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10 AM
Sun, Nov 6, 2022 1:13 PM
3
看完陳坤厚1985《最想念的季節》。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12 AM
Sat, Nov 5, 2022 10:16 AM
===
陳導演映後
尖銳主題,被我拍淡了,嘗試讓大家更容易接受,不是從吵架的方式去處理。
王君琦:怎麼從小說中的畢寶亮第一人稱,轉為電影以劉香妹的視角?
陳:李宗盛很適合這個角色,不過比較沒有演電影經驗;我自己比較會拍女性,可能我母親在我很小就過世,對女性有一個依賴。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21 AM
Sat, Nov 5, 2022 12:54 PM
王:導演您有兩次找李宗盛為電影主角的經驗,似乎先前第一次是失敗的,可以跟我們說說當時的情況,也想請問為什麼這次適合呢?
陳:跟李宗盛是逐漸認識,後來合作幾次電影音樂。在那河畔青青草這個環保故事,(當時有一些環保運動[Lea:這段我沒有聽得太清晰不確定導演提到哪個運動]),我看了劇本很喜歡,跟老闆說投資拍這部,老闆當時沒有太多反對,最早是找李宗盛與陳美鳳來演,拍了一週老闆問男女主角是誰,後來決定換掉。到了《最想念的季節》,我堅持男主角要是李宗盛,不然我就不拍了,另外當時中影已非明冀而是比較不了解電影的人,所以就通過了。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23 AM
Sat, Nov 5, 2022 12:55 PM
王:片中看到男女主角很多小設定,是怎麼來的?
陳:需要人物設定。所以畢寶亮需要會養烏龜;劉香妹扭一跤撞到頭就會有點可愛的個性。需要生活細節會讓電影更好看。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24 AM
Sat, Nov 5, 2022 12:56 PM
王:好看的另外是台北與屏東內埔。怎麼安排的?
陳:劇本是這樣設定的。我的《天涼好個秋》有淡水,會更好看。我喜歡鄉下,也喜歡台北,會想把城市魅力留下來。看到本片裡劉家祠堂就覺得太好看了,正好放在電影裡。臺灣很多地方太好看了,推薦大家應該多走走,大街小巷到處走走。我會從台北一路吃吃吃吃到萬巒豬腳。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個性,人也不一樣。
鼓勵大家出去走走,重溫回憶好好享受它。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31 AM
Sun, Nov 6, 2022 1:20 PM
觀眾:我故鄉是屏東內埔,很高興在電影看到故鄉。片名來由、「想念」的意義?
陳:不太記得。我很尊敬朱天文,還有她的文字。劇本完成的時候是這個片名。其實早期電影片名更是無厘頭很土,像是什麼《就是溜溜的她》。(Lea:導演怎麼這麼吐槽自己也太好笑了。)
王:導演太客氣了。當年這些電影現在看還是很好看。
陳:我的(某部片)關於聖心女中高一懷孕的故事,後來聽某位觀眾說救了觀眾他一位同學的命。我聽到這個回饋都快跪下了。那部故事也是沒有打罵,觀眾同學看完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小畢的故事》網路上有,大家可以去看。《最》這部修不好,給6分,氣死我了。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37 AM
Sat, Nov 5, 2022 10:38 AM
觀眾:屏東內埔的片段,是真的都是一般民眾嗎?
導演:對。是客家村。我每次去都要吃萬巒豬腳。李宗盛的成功有其道理,他在錄音室比我兇十倍。轉為電影拍他的時候換我開心的很,可以罵他。
===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0:41 AM
Sat, Nov 5, 2022 5:01 PM
有中山堂旁邊的上上咖啡!文英阿姨。今天第二部也看到楊麗音,也是第二部吳念真(上週唐朝綺麗男也怪怪出現)。原來中文打字機是這樣使用的。導演推薦的《小畢的故事》是正版還是盜版啊⋯⋯映後導演妙語如珠。
導演居然有IG!!!
Instagram
mt050126
@mt050126
Sat, Nov 5, 2022 11:52 AM
這部是我心中的台北女子圖鑑!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12:31 PM
Sat, Nov 5, 2022 12:32 PM
這部的台北跟楊德昌的《青梅竹馬》還是不太一樣,比較有保麗龍吃便當台北車站車水馬龍街道招牌的生活感。
女子的多層次穿衣、上半身衣服外套拉長的造型,身上上身半身各有兩種格子與長條紋外套,還有最近很流行的過大尺寸西裝外套,張叔平的造型設計真的很潮。
(記得《青梅竹馬》裡蔡琴也穿得很好看。)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4:16 PM
但是看完瞬間是皺眉頭的,對片中女性的形象感到不快,劉香妹最後還是受到畢寶亮強烈責備質疑,而且事後澄清的敘述「吃晚飯我拒絕他接送,自己走路」是什麼意思,用意在哪,我一時難以判斷。難道自己走回家途中流產,就比與前男友見面而因為劇本沒提及的事件流產,來得更理直氣壯?
而畢寶亮遭到畢寶亮友人的調侃,他的反擊方式卻是機靈露出得手的表情,表示新婚第一天就完成性交達成男子的夢想;這段也看得不是滋味。
這些地方,都無法讓我看得很喜歡這部作品⋯⋯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Nov 5, 2022 4:43 PM
小朋友晚上在家吃的是蝦味先,SONY電視裡看的是武俠節目。
infero
@infero
Sun, Nov 6, 2022 12:33 PM
剛好最近在寫這片(拖稿中orz),讀小說之外,也翻了劇本。電影跟劇本差很多,劇本有男女兩人的os,電影只剩女主角,讓她的主體性更強,我是覺得劇本不優XD 各種囉唆冗贅,電影做了很多正確的減法。小說所謂的「最想念的季節」,建立在由男主角視角出發來回憶,並且著重在他看著「女主角在秋天陽光下腳扭了一下」這個畫面才答應了假結婚一事,所以標題的「想念」跟「季節」更有道理。不過電影讓主觀視角變成比較靠近客觀視角,各種意義都不太一樣(我比較喜歡電影的安排,女主角在「女俏男憨」的性別張力下,打量並挑選了畢寶亮,小說透過男主角的第一人稱,強化了像是男主角因為憐憫與同情,才來照顧這個路都走不好還想穿高跟鞋的小女生,而且小說的女主角更愛哭),季節也不對了XD 因為事實上是在冬天拍的...
infero
@infero
Sun, Nov 6, 2022 12:49 PM
電視放武俠劇這點,小說跟劇本都有清楚寫畢寶亮鄙視連續劇,那是垃圾文化,要角角背唐詩,不過電影幾乎拿掉。這點其實蠻有趣的,小說有說那是香港來的武俠連續劇,女主角說:「看一下他們香港的搞什麼東西,打得我們垮垮的,真奇了」——在指涉1982年鄭少秋主演的tvb港劇《楚留香》在中視播映爆紅後引起的港劇熱潮。三台都買港劇來放,事實上這版《楚留香》是1979年香港早就播過的舊劇,所以台灣這邊的評論罵三台不堪一擊(當時的電影銀幕,也正被新藝城等港片強勢入侵),演員工會靠北剝奪我們工作權,所以後來新聞局禁播港劇,換觀眾來罵剝奪我們收視權益XD 不過,禁令某方面也促成變化,如三台找港星來演,加強爆破唯美等吸引力,促成後來台灣武俠/古裝劇的興盛,如潘迎紫的神雕俠侶、一代女皇等。(前陣子在撈台灣武俠劇資料的我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Nov 7, 2022 1:28 PM
電影開頭讓房東先生去洗澡,還有畢寶亮的車子開到坑裡需要房東先生幫忙這兩個小事件還滿費解的;看的當下就覺得應該是不太需要的片段,全部片看完就更確定是如此。不過可以感覺到電影遇到後段這類不相干的橋段就愈來愈少,敘事更加順暢。另外,其實一開始看還以為小女孩是房東的孫女,不太確定到哪個階段我才很確定原來是畢的姪女;而房東這條線有點無疾而終。
原來是發生在秋天的腳扭一下。畢寶亮在功昌打字行窗戶外看的街角景色也太像國外景色?不知道在哪取景的有點好奇,地磚居然不是方型內有圓圈花紋的紅磚。季節沒有特別注意是在冬天拍的,只覺得大家衣服好好看。
相親第二次約會餐廳裡,畫面出現畢寶亮自己一人吃圓桌中菜這段,現在想來也可解釋為劉香妹的視角吧。接下來幾串的剪接迅速進入登堂入室打量挑選是還滿有效率,有一定程度強硬的趣味在。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Nov 7, 2022 1:43 PM
原來武俠港劇有一陣子屬於被唾棄的垃圾文化(那現在應該是抖音短影片),我晚點回家問問老爸老媽當年熱潮如何。
但是新聞局說禁就禁嗎?新聞局真的是很難用現在的法律思緒來理解的一個機關欸。該不會下一個命令層級的決定就禁止吧。那會好奇香港方面有沒有抗議或是想其他方法解決?那這樣看來三台為什麼可以找港星來呢?台劇裡有港星是在新聞局禁止範圍外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可以網開一面呢?還是說獨厚三台?(哇內心出現一堆問號)
一個政府不用跟隨遵循WTO 規則的年代⋯⋯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Nov 7, 2022 1:53 PM
Mon, Nov 7, 2022 1:53 PM
記得上次武俠影展有跟你微微聊到這塊。期待你的觀察~(武俠影展實在看到有點生氣哈哈哈,胡金銓紀錄片我還沒有很好的胃口來看。)
新藝城的作品我很不熟,看過的可能是倩女幽魂,其他都是第四台轉台片段幾分鐘的那種。看了上期的FA,才發現原來張艾嘉曾加入過。小時候寧願跟其他同學沒有周星馳哏話題聊,也不願從頭到尾看完第四台無限重播的港片(那我小時候到底在幹嘛呀?)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Nov 7, 2022 2:09 PM
Mon, Nov 7, 2022 2:12 PM
浴火鳳凰跟大玉兒、包青天、郵差按鈴、京城四少、家有仙妻,應該是小時候有印象的八點檔,不過好像不能晚上八點正大光明打開電視看,必須看重播的樣子。(講古時間⋯⋯)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Nov 7, 2022 2:16 PM
回到《最想念的季節》,我覺得當第三者未婚懷孕是個好題目,就算現在也是;但我可能還沒有足夠智慧接受電影又要輕鬆俏皮,又要暗示主角能好好照顧養育孩子吧,說到底我還是沒能用幽默感看這個主題。
infero
@infero
Tue, Nov 8, 2022 6:37 AM
畢寶亮的車子開到坑裡那段,跟旁邊那個女子有關,記得她是畢在英文補習班認識的鄰居,劇本有多安排這個女配角來強化畢跟女性相處的尷尬,但真的是可有可無,拿掉我覺得蠻好的,還放入這個事件,我想只是要在那邊留下一段畢把劉晾在家中的呆感。
房東在劇本有交代,但我已經忘記幹嘛了...可能就是真的蠻無聊的,拿掉也好XD 侯孝賢的片也會這樣,就是劇本想了一堆,剪輯狂做減法...削得好就是「有味道」,讓觀眾想像,削不好就是哎哎哎怎麼斷頭了,最近看張作驥也是這樣,他們都很愛這樣。
打字行不太肯定在哪拍,但這片有超多在二二八公園附近取景,我猜也在附近?最近補了陳坤厚前面的文藝愛情片,他超愛拍這個公園入口。他前幾片也有更多台北塞車畫面XD
張艾嘉最近受訪有說,劉香妹的衣服是張叔平去她家,用她的衣服來配的~
infero
@infero
Tue, Nov 8, 2022 7:18 AM
法律我不熟,要仔細撈才能確定,記得最後好像是新聞局跟三台協議禁播,我猜可能是某種自律條款。當時就是有立委罵,然後先是三台協議港劇(特別是超受歡迎的楚留香)要採三台輪播aka有錢大家賺,後來演員來罵,記得也有看過某種loop——小蔣在早餐會碎念開電視怎麼都暴力打殺,然後三台發自律宣言,螢幕「淨化」一段時間後,又開始暴力打殺,然後又被罵。
當時香港會抗議,但我猜效果不大,台灣那時是香港娛樂產業的主力市場,市場還是掌握最大話語權,比起港劇,被禁更慘的是「左派」影人⋯⋯。
infero
@infero
Tue, Nov 8, 2022 7:28 AM
香港的右派(親中華民國)和左派(親中共)都有,不同時期有所消長,國民政府像是用市場來操控港影圈的政治立場,50s起有一個很重要的香港右派組織「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任何港片要在台上映,演職員要有港九會員,若你曾親共就會被封殺(如李翰祥在80s跑去北京拍片,片中演員有梁家輝,投奔怒海是左派影業出資),不得在台上映。跟對岸近年玩法有點像,只是局勢丕變。
禁左派影人,比較不是跟庶民娛樂對撞,可能就是知識份子同情murmur一下(甚至也不敢多嘴)。我自己翻當年報紙,感覺民眾想看優質武俠劇的聲浪在80s不弱,那時也有一堆報章媒體,檢討「為什麼港劇能,我們不能」,普遍就是有感台灣電視劇很爛吧。不過在禁播港劇上,想看的民怨感覺很快就被紓解,因為三台是禁播沒錯,但錄影帶隨處可見啊XD(有些是盜版)
infero
@infero
Tue, Nov 8, 2022 7:34 AM
而且台灣很快也做了類似產品提供滿足,例如我那時比較針對查的是周遊製作、潘迎紫跟孟飛主演的《神鵰俠侶》(1984),當時跟它打對台的另一台武俠劇的導演是郭南宏,就在暗批周遊是在學1983年tvb的劉德華版《神鵰俠侶》(台灣沒播映,但坊間有盜版錄影帶)。但《神鵰俠侶》當年在台灣蠻紅的,形塑起了所謂「唯美」派武俠劇,也讓潘迎紫紅回來(她60s就出道,演邵氏,也不算很紅,更多是以「陳鴻烈的太太」被認識,離婚後來台演電視劇才紅回來——差不多就是我童年看的那堆電視劇= =)。
infero
@infero
Tue, Nov 8, 2022 8:51 AM
我是對《大俠胡金銓》興趣缺缺...想看的原因,比較是有認識的人寫負評有些爭議,好奇是否負評得有理。但四小時好長...而且感覺就不是我的菜...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Nov 8, 2022 11:10 AM
我晚點回喔,先嘗試找一些資料,但都是近期的了,1983年的可能沒出現在網路資料庫裡。
台北市法規查詢系統應該是全國地方政府法令資料庫最齊全的一個,有設中央新聞類:
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
用「港」去查沒有特別查到太多。
不過發現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有授權新聞局後來改陸委會,訂定
「香港澳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銷售製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
。可以看一下法規沿革那裡可以看到歷次修正紀錄。但更之前到底有沒有法律授權或依據,我懷疑。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Nov 8, 2022 11:11 AM
有點吃驚的是,原來直到最近,依據
行政院新聞局 100.02.10. 新綜三字第1001020163Z號
,還是有限制每日播送時數。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Nov 8, 2022 11:13 AM
張哲生分享網友 Daphne Yu 這則簡報
,讓我發現原來黃日華以前是演虛竹的,我看的是他眼蕭峰的版本了。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Nov 8, 2022 4:49 PM
好奇查了一下左派影人、自由總會,看著這些資料進入了哇噻真是太有趣的狀態 XDD 我沒想過台灣影業過去如何區分不同派別,只多少知道美國有麥卡錫主義而已的程度。但怎麼愈查愈有趣,居然還查到第一屆監察委員 @@
原來港劇錄影帶隨處可見啊。剛剛趁機問了老爸,老爸對禁止港劇或是輪播這件事沒有什麼印象,只記得楚留香大受歡迎這件事。小時候的老爸確會去錄影帶店借電視劇回家看,不過比較多好像是志村健的搞笑節目,架上到底有沒有中國或是香港的電視節目,沒有印象了。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Nov 8, 2022 4:49 PM
(觀察現在的台灣觀眾看電影加影集的分佈,用各種裝置看串流的使用者數量,應該會比去電影院加上看電視第四台連續劇的人來得多吧[呃待查證,而且不確定這樣切分去比較是否嚴謹],串流政府看來是還管不太到,好像還沒有相應的法令[應該吧],那這樣現在影視出資者煩惱的應該不是是否禁止,而是哪裡找得到更多觀眾。)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Nov 8, 2022 4:58 PM
現在覺得出資方怎麼判斷市場風向,決定投資什麼作品,干涉到什麼程度,是否都能精準找到需要的觀眾,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幾年前的我應該還沒有這些好奇心)
我想當年應該還是有盯著票房或是收視率很緊,來決定下一次要投資什麼的資方,或是研究當期受歡迎內容的元素,思考如何加以再次複製成功經驗的資方;但應該也有很多人是憑心情或交情或是其他更主觀因素沒有什麼數據基礎就下決定投資的資方吧。
infero
@infero
Tue, Nov 8, 2022 6:22 PM
哇,感謝法規資料庫!我很需要有人教我怎麼找法規(另一個很需要的技能是查跟看懂公司財務......)
香港的左右派很有意思(有很多研究者寫過,只是很可惜台灣沒有影展在放左派影業),台灣影業不會有左派,有也被滅了...(但我猜kmt內部也有派系之分,說不定跟影業也有親疏遠近,不過政治人脈我很不懂還在摸索中)電影被kmt視為電化教育的重要一環,很多影業大咖都跟kmt有關,不只是直屬於kmt的中影或台製(省政府)、中製(國防部)這些官營片廠會有黨國意識,有規模的民營影業也是。之前讀聯邦影業老闆沙榮峰的資料,就提到他為了吸收香港左派影業的演員「投奔自由」,以高薪挖角,也沒拍幾部片,等於為了國家砸錢。
當年以租港劇錄影帶賺一筆的就是邱復生成立的年代影視啊~(後來投資了《悲情城市》,不過他也是很爭議的人)
leahahaha
@leahahaha
Wed, Nov 9, 2022 4:39 PM
有幫助就好!剛剛回去看我們網站,發現沒有跟讀者說明怎麼查全國法規資料庫的教學文章(呃啊),我來趕緊增加這個主題。
如果想知道立法院制定的法律,特定條文的立法目的的話,可以參考這篇:
法律百科|什麼是立法理由?立法理由該怎麼查詢?
有時候可以查到一些比較知道原來那時法律提議者或是協商後到底考慮哪些因素。
看懂公司財務報表就超出我的能力哈哈哈,不過公司組織相關的法律說明(文章量還沒有很多,可以繼續發展),可以參考這裡:
公司‧企業‧法人|文章|法律百科 Legispedia
leahahaha
@leahahaha
Wed, Nov 9, 2022 4:49 PM
Wed, Nov 9, 2022 4:57 PM
聯邦影業為了國家砸錢,怎麼樣都很心酸欸,錢不好賺。好像有看到資料提到後來股東之間意見不太一致的樣子。
電影人跟KMT關係好像也是很有趣的題目,陳柔縉有一本《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不是專注在電影這塊領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些關聯。
原來是邱復生的年代影視啊!有一些研究了耶:
中華傳播學會 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
infero
@infero
Fri, Nov 11, 2022 3:43 AM
感謝教學!!!我之後再來慢慢看:)
聯邦後來股東不合,為黨國高薪挖角可能算小事,一大關鍵是胡金銓。沙榮峰那本《繽紛電影四十春》有一篇回憶片廠興衰始末的自述,講他1979年赴美探親時,接到另一位大股東來電說要賣片廠,條件都談好了,他馬上飛回台也挽救不了,被迫答應。其中關鍵就是片廠蓋的外搭景(尤其是為俠女搭的,如片中的將軍府)超花錢,但俠女爆預算拍超久又賣不好,場景外租又被拖欠租金,遲遲沒回收...台灣在拍片上其實有不少沒那麼「在商言商」的案例(如最近金馬要放的《西施》也是很扯,還有花國家的錢⋯),或許因此有藝術成就(胡對武俠貢獻顯著),但就產業發展、公司經營來說都不是好事。
mt050126
@mt050126
Fri, Nov 11, 2022 7:09 AM
原來台北市法規查詢系統可以查中央的!很想知道怎麼查法規,了解法律在之中能達到什麼效果~~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Nov 11, 2022 2:15 PM
Fri, Nov 11, 2022 2:30 PM
我來偷懶先回法律的地方哈哈哈。
台北市法規系統算難得比較完整的資料庫。
不過中央「法律」跟有法律授權訂定的「法規命令」,最直接首選還是法務部的
全國法規資料庫
。
不過如果要找中央各部會各機關自己的解釋意見公文(外觀多半是是「函」,層級是「行政規則」),通常可以去看看該機關自己有沒有建立資料庫,勞動部的就還滿齊全。這類各機關自己建置的資料庫不一定會跟中央法規資料庫串連起來,需要先知道涉及哪些機關,再去該機關網站找看看,直接搜估狗可能不一定找得到。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Nov 11, 2022 2:20 PM
Fri, Nov 11, 2022 2:33 PM
文化部我比較不熟,
手機介面
看起來還是使用全國法規資料庫的其中一塊。我再多留意有沒有比較好查的資料庫⋯⋯
查這類法律、法規命令、行政規則,可以去看是哪一年發生,制訂或修正的原因是什麼(有時不太容易找到),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是誰主導的,有沒有因為主事者不同而有不同政策。可能要搭配那時候報紙一起觀察。
法律層級的話,立法院公報會有比較多當時討論法條的逐字紀錄,去看每位立法委員站在什麼角度去監督行政機關(比較有整體性的法條提案還是需要由行政機關來[召集學者專家]草擬),都很有趣。上面網址連結有提到怎麼查立法理由,可以試著玩看看。
載入新的回覆
陳導演映後
尖銳主題,被我拍淡了,嘗試讓大家更容易接受,不是從吵架的方式去處理。
王君琦:怎麼從小說中的畢寶亮第一人稱,轉為電影以劉香妹的視角?
陳:李宗盛很適合這個角色,不過比較沒有演電影經驗;我自己比較會拍女性,可能我母親在我很小就過世,對女性有一個依賴。
陳:跟李宗盛是逐漸認識,後來合作幾次電影音樂。在那河畔青青草這個環保故事,(當時有一些環保運動[Lea:這段我沒有聽得太清晰不確定導演提到哪個運動]),我看了劇本很喜歡,跟老闆說投資拍這部,老闆當時沒有太多反對,最早是找李宗盛與陳美鳳來演,拍了一週老闆問男女主角是誰,後來決定換掉。到了《最想念的季節》,我堅持男主角要是李宗盛,不然我就不拍了,另外當時中影已非明冀而是比較不了解電影的人,所以就通過了。
陳:需要人物設定。所以畢寶亮需要會養烏龜;劉香妹扭一跤撞到頭就會有點可愛的個性。需要生活細節會讓電影更好看。
陳:劇本是這樣設定的。我的《天涼好個秋》有淡水,會更好看。我喜歡鄉下,也喜歡台北,會想把城市魅力留下來。看到本片裡劉家祠堂就覺得太好看了,正好放在電影裡。臺灣很多地方太好看了,推薦大家應該多走走,大街小巷到處走走。我會從台北一路吃吃吃吃到萬巒豬腳。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個性,人也不一樣。
鼓勵大家出去走走,重溫回憶好好享受它。
陳:不太記得。我很尊敬朱天文,還有她的文字。劇本完成的時候是這個片名。其實早期電影片名更是無厘頭很土,像是什麼《就是溜溜的她》。(Lea:導演怎麼這麼吐槽自己也太好笑了。)
王:導演太客氣了。當年這些電影現在看還是很好看。
陳:我的(某部片)關於聖心女中高一懷孕的故事,後來聽某位觀眾說救了觀眾他一位同學的命。我聽到這個回饋都快跪下了。那部故事也是沒有打罵,觀眾同學看完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小畢的故事》網路上有,大家可以去看。《最》這部修不好,給6分,氣死我了。
導演:對。是客家村。我每次去都要吃萬巒豬腳。李宗盛的成功有其道理,他在錄音室比我兇十倍。轉為電影拍他的時候換我開心的很,可以罵他。
===
導演居然有IG!!!
女子的多層次穿衣、上半身衣服外套拉長的造型,身上上身半身各有兩種格子與長條紋外套,還有最近很流行的過大尺寸西裝外套,張叔平的造型設計真的很潮。
(記得《青梅竹馬》裡蔡琴也穿得很好看。)
而畢寶亮遭到畢寶亮友人的調侃,他的反擊方式卻是機靈露出得手的表情,表示新婚第一天就完成性交達成男子的夢想;這段也看得不是滋味。
這些地方,都無法讓我看得很喜歡這部作品⋯⋯
原來是發生在秋天的腳扭一下。畢寶亮在功昌打字行窗戶外看的街角景色也太像國外景色?不知道在哪取景的有點好奇,地磚居然不是方型內有圓圈花紋的紅磚。季節沒有特別注意是在冬天拍的,只覺得大家衣服好好看。
相親第二次約會餐廳裡,畫面出現畢寶亮自己一人吃圓桌中菜這段,現在想來也可解釋為劉香妹的視角吧。接下來幾串的剪接迅速進入登堂入室打量挑選是還滿有效率,有一定程度強硬的趣味在。
但是新聞局說禁就禁嗎?新聞局真的是很難用現在的法律思緒來理解的一個機關欸。該不會下一個命令層級的決定就禁止吧。那會好奇香港方面有沒有抗議或是想其他方法解決?那這樣看來三台為什麼可以找港星來呢?台劇裡有港星是在新聞局禁止範圍外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可以網開一面呢?還是說獨厚三台?(哇內心出現一堆問號)
一個政府不用跟隨遵循WTO 規則的年代⋯⋯
新藝城的作品我很不熟,看過的可能是倩女幽魂,其他都是第四台轉台片段幾分鐘的那種。看了上期的FA,才發現原來張艾嘉曾加入過。小時候寧願跟其他同學沒有周星馳哏話題聊,也不願從頭到尾看完第四台無限重播的港片(那我小時候到底在幹嘛呀?)
房東在劇本有交代,但我已經忘記幹嘛了...可能就是真的蠻無聊的,拿掉也好XD 侯孝賢的片也會這樣,就是劇本想了一堆,剪輯狂做減法...削得好就是「有味道」,讓觀眾想像,削不好就是哎哎哎怎麼斷頭了,最近看張作驥也是這樣,他們都很愛這樣。
打字行不太肯定在哪拍,但這片有超多在二二八公園附近取景,我猜也在附近?最近補了陳坤厚前面的文藝愛情片,他超愛拍這個公園入口。他前幾片也有更多台北塞車畫面XD
張艾嘉最近受訪有說,劉香妹的衣服是張叔平去她家,用她的衣服來配的~
當時香港會抗議,但我猜效果不大,台灣那時是香港娛樂產業的主力市場,市場還是掌握最大話語權,比起港劇,被禁更慘的是「左派」影人⋯⋯。
禁左派影人,比較不是跟庶民娛樂對撞,可能就是知識份子同情murmur一下(甚至也不敢多嘴)。我自己翻當年報紙,感覺民眾想看優質武俠劇的聲浪在80s不弱,那時也有一堆報章媒體,檢討「為什麼港劇能,我們不能」,普遍就是有感台灣電視劇很爛吧。不過在禁播港劇上,想看的民怨感覺很快就被紓解,因為三台是禁播沒錯,但錄影帶隨處可見啊XD(有些是盜版)
台北市法規查詢系統應該是全國地方政府法令資料庫最齊全的一個,有設中央新聞類: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
用「港」去查沒有特別查到太多。
不過發現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有授權新聞局後來改陸委會,訂定「香港澳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銷售製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可以看一下法規沿革那裡可以看到歷次修正紀錄。但更之前到底有沒有法律授權或依據,我懷疑。
原來港劇錄影帶隨處可見啊。剛剛趁機問了老爸,老爸對禁止港劇或是輪播這件事沒有什麼印象,只記得楚留香大受歡迎這件事。小時候的老爸確會去錄影帶店借電視劇回家看,不過比較多好像是志村健的搞笑節目,架上到底有沒有中國或是香港的電視節目,沒有印象了。
我想當年應該還是有盯著票房或是收視率很緊,來決定下一次要投資什麼的資方,或是研究當期受歡迎內容的元素,思考如何加以再次複製成功經驗的資方;但應該也有很多人是憑心情或交情或是其他更主觀因素沒有什麼數據基礎就下決定投資的資方吧。
香港的左右派很有意思(有很多研究者寫過,只是很可惜台灣沒有影展在放左派影業),台灣影業不會有左派,有也被滅了...(但我猜kmt內部也有派系之分,說不定跟影業也有親疏遠近,不過政治人脈我很不懂還在摸索中)電影被kmt視為電化教育的重要一環,很多影業大咖都跟kmt有關,不只是直屬於kmt的中影或台製(省政府)、中製(國防部)這些官營片廠會有黨國意識,有規模的民營影業也是。之前讀聯邦影業老闆沙榮峰的資料,就提到他為了吸收香港左派影業的演員「投奔自由」,以高薪挖角,也沒拍幾部片,等於為了國家砸錢。
當年以租港劇錄影帶賺一筆的就是邱復生成立的年代影視啊~(後來投資了《悲情城市》,不過他也是很爭議的人)
如果想知道立法院制定的法律,特定條文的立法目的的話,可以參考這篇:
看懂公司財務報表就超出我的能力哈哈哈,不過公司組織相關的法律說明(文章量還沒有很多,可以繼續發展),可以參考這裡:
電影人跟KMT關係好像也是很有趣的題目,陳柔縉有一本《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不是專注在電影這塊領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些關聯。
原來是邱復生的年代影視啊!有一些研究了耶: 中華傳播學會 Chinese Communication Society
聯邦後來股東不合,為黨國高薪挖角可能算小事,一大關鍵是胡金銓。沙榮峰那本《繽紛電影四十春》有一篇回憶片廠興衰始末的自述,講他1979年赴美探親時,接到另一位大股東來電說要賣片廠,條件都談好了,他馬上飛回台也挽救不了,被迫答應。其中關鍵就是片廠蓋的外搭景(尤其是為俠女搭的,如片中的將軍府)超花錢,但俠女爆預算拍超久又賣不好,場景外租又被拖欠租金,遲遲沒回收...台灣在拍片上其實有不少沒那麼「在商言商」的案例(如最近金馬要放的《西施》也是很扯,還有花國家的錢⋯),或許因此有藝術成就(胡對武俠貢獻顯著),但就產業發展、公司經營來說都不是好事。
台北市法規系統算難得比較完整的資料庫。
不過中央「法律」跟有法律授權訂定的「法規命令」,最直接首選還是法務部的 全國法規資料庫 。
不過如果要找中央各部會各機關自己的解釋意見公文(外觀多半是是「函」,層級是「行政規則」),通常可以去看看該機關自己有沒有建立資料庫,勞動部的就還滿齊全。這類各機關自己建置的資料庫不一定會跟中央法規資料庫串連起來,需要先知道涉及哪些機關,再去該機關網站找看看,直接搜估狗可能不一定找得到。
查這類法律、法規命令、行政規則,可以去看是哪一年發生,制訂或修正的原因是什麼(有時不太容易找到),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是誰主導的,有沒有因為主事者不同而有不同政策。可能要搭配那時候報紙一起觀察。
法律層級的話,立法院公報會有比較多當時討論法條的逐字紀錄,去看每位立法委員站在什麼角度去監督行政機關(比較有整體性的法條提案還是需要由行政機關來[召集學者專家]草擬),都很有趣。上面網址連結有提到怎麼查立法理由,可以試著玩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