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lan
@esmeron
Sun, Dec 18, 2022 4:30 AM
傅柯崇尚自我轉變、自我實踐以及自我技藝,他的目標有三個:美、自由以及真理。自我實踐要把自我和生活當作藝術對象來塑造,這也是他的「生存美學」所指稱的。自我實踐旨在對自己加以鍛鍊(working on self),以改變自己、形塑自我風格。這種倫理學所蘊含的自我與自我的關係是十分自由的: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來改變自己以及塑造自己。
Nolan
@esmeron
Sun, Dec 18, 2022 4:30 AM
清朝儒將曾國藩曾說「讀書變化氣質」,宋朝程子說「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朱熹,1974:論語序)意謂古代偉大的經典旨在改變主體,也能改變主體,而不是作為累積的客觀知識 。禮記謂「富潤屋,德潤身」也是提及跟人的身心有關的知識形態,在中國傳統稱之為「德行之知」,傅柯則統稱之為「精神性知識」,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Nolan
@esmeron
Sun, Dec 18, 2022 4:31 AM
佛教的智慧(般若)也不是用思想或知識就能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个投入修練得到的智慧。般若宣稱可以對治人的執著(所謂我執或法執)。星雲大師曾說:「般若就是讓我們在這個人間更自在的法門!吃飯有了般若,飯的味道就不一樣;睡覺有了般若,睡覺的味道就不一樣。大家都在求功名富貴,但若有了般若,即使是求功名富貴,境界、看法卻會不一樣;有了般若,人的生活、思想、境界都會跟著改觀;…。」 這就如傅柯所說,精神性知識能改變人的存在狀態,這不是認知性知識能做到的。
Nolan
@esmeron
Sun, Dec 18, 2022 4:32 AM
在東亞文化裡所發展出的藝術,如書法、古琴、茶道、花道、園藝等,都有一共通的文化內涵,就是藉由該藝術的學習而啟發人的內省性,人可以通過技藝的學習鍛鍊,而達到一種道的境界。這種技進於道的實踐智慧是人類文明非常珍貴的資產。
傅柯提出的真理觀和精神性知識概念可以當作跨文化比較的框架的一部分,用於古代經典知識很有啟發性。
載入新的回覆
傅柯提出的真理觀和精神性知識概念可以當作跨文化比較的框架的一部分,用於古代經典知識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