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3:03 PM
Sat, Dec 31, 2022 3:05 PM
3
【廢】
關於寫作動力的自我揭露:兼論為何資訊以療癒為前提?
一邊聽著李/茂/生老師的演講一邊寫下這篇噗。
(完整版)李茂生最終講義錄影(在最終講義的最後,我錯亂地將兩個故事連結在一起,口誤說了土豆犯案入獄,這是...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3:10 PM
我曾在
這噗
表達過:在台灣除了哲學系之外沒有任何一門學科在探討資訊的本質,即便有許多學科會談論、製造和應用資訊,但沒有任何一者觸及了資訊的本質。
既然我如此主張,那麼我相應地就有嘗試負起論證「資訊的本質是什麼?」的舉證責任。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3:27 PM
Sun, Jan 1, 2023 3:05 AM
資訊(information)是告知(informing)的名詞化,而告知是由into-(中介、介入)和form(形式、格式)所組成,其中into-此拉丁字首的一個衍生型態是*nter(如inter,unter、under、enter,乃至於可能與and或und有關,一言以蔽之就是介在兩個存有者之間的「什麼」);而古英文的form則來自於拉丁文動詞formare(形式化)或名詞forma(常規、規準)。
換言之,inform所表達的就是一種「位在常規之中」或「進入格式規範之中」,然而就此我們得以問道:「誰」、「為了什麼」把「什麼」納入「什麼規準」?
回答了這四個問題就等同於回答了資訊的本質,即依序回答了資訊的動力因、目的因、質料因與形式因,也就是回答了「資訊」此一存有者的定義。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3:44 PM
Mon, Jan 2, 2023 9:33 PM
若要了解一個東西是什麼,從它的對立面開始探索是一種常見的進路,information的對立面或反義詞是雜訊(noise),在過去noise更傾向於一種引人注目的噪音,但在Peirce的符號學中「能引人注目的」雖然可以被歸在第3類符號(Rhematic, Indexical, Sinsign),但當noise在一種過量或過載的時代背景下便成背景,儘管它持續試圖引起我們的注意,但人的生物性功能──知覺疲勞讓任何個別的noise都只是與其它個別的noise產生破壞性干涉效果的第2類符號(Rhematic, Iconic, Sinsign)。
也就是說,資訊反而才是真正能引起人注意的東西。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3:59 PM
然而Peirce所說的引起注意特別指的是生物心理學式的注意,也就是說它不但包括了意識的注意,它還包括了前意識的反射性的注意或下意識的在意。那麼資訊所引起的注意呢?若它僅僅只是第3類符號,它是無法成為資訊的,因為資訊強調的是進入
常
規,但第3類符號所意味的是sinsign,也就是一次性而無常態意涵的。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4:08 PM
另一方面,資訊也不會是indexical,因為常規或規範有其常態內容,所以它也不會是第7類符號(Dicent, Indexical, Legisign),因為第7類符號就如同手機鈴聲,它告知(utter)了有某種內容即將到來,但內容是什麼還不知道,所以還未能確定這種內容是否會是常規內容,也因此資訊不符合第7類符號,它的常規也應讓它至少是有常規內容的Symbol,即便它有可能是不可知真假因而不具有真值(就語句邏輯來談,暫且不論多值邏輯)。也因此資訊必然會是第8、9、10類符號的其中一種,這也就是說,當符號學所指的是對於符號的接收者而言的符號,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同一個存有者將會是不同的符號,對於某人而言的noise可能對另一個人而言是information;換言之,是接收資訊者決定了一告知或引起注意的東西是不是資訊。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4:36 PM
Sun, Jan 1, 2023 3:12 AM
由此,我們得以進一步追問,一個人
依據什麼
把一個告知(utterance)或背景雜訊當作一個常規?這裡的問題是對於目的因和形式因的追問,因為動力因是把資訊看做資訊者給出的、而質料因則是Qualisign,也就是一個有性質(quality)或內涵(intension)的存有者而實在(subsist)。
在這裡我們不可能討論並列舉資訊之為資訊實際上有被哪些規準種類所規範,因為這個話題將會牽涉我一開始所講的:在諸學科中對於資訊的談論、製造與應用,即便它們著共通的本質,但這個本質或許得從資訊的目的因談起才得以可能被概念化地理解。
假若一個人像拉普拉斯的惡魔那般無所不知,那麼任何的符號對它而言都是noise而屬於第1類符號,換言之,資訊總需伴隨著新知,而一個人之所以能獲得新知並非僅僅因為他無知,更多的是他想求知。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5:00 PM
獲得資訊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等等,但這些目的都脫不了對於資訊所應有的內容的模糊期待,換言之,資訊的獲取乃是以準備獲取資訊做為前提,否則一個人將如同冥頑不靈的人那般不願接受任何與自己已知的東西不相同的告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願理解」、「不好好聽人說話」或「不聽人話」;這種人未必真的愚鈍,而很有可能是他們拒絕把別人的告知看作資訊,這也就是說那些對於某個人而言足以成為資訊的東西必然是那個人所匱乏的東西,又或者說正因為有所匱乏我們才有資訊,而資訊的格式正是某種合乎我們的需求的塑形、接納與採用。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5:18 PM
Sun, Jan 1, 2023 3:15 AM
這也就是說同樣被翻譯為告知的informing不同於uttering,後者關乎不屬於我又或者是某種與我無關的東西,而前者則是一種能力,一種把utterence看作與我有關的資訊的能力,因此,inform乃是一種介在背景環境與有求知需求的人之間的那種能尋視與轉化的能力。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5:22 PM
Sat, Dec 31, 2022 5:24 PM
這樣的能力乃是一種關心(care),care來自拉丁文cura,Cura是羅馬神話中的女神名,與Jove(即希臘神話中的邱比特/Cupid)共同創造了人類的精神;但在希臘神話中扮演Cura角色的是智慧女神Athena,Athena給予了人動因(Anima)與能知的能力,但僅僅只有能知是不夠的,如前所述,人要同時兼具求知與能知才能獲得資訊,因此Cupid與象徵人的人性與精神的Psyche愛上了彼此,這個相愛的故事象徵了人對於知識的渴求,儘管希臘人把這種渴求看作友愛(philia)。
但Cupid與Psyche之間的愛並不只是philia,而是渴求對方、希望自己益加完美(Psyche在經過諸多考驗後由凡人便成了希臘眾神)以及充斥了生產欲(想要知曉對方更多的生產資訊欲和充斥著繁衍色彩的生殖欲)的愛欲(Eros)。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5:36 PM
Mon, Jan 2, 2023 9:39 PM
配合我噗首的那張圖(左右是羅馬,中間是愛欲),在希臘神話裡面愛欲是人與神的能力,這種能力超出自己之外而存在於萬物之間,在羅馬人那裡他們稱這種充斥在萬物之間的引力為「浪漫」(romance),羅馬神話裡面羅馬是由神祖羅馬(Romulus)所栽種的充滿生命力而衝著天空、大地與萬物延伸枝芽與根的大樹所樹立建國的,所以羅馬就是一切,你是羅馬(roma)、因為你有浪漫(roman),你是愛(amour)、因為你有愛欲(eros)。
Cura同時有著anima, eros, roman, amour的意味,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有所匱乏有期望自己更加完美而有所渴求,也因此cura衍伸出了治療(cure)和關照(care)這兩個古英文單字,在古英文中cure意味了身體或生理病癥所得到的療癒而care則意味了精神與靈魂所受到的療癒。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6:21 PM
Sat, Dec 31, 2022 6:26 PM
當資訊作為一種由人的能力主動去獲取告知並加以把它看作資訊而使自身的目的得到滿足,這一切都是以cura為前提的,沒有cura便不存在資訊,cura表徵了人的缺乏、而資訊正是對於這種缺乏的療癒,正如同治療是對於健康的缺乏的滿足。是故,資訊的本質就是療癒。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6:55 PM
接著就進入正題了,寫作不同於資訊,如果說資訊室對於noise的轉化,那麼寫作就是在製造noise;不過「寫作就是在製造noise」只是單就結果而論,我們僅只需要避免以寫作的目的來掩蓋寫作的複雜動機(正如叔本華所言,理由或動機需要同時滿足四重條件才得以作為目的或充分條件而被看待,同樣的,動力因與目的因也是被區別開來的),然而寫作的過程卻能提供我們線索去找尋寫作的動力,這乃是由於寫作是一把抽象的概念與認知活動轉化為有限的語言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一種將已知的東西以有理(logos, logic,即一種合理/rational且合語法)向外顯露的行為,這種行為會被背景中的noise(過載的關心)和己身的缺乏(即一種不關心)所造成的阻力所阻擋,因而,寫作的動力正是向這種阻力抗衡的。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7:10 PM
我問起在某一特定領域在台灣位居首席的友人A說他寫作或作言就的原動力是什麼?他跟我說:「遊戲」,一種期望自己能找到並做別人沒做過的事的遊戲,他期望從這種遊戲中找到成就感、樂趣與打發時間,在這裡可以看見一種語法結構「S.+期望+O.」,在這一句型中O.是未完成的的完滿狀態,是不同於知識的一種對於欲望的治療的成果,也就是目的;而「期望」本身就是他的動機,但這種期望是以避免無聊而生的,無聊的膠著感促使著他有所動力脫離膠著而進行寫作,對他而言,寫作的過程包含了獲得資訊。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7:10 PM
Sat, Dec 31, 2022 7:13 PM
相仿地,我的另一位友人B同樣以期望作為出發點去談論他寫作的動力。方才提及寫作具有某種阻力,它有部分在於有些東西是無法訴諸言表的,即便我們得以知覺;例如我們會用「波光粼粼」指稱水面的某類狀態,但卻不可能以言語或概念將任何一個具體的水面描述出來,因為現實總是處在流變之中,一旦以靜態的方式(概念、語詞、圖畫、相片)加以把握,它便如手中握緊的流沙般散逸到只剩些微殘餘,即便是攝影也不過像是用一個沙漏表達沙漠,總是無法言全,儘管殘餘根對象本身具有某種肖似而得以通過想像來自慰,但這種自慰始終是虛假的性愛而無法導致真正的生產;這種自慰意淫著模糊而朦朧的假象而非具體而清晰的現實。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7:34 PM
他對於這種阻力感到哀傷,體驗猶如逝水、既無法讓他人知覺也無法供自己回憶,對他而言不是當下的事情都是陌生、模糊、遙遠而不可再現或重獲的,即便重複的體驗我們也無從從回憶驗證這樣的體驗是相同的,因為回憶並不是一個好的參照物;尚且,在不同的心境下去體驗也會讓相同的外感官染上內感官的主觀色彩而有了風格的差異,這種差異同樣也是無以言表的。
他期望著這種哀傷的排解,因為這種自慰(且只能自慰的宿命)讓他感到空虛,這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共感與徹底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認為至少要讓人們知道這件事的存在,乃至於列舉有什麼事是尤為「只能會意、不可言傳」的;儘管這種舉動仍是另一種自慰,但已足夠提供初步的慰藉,他寫作的動力就在於對於哀傷而殘酷事實的反抗意識,這讓他感到「我曾努力」,正由於阻力存在所以才要衝撞阻力。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7:46 PM
Sun, Jan 1, 2023 3:28 AM
與B相仿,我也曾感受過那種哀傷,但這種哀傷讓我愈發無力,就連對B而言稍能提供慰藉的意淫與自慰也如同嚼蠟;然而我自高中閱讀錢志純神父寫的對笛卡兒思想的整理與詮釋的著作《我思故我在》時便有了一盞微光,我的內感官感受不假,若有人嘗試否認,我便會感到難以遏止的憤怒。
如同笛卡兒那般我演繹出了整個世界,並嘗試通過缺乏與療癒(資訊)去療癒那些使我(感到)缺乏的人,我不容許那些無可懷疑的東西遭受挑戰,一旦它們遭受挑戰我便會應戰,嘗試將憤怒轉換為憤慨的語言去療癒他人,他跟諮商具有相同的本質(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來自於此),旦在概念上卻與諮商能做出區分(這種區分僅僅只是由心理學界和公權力劃定的),也就是一種世界觀扎實的重構。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7:54 PM
我所期望的事我不被抹消在noise之中,於是冰菓(即冰淇淋/ice cream,音近I scream)(哏取自同名作品,米澤穗信的《冰菓》),我想成為noise中的information,我想成為療癒的基石而讓他人踩踏與攻錯。
在李/茂/生老師的演講中他提到,正義並不是什麼崇高的理念,他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被落實,像肛門期的兒童首次感到排遺的性快感那般給人幸福,正義就該像拉屎那般偶爾讓人感到解脫的快感(猶如灌腸後的噴發那般),既自然、親近又爽快且稀鬆平常卻能偶爾重感其中的美好,僅管他每次的再現都有風格上的差異也無所謂,因為當下爽就好。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8:00 PM
Sat, Dec 31, 2022 8:08 PM
沒有迴響是使我感到缺乏動力的時候,世界凍然寂靜,我想要持續交鋒、砥礪、攻錯,直到我的eros再無匱乏。動力有無的取決經常不再我自己身上,但我若不繼續寫作,澤我必然無法構成療癒與資訊。
無論是李/茂/生老師、A、B還是我,我們的目的都在處不可及的彼岸──「羅德斯島」,但是動機是此岸的事,我們都相信這裡就是羅德斯島,就在這裡跳吧,因為我們都是羅馬,所以我們有cura、eros和amour。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8:00 PM
-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8:19 PM
Sun, Jan 1, 2023 12:47 AM
去年跟親近的友人一起看了坂口安吾的小說《盛開的櫻花樹下》翻拍的電影,就是李/茂/生老師演講中那部電影,電影中男主角畢生都在追求他喜愛的女子,甚至不惜為了她殺人無數,那個主角害怕櫻花,他認為櫻花樹下埋著屍體、是極陰的樹,只要走到樹下就會陷入狂迷,但他最後二度為了他喜愛的女子而走到櫻花樹下,最終他發現他所愛之人是轉瞬即逝的骸骨。這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櫻花象徵日本二戰前後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明知使人癲狂卻又讓人充滿好奇與嚮往,主角追求的女子則意味著男主角個人的人生目的,他迫於現實的無奈而把希望寄託櫻花樹(民族主義)下,最終換來的是死亡、崩毀與虛無。李/茂/生想說很多法學生與法學研究者把實現正義當成他人生的目的,最終卻托於現行法律體制下(它無可動搖),最終發現崇高的正義是屍骨,所以基於動力委身於現實的抗爭才是根本。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a870506
Sat, Dec 31, 2022 8:21 PM
僕の戦争
載入新的回覆
關於寫作動力的自我揭露:兼論為何資訊以療癒為前提?
一邊聽著李/茂/生老師的演講一邊寫下這篇噗。
既然我如此主張,那麼我相應地就有嘗試負起論證「資訊的本質是什麼?」的舉證責任。
換言之,inform所表達的就是一種「位在常規之中」或「進入格式規範之中」,然而就此我們得以問道:「誰」、「為了什麼」把「什麼」納入「什麼規準」?
回答了這四個問題就等同於回答了資訊的本質,即依序回答了資訊的動力因、目的因、質料因與形式因,也就是回答了「資訊」此一存有者的定義。
也就是說,資訊反而才是真正能引起人注意的東西。
在這裡我們不可能討論並列舉資訊之為資訊實際上有被哪些規準種類所規範,因為這個話題將會牽涉我一開始所講的:在諸學科中對於資訊的談論、製造與應用,即便它們著共通的本質,但這個本質或許得從資訊的目的因談起才得以可能被概念化地理解。
假若一個人像拉普拉斯的惡魔那般無所不知,那麼任何的符號對它而言都是noise而屬於第1類符號,換言之,資訊總需伴隨著新知,而一個人之所以能獲得新知並非僅僅因為他無知,更多的是他想求知。
但Cupid與Psyche之間的愛並不只是philia,而是渴求對方、希望自己益加完美(Psyche在經過諸多考驗後由凡人便成了希臘眾神)以及充斥了生產欲(想要知曉對方更多的生產資訊欲和充斥著繁衍色彩的生殖欲)的愛欲(Eros)。
Cura同時有著anima, eros, roman, amour的意味,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有所匱乏有期望自己更加完美而有所渴求,也因此cura衍伸出了治療(cure)和關照(care)這兩個古英文單字,在古英文中cure意味了身體或生理病癥所得到的療癒而care則意味了精神與靈魂所受到的療癒。
他期望著這種哀傷的排解,因為這種自慰(且只能自慰的宿命)讓他感到空虛,這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共感與徹底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認為至少要讓人們知道這件事的存在,乃至於列舉有什麼事是尤為「只能會意、不可言傳」的;儘管這種舉動仍是另一種自慰,但已足夠提供初步的慰藉,他寫作的動力就在於對於哀傷而殘酷事實的反抗意識,這讓他感到「我曾努力」,正由於阻力存在所以才要衝撞阻力。
如同笛卡兒那般我演繹出了整個世界,並嘗試通過缺乏與療癒(資訊)去療癒那些使我(感到)缺乏的人,我不容許那些無可懷疑的東西遭受挑戰,一旦它們遭受挑戰我便會應戰,嘗試將憤怒轉換為憤慨的語言去療癒他人,他跟諮商具有相同的本質(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來自於此),旦在概念上卻與諮商能做出區分(這種區分僅僅只是由心理學界和公權力劃定的),也就是一種世界觀扎實的重構。
在李/茂/生老師的演講中他提到,正義並不是什麼崇高的理念,他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被落實,像肛門期的兒童首次感到排遺的性快感那般給人幸福,正義就該像拉屎那般偶爾讓人感到解脫的快感(猶如灌腸後的噴發那般),既自然、親近又爽快且稀鬆平常卻能偶爾重感其中的美好,僅管他每次的再現都有風格上的差異也無所謂,因為當下爽就好。
無論是李/茂/生老師、A、B還是我,我們的目的都在處不可及的彼岸──「羅德斯島」,但是動機是此岸的事,我們都相信這裡就是羅德斯島,就在這裡跳吧,因為我們都是羅馬,所以我們有cura、eros和am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