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2:54 PM
Sun, Nov 20, 2022 2:54 PM
9
神棍小無月
政治不正確
個人觀點
心理
批踢踢實業坊 - Gossiping
我不知道podcaster是誰,但簡單來說,他在進行塑造內容農場式聳動標題以加速擴散的恐懼行銷。
他的論點是:
「現代人的焦慮是由於手機和網路所造成」→「都是手機和網路的錯,不是我的錯」
→→→而最後其實會導致鄉民a7788783所吐槽的「接著當權者會以此為藉口,作為箝制資訊流通速度與控管民眾的工具」
但是糖衣看起來太美味了,沒有識讀資訊能力的人很容易就會被牽著走。
響應這個話題來談談社交焦慮。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3:00 PM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他所說的「現代訊息傳遞太快速,才會導致焦慮」(現在是壞的)、「以前的訊息傳遞太慢,不會產生焦慮,而是產生期待感」(以前是好的)
可見是個賤今貴古ㄉ懷舊廚老人
接下來我們就應該來試圖質疑這兩個論點,正證反證進行假設來驗證論點的可信度。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3:14 PM
以前的通訊方法,我們先以「筆友」(相對於現代的「網友」)來進行比較。同時,尤其交通不便的問題也應該考量進去。
被懷舊老人所推崇的筆友其實有著很嚴重的問題:個人資訊完全曝光。假設對方是恐怖情人,他完全知道該上哪裡找什麼人跟蹤和砍殺。沒有網路的年代就沒有情殺嗎?大家心裡自有答案。而網友則相反,假如使用夠謹慎的話,它可以很好地保護個資。
當一個兇手知道你的姓名住址電話時,他會覺得自己有情報上的優勢,覺得隨時都能夠取你性命,因此他可以花很多時間準備
然後一天拖過一天,覺得坐車跨縣市好麻煩,就忘了
,他只需要騷擾你致命而精準的一次。
而當兇手不知道你的個資,只找知道帳號信箱時,他沒有辦法一刀殺了你,他的攻擊只好變為很零碎、分散的仇恨式言論攻擊,而這種行為也展現出他對於無法具體攻擊你的焦慮。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3:18 PM
情殺任何時代都有,只不過是形式和嚴重度的不同罷了。
接下來,如果希望保持著建設性的思辨方向,我們不應該把議題設定為
「比較以前和現代的情殺哪一種比較嚴重」
,而是應該要建立在
「為什麼會情殺?如何防止想去情殺他人的這種思考方式?(即情殺防治)」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3:32 PM
當然,一開始就談情殺或許有點言重。
我今天的本意不是要煽動性別間的互相仇視,而是要談「交友焦慮」這個議題。
交友焦慮其實重點不在與「資訊傳遞的快慢」,而是在於「對未知與失敗的恐懼」、「認為事情應該照自己想要方向發展的偏執」、「認為必須要獲得他人認可的低自信人格特質」,這才是交友焦慮真正的本體。
而這些本體的成因,我認為最大的問題絕對不是網路,而是來自於家庭對於情緒教育的缺乏。
網路只不過是個工具罷了。即使到了沒有網路的場所,沒有自信的人還是沒有自信,不尋求他人認可就很難受的人還是會去尋求他人的認可。因此這是性格的問題,不是網路的問題。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3:43 PM
提到「家庭教育」,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我會講什麼了。
那就簡單說一下什麼樣的家長會造成容易社交焦慮的孩子:
1.喜歡責罵孩子,把孩子罵到沒自信,禁止正向思考的能力,只能隨時侍奉家長的臉色、努力當乖孩子乞求家長的認同
2.家長長期離家,或者常態性情緒化冷暴力,讓孩子總是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才被疏遠作為懲罰
3.家長宣揚「世上只有0分與100分,只要失敗一次,一切就沒救了」,不斷將失敗與恐懼作結合,讓孩子恐懼任何失敗,覺得失敗就是死定了,而不是再掙扎挽救一下說不定還有機會活下來。(習得性無助的老鼠心錨)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4:00 PM
在這裡想特別補充一下3的部分。
其中還有一種家長的行為模式是這樣的:
這類家長他們太過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可見從這裡開始出問題,而成因又得追溯回上一代),當他們與孩子玩扮家家酒時,傾向於小題大作,例如用玩具刀誇大地演出「哎呦!我的手手被切到了,好痛好痛好痛!我快要死掉了~怎麼辦!!!」,使孩子建立起容易把失誤的後果想像得過於嚴重、學習家長的情緒化小題大作模式、建立起自己必須要安撫他人情緒,是情緒能力
ATM
供應者的思維模式,這種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雖然能讓孩子早熟安份,但造成的問題正如上述,容易形成負面及恐懼,而這對孩子往後的社交及戀愛都會產生障礙。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4:07 PM
他們覺得活著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可(童年時渴望被家長稱讚好棒棒卻得不到的缺憾)
→網路交友
→在等待回應時陷入猜疑、恐懼、缺乏自信的漩渦
→焦慮化為攻擊自我或攻擊對方(可能是精神性、言論性、也可能是物理性的)
→惡性循環而越來越退縮偏激
這個套路其實挺常見的。
當然,我們不是要責怪這些曾在家庭中不幸的人,而是如果歸納出自己的問題點大概在那一帶,就能針對其進行治療或練習,就能夠使生活品質得到提升。給自己一個更好的世界、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這才是應該前進的方向。
而不是協助去散播恐懼。這個世界上的恐懼真的太多了,不缺這一個。
難道是內容農場惡魔?
耶囉🏐扌非球真好看!
@LxHonly
Sun, Nov 20, 2022 4:09 PM
Sun, Nov 20, 2022 4:31 PM
3. 的家長還有一個變體,採鼓勵的愛的教育,但是都稱讚「考100分」的結果和「漂亮帥氣」的先天因素,總是看著目標而非身心狀態,久了也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koori45
Sun, Nov 20, 2022 4:25 PM
耶囉🏐扌非球真好看!
: 對,建立兩極化所有事物的獎懲機制,「考100分才能上台大,上台大才能有好工作好老婆,有好工作好老婆才是人生贏家,只有人生贏家才夠格當我的好孩子」(聽起來好像什麼奇怪的RPG轉職路線攻略?),「沒考100分就是0分,0分就是撿角,這輩子沒用了,大家都會瞧不起你、大家都會恥笑你,你就只能當流浪漢然後死在路邊」之類的言論
本質上和邪教很類似,會用各種似是而非的言論勸誘你停止思考,不要去質疑這個論點的可信度(例如一定要讀台大才可以嗎?讀哈佛就不行?一定要站在前排當戰士才有貢獻嗎?站在後排當補師就是沒貢獻輸出的米蟲嗎?)
一旦陷入這種習慣二分法的思考模式,就像把人生變成一次次的押大小,很容易輸個精光。多多觀察場上的動向再決定要不要押,勝率其實會比較高,這才是真正的賭博。
載入新的回覆
他的論點是:「現代人的焦慮是由於手機和網路所造成」→「都是手機和網路的錯,不是我的錯」
→→→而最後其實會導致鄉民a7788783所吐槽的「接著當權者會以此為藉口,作為箝制資訊流通速度與控管民眾的工具」
但是糖衣看起來太美味了,沒有識讀資訊能力的人很容易就會被牽著走。
響應這個話題來談談社交焦慮。
可見是個賤今貴古ㄉ懷舊廚老人接下來我們就應該來試圖質疑這兩個論點,正證反證進行假設來驗證論點的可信度。
被懷舊老人所推崇的筆友其實有著很嚴重的問題:個人資訊完全曝光。假設對方是恐怖情人,他完全知道該上哪裡找什麼人跟蹤和砍殺。沒有網路的年代就沒有情殺嗎?大家心裡自有答案。而網友則相反,假如使用夠謹慎的話,它可以很好地保護個資。
當一個兇手知道你的姓名住址電話時,他會覺得自己有情報上的優勢,覺得隨時都能夠取你性命,因此他可以花很多時間準備
然後一天拖過一天,覺得坐車跨縣市好麻煩,就忘了,他只需要騷擾你致命而精準的一次。而當兇手不知道你的個資,只找知道帳號信箱時,他沒有辦法一刀殺了你,他的攻擊只好變為很零碎、分散的仇恨式言論攻擊,而這種行為也展現出他對於無法具體攻擊你的焦慮。
接下來,如果希望保持著建設性的思辨方向,我們不應該把議題設定為「比較以前和現代的情殺哪一種比較嚴重」,而是應該要建立在「為什麼會情殺?如何防止想去情殺他人的這種思考方式?(即情殺防治)」
我今天的本意不是要煽動性別間的互相仇視,而是要談「交友焦慮」這個議題。
交友焦慮其實重點不在與「資訊傳遞的快慢」,而是在於「對未知與失敗的恐懼」、「認為事情應該照自己想要方向發展的偏執」、「認為必須要獲得他人認可的低自信人格特質」,這才是交友焦慮真正的本體。
而這些本體的成因,我認為最大的問題絕對不是網路,而是來自於家庭對於情緒教育的缺乏。
網路只不過是個工具罷了。即使到了沒有網路的場所,沒有自信的人還是沒有自信,不尋求他人認可就很難受的人還是會去尋求他人的認可。因此這是性格的問題,不是網路的問題。
那就簡單說一下什麼樣的家長會造成容易社交焦慮的孩子:
1.喜歡責罵孩子,把孩子罵到沒自信,禁止正向思考的能力,只能隨時侍奉家長的臉色、努力當乖孩子乞求家長的認同
2.家長長期離家,或者常態性情緒化冷暴力,讓孩子總是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才被疏遠作為懲罰
3.家長宣揚「世上只有0分與100分,只要失敗一次,一切就沒救了」,不斷將失敗與恐懼作結合,讓孩子恐懼任何失敗,覺得失敗就是死定了,而不是再掙扎挽救一下說不定還有機會活下來。(習得性無助的老鼠心錨)
其中還有一種家長的行為模式是這樣的:
這類家長他們太過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可見從這裡開始出問題,而成因又得追溯回上一代),當他們與孩子玩扮家家酒時,傾向於小題大作,例如用玩具刀誇大地演出「哎呦!我的手手被切到了,好痛好痛好痛!我快要死掉了~怎麼辦!!!」,使孩子建立起容易把失誤的後果想像得過於嚴重、學習家長的情緒化小題大作模式、建立起自己必須要安撫他人情緒,是情緒能力
ATM供應者的思維模式,這種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雖然能讓孩子早熟安份,但造成的問題正如上述,容易形成負面及恐懼,而這對孩子往後的社交及戀愛都會產生障礙。→網路交友
→在等待回應時陷入猜疑、恐懼、缺乏自信的漩渦
→焦慮化為攻擊自我或攻擊對方(可能是精神性、言論性、也可能是物理性的)
→惡性循環而越來越退縮偏激
這個套路其實挺常見的。當然,我們不是要責怪這些曾在家庭中不幸的人,而是如果歸納出自己的問題點大概在那一帶,就能針對其進行治療或練習,就能夠使生活品質得到提升。給自己一個更好的世界、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這才是應該前進的方向。
而不是協助去散播恐懼。這個世界上的恐懼真的太多了,不缺這一個。
難道是內容農場惡魔?本質上和邪教很類似,會用各種似是而非的言論勸誘你停止思考,不要去質疑這個論點的可信度(例如一定要讀台大才可以嗎?讀哈佛就不行?一定要站在前排當戰士才有貢獻嗎?站在後排當補師就是沒貢獻輸出的米蟲嗎?)
一旦陷入這種習慣二分法的思考模式,就像把人生變成一次次的押大小,很容易輸個精光。多多觀察場上的動向再決定要不要押,勝率其實會比較高,這才是真正的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