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偷偷說景點 日本 四國 愛媛縣 內子 八日市護國區 本芳我邸 上芳我邸
。這篇會有點長(合掌)雖然只是抽到本芳我邸,就乾脆連同就在他身後的木蝋資料館和在八日市護國區邊走邊拍的也一起放放。
。超~喜歡的四國(其實只要不下雨的日子我都過得超爽)
https://images.plurk.com/7a7C6WYBzphhSJ1rseVppS.jpg
。這天整個行程也像穿越時空,先來簡單介紹一下:

八日市護國區,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保護區。從江戶末期到明治時代,內子町就因生產和紙和日本蠟而繁榮起來,在明治末期,單是內子町這地方的產量就佔了愛媛縣7成,而愛媛縣又是日本全國產量之最,可想像當時的興盛。
ಠ_ಠ
(唯大正時代後蠟的需求就一直下降,到了大正13年(1924), 製臘產業在這裡也不再復見)雖然如此,一直以來在這地區的建築街道也一直保留著,2邊的傳統建築、富商的宅邸等等,完整的排列在這條600米長的街道上。昭和57年(1982)被定為國家的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多次入選日本百大街道之類的名單。
https://images.plurk.com/12O8uB8HmX7qpV34Tz9yiL.jpg https://images.plurk.com/5YD77RERSp6pXFcLEbfbvm.jpg
。打著這樣名氣的街道/保護區,印象中其實走過不少(也不是很多啦), 但可以令我有如此強烈感受到真的像時光倒流,說實話這還是頭一回 。(絕對是因為人流數量和沒有現代車子的關係吧,笑)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6c56CJB4mVPchovRnYEbsj.jpg
。時不時會看到淡黃色的灰泥外牆的建築,原來也是一個景點,在這地區的有超過7成以上也是灰泥牆,是用當地的土泥粉刷。聽說在日出和日落中時的陽光反射下,街道上的房子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感覺。
https://images.plurk.com/6GIyiEfqLJlInnS7S4cOOf.jpg
。看似平凡的欄,其實是用來防盜用。以前內子町這一帶盛產白蠟,而白蠟自身的價格也高,為了防止在製作過程中(曬蠟時)被偷,大家都會在曬蠟的場地四周放著這種名為蠟垣的欄柵。
https://images.plurk.com/2Cy7JekbAQFFJEecfQcvvm.jpg https://images.plurk.com/4BpGapNGE9Bt56wREGGZSo.jpg
ಠ_ಠ
。實在是美得幾乎在每一棟房子前都停下來拍照,每一棟總找到他的特別之處、每一棟都有著自己的個性。
最終被同樣是遊客的大叔搭訕問我是不是什麼畫家這樣拍下來回去畫。(只好答YES!<對不起大叔)
https://images.plurk.com/3cHzkP0VKA3BMHu3AWdELN.jpg
。淺黃色外牆的部分和再遠一點的就是本芳我邸,接近鏡頭的則是大村家。
https://images.plurk.com/68QzJYmQldMwwGRC4YHyHh.jpg
。據說是內子町中最古老的建築物。建於江戶時期,名為「大和屋」的商家,經營過不同的領域範疇,江戶時代一開始時主要是雜貨商和農業,明治中間製作藍作,大正初期為止還造過絲、販賣郵票,是個充滿活力又實在的商家。現存的建築建於寬永年間(1789-1801),平成24年(2012)完成復修,現在已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1JQYQlSeNst6wESAmYf2kI.jpg
本芳我邸
位於保護區中央的本芳我邸,本我芳家初代先祖芳我彌三右衛門發明了木蠟的「伊予式箱晒法」。其後子孫因此致富,繼而成為內子地區的望族。本屋於明治22年(1889)興建,當時的商標「旭鶴」的鏝繪至今還可清楚看到(沒拍下來抱歉),正屋的左側是倉庫, 而右邊則是庭園。現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https://images.plurk.com/3rWFdYWlHpOx7djwulBhkB.jpg https://images.plurk.com/1xw7cPwu8sZ5gLhjMSUvxs.jpg
雖然內部不對外開放,但單是外觀上的細節-漆喰的懸魚,隨處可見的鏝繪(使用鏝在壁上畫出風景或肖像等繪畫,可說是牆上的浮雕),海鼠壁的龜甲(可用來防火),屋頂上鋪著華麗的脊瓦等等,處處的細節都可以看得出極為用心,絕對是富麗堂皇的府邸。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28j4EPQE7IgMu5od8TUN4q.jpg https://images.plurk.com/2ozvXreOG094RWvUDZNDFX.jpg
。 連庭園在門外看都特別有氣勢!
。雖然房子不可內進,但庭園倒是有一部分可參觀就去逛了一圈。
。另一個類似旭鶴的鏝繪,再配上松樹,華麗感非常。
https://images.plurk.com/4PZ1olIsO9zXeT3iuoCu5Q.jpg https://images.plurk.com/1ERiFasViHPsCMaVZNdExB.jpg
https://images.plurk.com/4bsqhJkIb0eS7JYFH8gQu.jpg
。因為單是芳我邸就有分上中下(本芳我家的分家), 看到芳我這2個字就差點真的誤進民家了(幸好有停下來先想一想)。
https://images.plurk.com/1QbfhCSJHRU1fx6KhnRqdg.jpg
ಠ_ಠ
。這才是正確的地方和入口
https://images.plurk.com/3Ct6kK6sXbHIY2Hsjxpuva.jpg
木蝋資料館 上芳我邸-國內最大規模的製蠟業者本芳我家的筆頭分家。
早在文久元年(1861)從本芳我分家後,在跟現在同一個位置設立店鋪,現在看到的是在明治27年(1894)興建,佔地寬達1300多坪,設有主屋、附屬屋及木蠟生產設施等共10棟,都已被列為重要文化財。
宅邸現為木蠟資料展示館,其宅邸內先可參觀到豪壯雄偉的主屋、書院建築式樣風格的別館、寬闊的廚所洗滌場等等,再在同樣在境內的展示館,了解一下他們用模型和影片簡單易明地說明木蠟由採收原料開始的整個生產過程,而且也保存著重要有形民俗文化遺產-內子及周邊地區的過千件製蠟用具。由於這邊的鍋爐室等當時的生產設施都完整的保留下來,所以絕對是資料館中展示當地產業的珍貴遺跡。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19p3n7LzQqwNAo1ogbDIQB.jpg https://images.plurk.com/3KtBCwOITXEemcqNbXWdco.jpg
。二樓超大的蟲籠窗再加上海鼠壁十分吸睛,很難不停下來看一下。
https://images.plurk.com/3gl1gIHBYSYKOgL92RScJn.jpg
。一定要提的是…這邊的工作人員超nice的(拇指)<其實整個內子都令人心情愉快
。先在主屋內四處走走,感受一下這個當時極為富有的家的氛圍。
https://images.plurk.com/3TppFdrWOmIKc3Om0QU1U5.jpg https://images.plurk.com/haKhqcuQWuWGGqhtUff0q.jpg
。跟生活部分最貼身的附屬屋基本上都是圍著眼前這個祠社而成。(可看到中間有一個小小的神社)
https://images.plurk.com/60TRXhCR5hB69mXXnw8OZA.jpg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63xOicYw2FEjyBAfyWLzzC.jpg
。跟別的附屬屋都可用這條走廊一條搞定,十分方便,也算是這個宅邸的小用心之一。也因為這樣,也代表著這個家的人都可任何時侯身處任何一座屋子都看到外面的庭園。
https://images.plurk.com/1fhhjDcpIpLyc9YREKLxvx.jpg https://images.plurk.com/4LfDcwJuSFOEn1J4BCwkur.jpg
。不可內進的離部屋,就在他前方的廊上拍一下。
https://images.plurk.com/4UeqaN4exSQkXvhFY45FiK.jpg
。在離座敷內拍出去的寧靜美好。離座敷是當時用來給重要客人的房間,也可當作寢室使用。
https://images.plurk.com/5K963ARqS6y6YryKGx99P9.jpg
。中間其實還有其他,比如說洗手間、浴室、衣帽化妝間、產房等等就沒有一一拍下來了。
ಠ_ಠ
。回到入口處可看到超挑高的樓底是可以上去的2樓,現在主要放了跟宅邸有關的種種和展示。但老實說我都很像花在「感受」氣氛這件事上了(笑)
https://images.plurk.com/5sIvqZxes2KSmsZeDzsc8b.jpg https://images.plurk.com/3hrdPblO3pZQKnXaDmWuWZ.jpg https://images.plurk.com/2sVwaApVqb4iQ5Y6vkaBni.jpg https://images.plurk.com/3VeiXXXZ4QI7lmUHcczES7.jpg https://images.plurk.com/5Q7e6YcHxJp66532k6fyjY.jpg
。原來的2樓,其實當時本來是打算放置6間房間,但最終因為種種理由而沒有完成。主要估計是當時作為這項擴建計劃主導的第3代的當家-伝衛得了肺結核而被迫中止。後來就變成倉庫了。後來平成年間的修復工程中,也在這層的床面(室內高起的部分)設置了耐震材料,加強此房子的保存和穩定性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4Yb6kKoZxgsDHvQnlozEFd.jpg
。做工精細的用餐托盤(吸物膳),想像一下在上芳我家用飯時40人份的份量就可知道當時上芳我家的華麗講究。
https://images.plurk.com/6PVh15z6YP0JnnS5CO3Ydk.jpg https://images.plurk.com/1STV1TCcsHYmwkkXs0qneh.jpg
。還可以登上3樓,超近距離的接觸天花,更了解到這房子的構造。但對我來說實在太近了,每走幾步都要小心不要撞到頭。
https://images.plurk.com/3LJIUf9HTLLkCXoIsj5P2k.jpg https://images.plurk.com/7tZfeScDI5aJFJNXlNxhZs.jpg https://images.plurk.com/1MgqC8N3X6Wv6iccR0Pxub.jpg https://images.plurk.com/5lm7gzN0NaV8yK4mmNoBNa.jpg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2NFS1B88abghT880JYvbz8.jpg
https://images.plurk.com/7GxaCCWRPmXJueL2F2BV4t.jpg
。超~大的廚房,獨佔了中間祠社的一邊有多,超誇張的!
https://images.plurk.com/356NOnmUMueTmMKhZoxXWB.jpg
。無意間拍下來最右邊的…是當時幫浴室的水加熱燒水的地方。
https://images.plurk.com/12qP96crbv1GVAkHDK9Q3Y.jpg
。平成大修理期間的意外發現,一個有30cm深的洞,後來估計是用來放置煮食時產生的灰燼,之後可以再重用的樣子。
https://images.plurk.com/1yOVM8s7I2AdTB87q1B9jb.jpg https://images.plurk.com/4ilrrCCgQexxNoBEF70XaO.jpg https://images.plurk.com/4nvYbQfUKITtPijjbBGjtl.jpg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6nz14ZzYPwEdDsqT1VC7Wy.jpg
。走出了主屋部分就慢慢向資料館移動。天氣真的好得不得了。
https://images.plurk.com/1HBjw0kYlbKH34pJFZGNUO.jpg https://images.plurk.com/67hUWSBeGVlYjz4nRKbY8p.jpg https://images.plurk.com/4foxFYf6pCD1ReAskrbdWk.jpg https://images.plurk.com/1juUgVx5fvqoUvGgVCEsGy.jpg https://images.plurk.com/2Ae8ma4YhzyBNFSHU4rwNZ.jpg
。如上面介紹時提到過,館內都會有這種微模型來解說木蠟生產的過程,十分易懂。
https://images.plurk.com/7bpXyYVL6borNl11srr0AL.jpg https://images.plurk.com/3hMa8VbePKWI8TqQO3zruS.jpg https://images.plurk.com/2VZaTgGV1CNdhafVreVafe.jpg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6Nm5r2ABzGUTQ4ZwxINjh2.jpg https://images.plurk.com/4FNrwLLtrm5xtCjEVIXInr.jpg
。芳我家的白蠟,還一度的在不同的國際博覽會得到高度的評價和獎項,讓他成為出口到外國的搶手貨。
https://images.plurk.com/1SwtDYP7ndA5CdVhiv6cPe.jpg
https://images.plurk.com/53hfvAkxDgNY7sazBHQt7O.jpg
。木蠟的原材料-漆樹科的櫨果實,聽說用此提鍊的蠟燭,點著後不會冒煙,作為燈火很有用。
https://images.plurk.com/622tI1bXa1icroFj8TByTC.jpg https://images.plurk.com/25lkYecAuuaL1D0saS0D8N.jpg
ಠ_ಠ
。之後又到戶外看看其他有實際在當時製蠟時用過的大型工具。
。(右邊的井)當時曬蠟時會用上的水。為了生產優質的蠟,會放到陽光下曬漂白,但也為了避免夏日時蠟被猛烈的陽光溶化,所以需要灑上井水。在最炎熱的日子,有時更要3小時就灑一次,是一件苦差。現在井屋上的屋頂,是昭和59年(1984)從舊本芳我家中搬移過來。
https://images.plurk.com/1hcqcELAv85LtpVx5QtaHO.jpg https://images.plurk.com/3xD3FHWcpGuZpazdmZRpeb.jpg
。從櫨果實到變成蠟的過程中,都需要在這邊分3大個步驟進行。先要把櫨果實磨成粉末,之後放到大鍋中煮融,轉移到大桶中使雜物沉澱,再用機械搾取成蠟。 https://images.plurk.com/2plDQ1ZvN3qmgygtFPmJNr.jpg
。在外面的就是曬蠟的場地。
ಠ_ಠ
https://images.plurk.com/Hq5dkdWQO75fJsGlayEAb.jpg
。在當年盛產蠟的時代,這裡可是都是放著曬蠟的架呢…應該超熱鬧。(後來上網找了一下資料,單是曬蠟就要花上1-2個月,怪不得需要放置蠟垣的欄柵)
https://images.plurk.com/2C8IPpobdxcCTkFu1xR3qG.jpg
。就這樣好好的走了一圈,超好運的是每一個地方都剛好逛完後後面才出現其他遊客。
https://images.plurk.com/H2q1KWgu8XttvwcZpDe7i.jpg

2017。 四國行
旅人傳送門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