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覺得一直聽到文藝界前輩大家提起當年去美新處獲取新知的經驗。
==

陳建忠,2012,〈「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頁211–242。

PDF: https://www.ch.ntnu.edu.tw/...
8uthoship的aki
Lea有看過朱宥勳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嗎?書內寫聶華苓與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的那篇,也花了一段篇幅寫美新處與戰後台灣文學界的互動與相互 (?)影響;印象中,應是以陳建忠老師的這篇論文為資料來源而寫成的。

自己很愛朱寫聶華苓的那一篇,也因此去讀了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讀完有種相見恨晚、又想跺腳又開心的痛快感!
leahahaha
好耶找來看!都沒看過。

美新處的經驗,也出現在《攝影之聲》農復會那期,還有每每聽到60年代《劇場》雜誌相關人的回憶裡。我過去知道台北有據點,但沒想到台南跟其他地方也有。
infero
去年FA做電影資料館那期,有在p21寫一小段補充資料,關於美新處/美援文化在電影部分的影響。最近學界有一股重探冷戰的潮流(因為新冷戰來了⋯⋯),有不少資料再被挖出來。
leahahaha
印象中我有看到!(從床上跳起來打開這頁開始確認)
雖說名義上是補充資料,但去年看了就覺得要找到這些資料需要一些心力,那時看了覺得羨慕能夠寫出這樣在排版上並置對照的解說。

哇塞怎麼也提到隱地經驗(該不會看過相關敘述的次數比我以為來得多)。
leahahaha
新冷戰這個趨勢果然不是我的錯覺嗎⋯⋯這期《攝影之聲》甚至直接以戰爭為主題了。我們團隊自製Podcast 關於兵役這集的收聽數相較之下意外受歡迎。

怎麼這麼好心連頁數都給出來了,立刻找到。

11/20本來有兩場但漢章的電影,不過後來當天有事,先讓出票。希望未來有機會更認識他。
leahahaha
順帶一提,噗首找到陳建忠老師的文章,其實是來自同事看完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的刺激。

他很推薦去看,然而我還是提不起勁,不過引起對這個故事的好奇心,想確認到底是否需要去看,進而詢問估狗當年狀況,因緣際會看到當年有大馬學生僅因去了美新處,沒想到人生大轉彎開啟一連串牢獄之災的風傳媒的報導。我自己當下關注重點,便轉為美新處對台灣的影響了。
leahahaha
早上逛臉書活動,突然看到這個活動,這豈非因緣際會?立刻報名!
策展人導覽:「『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特展
leahahaha
臺灣文學館對「「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Literary Education of Modernist Youth-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in Taiwan」這個展覽的網頁: 國立台灣文學館
載入新的回覆