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帶著自身的本質滲透進這些存在元素之中,你們與這些存在元素融為一體。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通過這些表象來理解和掌握什麼東西,這些表象才具有圖像的特徵,而不會與我們融合,並讓我們存在於它們之中。所以,它們其實並不存在,它們只是圖像而已。過去幾百年裡,人類在上一個發展期末期所犯下的大錯就是,將存在等同於思考。被推上新的世界觀最頂端的「我思,故我在」(拉丁文:Cogito, ergo sum)就是一個最大的錯誤;因為在「我思」(cogito)的全部領域裡沒有存在著「我在」(sum),而只存在著「我不在」(non sum)。也就是說,只要我的認知所及之處我就不在,只有圖像而已。
一直想著儘早去看【Avatar 2: The Way of Water】卻莫名久等不來放行指令,今晚洗了頭髮才發覺竟是因為尚未完成指定閱讀 .... My 潛意識在這方面真是意想不到地嚴格呢。
_GA_293
首先,我想把這點作為觀念來介紹—— 我們還會回過頭來探討食物的本源——,為的是要讓你們注意到,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使你們從心理學與教育學單純的語詞解釋中走出來;同時,通過我們學習認識到,在表象中映現的是心在出生前或被孕前在純靈世界中所進行過的活動,從而實際掌握表象活動。所有其他對表象所做的定義都毫無用處;因為,人們對究竟何為我們內心的表象還沒有真正的概念。
所以,我們要這樣想像:一邊是表象,是我們作為圖像來認識的出生前的生命;而另一邊是意志,是我們作為胚芽來認識的未來的生命。我請求你們,確切地認識胚芽與圖像兩者間的差異。因為,胚芽類似超實體(Überreales),而圖像則類似亞實體(Unterreales)。胚芽在未來才能成為實體,於是它承載著走向未來實體的稟賦。所以,意志在事實上具有非常屬靈的天性。叔本華(Schopenhauer)曾經預測到了這些;然而,他自然無法深入探究並進一步認識到:意志是靈 — 心質(Geistig—Seelisches)的胚芽,而這些靈 — 心質在死後又怎樣在靈世界中展開的。
我們內在所發展的感覺世界是融合感與離斥感持續的交替演奏—— 收縮(Systole)與舒張(Diastole)。這種交替演奏在我們的內在持續不斷地進行。離斥感朝著這一邊行進,持續不斷地將我們的心生命(Seelenleben)轉變為一種表象;而融合感則朝著另一邊行進,將我們的心生命轉變為我們所認識的行動意志的胚芽,死後他將會成為靈實體。現在,你們就真正理解了靈 — 心質生命:這是我們所創造的心質生命的胚芽,乃是融合感與離斥感的一種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