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7:24 AM
南橫公路:從峻嶺到雲霧的平凡公路!|Loot2魯特
好感動
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7:28 AM
這條路就像是養傷養了13年
旁邊的景觀就這樣放著讓他緩緩的自動發生改變
還記得幾個月前一些討論,有人說這裡不該有路
把土地還給山之類的,正、反兩方都有其道理
我想將是沒有辦法結束的一場辯論吧
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7:32 AM
看旁邊的河床,都是被沖刷下來的落石堆積、鋪平成一塊平面
下面應該之前是有被開發過的人類活動範圍跟建築(就是埋在下面
看到那些崩壁,山就是這樣說滑落就滑落的東西
人類根本沒辦法與之抗衡(要用多少時間來解決一場風災或地震的後果
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7:37 AM
如果我是旅人,一定也是會想說有一條路可以橫貫,方便
但是中間這13年也證明了,人類並不非走它不可
我想台灣人應該未來也是會再抗衡一段時間,直到有人評估後決定不弄了
那時候才就真的解放這一塊地
我本身也是會期待在我還能當旅人的這一些時間內,可以有機會至少一趟來回
留個記憶也好(上一次看到這個地方就是風災那時候
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7:47 AM
這個頻道,我大概每半年會清一次未讀
累積一定片量再一次看,很開心
有些內容反應時節,有些則反應時勢
晚個半年的時間差,反而可以更靜下來看待那些被記錄下來的當下
澎湖那幾片真的不錯,首推
更久之前的內容,也留下來可能現在已經改變了的畫面
機車旅遊在台灣雖然好像只會在網路上看到
在台灣每一戶好幾台車的這個比例下來,應該還是算相對小眾
目前還有在更新的真的都是用熱情在弄,出發前要查資料
過程中要拍攝跟保持設備能夠正常運行(途中可能還會噴裝
結束後要整理素材、再確認一次資料跟核實、找音樂、敲字幕
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7:55 AM
這個魯特他自己就噴過一台狗破跟一台空拍機,這些也都是成本
旅遊類的節目要弄,花的時間肯定都是很長的
不像其他類型,在自家(或工作室)拍攝就可以立刻處理、剪輯、上片
還要露臉跟風吹、雨淋、日曬(他每次去東部幾乎都淋雨XDDDD
觀看量跟訂閱,在台灣的機車旅遊這個項目,普遍就是那個數字左右
很難突破也 不好做,其它也有弄得很用心的創作者我也有在看
我覺得可能是水管的題材裡面,相當硬核的一個種類之一
運動相機要裝夾具,拍攝途中不時要改變機位,不然就是用360相機(但也還是要改變機位
不然拍出來很容易就變成行車紀錄器,就會相對的比較不有趣(這時候就還是要靠文案跟音樂來烘托氣氛
秋ヶ道𝙼𝚒𝚗𝚎🌿
@nisefake
Thu, Nov 10, 2022 8:02 AM
我覺得這類型的雖然不是最紅的類型,但很有意義
一方面也留下來各地當時、當下的人文景觀
而且又帶很多人(像我)平時生活圈就是兩點一線的觀眾,去看到很多以前不會想去的地方
以前他的頻道也有很多觀眾留言說就是因為看了他的影片,才決定環島、牽重機的
之前有一片他還帶他母親環島,那片真的也不錯
用最簡單直白的方法來進行溝通,往往也是可以深入人心
台灣就這麼大,如果僅這樣一句就不去、不想
很多地方真的就算在這島生活一輩子也沒機會前往,就真的滿可惜的
載入新的回覆
旁邊的景觀就這樣放著讓他緩緩的自動發生改變
還記得幾個月前一些討論,有人說這裡不該有路
把土地還給山之類的,正、反兩方都有其道理
我想將是沒有辦法結束的一場辯論吧
下面應該之前是有被開發過的人類活動範圍跟建築(就是埋在下面
看到那些崩壁,山就是這樣說滑落就滑落的東西
人類根本沒辦法與之抗衡(要用多少時間來解決一場風災或地震的後果
但是中間這13年也證明了,人類並不非走它不可
我想台灣人應該未來也是會再抗衡一段時間,直到有人評估後決定不弄了
那時候才就真的解放這一塊地
我本身也是會期待在我還能當旅人的這一些時間內,可以有機會至少一趟來回
留個記憶也好(上一次看到這個地方就是風災那時候
累積一定片量再一次看,很開心
有些內容反應時節,有些則反應時勢
晚個半年的時間差,反而可以更靜下來看待那些被記錄下來的當下
澎湖那幾片真的不錯,首推
更久之前的內容,也留下來可能現在已經改變了的畫面
機車旅遊在台灣雖然好像只會在網路上看到
在台灣每一戶好幾台車的這個比例下來,應該還是算相對小眾
目前還有在更新的真的都是用熱情在弄,出發前要查資料
過程中要拍攝跟保持設備能夠正常運行(途中可能還會噴裝
結束後要整理素材、再確認一次資料跟核實、找音樂、敲字幕
旅遊類的節目要弄,花的時間肯定都是很長的
不像其他類型,在自家(或工作室)拍攝就可以立刻處理、剪輯、上片
還要露臉跟風吹、雨淋、日曬(他每次去東部幾乎都淋雨XDDDD
觀看量跟訂閱,在台灣的機車旅遊這個項目,普遍就是那個數字左右
很難突破也 不好做,其它也有弄得很用心的創作者我也有在看
我覺得可能是水管的題材裡面,相當硬核的一個種類之一
運動相機要裝夾具,拍攝途中不時要改變機位,不然就是用360相機(但也還是要改變機位
不然拍出來很容易就變成行車紀錄器,就會相對的比較不有趣(這時候就還是要靠文案跟音樂來烘托氣氛
一方面也留下來各地當時、當下的人文景觀
而且又帶很多人(像我)平時生活圈就是兩點一線的觀眾,去看到很多以前不會想去的地方
以前他的頻道也有很多觀眾留言說就是因為看了他的影片,才決定環島、牽重機的
之前有一片他還帶他母親環島,那片真的也不錯
用最簡單直白的方法來進行溝通,往往也是可以深入人心
台灣就這麼大,如果僅這樣一句就不去、不想
很多地方真的就算在這島生活一輩子也沒機會前往,就真的滿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