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總算完整看完《戀戀風塵》。
leahahaha
原來有《養鴨人家》。電視上另外有的是一樓展場循環播放的《礦之旅》,免費電影院播放的則是 武俠片 《王哥柳哥遊臺灣》。

爺爺李天祿的戲份好多,有他出現的戲都特別趣味,很喜歡他餵孫吃飯跟抱怨種蕃薯困難的幾段,點蠟燭點到鞭炮跟隨意丟鞭炮的難以預期趣味也喜歡;能同步錄音還是很讚。

「蕃薯需要除藤才長得好。」
leahahaha
中影修復2K畫質堪憂⋯⋯大影格裡看還滿明顯的。不妨礙理解,不過有點可惜。
leahahaha
引用《礦之旅》迅速切到阿遠爸爸在礦坑的畫面,再進入阿遠吃飯昏倒這整串剪接好脫離寫實,以前好像沒有遇過侯導電影裡會出現這類電視播報節目現實,與電影人物內心回憶交織的段落?

不過也可能是我看得還不齊全的緣故,說不定侯的其他作品曾出現類似情境。
leahahaha
這部當兵畫面也比第一次觀影印象來得多很多。

這部觸碰到國族意識的地方,應該就是當兵本身、金門遇到廣東一家,不過更明顯的還是機車送貨中心的阿遠的老闆,知道阿遠要去當兵時所說的一番話:提醒觀眾二次世界大戰距離不遠,當年的當兵很難活得回來,接到兵單愁雲慘霧(但當時社會氣氛應該是能代表日本人打戰與有榮焉嗎?),相較之下時代發展已來到阿遠與阿雲因為服兵役的憂愁,是需要彼此分開。
Beck🦎🍂
殊不知兵變更憂愁
leahahaha
這次重看還是覺得阿遠是個不太認真工作,上班時間做私人事情,容易在交辦事項例如送便當(但上班負責送便當給老闆娘兒子算不算印刷勞工的任務也可以再談)失敗也沒有回報,或是平常印刷任務不流暢不太積極的人。離職的時候老闆娘沒有多說什麼就是不滿意的表現了,老闆說沒工作還是可以回來,他除了點頭也沒再回應什麼什麼。

光華商場機車不見還是讓我無言。阿遠經常冷嘲熱諷阿雲,從第一幕火車上阿遠反問哭泣中阿雲數學不會寫為什麼平常不來問我,就開始了。

我實在還是生不出太多同情心給遭到兵變的阿遠⋯⋯郵差當年應該還是公務員(?),也因此有一定的經濟成家能力?
Beck🦎🍂
阿雲要是不那麼常寫信給阿遠也不會和郵差在一起了,對伴侶的思念反而是造成分手的原因之一(沒手機年代限定)。以前有一陣子很喜歡反覆看好幾次電影,直到有次讀了侯導電影相關的書才知道這是吳念真初戀故事,侯導在吳念真家討論劇本,太太有點不爽,知道後莫名有點抱歉XD
leahahaha
阿雲據說好像每天一封信的樣子,只是沒有剪入電影裡。影視廳中心一樓劇照展我明天再逛一次好了。不得不承認有沒有手機這個工具,看來對人類的情感表達還是有影響。

我知道是取材自吳念真自己的故事,還原程度多少就不知道了,還好今天看電影算專心,沉浸在海浪、樹群、天空、軌道旁林木綠色(Happy Hour)、俯瞰雲層影子在十分(?)的山林聚落上移動,金門藍黑天空與凸岩這類自然情境裡。

如果我是現任配偶的話,大概也會不爽吧⋯⋯但跟老妹討論的時候,她是相信誰沒有過去不要追問太多的人,所以比較決定太太沒有必要不高興。
leahahaha
剛剛想到至少一個剪接好像有桑妮提到的事件預先在畫面暗示,劇情發展隨後才出現的情況。但我現有想不起來了。

啊我想起來了,是先聽到攤販阿姨詢問阿遠老爸什麼時候出院、過了很多鏡頭再看到李天祿爺爺在打磨接合單手木頭拐杖的製作過程(此時我還以為需要拐杖的是爺爺自己),最後才發現原來需要拐杖的是爸爸。
leahahaha
阿遠的老爸則是不太開口講話的類型,但會默默送昂貴有象徵意義的物品(分期付款手錶、銀色打火機)給兒子;只有喝醉搬石頭的時候才有些原本的脾氣展現。

阿遠的表達能力不知來自誰⋯⋯
leahahaha
阿雲把剪布的剪刀拿來剪開信封⋯⋯

這樣剪布的剪刀就不利了吧。
leahahaha
leahahaha
實際沒在金門拍攝
https://images.plurk.com/1HDJ2EtnDTl0cmMhgxKbab.jpg
hobbes
看過朱天文的劇本原著,很多感情互動戲被侯孝賢剪掉了(包括那個一天一封信)。然後看了這噗驚覺原來有人不同情阿遠,阿遠可是所有男性兵變恐懼的具現化XDDD
leahahaha
哈哈哈我真的不同情他欸怎辦。他好像一直都是使用反諷或責怪的語氣跟阿雲講話,好像比較少看到他好好心平氣和敘述的時候?不論是數學考試考差、你怎麼不在我跟妳說的(台北車站某處忘記是前站還是後站還是哪裡)位置等呢?、女孩子幹嘛跟人拼酒這些,我看了留下一堆疙瘩在心裡。

可能阿遠平常太習慣阿雲存在,不覺得會不見,語氣才這麼直接吧。
leahahaha
配樂雖然大家都說好,但觀看的時候的確比較認同侯導認為音樂情緒太重的判斷。第一個音樂加進來的時候,我是覺得有點突兀,干擾我對自然風景的欣賞(當然沒有《俘虜》那麽洗耳就是了)。

今天再看一次劇照,還是覺得這些劇照很有力量,有拍下來很讚。時隔多年以這樣靜照小展覽,作為情緒太重而被刪掉的補遺還滿好的,我自己覺得或許還是比硬是將這些片段加入影片刺激觀眾情緒來得更好。
Beck🦎🍂
畢竟是那個年代的異男啊(?),但看電影的時候能感覺到他對阿雲的感情,想想阿遠可能是侯孝賢宇宙裡我最喜歡的角色
leahahaha
最好的時光、千禧、童年往事我都還沒看,不過這部應該是目前滿喜歡的一部,喜歡的不是阿遠這個角色的言語或舉止,而是王晶文堅毅的眼神還有整部片的雲淡風清成長痛的氣質。
leahahaha
昨天盡量重刷一次噗浪對戀戀風塵的討論。好像看到有人困惑為什麼片中要出現廣東人一家渡海到金門吃饅頭的片段。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提醒觀眾這個事件⋯⋯剛剛不知怎麼看的這個條目,持續吃驚中⋯⋯
三七事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步寫寫
leahahaha : 不好意思,搜到舊噗進來了? 想問問三七事件跟電影有關嗎? 但看年份似乎不同(電影1986年上映、三七事件1987年),還是你要表達的是編導在裡面那種對人性溫暖乃至祖國同胞的情誼,對比現實是兩回事?
leahahaha
電影跟三七事件沒有關係。

應該是對電影裡阿兵哥與廣東人一家互動,提供饅頭這段(印象中這群阿兵哥演員有鄧安寧)出現在電影裡感到困惑,覺得這段與電影主軸沒有太大關聯,不確定最後仍放入電影裡是什麼原因,因此好奇查了一些網站(不過我忘記我用什麼關鍵字查了),才發現原來過去外島曾發生過三七事件這樣的事情——然而到底是否真的格殺勿論、對方是難民還是其他目的的人,都很難確知。
長輩曾在外島服役幾年,所以當我知道三七事件,會暗自希望長輩那時不要在現場面對這樣困難的事。

我沒有注意到時間差,謝謝提醒。
小步寫寫
leahahaha : 原來如此。我覺得那個段落算是服膺了電影內那樣的人情樣貌(互助、溫暖),但可能也有編導一廂情願的幻想。
leahahaha
或許可以再多找一些資料,像是工作人員的訪談紀錄,自己總覺得應該會有讓我意外的思考在畫面背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