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放在噗首方便搜尋的複習舊文

//...死亡和生育是演化系統自我維持的核心因素,兩者都不可避免地體現為知識份子不能面對的殘酷和知識份子不能解釋的神秘。

我們也不能忘記,殘酷和神秘是公正的必要組成部分,而一個沒有公正的世界,必然也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本質上是無法自我維持的。//

死亡 生育 反理性者
殘酷 神秘 意義世界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歷史一再證明了:試圖實現普世天堂的路徑最終都會通往地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關鍵字搜尋集中
>
//...膚淺的觀察者往往認為,武斷統治的特點在於殘酷和貧困。其實,殘酷的意思就是默契協調的缺失。

孩子覺得教師殘酷,母親和兄弟姊妹不殘酷。士兵覺得軍官殘酷,妻子不殘酷。原因不是學校和軍隊的物質條件必定低於家庭,而是一視同仁的理性管制天然不符合特殊歷史形成的私性或有機聯繫。有機共同體對外人同樣殘酷,只不過人類共同的無意識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
//...Rudyard Kiplin的文學路徑通向知識分子世界的反面,訴諸反理論的「健全常識」。他通過體驗而非知識,明白「原始」和「兒童」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天真」翻到背面,就是「野蠻」的意思。「淳樸」翻到背面,就是「殘酷」的意思。原始意義上的歌謠和童話,猶如非洲大草原烈日下的白骨,無比的清潔源於無情的法則。//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真正了解兒童的人都知道:兒童非但不畏懼殘酷,而且比成人殘酷得多。

殘酷是德性的訓練場,勇敢、高貴和忠誠只有在考驗的過程中才能存在。邪惡不是來自殘酷本身,而是來自企圖歪曲、利用殘酷的軟弱和逃避。溫莎寡婦和紅衣大兵都懂得怎樣昂起頭顱,面對殘酷的世界,活出責任、榮譽和信仰,不是因為什麼大道理,就因為他們是英國人。

多餘的解釋是不必要的,只有外國人和知識分子才喜歡解釋。解釋不是德性的體現,暗示你懷疑神明、畏懼世界。...//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Rudyard Kipling的藝術屬於《舊約》時代和前伊莉莎白時代,仿佛召回了喬叟和皮爾斯「壯健的英國鄉民」。他們覺得自己像遲鈍堅毅的獵犬,瞧不起脆弱虛榮的聰明人。他們不是好高騖遠的夢想家,知道痛苦就是生命的底色,相信服從才是律法的精髓。

然而他們的痛苦不是聽天由命的苦難,而是「野豬頭酒店」里跳動著琥珀色衝動的苦啤酒。「壯健的英國鄉民」只要三年當中有一年走運,就會舉杯預祝明年更好。//
RuS@人不是為安逸而生
//他們的服從源於信任和驕傲,而沒有律法的下等人只知道基於恐懼的服從。英國人因服從而強大,正如下等人因服從而軟弱。你無需明白「為什麼」,只要看清「是這樣」就足夠了。

因為世界不是德性的仲裁者,德性才是世界的仲裁者。Rudyard Kipling將他的眼睛借給世界,世界還能對他要求什麼呢?//

信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