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34 PM
48
15
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 on Facebook
梨泰院事件的後續報導。
台灣應該已經很少人在意了,
但日本那邊還有很多追蹤,
一方面日本也是常常有人擠人的活動,
而且安全意識也高吧!
訪問了很多當天參與救治傷患的民眾,
包括巷弄兩旁店家的店員、路過的醫護人員⋯
讓我們對事件當下救護的樣貌有更多認識。
一開始到場的救護人員數量太少,
然後面對不斷拉出來的歐卡(心肺停止傷患),
根本沒辦法施救。 所以才有救護人員疾呼, 徵求會CPR的民眾。 很多挽起袖子幫忙CPR的,是在當兵的時候學過, 但也沒有什麼實際對人操作的經驗, 依舊義無反顧地幫忙, 據說原本一開始一對一施救都湊不齊, 但後來越來越多人加入, 甚至可以四、五個人輪流對一人CPR。
掰噗~
@baipu
說
Thu, Nov 3, 2022 3:34 PM
OH NO!!
★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36 PM
雖然我們看影像畫面,
有人在接受CPR後真的回復知覺,
但根據現場施救的人的說法,
能回復脈搏的機會還是非常低,
一位在現場參加施救的男藝人說,
在他目光所及,
只有一位有回來,
而一位路過的醫師則是從頭到尾壓了三個小時,
沒有任何一位被救回來。
這就讓我們思考,
在面對大量傷患的時刻, 一般會使用START triage這種檢傷分類, 去界定現場緊急處置和後送的順序。 若是失去意識及自主呼吸的傷患, 通常會給予「黑牌」, 也就是認定死亡, 會被集中到一處安置, 人力資源會運用在其他「有救、但是危急」的傷患上。 這種檢傷分類我們在台灣的一些重大災難, 像是高雄氣爆、火車出軌事件都看得到, 你不會看到救難人員在為沒有生命跡象的傷患作CPR, 你只看到他們不斷尋找「生命跡象」。
★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36 PM
那為什麼我們看到韓國有百人CPR的場景?
這是蠻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首先要認知的是,
START triage是一個參考指引,
它的好處是簡單、迅速⋯
幫助現場救難人員作快速的判斷和控制。
但它其實沒有太強大的科學根據,
去證明它能挽回較多的生命。
所以這種檢傷法就是一個參考,
方便的指引,
而不是「不這麼做就大錯特錯」的鐵律。 還是要根據每一個災難現場的實際狀況去作調整。
★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37 PM
或許韓國這次的事件,
現場歐卡的傷患、和可行走的傷患佔大多數,
而其他應該標示紅牌的並不多,
變成一種M型現象,
所以歐卡的傷患,反而成了施救的最優先順位。
又因為現場願意出手幫忙CPR的民眾很多,
在這麼多「額外人力」下,
CPR並不會delay其他傷患的救治。
還有CPR救回來的成功率也是關鍵,
在大量傷患時,
之所以給歐卡黑牌, 是因為成本效益的問題, 很多災害下,dead is dead, CPR很難改變什麼, 但有些像閃電造成的電傷, 一時心肺停止的存活率是很高的, 那投入資源在CPR上就有意義。 那大規模擠壓窒息是屬於哪一種?
★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37 PM
這很難講,
單純窒息、時間不長,救回來的機會高一些,
我也看到有case series寫這樣compression asphyxia的傷患有一定存活機會,
應該努力救。
但韓國這次事件,
很多人被卡在下層窒息時間太久,
甚至有合併內出血的其他重傷,
這樣的傷患就不是單純窒息那麼有機會了。
所以有一位醫院的教授在DMAT啟動後跟救難人員到現場,
就還是把歐卡傷患作了「有機會」、「沒機會」的分類,
這是很殘忍的工作, 但也是不得以的。
★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37 PM
這是一個借鏡,
去批評韓國的EMT做得不好實在沒什麼意義,
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極端困難、又相當罕見的災難現場,
這樣的現場我相信沒有人是專家,
所有的參考指引都不見得幫的上忙。
但現場可以號召如此大量群眾幫忙急救,
倒是教科書都罕見,
顛覆了以往檢傷準則,
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阿瀾★努力每天畫一下★
@Lanteresa
Thu, Nov 3, 2022 3:43 PM
Thu, Nov 3, 2022 3:49 PM
但是其實齁
我們教練有真的去翻研究統計過,台灣是急救教育最弱的亞洲國家
最厲害的是泰國,從小學就在教CPR
(中國我不知道啦反正他們的數據出來我都會先懷疑一遍)
所以台灣在推廣“
到院前急救
”的路還很漫長...
總之現在目標是人人都會CPR啦!
載入新的回覆
台灣應該已經很少人在意了,
但日本那邊還有很多追蹤,
一方面日本也是常常有人擠人的活動,
而且安全意識也高吧!
訪問了很多當天參與救治傷患的民眾,
包括巷弄兩旁店家的店員、路過的醫護人員⋯
讓我們對事件當下救護的樣貌有更多認識。
一開始到場的救護人員數量太少,
然後面對不斷拉出來的歐卡(心肺停止傷患),
根本沒辦法施救。 所以才有救護人員疾呼, 徵求會CPR的民眾。 很多挽起袖子幫忙CPR的,是在當兵的時候學過, 但也沒有什麼實際對人操作的經驗, 依舊義無反顧地幫忙, 據說原本一開始一對一施救都湊不齊, 但後來越來越多人加入, 甚至可以四、五個人輪流對一人CPR。
有人在接受CPR後真的回復知覺,
但根據現場施救的人的說法,
能回復脈搏的機會還是非常低,
一位在現場參加施救的男藝人說,
在他目光所及,
只有一位有回來,
而一位路過的醫師則是從頭到尾壓了三個小時,
沒有任何一位被救回來。
這就讓我們思考,
在面對大量傷患的時刻, 一般會使用START triage這種檢傷分類, 去界定現場緊急處置和後送的順序。 若是失去意識及自主呼吸的傷患, 通常會給予「黑牌」, 也就是認定死亡, 會被集中到一處安置, 人力資源會運用在其他「有救、但是危急」的傷患上。 這種檢傷分類我們在台灣的一些重大災難, 像是高雄氣爆、火車出軌事件都看得到, 你不會看到救難人員在為沒有生命跡象的傷患作CPR, 你只看到他們不斷尋找「生命跡象」。
這是蠻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首先要認知的是,
START triage是一個參考指引,
它的好處是簡單、迅速⋯
幫助現場救難人員作快速的判斷和控制。
但它其實沒有太強大的科學根據,
去證明它能挽回較多的生命。
所以這種檢傷法就是一個參考,
方便的指引,
而不是「不這麼做就大錯特錯」的鐵律。 還是要根據每一個災難現場的實際狀況去作調整。
現場歐卡的傷患、和可行走的傷患佔大多數,
而其他應該標示紅牌的並不多,
變成一種M型現象,
所以歐卡的傷患,反而成了施救的最優先順位。
又因為現場願意出手幫忙CPR的民眾很多,
在這麼多「額外人力」下,
CPR並不會delay其他傷患的救治。
還有CPR救回來的成功率也是關鍵,
在大量傷患時,
之所以給歐卡黑牌, 是因為成本效益的問題, 很多災害下,dead is dead, CPR很難改變什麼, 但有些像閃電造成的電傷, 一時心肺停止的存活率是很高的, 那投入資源在CPR上就有意義。 那大規模擠壓窒息是屬於哪一種?
單純窒息、時間不長,救回來的機會高一些,
我也看到有case series寫這樣compression asphyxia的傷患有一定存活機會,
應該努力救。
但韓國這次事件,
很多人被卡在下層窒息時間太久,
甚至有合併內出血的其他重傷,
這樣的傷患就不是單純窒息那麼有機會了。
所以有一位醫院的教授在DMAT啟動後跟救難人員到現場,
就還是把歐卡傷患作了「有機會」、「沒機會」的分類,
這是很殘忍的工作, 但也是不得以的。
去批評韓國的EMT做得不好實在沒什麼意義,
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極端困難、又相當罕見的災難現場,
這樣的現場我相信沒有人是專家,
所有的參考指引都不見得幫的上忙。
但現場可以號召如此大量群眾幫忙急救,
倒是教科書都罕見,
顛覆了以往檢傷準則,
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們教練有真的去翻研究統計過,台灣是急救教育最弱的亞洲國家
最厲害的是泰國,從小學就在教CPR
(中國我不知道啦反正他們的數據出來我都會先懷疑一遍)所以台灣在推廣“到院前急救”的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