我一直排拒著「平庸」、「跟別人一樣」,好像那是種冒犯,好像被扣上了那頂帽子、一輩子就不會有人喜歡真正的我。
時值今日,我想,我還是有同樣的疑慮,但成長讓我逐漸意識到,所謂「正確」的範疇可以很廣,所謂道德不過以你所在的環境與時空決定,沒有什麼真確的必然。
那麼,「平庸」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大學時去聽了一場京不特的講座,人很少,此前我也從沒聽過他的名號,但他一開口,我就生了一種「啊,這個靈魂好有趣」的感觸。果不其然,他是那一系列講座中,我最喜歡的一名講者與詩人。在座談中,因政治庇護移居丹麥的他說到,當代歐洲年輕人因為個人主義而迷失,好像你不夠「個性」就是「沒有自己的看法」,但事實是,我們都是人類,有些念頭很左、有些很右是人之常情,而在過度強調「你是誰」的時代,有時反倒讓我們太過焦慮要表達自己是「什麼」,而忘記自己是「誰」。
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悖論,就像當人們追尋著幸福快樂時,往往走在一條背道而馳的路上——何不承認自己有著平庸(人)的那一面呢?
如果我們堅定地相信「不是」,那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庸人自擾說的不是這樣的事,獲得的痛苦卻是不相上下。
究竟什麼是人,我是否該高高在上地審視人類這個物種——這種審視是讓我離自己更近,或是相反?——而我看到的是「真相」,或者自我臆想的結果?這些提問終其一生都難得獲得解答,但是至少,我不再為自己身上平庸的部分感到失望。
平庸不是不完美,單單是平庸,不特別好、不特別不好,不出彩、不破敗,同樣地,不容易被記得。
然而,被記得與否又如何呢?難道世人真能如你想要的將你的模樣謹記於心嗎?我持懷疑態度。
反之,我莫名地相信,當我坦然接受這一部分的自我,我會好很多。那與平庸的品質並無直接的關聯,但就餘生而言,十分重要
其實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蠻平庸的,包含我許多的大學同學們普通、平凡,個性並不突出,或是價值觀和行為邏輯很入世,從而困在自己的泥淖裡。但同時我也不覺得這是一個缺點,平凡平凡的人很可愛啊,有時候正是這類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搞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人,反而擁有更純粹的善意,想法也不會因為洞悉人性而變得陰暗黏稠。
相反地,很獨特、自我意識很強或是自省能力很好的人有時候才是真正的瘋子,後者某種程度上而言說的是我自己(?)結果我的感想超級文不對題
我大學時也覺得大多數同學都很平庸,就算讀研究所時也這麼覺得我認同縱光說的「搞不清楚自己是誰、在做什麼」能擁有純粹的善意,與之相對,我也認為世間許多惡意不見得來自於精心算計,也是很純粹的。而要怎麼在世道艱難中分辨這些,使自己的善意不至於蒙塵,或一廂情願地以「我覺得好的方式對待他人」,是「成熟」而非「世故」的必然。
此外,同樣贊同「人的智識有限,不可能涉獵所有東西」,誠然大多數人希望生命豐碩,但我們(人類)就是一種具有極限的生物,無論是腦力、體力、精力、能利,或者單單說壽命,可能使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只夠精熟一件事,愛一個人。
而如同你說的,短暫地與他者感受到共鳴的共識性,或許是身為個體找到安放之處的片刻快樂,無需追求神的榮光,那一刻的凡人的幸福已經足夠。
看了結果,覺得亞瑟(1981年出生)跟我之間的距離⋯⋯大概是、呃,不存在吧
測驗原址:
感覺大家都變老了我選的時候覺得是理性感性大對決,但如果單以理性為度判定年歲,我覺得也挺微妙
八點檔&現實中歇斯底里的人是不分歲數的潾 𓅓 午夜傷心馬鈴薯 : 挺開心同溫層都是成熟的大人
真的是感性理性大對決,太多選項是情感上會有波動,但行為不會表現,行為成熟但內心是個屁孩應該不衝突
十多歲的未成年我也尬藝很贊同「情感上波動,行為不會表現」這點,我昨天也歷經了一段「內心幹醮,表面鎮定打電話」的焦慮,深以為然
或許年輕的魂淡跟成熟的魂淡實質差異是會不會外顯,魂淡是種本質
這兩天收到朋友的禮物,滑手機看到什麼,就找出朋友的聯繫資訊,問能不能寄點什麼過去。
朋友:太棒了吧?!我最近才許願想要這個類型的東西
我:????!宇宙意志太驚人了吧
慚愧的說,我送朋友的東西往往是一些我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我覺得宇宙意志找了一個不是太可靠的宅配陪我媽來工作,看安價來打發時間,這噗真的
我想知道旅人們都呼了什麼
因為很閒(但沒辦法修文),放個跟風隨緣寫,歡迎隨便問,不在題目裡也能問
先自骰
好好地活著吧
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偶有焦慮低潮,但自認心理韌性還算過得去,因此比較之下,整體幸福感要比周遭的同儕高多了。活得不錯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18|最近一次哭的經歷和原因
記不太清楚,但應該是看電影的時候,我在現實生活很少哭,多半是到影院看他人的人生時淚腺比較發達
20|一次被取笑外表的經歷和感受
不太算被取笑外表,但記憶很清楚:小一因為班導過度體罰轉學(當學期班上有18個人轉學),轉學第一天遇到的男同學就劈頭指著說「肖查某」,不知所措與羞辱感鋪天蓋地而來,我當場哭了出來。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很怯聲,被班上性格強勢的女孩子壓著(對方可能沒有真正的惡意,但讓人壓力很大),直到我媽跟對方反應,加上小三的班導很喜歡我,我的性格才慢慢明朗起來。
也謝謝大家對我感興趣,我剛回到家然後打下面這一串打了半個多小時Btw,可以問問大家的31&32嗎?這兩題有點意思w
蟲派 :
07|獨處時會做的三件事
寫作聽音樂無論是不是獨處都會做,所以寫個比較私人的吧
邊洗澡邊唱歌、在廢紙上亂寫亂畫(只會畫有大鼻子的Q版人形)、坐著or躺著看天空發呆
14|對於社交平台的看法
大型人類行為學觀察現場
儘管有人聲稱線上線下的行為表現有所差異,我也相信某些外顯行為會有差異,但行為模式出於動機意願,而一個人的性格形塑動機。人的性格是無法切割的,因此我更相信,那些會在社交平台上表露惡意的人,不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無法表露惡意,而是沒有適切的機會,反之亦然。
我認為生命發生的一切都有其意義,包括缺陷或弱點,而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克服(overcome)」或「移除(remove)」,相較於此,我希望是「限縮(minimize)」或「抑制(mitigate)」。
以這角度而論,我希望能將自己處於焦慮時無法自控的時間縮到最短。
22|最內疚的一件事
國三時開始有性別認同障礙的意識,加上當時喜歡的人是女性(初戀),很愚蠢地在暑假與一個男孩子網戀想轉移注意力,最後釀成三敗俱傷。
這件事一直被我用來作為自我訓誡,警告自己絕不該為了保護自己、去傷害其他人,因為你投以他人的,無論是好是壞,最後都會以某種形式回到你的生命裡。其二則是,你能做的決定或許已經是當下的最好,允許自己犯錯,對他人的錯誤與脆弱寬容以待,有些錯誤在發生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會到那是一個錯,那也是長大的一環。
16|欣賞自己的三個價值觀
哇,這兩題倒是我覺得最困難的,也或許問INTJ討厭自己&其他人什麼地方向來都更容易一點
到底是有多討厭人類真要說的話,我滿喜歡自己的獨立性(包含但不限於物理空間與抽象思考)、責任感,還有傾聽的能力吧,我覺得那是一種祝福。
欣賞的價值觀是(最大可能地)將每個人都當作「人」對待,在所有時候都毫不猶豫地選擇理性的善良,然後是懂得自省。
11|對愛情的看法
我認為「愛情」或者「愛」,是一種很私己的哲學。
我把對愛情的看法都讓亞瑟發揮了,濃縮後大概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我是誰。我愛你不僅代表我願意愛你,還是我能夠愛你,我選擇愛你 。從我愛你這一刻起,你在我的生命裡,不再單純是『你』或『我們』,而是『我』的延伸。當我享受於『獨立性』與『孤立感』時,我想的是,在夏季的午後,我們同處一室,一事無成,一起在遠離世界的道路上漂流,最後再一起手牽著手走回原點,接納生活的喜怒無常與荒謬。 」
31|最想跟人分享的一個人生建議
無論你相信與否——但我希望你由衷相信——任何時候的你,都已經是當下你所能表現的、最好的你了。宇宙全心全意愛你。
01|最勇敢的一件事
這個「最」我一時間也想不太出來,如果以大方向來說,應該是上研究所時第一次自己孤身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生活吧
如果是生活中細碎的、小小的事情,在我生命發生的大多數很難稱之為勇敢,頂多、可能是溫暖?
稍有印象的,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可能跟勇敢沒什麼關係。高中一堂國文課上老師播了蔣勳的影片,同學間竊竊私語導致老師略感不快,因此在影片播畢後,國文老師說了一長段心靈雞湯以表達自己的失落,課堂的氣氛逐漸僵硬(女中對於教師的權威感又特別講究,我班上的同學很少在課堂發言),我感覺不能這樣下去,就主動舉手回饋老師的失落,在一些問答後,稍微挽救了那堂課後續的進行
她的意思偏向太多揣測往往是無謂的自己嚇自己,而就算以「事先準備」自我說服,沒有踏出那一步,事情就永遠不可能得到解決、人也永遠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相反地,很多事情一旦付諸行動,因應當下的景況滾動式調整,縱使許多外部因子可能使目的地在行動中偏移,但老話一句:「當你有了某個念頭,你就已經在實現它的道路上了。」
我倒不覺得Apo的思維粗暴,那是行事風格的一種,我常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跟親友說,如果有什麼看不慣的,就秤秤自己幾斤兩,要不解決它、要不閉上嘴接受它(被它解決)
06|最喜歡的一份禮物
朋友致贈的禮物我都很愛
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時生日前後朋友找我去KTV唱歌,然後送了當時我最喜歡的樂團シド(SID)的海報給我,當時我非常驚喜,真實地感覺到連喜悅都是尖銳的
不排除那個年紀是可以更清晰感受到情緒的年紀17|最生氣的一次經歷和原因
可能是我不常生氣,所以生氣的經歷沒什麼讓人記憶深刻的
最近一次生氣是在聲明底線後,認識的人仍舊自顧自語焉不詳地散佈自己的焦慮,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將自身生命議題丟到他人頭上,但每當我試圖接近,又會被對方禮貌地推開。我覺得這種溝通缺乏效率與意義,所以憤怒地重申了一次底線,嚴正表達自己的憤怒,並且斬斷了那段關係。
沒有什麼具體的年齡or年紀。
活著或死掉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明確的邊界,因為很多人在我看來不過是會移動的行屍走肉,而至今沒有尋死,單純是我覺得死亡也沒有什麼意義。回到標題,我想重點在於如何成就心靈上的成熟,或者活得「舒服一點」,而這兩點可能都跟實質年齡沒有正相關
譁語不常生氣真的給我感覺很寬厚,另外會生氣的原因不只是別人冒犯到自己,而是這樣特殊的一份極端的互動,感覺真的會令人很毛躁,而你的表達也十分恰當
第 27 的回應能令人深思......我本來以為對生命如果更貪心一點的人會有更多慾望,但是你追求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在感,的確,不管什麼年紀,只要心靈上感到「已經可以了」,那那個生命本身就達到價值的成就了吧,如果是這樣,也不必拘泥於生死
我不常生氣,可能是因為情緒多半往「焦慮」與「嘲諷」偏移?因為我總覺「憤怒是拿別人的愚蠢懲罰自己」,所以一旦有纏人或煩人的事情發生,如果發生在我身上,多是焦慮或漠然地處理掉;發生在他人身上,就是人類行為學觀察日記
至於跟生死或時間有關的議題,我不知這樣的回應是否會消極,但我對於人性總是一種better or worse的心態,很好的人與很壞的人總會同時存在,這狀似與時間無關,像是側面驗證愛因斯坦說的:「他比我稍早離開了這奇異的世界,而這不代表什麼。像我們這些信仰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差異僅止是一種堅固持久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