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55
一直想著儘早去看【Avatar 2: The Way of Water】卻莫名久等不來放行指令,今晚洗了頭髮才發覺竟是因為尚未完成指定閱讀 .... My 潛意識在這方面真是意想不到地嚴格呢。



_GA_293
= . =
今後,每一次教學都必須建構在一種以人智學/anthroposophisch 世界觀為基礎的真正的心理學上。當然,可以從各種極為不同的地方認識到,教育與教學必須完全建構在心理學上;而且,你們也一定知道,在過去影響範圍甚廣的赫爾巴特教育學(Herbartsche Pädagogik)的教育措施正是建構在赫爾巴特心理學基礎上的。有一個事實,在過去幾百年以來直到今天仍然還存在著,這就是一門真正而適用的心理學還從來根本沒有被容許出現過。這必須歸因於我們現今所處的這個時期,這個意識心時期(Bewusstseinsseelenzeitalter),至今仍未達到這樣的靈的深入,還不能真正地實現掌握人類之心。然而,那些過去在心理學領域、在心學(Seelenkunde)領域所形成的概念都源自於第四後亞特蘭蒂斯紀元的古老知識。
= . =
其實,這些概念現在或多或少都已嫌內容空泛,或者早已成為陳腔爛調。今天,誰若閱讀任何一本心理學書籍或者任何與心理學概念相關的東西,他將發現這些著作的內容如今已不再是真實的了。他將感覺到,這些心理學家只是在玩概念遊戲。今天,有誰還能真正清楚地闡明什麼是表象(Vorstellung),什麼是意志(Wille)這些概念呢?
= . =
你們今天可以從心理學或教育學中找出一個又一個關於表象或意志的相關定義;然而,這些定義卻不可能給予你們關於表象或意志本身實實在在的介紹。人們完全忽略了—— 當然是出於外在歷史的必然性—— 在心質上(seelisch)單個的人也與整個宇宙(Weltenall)連結在一起。他們在當時無法掌握人之心是如何與整個宇宙聯繫在一起的。只有當人們能夠親眼看到單個的人與整個宇宙的關連時,才會產生一種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觀念。
= . =
讓我們來看一下人們通常是如何稱呼表象這個詞的。是的,我們必須在孩子身上培養表象(Vorstellen)、感情(Fühlen)與意願(Wollen)。因此,我們自己必須先對什麼是表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誰只要真實而公正地觀察活躍於人之內在的表象,必定會立即注意到表象的圖像特徵。是的,表象具有圖像特徵。然而,誰如果要在表象中尋找其存在特徵,要在表象中尋求其真實存在,就會使自己沉溺於撲朔迷離的幻想之中。若表象是一種存在,那麼,它對我們來說又會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毫無疑問,我們內在也有存在的元素。你們只要想一想我們身體的存在元素,你們只要大概想一下我所說的:例如你們的眼睛,它們是存在元素;你們的鼻子,它們是存在元素;或者還有胃,它也是存在元素。你們會想,你們雖然活在這些存在元素之中,但卻無法用它們來想像。
= . =
你們帶著自身的本質滲透進這些存在元素之中,你們與這些存在元素融為一體。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通過這些表象來理解和掌握什麼東西,這些表象才具有圖像的特徵,而不會與我們融合,並讓我們存在於它們之中。所以,它們其實並不存在,它們只是圖像而已。過去幾百年裡,人類在上一個發展期末期所犯下的大錯就是,將存在等同於思考。被推上新的世界觀最頂端的「我思,故我在」(拉丁文:Cogito, ergo sum)就是一個最大的錯誤;因為在「我思」(cogito)的全部領域裡沒有存在著「我在」(sum),而只存在著「我不在」(non sum)。也就是說,只要我的認知所及之處我就不在,只有圖像而已。
= . =
如果你們要考察表象的圖像特性,首先必須要著眼於它的質。你們必須要注意到表象的可變性,必須要創造出一個與活動不完全匹配的概念,而這個概念讓人看起來好像是存在。但是,我們必須想像,我們在思維活動的狀況下所從事的也只是一種圖像式的活動。因此,表象中所有內容,即使只是運動,也只是圖像的運動。然而,圖像必須是某種事物的圖像,不可能僅僅是圖像自身。如果你們嘗試用鏡像來與之比較的話,可能就會告訴自己:鏡中所顯現的雖然是鏡像,但所有在鏡像中的東西並不在鏡子後面,而是存在於完全與鏡子無關的某些地方。而且,鏡子裡所反射的東西是什麼,對鏡子來說完全無關緊要;任何東西都有可能被反射在鏡面上。
= . =
—— 當我們完全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表象的活動,將其理解為圖像時,於是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表象是什麼東西的圖像?當然,關於這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外部科學的答案,只有以人智學為導向的科學才能對此作出答覆。表象是我們在出生前或被孕之前所經歷的所有事物的圖像。只有當你們明瞭在出生前或被孕之前自己曾經經歷過一段生命,才會真正掌握表象的觀念。於是,就像一般鏡像在空間中形成鏡像一樣,你們那介於死亡與新的誕生之間的生命映現在你們現存的生命裡,而這映現就是表象。所以,您必須直接想像—— 若您以圖像方式想像的話——,您的生命在介於這兩條水準線的範圍內進行,左邊與右邊就是出生與死亡劃出的界限。
= . =
然後,您必須繼續想像,表象不斷地從出生的彼岸映射進來,並自己通過人本質而反射回去。於是,以這種方式,您在出生前或被孕前在靈世界所從事的活動藉著自己的身軀而反射回去,由此,您便體驗了表象。對於真正的認知者來說,表象自身就可以作為出生前存在的證明,因為它就是這出生前存在的圖像。
首先,我想把這點作為觀念來介紹—— 我們還會回過頭來探討食物的本源——,為的是要讓你們注意到,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使你們從心理學與教育學單純的語詞解釋中走出來;同時,通過我們學習認識到,在表象中映現的是心在出生前或被孕前在純靈世界中所進行過的活動,從而實際掌握表象活動。所有其他對表象所做的定義都毫無用處;因為,人們對究竟何為我們內心的表象還沒有真正的概念。

https://images.plurk.com/5qAIgfIOsMBgN1KzcwL3JX.jpg
= . =
現在,我們要以相同的方式來提出一個關於意志的問題。事實上,意志對通常的意識來說非常神秘;意志是心理學家沉重的十字架,其原因就在於,當意志碰到心理學家時,它看起來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東西;然而,事實上卻沒有確切的內容。因為,當你們查看心理學家賦予意志的內容時,常常卻會發現:這些內容源自於表象。首先,對意志本身來說沒有一個屬於自身的內容。現在,回過頭來看,關於意志的定義並不存在;要對意志下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沒有確切的內容。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它不是別的東西,只是目前已存在我們內心的,而死後將成為我們靈 — 心質真實性(geistig-seelische Realität)的胚芽。於是當你們想像我們死後靈 — 心質真實性將會如何的時候,當你們想像他如胚芽狀(keimhaft)在我們體內的時候,你們就擁有了意志。
= . =
在我們的草圖上,生命過程在死亡那段結束,而意志卻超越了那條界線。

https://images.plurk.com/4k3l1gJJmBH5V8L7PLgcjE.jpg

所以,我們要這樣想像:一邊是表象,是我們作為圖像來認識的出生前的生命;而另一邊是意志,是我們作為胚芽來認識的未來的生命。我請求你們,確切地認識胚芽與圖像兩者間的差異。因為,胚芽類似超實體(Überreales),而圖像則類似亞實體(Unterreales)。胚芽在未來才能成為實體,於是它承載著走向未來實體的稟賦。所以,意志在事實上具有非常屬靈的天性。叔本華(Schopenhauer)曾經預測到了這些;然而,他自然無法深入探究並進一步認識到:意志是靈 — 心質(Geistig—Seelisches)的胚芽,而這些靈 — 心質在死後又怎樣在靈世界中展開的。
= . =
現在,你們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把人的心之生命(Seelenleben)剖為兩個區域:這就是圖像狀的表象以及胚芽狀的意志;而介於圖像與胚芽之間有一道邊界。而這道邊界就是物質人自身的整個生命歷程。物質人通過出生前反射產生表象的圖像,並且不讓意志任其發展,而使它繼續保持胚芽的狀態,只讓它是胚芽。因此,我們必須要問,這到底是通過什麼力量產生的呢?
= . =
我們必須明瞭,人的內在一定早已存在著某些力量,這是通過出生前實存的反射以及死後實存的胚芽存留(Im–Keime–Behalten)所發揮出來的力量。於是,此處我們將談論的是,對於實際狀況最為重要的一些心理學概念,那些你們從《神智學》這本書中已經認識到的映射:離斥感(Antipathie)與融合感(Sympathie)的映射。現在,我們要與第一個演講所談論過的內容做連結:因為我們無法再在靈世界中停留,所以將被下放到物質世界。在被下放至這個世界時,我們形成了反對所有靈性事物的力量—— 離斥感。因此,我們將出生前的靈,實存反射到一種自己無意識的離斥感之中。我們內在承載著離斥感的力量,並通過這力量而將出生前的元素轉變成一幅單純的表象圖畫。同時,作為意志實存在死後向著我們的存在放射出光芒,我們與之連結在一起就形成融合感。
= . =
我們不會直接意識到融合感與離斥感這兩種東西,但是,它們卻不自覺地活躍於我們的內在;同時,它們意味著我們的感覺,而這是一種融合感與離斥感的交替演奏,以一種韻律(Rhythmus)形式持續著的感覺。

我們內在所發展的感覺世界是融合感與離斥感持續的交替演奏—— 收縮(Systole)與舒張(Diastole)。這種交替演奏在我們的內在持續不斷地進行。離斥感朝著這一邊行進,持續不斷地將我們的心生命(Seelenleben)轉變為一種表象;而融合感則朝著另一邊行進,將我們的心生命轉變為我們所認識的行動意志的胚芽,死後他將會成為靈實體。現在,你們就真正理解了靈 — 心質生命:這是我們所創造的心質生命的胚芽,乃是融合感與離斥感的一種韻律。

https://images.plurk.com/30H1H797yFy0SnmCXYH945.jpg
= . =
現在,您在離斥感中反射了些什麼呢?您所反射的乃是您所經歷的整個人生,反射的是您在出生前或被孕前所體驗的全部世界。總體看來,它具有可認知的特徵。也就是說,你們的認知其實要歸功於你們出生前的生命向此生的光臨和向此生的照射。而這在出生前或被孕前更高的、作為現實而存在的認知,由離斥感而減弱為圖像。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認知碰到了離斥感,並由此被減弱而成為表象圖像。
= . =
TBC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