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37 AM
602
335
[ 無料諮商經驗分享 ]
看著最近理科太太鬧得沸沸揚揚的募資,決定下這個農場標題來分享自己的諮商經驗,和說明理科太太該課程對人類心理造成的風險。
-
推特目前讀到的討論,覺得最中肯的是一位醫療背景推友寫:「(理科太太說自己)談了100個小時(的諮商),根本可以到分析的強度了,不可能沒有移情跑出來。其實我覺得這整件事都是當事人自己 psychopathology 的展演。」
先不談理科太太到底有沒有移情他的諮商師。過去到現在,文藝圈不乏有人以自身憂鬱症經歷作為書寫根源來「販賣」,或詩或散文,不乏很多本書就是紀錄憂鬱症的發病過程。
理科太太此次募資,乍看是販售「心理諮商經驗」課程,倘若仔細思考課程當中真實包含的資訊,該募資實質是「販售理科太太的病」。
當你購買了理科太太的募資課程,實質也參與了理科太太的病症。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38 AM
理科太太「諮商經驗分享」課程絕對不會是一個針對購買人的諮商方案,也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案,而是理科太太本人的病情延展。
理科太太本人開放大家參與她的疾病過程是一件事,對於喜歡她的粉絲而言,去參與偶像的疾病過程可能也很獵奇很好玩。
——但如果你是個真正困擾於心理疾病的人,對你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風險。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38 AM
諮商有非常多種不同的療法,譬如說家族治療、戲劇治療,甚至有難度很高、需要專業人士陪同才可以進行的動眼治療等等(我很想試試看 but 我的諮商師認為我不適合)
因為理科太太和Hahow文案的誤導,非常很可能會因為碰觸課程當中敘述某些只對理科太太有效、卻對其他人無效的療法,走上不同治療過程——沒有專業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的引導,你是否能預知自己的精神狀況會不會受到影響?
倘若今天理科在課程宣言「憂鬱症不需要吃藥,花大錢去諮商才是唯一真理」,那真的適合每一個患者嗎?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38 AM
身為資深憂鬱症患者&經過一年半諮商(約20-30次)得到切確治療成效的人,完成可以理解為什麼無數諮商師跳出來譴責和呼籲大家要嚴格看待這個募資課程。這並不是因為該募資會讓諮商師賺不到錢,而是「有可能讓病患的病情惡化」。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38 AM
假設今天有一個諮商師,他的病患在生病途中買了理科太太的課程,結果回來跟諮商師說:「理科太太課程裡面說你做的諮商療法是最沒有效的耶!我決定不要繼續同樣的諮商了,我想要換到更有效的那種療法。」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38 AM
然而病患的病況、肉體和心靈實質就是不適合那個療法,身為諮商師,究竟該怎麼做?要放任病患去做不適合他的療法、然後病況加劇嗎?還是要堅持己見、然後病患生氣決定不再諮商或著換諮商師,又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治癒?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1 AM
無論怎麼思考,一個沒有醫學背書、卻打著販售諮商經驗的募資課程,對人體的身體和心靈之傷害都太大了。比起金錢,大家更該注意的,是HaHow與理科太太規劃的課程內容是否真正涉及到諮商建議。
假若該募資課程沒有諮商建議,那麼理科太太販售的內容,便切確只是他的病是怎麼發展——購買的人也要細思,當你參與了理科太太盛大的病況展演,你能不能把持自己的心靈不隨之起舞?或著心甘情願當作看她跳一場SHOW。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1 AM
-
最後我想來「無料販售」自己的病:
因為家庭問題得了十數年憂鬱症的我,五年前找到可以長期諮商的諮商師,並在十八個月之間密集進行療程(每個月1-2次),最終我的病況從每1〜2年復發,降到了五年才復發一次。吃的精神科藥物也從每日多顆,恢復到有一度整整三年不用吃藥,復發也只需要吃最低劑量的血清素劑(最近還被研究說只是安慰劑lol)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1 AM
在我的諮商經驗中,經常強烈感受到人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諮商師和諮商法。譬如,我和我的家人因緣巧合之下共享了同一個諮商師(該精神科診所安排,非我們指定),由於我和家人有共通的家庭問題,有一次在討論治療過程時,諮商師便告訴我: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2 AM
「雖然你跟你的家人因為同樣的經驗都產生了憂鬱症,但你們的狀況完全不一樣,就像你知道的,你家人的病況是
[此處無法透露]
。但到了你身上,這個病完全不同,你變成像是一塊海綿,無論他人的好評或惡評都會無條件接受,你放棄為自己設立防線。
「因此,你的課題和你的家人完全不同:你現在要治療病症、你該做的事情,就是為家族每一個角色的定義,劃清你們之間的距離。」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2 AM
-
其實某種程度,我可以同理理科太太,因為我的家人在經過長期諮商治療之後,她自己也決定成為諮商師,為此去讀研究所。我可以共感,因為在治療過程「共感」了諮商師,因此自己也想要成為這個療癒他人、同步療癒自我的角色。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3 AM
曾經一度,我問我的諮商師,憂鬱症病人在治癒後成為諮商師,是不是不太好?會不會不太正常?當時諮商師和我說:
「不會喔,很多諮商師都有罹病的經驗,所以特別懂病人的風險。不過想要真正把諮商師當作職業,要有可以分開自身情緒和病人情緒的能力。」
Fe_
@Fe_headache
Mon, Dec 12, 2022 11:43 AM
我想我是一個容易共情的人,一輩子無法成為諮商師,也非常欽佩和尊重諮商師的專業。
販售自己的諮商經驗,固然是一種創作分享,但如果涉及到任何醫療建議或違法之事,我想理科太太現在最需要的是回去重頭找一次真正的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測驗,再一次好好仔細思考「遊走法律邊緣」和「尊重醫療專業」的意義。
載入新的回覆
看著最近理科太太鬧得沸沸揚揚的募資,決定下這個農場標題來分享自己的諮商經驗,和說明理科太太該課程對人類心理造成的風險。
-
推特目前讀到的討論,覺得最中肯的是一位醫療背景推友寫:「(理科太太說自己)談了100個小時(的諮商),根本可以到分析的強度了,不可能沒有移情跑出來。其實我覺得這整件事都是當事人自己 psychopathology 的展演。」
先不談理科太太到底有沒有移情他的諮商師。過去到現在,文藝圈不乏有人以自身憂鬱症經歷作為書寫根源來「販賣」,或詩或散文,不乏很多本書就是紀錄憂鬱症的發病過程。
理科太太此次募資,乍看是販售「心理諮商經驗」課程,倘若仔細思考課程當中真實包含的資訊,該募資實質是「販售理科太太的病」。
當你購買了理科太太的募資課程,實質也參與了理科太太的病症。
理科太太本人開放大家參與她的疾病過程是一件事,對於喜歡她的粉絲而言,去參與偶像的疾病過程可能也很獵奇很好玩。
——但如果你是個真正困擾於心理疾病的人,對你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風險。
因為理科太太和Hahow文案的誤導,非常很可能會因為碰觸課程當中敘述某些只對理科太太有效、卻對其他人無效的療法,走上不同治療過程——沒有專業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的引導,你是否能預知自己的精神狀況會不會受到影響?
倘若今天理科在課程宣言「憂鬱症不需要吃藥,花大錢去諮商才是唯一真理」,那真的適合每一個患者嗎?
假若該募資課程沒有諮商建議,那麼理科太太販售的內容,便切確只是他的病是怎麼發展——購買的人也要細思,當你參與了理科太太盛大的病況展演,你能不能把持自己的心靈不隨之起舞?或著心甘情願當作看她跳一場SHOW。
最後我想來「無料販售」自己的病:
因為家庭問題得了十數年憂鬱症的我,五年前找到可以長期諮商的諮商師,並在十八個月之間密集進行療程(每個月1-2次),最終我的病況從每1〜2年復發,降到了五年才復發一次。吃的精神科藥物也從每日多顆,恢復到有一度整整三年不用吃藥,復發也只需要吃最低劑量的血清素劑(最近還被研究說只是安慰劑lol)
「因此,你的課題和你的家人完全不同:你現在要治療病症、你該做的事情,就是為家族每一個角色的定義,劃清你們之間的距離。」
其實某種程度,我可以同理理科太太,因為我的家人在經過長期諮商治療之後,她自己也決定成為諮商師,為此去讀研究所。我可以共感,因為在治療過程「共感」了諮商師,因此自己也想要成為這個療癒他人、同步療癒自我的角色。
「不會喔,很多諮商師都有罹病的經驗,所以特別懂病人的風險。不過想要真正把諮商師當作職業,要有可以分開自身情緒和病人情緒的能力。」
販售自己的諮商經驗,固然是一種創作分享,但如果涉及到任何醫療建議或違法之事,我想理科太太現在最需要的是回去重頭找一次真正的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測驗,再一次好好仔細思考「遊走法律邊緣」和「尊重醫療專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